图书介绍
立法后评估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汪全胜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0986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立法-评估-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立法后评估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第一章 立法后评估的基础理论1
第一节 立法后评估制度兴起的历史背景1
一、立法后评估兴起的过程1
二、西方国家立法后评估兴起的历史动因6
三、我国立法后评估兴起的深层根源10
四、我国立法后评估兴起的直接动因14
第二节 立法后评估的概念16
一、立法后评估内涵的界定16
二、立法后评估与立法评价(估)、执法检查18
三、立法后评估与法律绩效评估22
第三节 立法后评估的制度基础24
一、立法后评估的宪法基础25
二、立法后评估的正式制度基础26
三、立法后评估的非正式制度基础29
四、结语:进一步完善立法后评估的制度基础31
第四节 立法后评估的类型32
一、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32
二、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33
三、短期评估、中期评估与长期评估34
四、宏观评估、中观评估与微观评估35
五、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37
第五节 立法后评估的原则38
一、确立立法后评估原则的必要性38
二、立法后评估的一般原则40
三、立法后评估的特殊原则44
四、立法后评估原则的功能47
第六节 立法后评估的功能48
一、立法完善的功能49
二、资源配置的功能50
三、责任约束的功能51
四、公众参与的功能51
五、法律宣传的功能52
六、执法监督的功能52
第二章 立法后评估的主体53
第一节 现行立法后评估主体的考察53
一、现行立法后评估主体的基本形式53
二、立法后评估主体的类型及其价值取向58
三、现行立法后评估主体的单一性及其困境63
四、多元化立法后评估主体的建构之路65
第二节 立法后评估的“利益相关者”模式69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源起69
二、“利益相关者”立法后评估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71
三、立法后评估“利益相关者”的范围73
四、立法后评估“利益相关者”模式的操作规程78
五、有待探讨的问题:立法后评估“利益相关者”模式的局限性82
第三节 建构独立第三方的立法后评估模式83
一、独立第三方立法后评估主体的界定84
二、构建我国独立第三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的现实意义86
三、我国独立第三方评估制度孕育的基础与条件88
四、独立第三方立法后评估主体的模型建构91
五、结语:有待探讨的一些问题93
第四节 立法后评估的“公众参与”模式94
一、立法后评估的“公众参与”模式的兴起95
二、公民参与、公众参与以及立法后评估的“公众参与”97
三、立法后评估“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100
四、立法后评估的公众参与途径与方式105
五、立法后评估公众参与模式的评价109
第三章 立法后评估的对象113
第一节 立法后评估对象的范围与类型113
一、立法后评估对象的范围113
二、立法后评估对象的形式分类116
第二节 立法后评估对象的选择119
一、评估对象选择的一般理论:“可评估理论”120
二、立法后评估对象选择的有效性122
三、立法后评估对象选择的必要性125
四、立法后评估对象选择的可行性128
第三节 立法的单一性评估131
一、单一评估的法规范性文件形式的选择132
二、单一性评估对象的时机选择134
三、单一性评估的实施方式136
四、单一性评估的优势与不足138
第四节 立法的类型化评估140
一、类型化评估及学位法律制度的类型化141
二、学位法律制度的合法性142
三、学位法律制度的合理性144
四、学位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145
五、学位法律制度的协调性147
六、结语:关于完善学位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149
第五节 立法的总体性评估150
一、立法总体性评估的类型150
二、立法总体性评估的发生时机153
三、立法总体性评估的启动机制155
四、立法总体性评估的重点内容157
五、立法总体性评估的优势与不足159
第四章 立法后评估程序162
第一节 立法后评估程序的基础164
一、立法后评估程序的含义分析164
二、立法后评估程序性质的界定166
三、设计立法后评估程序的必要性167
四、立法后评估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169
五、关于立法后评估程序的实践探索173
第二节 立法后评估的启动和准备——评估程序的源头176
一、评估对象的选择176
二、评估主体的确定178
三、评估程序的启动时间182
四、评估方案的确定182
第三节 评估方案的实施——评估程序的本体187
一、评估信息的收集188
二、评估信息的整理和分析190
三、形成评估结论、撰写评估报告190
四、评估报告的公布191
第四节 评估报告的回应——评估程序的终结192
一、何谓立法后评估报告的回应193
二、立法后评估报告的回应对象和回应主体194
三、立法后评估报告的回应方式195
第五章 立法后评估的内容199
第一节 立法的合宪性评估199
一、立法合宪性评估的内涵200
二、立法合宪性评估的主体202
三、立法合宪性评估(审查)的程序204
四、立法合宪性评估的标准207
五、结语:我国立法合宪评估制度的完善209
第二节 立法的合法性评估210
一、立法的“合法性”内涵211
二、立法的形式合法性214
三、立法的价值合法性217
四、立法的实践合法性220
五、当下中国立法合法性之困境222
六、当下中国立法合法性困境之消解225
第三节 立法的合理性评估229
一、立法的合理性评估界定230
二、立法作为社会规范选择的合理性231
三、立法权、立法程序及立法内容的合理性234
四、法律绩效的合理性239
第四节 立法技术的评估242
一、立法技术评估的界定243
二、法的形式结构的技术评估245
三、法的实质结构的技术评估249
四、法的语言文字表达技术的评估253
第五节 立法的可操作性评估256
一、何谓立法的可操作性评估256
二、立法可操作性评估的基础258
三、立法可操作性评估的维度262
四、立法可操作性评估的周期性266
第六章 立法后评估的方法论270
第一节 立法后评估方法论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基础272
一、立法后评估方法论研究的现实意义272
二、立法后评估方法论研究的理论基础274
第二节 既有立法评估方法论的资源与再利用279
一、既有的立法评估方法论体系279
二、既有立法评估方法的再利用281
第三节 立法后评估方法论体系建构之探索285
一、立法后评估方法的分类285
二、立法后评估方法论体系的建构291
三、结语:立法后评估方法的适应性与选择问题308
第七章 立法后评估的指标体系311
第一节 立法后评估指标及指标体系概念阐释313
一、指标与指标体系314
二、社会指标与社会指标体系315
三、立法后评估指标体系317
第二节 构建立法后评估指标体系的价值及其可行性319
一、构建立法后评估指标体系的价值319
二、构建立法后评估指标的可行性分析322
第三节 立法后评估标准与评估指标体系325
一、我国立法后评估的一般标准及其指标的设定328
二、我国立法后评估的特殊标准及指标的设定334
第四节 构建立法后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及其内容335
一、构建立法后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335
二、立法后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337
第五节 立法后评估指标体系的操作339
一、立法后评估的方法339
二、立法后评估指标的量化342
三、立法后评估指标的综合一指标权重的确定343
四、结语346
第八章 立法后评估结果及其回应347
第一节 立法后评估报告347
一、立法后评估报告的形式348
二、立法后评估报告的内容353
三、立法后评估报告的效力358
第二节 立法后评估结果的回应机制363
一、何谓立法后评估结果的回应363
二、立法后评估结果回应的发生基础365
三、立法后评估结果回应的路径368
四、立法后评估结果的回应主体370
五、立法后评估结果回应的方式与内容372
六、立法后评估结果回应的监控374
第三节 立法后评估结果回应之法律修改377
一、立法后评估报告中“法律修改”建议的逻辑377
二、法律修改建议的效力及其被列人立法会议议程379
三、“法律修正案”的立法程序383
四、法律修改的主体以及法律修正案的存在形式386
五、结语:建立立法后评估与法律修改回应的通畅机制388
第四节 立法后评估结果回应之法的废止390
一、法律绩效低劣是决定“法的废止”的根本原因390
二、法律绩效状况成因分析及法律废止之直接依据392
三、现行“法的废止”立法议程的建立394
四、“法的废止”的运作机制397
五、我国法的废止机制完善的几个问题400
第五节 立法后评估结果回应之法律创制403
一、立法后评估结果回应之法律创制类型403
二、立法后评估报告关于“法的创制”建议之逻辑405
三、法的创制案的提出及其被列入立法议程408
四、法律创制案的制定程序411
五、结语:有待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416
参考文献418
后记432
热门推荐
- 1726156.html
- 2603977.html
- 2722068.html
- 1907300.html
- 3164170.html
- 1938856.html
- 1274403.html
- 2220224.html
- 746796.html
- 13827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32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54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44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92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78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28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23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93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