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宏观调控法学:市场与宏观调控法治化=MACRO-CONTROL LAW【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宏观调控法学:市场与宏观调控法治化=MACRO-CONTROL LAW
  • 吴弘主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宏观调控法学:市场与宏观调控法治化=MACRO-CONTROL LAW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宏观调控法治化1

一、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关系1

(一)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含义1

(二)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关系2

二、宏观调控法治化及其意义3

(一)法治化的含义3

(二)宏观调控法治化的背景与意义4

三、关于宏观调控法治化的理论争鸣5

(一)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必要性问题5

(二)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可行性问题7

第二章 市场与宏观调控法治化的理论分析10

一、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市场失灵10

(一)“市场失灵”的一般理论11

(二)市场在宏观经济层面失灵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13

(三)小结: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18

二、宏观调控法治化的理论依据——政府失灵19

(一)“政府失灵”的一般理论20

(二)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中失灵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21

(三)小结:宏观调控与法治25

第三章 我国宏观调控的实践与问题29

一、我国宏观调控的历程29

(一)第一阶段:1993—1997年29

(二)第二阶段:1998—2002年30

(三)第三阶段:2003—2007年30

(四)第四阶段:2008—2010年31

(五)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32

二、我国宏观调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32

(一)宏观调控机构存在的问题32

(二)宏观调控手段存在的问题33

(三)宏观调控目标存在的问题34

第四章 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国外经验35

一、美国宏观调控法的发展35

(一)美国宏观调控法的开端:罗斯福新政35

(二)财政法37

(三)税法38

(四)金融调控法38

(五)产业政策法39

二、德国宏观调控法的发展40

(一)《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42

(二)《德意志联邦银行法》42

(三)财政预算法43

(四)税收法44

(五)产业区域调控法45

三、日本宏观调控法的发展46

(一)经济计划法47

(二)产业政策法48

(三)财政税收调控法49

(四)金融调控法50

四、金砖国家宏观调控及其法治化51

(一)俄罗斯各经济时期的政府宏观调控51

(二)巴西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及基本思路57

五、域外宏观调控法治化经验带来的启示60

(一)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法治化60

(二)宏观调控法治聚焦经济危机防范61

(三)强调立法在权力制衡中的重要性61

(四)根据国情选择宏观调控的目标与重点62

第五章 新发展理念与宏观调控法治化63

一、新发展理念融入宏观调控法治63

(一)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含义63

(二)新发展理念融入宏观调控法治的路径64

二、宏观调控理念的更新65

(一)宏观调控环境的变化要求市场化理念更新66

(二)宏观调控行为认识的市场化重构66

(三)宏观调控法理念市场化重构:从政府管制到市场配置67

三、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内涵68

(一)宏观调控的系统化69

(二)宏观调控的程序化70

(三)宏观调控的协调化72

(四)宏观调控的类别化74

(五)宏观调控监管的严格化76

(六)宏观调控信息的公开化78

第六章 宏观调控法概述80

一、宏观调控法的内涵80

(一)宏观调控法的概念80

(二)宏观调控法的地位81

二、宏观调控的法定目标82

(一)基本目标82

(二)宏观调控法定目标的选择84

三、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85

(一)权力限制原则85

(二)合理适度原则85

(三)维护调控对象权利原则85

(四)调控手段法定原则86

四、完善宏观调控法构成体系86

(一)宏观调控基本法86

(二)宏观调控专门法87

五、宏观调控法的若干理论问题89

(一)宏观调控基本法的立法问题89

(二)宏观调控及时性与程序化矛盾90

(三)市场调控主体与市场监管主体的关系92

(四)调控的法律手段与政府直接干预的关系93

第七章 宏观调控的主体95

一、调控主体95

(一)宏观调控的决策主体和执行主体95

(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角色定位97

二、受调控主体98

(一)受调控主体的内涵98

(二)受调控主体的特征100

(三)受调控主体的权利和义务101

三、宏观调控主体的权能103

(一)宏观调控权103

(二)宏观调控法主体的权能104

第八章 宏观调控的方式107

一、宏观调控行为107

(一)宏观调控行为的特点107

(二)宏观调控行为的性质及分类108

(三)宏观调控行为的其他分类110

二、宏观调控工具111

(一)常用调控工具111

(二)宏观调控工具创新116

第九章 宏观调控的程序规范118

一、宏观调控程序规范的意义118

(一)制约权力恣意扩张118

(二)保障经济民主119

(三)增进宏观调控整体效益120

二、决策程序121

(一)宏观调控决策的一般程序121

(二)宏观调控决策的特殊程序121

(三)宏观调控的变更程序122

三、执行程序123

第十章 宏观调控的监督与救济125

一、宏观调控的监督125

(一)宏观调控监督的必要性125

(二)权力机关对宏观调控的监督126

二、宏观调控的信息披露128

(一)信息披露的信息经济学基础理论128

(二)宏观调控信息披露的形式128

三、违法调控行为的救济渠道130

四、宏观调控行为的可诉性辨析132

(一)宏观调控“国家行为”的性质辨析132

(二)调控行为的可诉性133

第十一章 宏观调控的法律责任135

一、宏观调控法律责任概述135

(一)宏观调控法律责任内涵135

(二)宏观调控法律责任主体136

(三)宏观调控法律责任归责原则140

(四)违法行为是归责基础141

二、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类型142

(一)责任形式分类142

(二)不同调控行为的责任143

第十二章 金融调控法146

一、金融调控法治化146

(一)金融调控的特点146

(二)金融调控的理论基础147

(三)金融调控法治化问题148

(四)金融调控法概述150

二、金融调控机构(中央银行)制度152

(一)中央银行制度及其由来152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155

(三)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和机构设置157

三、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59

(一)货币政策目标159

(二)货币政策的决策160

(三)货币政策工具162

四、金融调控配套制度166

(一)货币发行与管理制度166

(二)反洗钱法律制度169

(三)外汇管理法律制度174

(四)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180

第十三章 财政调控法183

一、预算法制183

(一)预算与预算法概述183

(二)复式预算体系185

(三)预算管理程序187

(四)我国预算法的进步、缺陷与完善191

二、政府投资及政府投资引导制度196

(一)政府投资的定义196

(二)政府投资法律制度197

(三)政府投资引导基金201

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制度207

(一)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制度(PPP)的起源与定义207

(二)PPP的主要特征、分类及主要形式210

(三)PPP操作流程中的财政调控法律制度213

(四)PPP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215

第十四章 税收调控法221

一、税收与税法221

(一)税收的概念221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222

(三)税收的分类223

(四)税法的概念、特征与职能225

(五)税法与税收调控226

二、税收调控227

(一)税收调控的概念与依据227

(二)税收调控手段之实体法的构成要素228

(三)税收调控的基本原理231

(四)流转税调控机制236

(五)所得税调控机制239

(六)财产税调控机制242

(七)行为税调控机制245

三、税收调控法治化246

(一)税收调控法治化的概念及含义246

(二)税收调控权的法治化247

(三)税收调控权配置法治化248

(四)税收调控法治化与公民参与250

(五)税收调控法治化与公平竞争审查251

四、保障税收调控的征管制度252

(一)税务管理252

(二)税款征收253

(三)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254

(四)税务争议的解决255

第十五章 产业调控法257

一、产业调控法概述257

(一)产业调控的概念257

(二)产业调控的主体257

(三)产业调控的法治化258

(四)产业调控法的特征260

(五)产业调控法的发展261

二、产业结构调控法262

(一)战略产业调控262

(二)衰退产业调控263

(三)幼稚产业调控264

(四)特殊产业结构调控265

三、产业组织调控法267

(一)产业组织调控的理由267

(二)产业组织调控的内容267

(三)产业组织调控的措施268

四、产业技术调控法268

(一)科学技术进步法269

(二)产业技术创新法270

(三)产业技术成果转化法271

(四)产业技术引进法272

第十六章 计划(规划)调控法274

一、计划调控法概述274

(一)计划的含义与功能274

(二)计划的类型275

(三)计划调控法的概念与原则277

二、市场经济改革与计划调控法治化278

(一)计划在各国经济建设中的演变278

(二)计划及其法治化在我国的进展280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调控法治化的必要性281

三、计划调控法的立法模式与内容282

(一)立法模式282

(二)立法内容283

第十七章 区域经济调控法286

一、区域与区域经济调控286

(一)区域的基本范畴286

(二)区域经济调控的必要性287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290

(一)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理论290

(二)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292

(三)小结294

三、国外区域经济调控制度的考察295

(一)美国296

(二)英国298

(三)日本300

(四)德国301

(五)启示与借鉴303

四、我国区域经济调控的法治化305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305

(二)依法调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10

第十八章 房地产调控法316

一、房地产调控的原因316

(一)房地产市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316

(二)房地产价格的过度暴涨,促使政府调控318

二、我国房地产调控措施及评价321

(一)我国采取的房地产调控措施321

(二)房地产调控存在的问题325

三、房地产调控法律措施327

(一)明确政府责任327

(二)加快社会保障房的供给328

(三)社会保障房公平合理分配329

(四)完善房地产租赁市场330

(五)减少行政手段331

附录332

后记3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