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股东控制下的配股融资与盈余管理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祥建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98820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50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62页
- 主题词:股份有限公司-融资-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利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股东控制下的配股融资与盈余管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4
第二节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基本特征6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6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9
三、盈余管理的真实收益观、信息观和投机观11
第三节 研究文献回顾13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契约磨擦”和“沟通阻滞”13
二、基于不同动机的盈余管理20
三、盈余管理的测度模型30
四、国内学者的研究及不足39
第四节 主要内容与章节结构41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44
第二章 大股东控制、配股融资与盈余管理的动力机制47
引言47
第一节 大股东控制模式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特征50
一、大股东控制权增长模式50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特征54
第二节 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分析56
一、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冲动59
二、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特征61
第三节 大股东控制与配股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力机制66
一、配股资格与大股东盈余管理的动力67
二、价格提升与大股东盈余管理的动力73
本章小结85
第三章 配股公司盈余管理的分布特征与途径87
引言87
第一节 ROE分布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88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88
二、盈余管理的存在性与变动特征91
第二节 基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分布特征98
一、研究设计98
二、配股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结果106
三、配股公司与控制样本的比较分析111
第三节 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盈余管理的途径116
一、基于盈余分布方法的分析116
二、配股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123
本章小结131
第四章 配股融资、盈余管理与资本配置效率133
引言133
第一节 盈余管理与配股公司业绩滑坡135
一、配股公司的业绩滑坡135
二、盈余管理与业绩滑坡的关系137
第二节 盈余管理与配股公司的股票长期收益143
一、盈余管理与股票收益关系的理论分析143
二、股票长期收益的计算方法148
三、盈余管理与股票长期收益的关系149
四、基于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的分析155
五、基于Fama-MacBeth面板回归模型的分析158
本章小结159
第五章 盈余管理与大股东控制的“隧道效应”161
引言161
第一节 大股东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163
一、基本假设163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164
三、描述性分析169
四、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71
第二节 盈余管理与大股东的“隧道行为”176
一、来自投资行为与效率的证据177
二、盈余管理与企业价值损失效应180
第三节 大股东的“隧道行为”:来自非公允关联交易的证据187
一、关联交易的类型分布187
二、非公允关联交易与股票收益特征192
三、大股东的资源侵占行为196
四、非公允关联交易的企业价值效应200
本章小结203
第六章 配股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的控制对策205
第一节 完善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制度206
一、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206
二、财务报告的改进与完善209
第二节 强化外部监督与控制体系212
一、外部审计的加强与改善212
二、加强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督215
三、尽快建立有效的民事赔偿诉讼制度216
四、改进配股资格的控制参数217
第三节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与控制结构218
一、约束大股东控制程度218
二、完善董事会的职能220
三、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224
本章小结226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227
一、主要结论227
二、研究的局限性229
三、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229
参考文献232
后记249
热门推荐
- 3121314.html
- 2469201.html
- 1661050.html
- 2106121.html
- 2495760.html
- 909565.html
- 190953.html
- 858015.html
- 999458.html
- 39118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50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15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89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79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4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1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65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26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36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6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