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概论 修订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吴国林,肖峰,陶建文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495543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自然辩证法-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1
二、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2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3
四、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4
阅读文献6
思考题6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9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9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9
一、实在的含义9
二、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12
三、时间、空间与物质15
四、量子态:一种新的资源17
五、人工自然观18
六、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0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与层次性22
一、系统的含义与描述22
二、部分、整体与突现23
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6
四、层次的含义与层次的基本规律29
阅读文献32
思考题32
第二章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33
第一节 序、信息与熵33
一、演化的基本概念33
二、经典信息、量子信息与实在35
三、熵与熵增原理38
第二节 自然界的自组织演化的条件39
一、贝纳德对流39
二、自组织演化的条件40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复杂性43
一、混沌及其基本性质43
二、复杂性的基本特点46
第四节 历史上的自然观47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47
二、数学自然观48
三、机械自然观50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及其发展54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54
二、生态自然观56
阅读文献64
思考题64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观6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67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特征67
一、经验特征67
二、理性特征69
三、实践特征72
第二节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74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74
二、整体主义科学观78
三、证伪主义科学观80
四、历史主义科学观83
五、建构主义的科学观87
阅读文献88
思考题88
第四章 技术观89
第一节 技术的界定及其本质89
一、技术的一般定义89
二、技术与科学92
三、技术的本质100
第二节 技术的演化发展102
一、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103
二、技术演化的过程106
阅读文献114
思考题114
第五章 工程观115
第一节 工程的内涵115
第二节 工程的特征117
一、工程活动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117
二、工程具有特定的实现目标118
三、工程与环境相互影响119
四、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119
五、工程需要最优化120
六、工程包含不确定性与风险性120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121
一、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122
二、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124
阅读文献128
思考题128
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工程方法论131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131
第一节 演绎、归纳和辩证思维方法131
一、演绎法与科学约定论131
二、归纳法及归纳问题135
三、演绎与归纳的辩证关系139
第二节 科学解释的方法142
一、演绎-律则解释模型143
二、归纳统计解释模型144
第三节 问题猜想的创新思维方法146
一、创新思维方法的起点——怀疑与悬置146
二、波普尔的问题猜想法149
三、科学猜想的非逻辑思维方法152
第四节 科学事实157
一、经验事实和科学事实157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158
三、科学事实的作用159
第五节 科学实践160
一、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160
二、科学观察的含义及类型161
三、科学实验的含义及功能161
四、基本的科学实验类型162
五、科学仪器的作用163
第六节 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165
一、观察和实验的理论负荷165
二、观察的客观性167
阅读文献168
思考题168
第七章 技术方法论169
第一节 技术方法的一般研究169
一、技术认识的方法论基础169
二、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171
第二节 技术活动的方法174
一、技术思维及其特点174
二、技术活动的一般方法176
第三节 技术解释180
一、技术规则的解释181
二、技术客体的解释183
阅读材料188
阅读文献192
思考题192
第八章 工程方法论193
第一节 工程方法的内涵和外延193
一、工程方法的含义193
二、工程方法的分类193
第二节 工程的系统方法194
一、工程活动的两重性194
二、工程的系统性194
第三节 工程系统方法论195
一、工程系统方法论概述195
二、工程的系统方法论196
三、层次分析法199
四、工程环境分析法200
五、工程评估方法202
阅读文献206
思考题206
第四篇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论209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社会关联209
第一节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与工程209
一、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209
二、作为社会建制的技术211
三、作为社会建制的工程211
第二节 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社会共同体213
一、科学共同体213
二、技术共同体214
三、工程共同体216
第三节 科技和工程的社会运行217
一、科学、技术、工程在社会中的整体化217
二、R&D中的科技与工程的一体化219
阅读文献220
思考题221
第十章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222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社会效应222
一、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走向222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23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变迁224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社会建构226
一、科技发展的社会推动226
二、科技发展的社会评价227
三、科技发展的社会选择228
四、科技发展的社会调节229
五、科技发展的社会制约230
第三节 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232
一、科技与社会的双向互动232
二、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度量分析233
三、科技兴国与国兴科技的和谐统一234
阅读文献235
思考题235
第十一章 科技与人文236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社会效应236
一、人猿揖别的标志236
二、人的社会进化的手段237
三、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238
四、人的生存条件改善的依托239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人文问题240
一、科学技术与人的善与恶240
二、科学技术与人的尊严241
三、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242
第三节 呼唤两种文化的融合243
一、从科技与人文到两种文化244
二、从分裂到融合245
三、走向融合的路径246
阅读文献247
思考题247
第十二章 工程的社会人文向度248
第一节 工程与社会248
一、工程的社会性与“社会史”248
二、工程与科技的紧密结合250
第二节 工程与人文251
一、从工程的人文向度到工程善251
二、工程伦理与工程的人文教育253
阅读文献255
思考题255
第五篇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259
第十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259
第一节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259
一、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259
二、向科学进军260
三、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261
四、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261
五、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262
第二节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263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63
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263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64
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264
五、进行科技体制改革264
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265
第三节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265
一、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265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66
三、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266
四、重视和关心科学技术人才267
五、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法制建设268
六、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269
第四节 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270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70
二、加强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70
三、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271
四、重视科学技术和环境的和谐发展271
五、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272
六、大力发展民生科学技术272
第五节 习近平的科学技术思想273
一、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必须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273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关键273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274
四、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274
五、绿色科技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274
阅读文献275
思考题275
第十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276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276
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背景276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278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280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280
一、科学技术功能观280
二、科学技术战略观281
三、科学技术人才观282
四、科学技术和谐观283
五、科学技术创新观284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285
一、时代性285
二、实践性285
三、科学性286
四、创新性286
五、自主性287
六、人本性287
阅读文献288
思考题288
第十五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289
第一节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289
一、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289
二、创新型国家的特征290
第二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292
一、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293
二、科学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293
三、我国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条件294
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97
第三节 核心技术及其与产业创新的关系300
一、核心技术与产业创新的含义300
二、核心技术之源301
三、核心技术驱动产业创新303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303
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304
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304
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304
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305
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305
第五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305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305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306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307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307
阅读文献308
思考题308
附录 常见逻辑符号与推理309
主要参考文献311
后记314
热门推荐
- 801538.html
- 277272.html
- 1759754.html
- 2376900.html
- 177892.html
- 1837185.html
- 2337631.html
- 487375.html
- 3711253.html
- 30056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46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36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200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04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64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74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416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91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49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