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产业经济学 第3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产业经济学 第3版
  • 李悦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09548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933页
  • 文件大小:269MB
  • 文件页数:950页
  • 主题词:产业经济学-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产业经济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指导思想与学科定位1

第一节 指导思想1

第二节 两类学科与一化两关键2

第三节 学科定位与理论框架3

第四节 本教材特色与体系6

第五节 产业发展与最终目的8

第一篇 发展理论11

第一章 发展理论与发展方式1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论经济发展13

第二节 西方经济发展理论19

第三节 经济发展趋势30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方式31

第二章 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39

第一节 速度与结构39

第二节 速度与质量42

第三节 速度与效益43

第四节 评价和考核经济效益的原则46

第五节 评价和考核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48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54

第一节 工业主导作用与工业现代化54

第二节 走新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57

第三节 新路本质58

第四节 战略与对策59

第五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63

第四章 消费与投资66

第一节 消费与投资的关系66

第二节 投资和消费贡献率的国际比较70

第三节 合理确定投资规模的基本原则73

第四节 优化投资结构的基本原则77

第五章 第一、二、三产业82

第一节 理论建立与发展82

第二节 关联结构86

第三节 发展趋势92

第四节 现状分析与展望95

第六章 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100

第一节 科技进步实质与意义100

第二节 自主创新的内涵与战略意义104

第三节 自主创新战略与对策107

第四节 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型国家建设109

第七章 要素配置与素质提高114

第一节 要素配置114

第二节 素质提高122

第三节 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125

第八章 循环经济131

第一节 地位作用131

第二节 主要内容135

第三节 战略对策138

第九章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143

第一节 必然性、必要性与发展目标143

第二节 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历史选择与战略重点145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与制约条件148

第四节 发展战略与对策157

第十章 文化与经济171

第一节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171

第二节 文化与经济一体化175

第三节 我国经济文化发展181

第二篇 产业规律185

第十一章 产业形成与分类187

第一节 产业形成187

第二节 产业分类191

第十二章 产业经济发展主要规律199

第一节 四化199

第二节 七并存202

第三节 五取代208

第十三章 民用产业与国防产业214

第一节 两类产业的地位作用214

第二节 两类产业的联系217

第三节 协调发展方针218

第四节 “威胁”论休矣222

第五节 战略对策223

第十四章 工与农和城与乡230

第一节 农业基础作用230

第二节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232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与中国现代化233

第十五章 城乡良性互动战略240

第一节 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迈进240

第二节 城乡人力资源良性互动244

第三节 城乡产业良性互动247

第四节 城乡社会发展良性互动258

第十六章 农业结构与趋势263

第一节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263

第二节 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266

第三节 农工商相结合269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270

第十七章 重点产业273

第一节 特征与作用273

第二节 转移论与趋势275

第三节 选择的科学依据278

第四节 设想280

第十八章 采掘与加工和原料与制造287

第一节 采掘与加工287

第二节 原材料及其发展趋势292

第三节 原料与制造297

第十九章 文化产业300

第一节 地位作用300

第二节 发展趋势306

第三节 战略与对策312

第二十章 轻工产业318

第一节 轻工产业地位作用318

第二节 吃穿用结构319

第三节 消费品与生产资料的生产结构322

第四节 以农产品为原料与以工业品为原料的产品结构323

第五节 国家“十一五”部署326

第二十一章 食品产业329

第一节 地位作用329

第二节 产业分类330

第三节 生产与质量332

第四节 食品安全338

第五节 食品发展趋势与发展重点341

第六节 国家“十一五”部署342

第二十二章 饲料产业346

第一节 地位作用346

第二节 现代化饲料生产的特点、行业分类和产业链348

第三节 成就与任务349

第四节 发展趋势与战略对策350

第二十三章 纺织产业352

第一节 地位作用352

第二节 产业内部结构355

第三节 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结构359

第四节 发展彩棉业360

第五节 原料与加工及原料型与加工型结构362

第六节 国家“十一五”部署363

第二十四章 旅游产业369

第一节 地位作用369

第二节 发展动态与方向373

第三节 战略部署与对策380

第二十五章 环保与环保产业387

第一节 环境保护387

第二节 环保产业392

第三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398

第二十六章 老龄产业405

第一节 概念界定405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与老龄产业发展机遇406

第三节 发展条件408

第四节 制约因素410

第五节 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412

第六节 几项具体对策416

第二十七章 流通产业421

第一节 “桥梁”作用421

第二节 成就与经验422

第三节 发展方向423

第四节 战略与对策430

第二十八章 商业零售业436

第一节 历史回顾436

第二节 网络销售438

第三节 面临整合441

第四节 向“大而强”迈进443

第五节 标准化经营444

第二十九章 乡镇企业446

第一节 形成与发展446

第二节 地位作用452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454

第三十章 老工业基地460

第一节 地位作用460

第二节 历史沿革463

第三节 面临挑战466

第四节 目标与途径471

第三篇 产业结构479

第三十一章 结构理论与趋势48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结构理论481

第二节 西方结构理论484

第三节 中国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展望493

第三十二章 结构分析方法507

第一节 静态分析法507

第二节 动态分析法519

第三节 效益分析法522

第三十三章 产业结构新趋势与优化升级525

第一节 新趋势525

第二节 优化升级528

第三节 产业生态化532

第四节 现代产业体系538

第三十四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标准与方法论551

第一节 优化升级标准551

第二节 方法论556

第三十五章 高新技术产业561

第一节 发展趋势561

第二节 现状与问题566

第三节 发展战略与对策572

第四节 国家“十一五”部署577

第三十六章 传统产业582

第一节 与高新技术产业关系582

第二节 改造模式586

第三十七章 信息产业593

第一节 地位作用593

第二节 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律602

第三节 发展方针与战略609

第三十八章 制造业618

第一节 地位作用618

第二节 发展亮点与机遇619

第三节 世界发展新趋势623

第四节 我国发展战略625

第五节 国家“十一五”部署627

第三十九章 汽车制造业629

第一节 地位作用629

第二节 总量与结构发展趋势635

第三节 发展方针与战略对策639

第四十章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644

第一节 地位作用644

第二节 总量与结构发展趋势646

第三节 发展方针与战略对策650

第四十一章 船舶制造业655

第一节 地位作用655

第二节 总量与结构发展趋势658

第三节 发展方针与战略对策661

第四十二章 航空运输装备制造业666

第一节 民机产业地位作用666

第二节 总量与结构发展趋势671

第三节 发展方针与战略对策678

第四十三章 数控机床产业682

第一节 “工作母机”作用682

第二节 成就与差距683

第三节 机遇与前景685

第四节 发展战略与目标687

第四十四章 第三产业688

第一节 性质与作用688

第二节 发展趋势691

第三节 影响第三产业的客观因素695

第四节 发展特点与对策698

第五节 国家“十一五”部署701

第四十五章 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705

第一节 基础产业705

第二节 支柱产业712

第四十六章 能源产业717

第一节 地位作用717

第二节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721

第三节 能源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727

第四节 积极发展核能产业731

第五节 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739

第六节 发展战略与对策749

第四十七章 建筑业756

第一节 地位作用756

第二节 发展趋势762

第三节 战略对策765

第四篇 产业组织773

第四十八章 产业组织理论与趋势77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论产业组织775

第二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与趋势779

第三节 中国产业组织理论发展785

第四十九章 集中与集中度790

第一节 集中与集中度790

第二节 集中与市场外部经济性798

第三节 我国的一般集中与产业集中800

第五十章 专业化与协作805

第一节 必然趋势805

第二节 工业生产专业化811

第三节 工业生产协作813

第四节 生产专业化与协作发展816

第五节 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发展的经济条件820

第六节 产业集群822

第五十一章 企业规模与企业规模结构826

第一节 企业规模826

第二节 规模经济830

第三节 企业规模结构838

第五十二章 经济联合与企业集团846

第一节 联合化和集团化的意义846

第二节 联合化和集团化的组织形式848

第三节 发展趋势与对策857

第五十三章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865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865

第二节 跨国公司869

第三节 发展对策874

第五篇 体制条件877

第五十四章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879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879

第二节 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880

第三节 市场体系884

第四节 宏观调控889

第五节 宏观调控手段892

第六节 宏观调控成效899

第五十五章 企业转机与建制901

第一节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901

第二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907

第三节 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面临挑战与对策912

附录一 宋涛、卫兴华、方生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上发表对本教材第一、二版的书评917

附录二 《学问艺术论——教学与科研经验总结》921

附录三 宋玉玲:《李悦:吹响真理号角的经济学家》926

参考文献9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