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行政法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翁岳生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0930950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882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913页
- 主题词:行政法-台湾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行政法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一章 行政的概念与种类&翁岳生1
第一节 行政的意义1
一、概说1
二、向来行政法学对行政的界定2
三、本书见解:行政法总论的学科关怀与行政概念的界定10
第二节 行政的特征13
一、行政是广泛、多样、复杂且不断形成社会生活的国家作用——形成性与整体性13
二、行政是追求利益的国家作用14
三、行政是积极主动的国家作用16
四、行政应受法的支配——合法性与合目的性之兼顾17
五、行政的运作应注重配合及沟通20
六、行政系作成具体决定的国家作用22
第三节 行政的种类23
一、公权力行政及私经济行政23
二、干预行政、给付行政与计划行政30
三、内部行政与外部行政35
四、其他分类37
第四节 行政法学的研究方向38
一、“宪法”理念的落实38
二、行政法的专业化38
三、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兼容与调和38
四、行政法的本土化39
五、行政效能的重视与兼顾39
第二章 行政法的发生与发展&黄锦堂40
第一节 行政法之概念40
一、概念界定40
二、常见分类40
第二节 “外国”行政法之发生与发展43
一、行政法之发展受到思潮与政经变迁的影响43
二、德国行政法之发展大要44
三、德国行政法总论改革之讨论63
第三节 台湾地区行政法之发生与发展93
一、台湾地区行政法发展大要(略)93
二、台湾地区政经社文变迁93
三、公共行政学门的贡献:“治理”理论与模式的提出94
四、台湾地区行政法学的发展方向106
第四节 行政法之体系107
一、行政法之理念107
二、行政法学与相关学门109
第五节 行政法之公法属性以及公法与私法之区别112
第三章 行政法的法源&陈清秀119
第一节 概说119
第二节 成文法源120
一、宪法120
二、法律121
三、行政命令123
四、自治法规144
五、国际条约(略)146
第三节 不成文法源147
一、习惯法147
二、解释与判例150
三、一般法律原则与法理154
第四节 法源的位阶179
一、概说179
二、习惯法的位阶180
三、效力优先原则与适用优先原则180
第四章 依法行政与法律的适用&陈清秀183
第一节 依法行政原则183
一、意义183
二、依法行政原则的内容185
三、依法行政的实践209
第二节 行政法的解释适用211
一、概说211
二、行政法的解释212
三、行政法的漏洞补充223
四、行政法的适用原则237
五、行政法的效力246
第三节 不确定法律概念248
一、意义248
二、不确定法律概念之适用与法院之审查249
三、判断余地之类型252
四、“行政法院”的审查界限260
第四节 行政裁量261
一、行政裁量的概念及其种类261
二、行政裁量的前提要件262
三、行政裁量的意义及其机能266
四、裁量拘束269
五、裁量处分之瑕疵270
六、裁量收缩274
七、无瑕疵裁量请求权275
八、裁量与行政救济275
九、不确定法律概念与裁量之区别277
第五章 行政法律关系与特别权力关系&法治斌281
第一节 概说281
第二节 公权利283
第三节 公义务289
第四节 行政法律关系之主体291
第五节 行政法律关系之成立、变更与消灭293
第六节 特别权力关系298
第六章 行政组织法之基本问题&黄锦堂306
第一节 行政组织法之任务与体系306
第二节 行政组织之类型308
一、常见类型308
二、源自机关性质与权限之分类309
三、关于公营造物之概念310
四、行政助手与公权力行使之委托314
第三节 行政组织法与“宪法”316
一、“宪法”之直接规定(略)316
二、民主原则316
三、权力分立原则319
四、行政一体性原则321
五、人权保障、“基本国策”、效率考量:行政组织并非目的,而须回应政经社文变迁之治理需要325
六、“中央与地方”之分权(略)325
第四节 政经变迁与“行政组织法”的发展:“政府”改造所推动的议题326
一、台湾地区面临政经社文变迁326
二、“行政组织法”之应有回应327
三、台湾地区政府改造之进行327
四、关于行政法人329
五、独立机关338
六、关于“中央”与地方之关系(略)341
七、私营化342
八、关于“公法人”346
第五节 行政组织之立法:“中央行政机关组织基准法”349
一、双重松绑349
二、主要的概念与制度350
第六节 行政机关、管辖、行政委托、行政委任355
一、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之意义355
二、行政机关与内部单位之区别357
三、管辖358
四、行政委托、行政委任、公权力行使之委托360
第七节 私法方式之行政组织362
一、广义之行政组织362
二、公设财团法人362
三、公营企业365
第七章 公务员法&林明锵·蔡茂寅374
前言 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374
第一节 公务员之概念与分类375
一、公务员之概念375
二、公务员之分类378
第二节 公务员法之主管机关382
第三节 公务员关系之性质、成立与消灭384
一、公务员关系之性质384
二、公务员关系之成立387
三、公务员关系之消灭388
第四节 公务员之义务393
一、服勤务义务394
二、忠实义务394
三、公正中立之义务394
四、服从义务396
五、保密义务397
六、保持品位义务398
七、不为一定行为之义务398
第五节 公务员之权利401
一、公法上之财产请求权401
二、休假权405
三、服公职权利405
四、集体劳动权406
第六节 公务员之责任408
一、行政责任408
二、民事责任415
三、刑事责任416
第七节 公务员保障制度417
一、保障对象418
二、保障内容418
第八章 公物法&李惠宗423
第一节 公物之意义423
第二节 公物之分类425
第三节 公物之特性426
一、融通性之限制426
二、强制执行之限制426
三、取得时效之限制427
四、公用征收之限制428
第四节 公物法于行政法上之地位429
一、属于行政组织法429
二、属于给付行政法429
三、属于公共设施法430
第五节 公物之成立与废止430
一、公物之成立430
二、公物之公用地役权取得时效434
三、公物之消灭436
第六节 公物利用之类型437
一、公物利用之意义437
二、利用之类型440
第七节 公物利用规则制定权与警察权446
第八节 公物利用之法律性质447
一、私法利用之性质447
二、特许利用与习惯利用之性质447
三、一般利用与许可利用之性质448
第九章 公营造物法·公企业法&蔡茂寅458
第一节 公营造物的概念与种类458
一、营造物的概念458
二、营造物的种类464
第二节 营造物之成立、管理与消灭465
一、营造物的成立465
二、营造物的管理466
三、营造物的消灭467
第三节 营造物利用关系468
一、营造物利用关系的法律性质468
二、营造物利用关系的成立与终止470
三、营造物利用关系的法律效果与课题471
第四节 公企业法474
一、公企业的概念与种类474
二、公企业的利用关系与雇用关系479
三、公企业的民营化课题481
第十章 行政命令&叶俊荣484
第一节 行政命令的意义、名称与类型485
一、行政命令的意义485
二、行政命令的名称490
三、行政命令的类型491
第二节 行政命令的合法性507
一、行政命令的生效时日507
二、行政命令的合法要件509
第三节 行政命令的功能518
一、定义与解释519
二、法律的具体化与补充520
三、统一个案的执行521
四、政策方案522
五、管制标准523
六、费率标准523
第四节 行政命令的授权与“国会”监督524
一、行政命令的授权524
二、行政命令订定的“国会”监督536
第五节 行政命令的订定程序与内部控制542
一、行政命令的订定权限与裁量543
二、订定行政命令的内部控制553
第六节 行政命令的订定程序与民众参与556
一、行政命令与民众参与的关系557
二、“行政程序法”有关行政命令的订定程序及其民众参与558
三、美国行政命令订定程序与民众参与法制的借镜560
四、行政命令订定程序中民众参与的难题570
第七节 行政命令的司法审查575
一、审查要件576
二、审查的对象579
三、审查标准582
四、审查效力587
第十一章 行政处分&许宗力598
第一节 行政处分的建构与功能598
第二节 行政处分的概念602
一、行政机关的行为603
二、直接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606
三、公法行为616
四、单方行为618
五、外部行为619
六、针对特定具体事件的行为627
第三节 行政处分的分类633
一、下命、形成与确认处分634
二、授益与负担处分637
三、规制公法关系的处分与规制私法关系的处分641
四、须当事人参与的处分与片面处分644
五、要式处分与非要式处分644
六、裁量与羁束处分645
七、单阶处分与多阶段处分646
第四节 行政处分的生效与拘束效力646
一、行政处分的生效646
二、行政处分对人民的拘束效力648
三、行政处分对国家的拘束效力651
四、行政处分的执行力661
第五节 合法的行政处分662
一、行政处分的合法要件662
二、行政处分的废止667
第六节 违法的行政处分675
一、概说675
二、行政处分的无效677
三、瑕疵的补正684
四、行政处分的转换685
五、行政处分的撤销686
六、行政处分的一部瑕疵695
第七节 行政处分的附款696
一、概说696
二、附款的种类697
三、附款的容许性与限制706
四、附款可否独立被废弃707
第十二章 行政契约&林明锵710
第一节 绪论710
第二节 行政契约之概念及其类型714
一、概念714
二、类型719
第三节 行政契约在台湾地区和德国实务上之应用728
一、建设法728
二、地方自治法736
三、公务员法及教育法736
四、社会法738
五、租税法739
六、环保法742
七、其他领域743
第四节 行政契约之功能745
一、保护功能745
二、补充及取代单方高权行为745
三、解决问题功能746
四、提升人民地位功能747
第五节 公行政契约法中之其他重要规定747
一、参考之“外国”立法体例问题748
二、许可性问题750
三、瑕疵效果规定之问题752
第六节 结论762
第十三章 行政计划&董保城766
第一节 绪论766
第二节 行政计划之种类及其法律性质767
第三节 “行政程序法”所规定之行政计划768
第四节 确定计划程序为特别要式程序771
第五节 确定计划程序之五大步骤773
一、拟定计划之提出773
二、拟定计划之公开与异议之提出775
三、预告听证期日776
四、听证之进行776
五、确定计划之裁决777
第六节 确定计划裁决之法律效果及不服之救济778
第七节 计划之变更及与废止781
第八节 “行政程序法”确定计划程序与现行规定有关“计划程序”彼此普通法、补充法适用关系782
第九节 追求集中事权单一窗口之效能(代结论)787
第十四章 行政罚&洪家殷791
第一节 行政罚之意义及特征791
一、行政罚之意义791
二、行政罚之特征792
第二节 行政罚之种类799
一、“行政罚法”之规定799
二、判断行政罚之参考800
三、罚锾804
四、没入807
第三节 行政罚之重要法律原则810
一、法定原则及便宜原则810
二、明确性原则816
三、比例原则817
四、有责性原则818
第四节 行政罚之效力819
一、时的效力819
二、地的效力(略)821
三、物的效力821
第五节 行政罚与刑罚之区别822
一、在德国法制上之发展822
二、台湾地区之情形824
第六节 一行为不二罚原则在行政罚上之适用826
一、一行为不二罚原则之意义及其宪法根据826
二、行政罚与刑罚之竞合828
三、行政罚与行政罚之竞合831
四、行政罚与惩戒罚之竞合833
五、行政罚与行政强制执行之竞合834
第七节 行政罚之处罚对象835
一、单一行为人835
二、多数行为人839
三、并同处罚843
第八节 行政罚之责任要件847
一、责任条件847
二、责任能力849
三、阻却违法851
第九节 违反行政法上义务之行为853
一、违反行政法上义务行为之概念853
二、行为之个数及处罚855
三、连续处罚规定之检讨859
四、法律竞合860
五、未遂及预备行为862
第十节 行政罚之裁处程序863
一、出示证明文件及告知违反法规863
二、对现行违反行政法上义务行为人之处置863
三、物之扣留、处理864
四、意见陈述866
五、听证867
六、书面868
第十一节 行政罚之管辖869
一、地域管辖869
二、其他管辖870
三、管辖竞合870
四、管辖权之瑕疵872
五、原有管辖权之其他机关之处理872
六、行政罚与刑罚竞合之管辖873
第十二节 行政罚之时效874
一、行政罚时效之概念及种类874
二、行政罚时效之起算875
三、行政罚时效之停止876
第十三节 行政罚之救济877
一、“行政罚法”第三十五条877
二、“行政罚法”第四十一条878
(下册)883
第十五章 事实行为&陈春生883
第一节 行政上的事实行为概说883
一、事实行为的概念与意义883
二、事实行为的类型888
三、事实行为的合法性892
四、事实行为与权利保护893
五、台湾地区相关规定上常见的有争议的行政上的事实行为895
第二节 行政指导899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899
二、行政指导的必要902
三、行政指导的种类902
四、行政指导与依法行政的关系903
五、行政指导的方式904
六、行政指导与救济905
七、日本1993年行政手续法中有关行政指导的规定908
八、对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中有关行政指导规定的评释909
九、结论912
第十六章 行政程序法&汤德宗915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说916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916
二、行政程序的特征918
三、行政程序的种类921
四、行政程序的功能926
第二节 行政程序法要义948
一、立法架构948
二、行政程序主体971
三、调查事实及证据程序981
四、各种行政行为程序985
第三节 正当行政程序1003
一、正当程序的理念1003
二、正当行政程序的意涵1015
三、违反正当行政程序的法律效果1034
四、资讯公开1058
第十七章 行政执行法&蔡震荣1085
第一节 概说1085
一、前言1085
二、行政执行之特质1086
三、行政执行法之制定1093
四、“行政执行法”修正前各国及台湾地区之发展1096
五、修正后“行政执行法”之探讨1102
六、新修正“行政执行法”之内容1104
七、总则之一般规定1105
第二节 公法上金钱给付义务之执行1151
一、公法上金钱给付义务执行之意义1151
二、公法上金钱给付义务执行之要件1153
三、公法上金钱给付义务之执行机关1159
四、公法上金钱给付义务执行之方法与程序1162
五、执行费用1186
六、“强制执行法”之准用1187
第三节 行为或不行为义务之执行1187
一、执行基础1187
二、执行方法1190
三、执行费用1209
第四节 即时强制1209
一、即时强制之意义及其性质1209
二、台湾地区法上所规定即时强制具体之措施1212
三、即时强制之救济1218
第十八章 诉愿制度&蔡志方1224
第一节 诉愿之概念1224
一、诉愿之意义1224
二、诉愿制度之规范基础1226
三、诉愿与请愿及行政诉讼之关系1228
四、诉愿之功能1232
第二节 诉愿之主体与诉权1233
一、诉愿人与诉权1233
二、诉愿相对人1243
三、参加人(=利害关系人)1244
四、代理人与辅佐人1251
五、证人与鉴定人1252
六、诉愿管辖机关1253
第三节 诉愿之原因及标的1255
一、诉愿之原因1255
二、诉愿之标的1257
第四节 诉愿之种类1259
一、诉愿种类之意义与作用1259
二、台湾地区诉愿之种类与规范模式1260
第五节 诉愿之管辖1261
一、诉愿管辖之概念、特色与作用1261
二、台湾地区诉愿管辖之认定基准与管辖不明时之处理1262
三、台湾地区诉愿管辖之种类1265
第六节 诉愿之期限1272
一、诉愿期限之意义与作用1272
二、“诉愿法”所定之期限1273
三、特别法规定之期限1274
四、在途期间之扣除1275
五、视同期限内诉愿及其要件1277
六、不可抗力迟误期限与回复原状1279
第七节 诉愿程序之基本原则1280
一、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1280
二、处分主义1282
三、辩论主义与陈述主义1283
四、先程序、后实体与程序从新、实体从旧1284
五、书面审理与言词审理原则1286
六、一事不再理1286
七、更不利决定之禁止1287
八、公益优先原则1289
九、程序迅速性原则1290
第八节 诉愿程序1290
一、诉愿之提起、受理与效力1291
二、诉愿之审理1305
三、诉愿程序之停止、承受与终结1317
四、诉愿之决定与效力1319
五、诉愿决定之执行1328
第九节 对诉愿决定之救济方法1328
一、再审1329
二、行政诉讼1331
第十节 “诉愿法”之施行与过渡时期条款1332
第十九章 行政诉讼制度&刘宗德 彭凤至1335
第一节 行政诉讼事件1335
一、行政诉讼之概念1335
二、行政诉讼之目的与行政诉讼法之定位1340
三、行政诉讼事件1344
四、行政诉讼之类型1348
第二节 行政诉讼之主体1358
一、“行政法院”1358
二、行政诉讼当事人1367
三、多数当事人——选定当事人与共同诉讼(原告与被告之多数)1379
四、多数当事人——行政诉讼之参加1388
第三节 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1399
一、行政诉讼程序之诸原则1399
二、诉讼程序之开始1405
三、行政诉讼之审理1419
第四节 裁判1468
一、概说1468
二、行政诉讼之审理程序1492
三、行政诉讼事件之裁判1501
第五节 和解1523
一、前言1523
二、概说1525
三、诉讼上和解之成立1526
四、诉讼上和解之效力1528
五、当事人请求继续审判1529
六、第三人提起宣告和解无效或撤销和解之诉1530
第六节 简易诉讼程序1531
一、概说1531
二、简易诉讼事件之范围1532
三、简易诉讼程序之特别规定1534
四、简易程序之裁判声请许可上诉或抗告之程序1535
第七节 审级救济——上诉审程序、抗告程序1539
一、上诉审程序1540
二、抗告程序1556
第八节 非常法律救济——再审程序、重新审理、暂时权利保护1561
一、再审程序1562
二、重新审理1570
三、暂时权利保护1578
第九节 强制执行1599
一、前言1599
二、“行政法院”裁判之强制执行1600
三、“行政法院”裁判强制执行规定之商榷1602
第二十章 国家赔偿法&叶百修1608
第一节 国家赔偿观念之演进1608
一、否定时期1608
二、相对肯定时期1609
三、全面肯定时期1610
四、发展时期1612
第二节 国家赔偿责任之法律性质1616
一、在物之责任方面1616
二、在人之责任方面1617
第三节 “国家赔偿法”之效力1621
一、时之效力1621
二、地之效力(略)1622
三、人之效力1622
第四节 国家赔偿之构成要件1626
一、因公务员行为所生之国家赔偿责任1626
二、因公有公共设施之瑕疵所生之国家赔偿责任1673
第五节 国家赔偿请求之当事人1696
一、诉讼当事人1696
二、赔偿义务人1697
第六节 诉讼程序1705
一、起诉前之程序1705
二、国家赔偿诉讼1705
三、求偿权1711
四、赔偿方法1716
五、时效规定1718
第二十一章 损失补偿&李建良1721
第一节 损失补偿之概念及其基本体系1721
一、概说1721
二、德国损失补偿制度之基本体系1722
三、台湾地区损失补偿制度之体系建构1739
第二节 公用征收与损失补偿1749
一、概说1749
二、征收之标的1751
三、征收之目的及要件1752
四、征收之当事人1755
五、征收方式1758
六、征收程序1764
七、征收补偿1774
八、征收之撤销(废止)1791
九、征收标的之收回1795
第三节 财产权之限制、特别牺牲与损失补偿1806
一、基础理论1806
二、类型分析1809
三、争议问题研究1817
第四节 违法无责任之公权力行为与损失补偿1831
一、德国学说与实务见解之发展1831
二、台湾地区相关规定之适用与检讨1833
第五节 公权力行为之附随效果与损失补偿1835
一、基本概念1835
二、案例类型1837
三、相关法律之适用1839
参考文献1844
热门推荐
- 3434275.html
- 1965292.html
- 1915623.html
- 3492392.html
- 2117474.html
- 74832.html
- 2693392.html
- 3360873.html
- 3758536.html
- 19224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85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05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78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43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62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11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44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010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13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7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