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系统分析与设计【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系统分析与设计
  • 李代平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19381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80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501页
  • 主题词:信息系统-系统分析-高等学校-教材;信息系统-系统设计-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系统分析与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系统思想1

1.1系统的概念1

1.2系统的特性2

1.3系统及其环境4

1.3.1技术现状与系统需求4

1.3.2分析与设计的本质7

1.3.3系统环境7

1.4系统模型8

1.4.1上下文模型8

1.4.2行为模型9

1.4.3数据模型10

1.4.4对象模型10

1.5系统思想的发展11

小结12

习题一12

第2章 系统分析员13

2.1软件的生命周期13

2.1.1软件工程过程13

2.1.2软件生存周期14

2.1.3软件生存周期的四个阶段17

2.2可行性研究任务与步骤19

2.2.1研究任务20

2.2.2研究步骤23

2.2.3可行性研究的文档24

2.3系统分析26

2.3.1系统分析员26

2.3.2面临的问题域27

2.3.3通信技术28

2.4分析原理30

2.4.1信息域30

2.4.2建立模型31

2.4.3分解32

2.5系统模型与模拟32

2.5.1系统模型32

2.5.2系统建模和模拟34

2.6成本-效益分析35

2.7项目开发计划37

2.7.1方案选择37

2.7.2制定项目开发计划37

小结38

习题二38

第3章 系统建设40

3.1系统建设是复杂的社会过程40

3.1.1系统建设的复杂性40

3.1.2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40

3.2系统开发方法42

3.2.1结构化方法43

3.2.2Jackson方法43

3.2.3维也纳开发方法44

3.2.4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44

3.3软件开发工具45

3.3.1Visual C+++46

3.3.2Visual Basic47

3.3.3Delphi48

3.3.4PowerBuilder48

3.4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51

3.4.1诺兰模型51

3.4.2西诺特模型52

3.4.3米切模型53

小结53

习题三54

第4章 系统规划55

4.1系统规划的任务与特点55

4.1.1系统规划的任务55

4.1.2系统规划的原则58

4.2系统的战略规划58

4.2.1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58

4.2.2系统战略规划的方法59

4.2.3建立企业模型61

4.3数据规划过程65

4.3.1系统的方法论65

4.3.2自顶向下战略规划基本过程66

4.4企业系统规划法67

4.4.1系统总体规划的研究步骤69

4.4.2定义总体规划的目标71

4.4.3定义数据类72

4.4.4分析现行系统关系74

4.4.5定义信息结构80

4.4.6定义企业过程85

4.4.7确定系统的优先顺序89

4.4.8信息资源管理92

4.4.9制定建议书和开发计划92

4.4.10成果报告93

小结94

习题四94

第5章 结构化分析方法96

5.1需求分析96

5.1.1需求分析的特点96

5.1.2需求分析的原则97

5.1.3需求分析的任务98

5.1.4需求分析的方法99

5.2结构化分析100

5.2.1自顶向下逐层分解101

5.2.2结构化分析步骤102

5.3系统流程图103

5.4数据流图104

5.4.1基本图形符号105

5.4.2画数据流图106

5.4.3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应用110

5.5数据字典114

5.5.1内容及格式115

5.5.2数据字典的实现117

5.6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117

5.6.1数据仓库分析工具117

5.6.2数据挖掘118

5.7新系统逻辑模型的提出122

5.8系统说明书123

5.8.1系统说明书的内容123

5.8.2系统说明书的示例124

5.8.3系统说明书的审议126

小结127

习题五127

第6章 面向对象分析方法128

6.1对象、主动对象以及它们的类128

6.2研究问题域和用户需求130

6.2.1研究用户需求,明确系统责任130

6.2.2研究问题域131

6.2.3确定系统边界132

6.3发现对象133

6.3.1正确地运用抽象原则133

6.3.2策略与启发134

6.3.3审查和筛选136

6.3.4识别主动对象137

6.4对象的发现和标识138

6.4.1动机138

6.4.2方法139

6.4.3三视图模型139

6.4.4语言信息分析140

6.5对象分类,建立类图的对象层142

6.5.1异常情况的检查和调整142

6.5.2类的命名143

6.5.3建立类图的对象层144

6.6对象的属性和服务144

6.7定义属性145

6.7.1策略与启发145

6.7.2审查与筛选146

6.7.3推迟到OOD考虑的问题148

6.7.4属性的命名和定位149

6.7.5属性的详细说明149

6.8定义服务150

6.8.1对象的状态与状态转换图150

6.8.2行为分类152

6.8.3发现服务的策略与启发152

6.8.4审查与调整153

6.8.5认识对象的主动行为154

6.8.6服务的命名和定位154

6.8.7服务的详细说明154

6.9应用实例155

6.9.1功能需求156

6.9.2发现对象156

6.9.3对象层表示157

6.9.4电梯系统的属性描述157

6.9.5电梯系统的服务定义159

6.9.6电梯系统的特征层164

小结165

习题六166

第7章 对象结构分析167

7.1整体-部分结构167

7.1.1整体-部分结构及其用途167

7.1.2表示法169

7.1.3如何发现整体-部分结构170

7.1.4审查与筛选171

7.1.5简化对象的定义172

7.1.6支持软件复用172

7.1.7整体-部分结构的进一步运用173

7.1.8调整对象层和属性层174

7.2一般-特殊结构174

7.2.1一般-特殊结构及其用途174

7.2.2表示法176

7.2.3如何发现一般-特殊结构176

7.2.4审查与调整177

7.2.5多继承及多态性问题178

7.2.6一般-特殊结构的简化180

7.2.7调整对象层和特征层181

7.3实例连接181

7.3.1简单的实例连接181

7.3.2复杂的实例连接及其表示182

7.3.3三元关联问题184

7.3.4如何建立实例连接185

7.3.5对象层、特征层的增补及实例连接说明186

7.4消息连接186

7.4.1消息的定义186

7.4.2顺序系统中的消息187

7.4.3并发系统中的消息188

7.4.4消息对OOA的意义190

7.4.5OOA对消息的表示——消息连接190

7.5如何建立消息连接192

7.5.1建立控制线程内部的消息连接192

7.5.2建立控制线程之间的消息连接193

7.5.3对象分布问题及其消息的影响193

7.6消息的详细说明194

7.7电梯例子194

7.7.1一般-特殊关系195

7.7.2整体-部分关系195

7.7.3连接195

7.7.4电梯控制系统的关系层195

小结196

习题七196

第8章 模型198

8.1统一建模语言198

8.1.1模型的建立200

8.1.2UML的基本图标200

8.1.3UML语义203

8.1.4UML的基本元素206

8.1.5UML的词别206

8.2UML的评价206

8.2.1UML成功的因素206

8.2.2UML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207

8.2.3UML不能起到的作用208

8.2.4UML存在的缺点与问题209

8.2.5从U2P提案看UML的未来214

8.3对象模型215

8.3.1表示方法216

8.3.2表示结构217

8.3.3例子218

8.4动态模型219

8.4.1事件和状态219

8.4.2操作224

8.4.3嵌套状态图225

8.4.4实践技巧228

8.5功能模型229

8.5.1数据流图229

8.5.2指定的操作230

8.5.3约束231

8.5.4功能模型的实例(飞行模拟机装置)232

8.5.5功能模型与对象模型和动态模型的关系234

小结235

习题八236

第9章 需求与软件体系结构237

9.1从需求到体系结构的设计237

9.2RTRSM的基本元素241

9.2.1状态转换图242

9.2.2模板243

9.2.3规则集244

9.3RTRSM同Statecharts的比较244

9.4实例说明245

9.5RTRSM到体系结构的转换步骤247

9.5.1描述系统的功能单元,即组件247

9.5.2描述连接件249

9.5.3描述软件的配置250

9.6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250

9.6.1软件体系结构的开发过程250

9.6.2分布式对象技术250

9.6.3体系结构与分布式对象结合开发方法251

9.7软件体系结构求精方法253

9.7.1行为替代的体系结构求精方法254

9.7.2基于风格的体系结构求精方法255

9.7.3构件体系结构求精方法255

9.7.4形式化方法与Z语言256

9.7.5UML和Z结合的求精方法259

9.8一种新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263

9.8.1体系结构需求和软件体系结构263

9.8.2新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过程265

小结267

习题九267

第10章 结构化设计方法269

10.1系统设计的任务要求269

10.1.1评价信息系统的标准269

10.1.2系统设计的目标269

10.1.3系统设计的内容270

10.2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概念272

10.2.1模块272

10.2.2结构图274

10.2.3模块的设计准则275

10.2.4模块间的耦合276

10.2.5模块的内聚278

10.2.6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280

10.2.7模块的扇入与扇出281

10.3从数据流程图导出结构图282

10.3.1变换分析282

10.3.2事务分析284

10.3.3数据流程图层次的转换285

10.3.4表达处理逻辑的工具286

10.4数据存储设计288

10.5代码设计289

10.5.1代码的作用289

10.5.2代码的种类289

10.5.3代码校验方法292

10.5.4代码设计的原则293

10.5.5代码设计的步骤293

10.6输出设计294

10.7输入设计296

10.7.1输入设计的原则296

10.7.2输入设计的内容296

10.7.3数据记录格式设计298

10.7.4输人数据的校验方法298

10.8人机对话设计298

10.8.1人机对话设计的原则298

10.8.2人机对话的方法299

10.8.3图形用户界面设计302

10.9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305

10.10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设计306

10.11系统设计说明书306

小结310

习题十310

第11章 面向对象设计312

11.1对象设计综述312

11.1.1从分析和系统结构着手312

11.1.2对象设计的步骤313

11.1.3对象模型工具313

11.2组合三种模型314

11.3设计算法315

11.3.1选择算法315

11.3.2选择数据结构316

11.3.3定义内部类和操作317

11.3.4指定操作的职责317

11.4设计优化318

11.4.1添加冗余关联获取有效访问318

11.4.2重新安排执行次序以获得效率319

11.4.3保存导出属性避免重复计算320

11.5控制实现321

11.5.1在程序内进行状态设置321

11.5.2状态机器引擎321

11.5.3控制作为并发任务322

11.6继承的调整322

11.6.1重新安排类和操作322

11.6.2抽象出公共的行为323

11.6.3使用授权共享实现324

11.7关联设计325

11.7.1分析关联遍历325

11.7.2单向关联325

11.7.3双向关联326

11.7.4链接属性326

11.8对象的表示326

11.9物理打包327

11.9.1信息隐藏327

11.9.2实体的相关性328

11.9.3构造模块329

11.10设计决策文档329

11.11什么是控制驱动部分329

11.12相关技术问题330

11.12.1系统总体方案330

11.12.2软件体系结构331

11.12.3分布式系统的体系结构风格332

11.12.4系统的并发性335

11.13如何设计控制驱动部分338

11.13.1选择软件体系结构风格338

11.13.2确定系统分布方案338

11.13.3识别控制流342

11.13.4用主动对象表示控制流344

11.13.5把控制驱动部分看做一个主题346

小结346

习题十一347

第12章 数据库技术349

12.1数据库基本概念349

12.1.1数据、信息与数据处理349

12.1.2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350

12.1.3数据库系统结构352

12.2关系数据模型353

12.2.1数据模型概述353

12.2.2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354

12.2.3关系操作集合356

12.2.4关系的完整性约束362

12.3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364

12.3.1什么是“不好”的关系模式364

12.3.2函数依赖366

12.3.3关系模式的规范化368

12.3.4数据库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372

12.3.5需求分析373

12.3.6概念结构设计375

12.3.7逻辑结构设计377

12.3.8物理设计378

12.3.9实现和维护379

12.4数据库管理系统380

12.4.1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380

12.4.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模块和体系结构381

12.4.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示例382

12.4.4应用需求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382

12.5数据库开发工具385

12.5.1PowerBuilder385

12.5.2Oracle Developer386

12.6数据库技术发展388

小结389

习题十二389

第13章 网络环境下的系统设计391

13.1网络环境下系统建设的原则和过程391

13.1.1网络系统建设的原则391

13.1.2网络系统建设的过程392

13.2网络环境下系统的开发应用环境393

13.2.1网络服务器393

13.2.2网络工作站394

13.2.3网络传输介质395

13.2.4网络连接设备395

13.3网络环境下系统的开发应用环境397

13.3.1网络操作系统397

13.3.2关系型数据库软件399

13.3.3Web服务器软件402

13.3.4开发工具406

13.4网络环境下系统的体系结构412

13.4.1网络环境下系统的体系结构的发展413

13.4.2客户机/服务器结构414

13.5网络环境下的程序设计415

13.5.1利用Visual C+++进行网络程序设计415

13.5.2利用Visual Basic进行网络程序设计416

13.6信息与系统的安全性417

13.6.1信息与系统安全性的主要威胁417

13.6.2信息与系统安全性技术418

13.6.3信息与系统安全性技术的综合利用422

小结422

习题十三422

第14章 系统实施与维护424

14.1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424

14.1.1实施阶段的主要活动424

14.1.2系统实施阶段的步骤425

14.2自顶向下的实现方法425

14.3编程方法426

14.3.1好程序的标准426

14.3.2结构化程序设计426

14.3.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431

14.3.4可视化编程技术433

14.3.5程序的内部文档与编程风格434

14.4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436

14.4.1系统的可靠性436

14.4.2系统的安全性444

14.5系统测试446

14.5.1测试的概念446

14.5.2测试的原则447

14.5.3测试用例设计447

14.5.4调试457

14.6系统维护458

14.6.1维护的内容458

14.6.2维护的类型459

14.6.3系统维护的管理460

小结463

习题十四463

参考答案466

参考文献4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