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东方发展理论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聚芹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606346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82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596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东方国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东方发展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一、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发展问题的反思1
(一)反思三阶段1
(二)针对“副本”的批判3
二、东方社会主义反思发展问题三部曲6
(一)非反思阶段8
(二)部分反思阶段11
(三)全面反思阶段14
三、对反思的再反思16
(一)关键理论研究不够16
(二)关键问题分歧依然很大17
四、澄明发展之境:马克思东方发展理论的坚定出场23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东方发展理论27
第一章 从“环境”问题谈起27
一、前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27
(一)合一论27
(二)对立论30
二、马克思的“环境”范畴38
(一)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的前提38
(二)实践与环境在性质上具有相同性42
(三)只有在社会化的存在中才能实现43
人与环境的和谐43
第二章 东方发展的近、现代视阈50
一、社会线性发展结构图谱50
(一)内生扩张性51
(二)严密对应性54
(三)激烈对抗性54
(四)调节有限性57
(五)扬弃自孕性59
(六)暴力助产性61
(七)依次递进性62
(八)阶段分明性63
二、停滞的东方社会64
(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非批判性66
(二)政治生活对经济生活的非批判性68
(三)文化生活对政治生活的非批判性70
三、跨越发展的世界地图71
四、东方社会近、现代跨越视域72
(一)资本主义定向73
(二)东方向资本主义跨越发展的根据74
五、东方近、现代发展域境中存在的问题87
(一)东方社会不在场或半出场87
(二)理论的粗犷89
(三)与人类发展最前沿的断裂91
第三章 东方发展当代转向论93
一、环境变化对马克思发展理论的挑战93
(一)西方社会的“经济危机-暴力革命模式”遭遇挑战94
(二)东方社会“征服-进化模式”遭遇挑战98
二、理论“充电”与声明立场101
三、特殊环境造就东方社会特殊发展预案103
(一)特殊的世界格局104
(二)两种革命身份112
四、特殊的二重性发展道路117
(一)东方当代发展理念117
(二)东方社会依然潜伏着近、现代发展语境120
五、东方社会实现发展当代转向的哲学基础124
第四章 东方发展动力机制论129
一、根基:动力来源的丰富性129
(一)依据对象标准:主体生产力和客体生产力130
(二)依据物态标准: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131
(三)依据来源标准: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133
二、社会发展动力与动力机制的关系135
三、东方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141
(一)经济整合动力机制142
(二)政治整合动力机制147
(三)传统文化动力机制164
四、避免两个极端思维180
(一)盲目排外181
(二)盲目崇拜商品经济181
第五章 东方发展辩证论184
一、社会辩证否定发展的哲学根基184
二、东方社会辩证否定发展原则193
(一)社会发展的“辩证的否定”原则193
(二)东方社会当代辩证否定发展图示202
(三)马克思东方社会辩证性否定法则实现的四大超越211
(四)东方社会辩证性否定发展中潜在的问题214
第六章 东方发展创新论218
一、东方社会发展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三种模式218
(一)东方社会发展原始图示218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参与进来之后的社会发展图示219
二、东方社会的精确定位231
(一)“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属于原始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231
(二)“亚细亚的”生产方式是东、西方社会不同发展道路的起点233
三、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转变237
(一)从强调“单纯性”结构必然性转向承认“二重性”结构存在的成功性237
(二)从“主线型”发展模式转向“并存型”发展模式240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242
(四)解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45
第七章 东方发展方法论252
一、东方社会的和谐诉求252
二、马克思的“和谐”思想256
(一)代价并非社会发展的必然原则256
(二)社会“和谐”需要具备前提257
(三)清醒把握“和谐”的层次性和序列性258
三、东方社会跨越转型应当和谐260
四、制度介入是确保和谐的重要保证264
五、协调国内外环境是东方和谐转型的必要手段267
六、东方社会实现当代和谐的根本路向267
(一)宏观层面:搭建科学的思考脚手架268
(二)中观层面:构建和谐的社会运转机制271
(三)微观层面:让和谐之举渗化到每一个个体273
第八章 东方发展人本论276
一、发展本体论276
(一)发展“神本体论”276
(二)各类片面的发展“人本体论”277
(三)“发展人本论”280
二、马克思“人本”思想三层面281
(一)“人”是生成“人类学意义世界”之根本281
(二)“人”是实践活动围绕之根本284
(三)“人”是实践追求终极之根本285
三、马克思“人本”思想“四原则”286
(一)生产力原则286
(二)民族性原则288
(三)实践性原则292
(四)宏大空间性原则294
四、东方社会实现“发展人本论”的具体路向297
(一)实现从“贫困的”人向“自由个性”的人转向299
(二)实现资格主体的有限性向涵盖全体性的跨越305
(三)实现从“原始的丰富”向“自由个性”跨越312
(四)实现从依附的“零件人”向“自由人”的跨越319
(五)实现从“超验性”向“利益性”的人跨越326
(六)实现从“乏欲”的人向“全面需要的人”跨越331
(七)实现从贫乏的生产关系从向扩张性生产关系的转向333
(八)实现从国家控制向社会控制的转向340
第九章 东方发展平等论349
一、人类平等演进349
(一)原始社会的“自然平等”349
(二)等级社会隐性的平等350
(三)适用于全社会的平等是近代及而后的范畴353
(四)两种截然相反的平等362
(五)平等悖论363
二、马克思的平等观364
(一)平等只能是“人”的平等365
(二)平等是人的自由状态366
三、东方社会朴素的“平等”思想368
(一)平等是东方社会的普遍向往368
(二)东方社会等级制度绵延千载371
(三)东方社会的“伪”平等373
四、东方社会平等稀缺的主要原因374
(一)生产力根源:商品经济稀缺374
(二)经济根源:所有权丧失375
(三)政治根源:社会定格化安排377
(四)策略根源:对等级制度的自我矫正379
(五)认识论根源:形而上学认知框架383
五、东方社会贯彻平等的路径389
(一)实现平等的指导理论389
(二)独特的政治进路391
(三)独特的经济进路392
(四)独特的社会进路394
(五)独特的人学进路396
第十章 东方发展目的论400
一、关注东方社会已有的自由400
(一)生命是自由的前提401
(二)珍爱生命才有自由402
(三)温饱是自由的起处403
(四)“生”的意义和价值具有层次性404
(五)为社会而存在是“生”的重要内容405
二、完善“自由环路”机制408
(一)人类“自由环路”机制408
(二)认识反馈回路不完善问题410
三、坚持并创新东方社会特有的自由域415
(一)东方社会的混合态自由415
(二)有待完善的自由417
四、东方社会自由的具体路向419
五、建立现实的自由431
六、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核心的自由433
(一)建立以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相融合的综合测评机制434
(二)实现目的性自由和功能性自由的统一439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东方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460
第一章 东方发展当代转向中的张力460
一、经济张力460
二、政治张力461
三、文化张力462
四、利益张力462
五、环境张力463
六、研究张力465
(一)研究立足点的张力465
(二)研究方法的张力466
(三)对研究精当性要求的张力468
(四)载体张力468
第二章 核心症结:诸多“不清楚”471
一、不清楚何谓“社会主义”471
二、不清楚何谓“东方社会主义”472
三、不清楚东方社会主义“不够格”问题473
四、“不清楚”东方社会发展当代性的意义475
五、“不清楚”东方如何走社会主义之路476
六、“不清楚”东方要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478
第三章 “仿照”的当代性发展范式480
一、经典文本或被“仿照”版本具有至上性480
二、凡事求“纯”483
第四章 反思的当代性发展范式488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伟人的“反思”脉络488
二、反思有两种可能性489
三、东方反思:从书本的“上篇”转入实践的“下篇”的政治宣言491
第五章 当代“发展”创新的意义499
一、创新之“破题”499
(一)在发展的第一层级上:实现物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的协奏499
(二)在发展的第二层级上:实现群己安排的三协奏501
(三)在发展的第三层级上: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协奏503
(四)在发展的第四层级上:实现“政治人”与“社会人”协奏507
二、创新之“入题”509
(一)当代发展理论创新:找到自己的“旗帜”510
(二)策略之创新:从“强攻”到“围攻”512
(三)“围攻”也要分清阶段526
三、全面转入发展的当代性时代529
(一)生产力:超越“社会解放”的根本530
(二)当代性经济框架:超越“制度解放”的支撑532
(三)化解效率与公正悖论:超越“道义解放”的总纲533
第六章 确保东方社会发展的当代转向536
一、全面驱除政治“暴力”之魅,确立经济“整合”之魂536
(一)暴力动力的滥觞536
(二)经济整合的成功启用539
(三)继续加大经济整合力度541
二、时刻借“一致”动力之鉴,牢固树“和谐”动力之风544
(一)革命时期对立可以产生推动力545
(二)和平时期和谐更能产生建设力545
(三)提防无原则的“媚和”547
三、坚决除“平均”动力机制观之弊,深入植“差异”动力观之根549
(一)超平等的期望549
(二)社会动力的协同出场551
四、持续克生产力“单进”之念,着力架动力“系统”之网559
五、驱唯“劳动产品”之魅,铺人是“目的”之轨560
六、克固守之弊端,树解放思想之“大纛”562
主要参考文献567
后记581
热门推荐
- 1960262.html
- 2529980.html
- 2093409.html
- 247250.html
- 1083074.html
- 1998828.html
- 1586445.html
- 2692757.html
- 3275477.html
- 25065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94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7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40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71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7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66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8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71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15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9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