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干部经济读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干部经济读本
  • 宋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7214014874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887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92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干部经济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1

第一篇 总论篇1

第一章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

1.1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

1.1-1 经济体制与基本制度1

1.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8

1.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2

1.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5

1.2 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7

1.2-1 为什么最初选择计划经济体制18

1.2-2 为什么计划经济体制会从促进经济发展变为阻碍经济发展21

1.2-3 为什么只能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24

第二章 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7

2.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途径27

2.1-1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同方式28

2.1-2 难度更大的改革32

2.1-3 《决定》提出的工作要点35

2.2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40

2.2-1 “主体”与“主导”不同40

2.2-2 如何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44

2.2-3 如何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46

2.3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48

第二篇 市场篇55

第三章 市场机制55

3.1-1 计划与市场56

3.1 市场机制及其功能56

3.1-2 市场及其构成要素57

3.1-3 市场和市场经济60

3.1-4 市场调节的机理61

3.1-5 市场机制的内容63

3.1-6 市场机制的功能67

3.1-7 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所需的条件69

3.2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价格72

3.2-1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72

3.2-2 市场竞争的内容、形式和作用73

3.2-3 市场结构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75

3.2-4 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地位和作用77

3.2-5 价格形成机制79

3.2-6 价格体制81

第四章 市场体系85

4.1 市场体系85

4.1-1 市场体系建设的意义及其主要任务85

4.1-2 商品市场88

4.1-3 金融市场91

4.1-4 劳动力市场94

4.1-5 房地产市场96

4.1-6 技术、信息市场99

4.2 市场活动的组织和管理101

4.2-1 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101

4.2-2 市场中介组织及其功能103

4.2-3 市场建设105

5.1 市场环境分析107

5.1-1 政治与法律环境分析107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市场营销107

5.1-2 人口与经济环境分析109

5.1-3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111

5.1-4 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分析112

5.2 市场供需分析114

5.2-1 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114

5.2-2 影响供求变化的因素分析118

5.2-3 需求弹性分析120

5.3 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心理调查125

5.3-1 消费者行为及类型125

5.3-2 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127

5.3-3 消费者决策过程分析130

5.3-4 心理调查132

5.4-1 研究市场占有率的意义135

5.4 市场占有率的分析与预测135

5.4-2 研究市场占有率的方法136

5.4-3 市场占有率的预测139

5.4-4 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对策140

5.5 产品寿命周期分析142

5.5-1 产品寿命周期的基本概念142

5.5-2 决定产品寿命周期的主要因素145

5.5-3 周期各阶段的特点与营销策略146

第三篇 企业篇151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151

6.1 企业制度与产权关系151

6.1-1 有关企业制度的各项权利152

6.1-2 企业制度的演变与现代企业制度156

6.2 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现代企业制度161

6.2-1 产权关系明晰162

6.2-2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权利与责任164

6.2-3 企业出资者的权利与责任167

6.2-4 企业的经济行为169

6.2-5 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172

6.3 股份制企业的组建175

6.3-1 股份制的所有制属性与功能176

6.3-2 如何组建股份制企业180

6.4 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186

6.4-1 不要把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等同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87

6.4-2 不要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立起来188

6.4-3 国有股的同股同权、同利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191

6.4-4 国有企业改制,不能替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192

6.4-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193

6.4-6 企业家问题194

第七章 企业的经营管理195

7.1 企业的经营机制195

7.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195

7.1-2 企业经营机制的内容198

7.2 企业的经营行为200

7.2-1 企业的成本与收益200

7.2-2 企业的生产行为201

7.2-3 企业的资金周转207

7.2-4 企业的技术创新212

7.2-5 企业的投资行为213

7.3 管理科学与企业管理216

7.3-1 管理与管理科学的发展216

7.3-2 企业管理的二重性218

7.3-3 企业管理的职能和内容220

7.4 企业的经营计划管理221

7.4-1 经营计划的特点和指标体系221

7.4-2 经营计划的基础资料和编制程序223

7.4-3 经营计划的实施、控制及调整224

7.5 企业的科技管理227

7.5-1 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与管理227

7.5-2 企业新技术的开发和管理229

7.5-3 企业技术引进的组织管理230

7.6 企业的生产管理232

7.6-1 生产过程的组织232

7.6-2 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234

7.6-3 生产作业控制236

7.7 企业的质量管理238

7.7-1 质量和质量管理238

7.7-2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和内容239

7.7-3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转241

7.8 企业的物资管理243

7.8-1 物资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243

7.8-2 在制品管理245

7.8-3 仓库管理246

7.9 企业的财务管理248

7.9-1 企业成本管理249

7.9-2 企业资金管理250

7.9-3 企业利润管理252

第四篇 农村篇255

第八章 农业与农村经济255

8.1 农业和农村经济255

8.1-1 农业和农业结构255

8.1-2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258

8.1-3 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关系260

8.1-4 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261

8.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65

8.2-1 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266

8.2-2 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67

8.2-3 90年代农村改革的艰巨任务269

8.3 农村土地制度及其创新271

8.3-1 人民公社时期的土地制度272

8.3-2 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土地制度273

8.3-3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制度275

8.4 完善农户经营体制278

8.4-1 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经营形式278

8.4-2 发展农户适度规模经营283

8.4-3 贯彻“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方针286

8.5 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287

8.5-1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及其功能288

8.5-2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容和作用292

8.5-3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原则296

8.5-4 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体系299

8.5-5 加快小城镇建设301

17.1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302

8.6-1 农业是弱质产业303

8.6 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303

8.6-2 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304

8.6-3 建立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305

8.6-4 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306

第九章 农业现代化道路308

9.1 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考虑的基本特点309

9.1-1 特点之一:农业社会主义的所有制309

9.1-2 特点之二:地大物博,人口多,耕地少,地区差别大310

9.1-3 特点之三:积累少,底子薄,管理水平低311

9.2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312

9.3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314

9.3-1 走五业并举、综合发展,并适时调整经济结构的道路314

9.3-2 走有步骤、有重点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319

9.3-3 走适应市场需要基础上的按比例、全面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道路323

9.4 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把农业建成致富的基础产业327

9.4-1 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规模经营328

9.4-2 实行高科技含量的集约经营和立体种植330

9.4-3 实行过腹增值与加工增值330

9.4-5 发展优质高效品种,提高经济效益332

9.4-4 实行农业综合开发,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提高332

9.4-6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品结构333

9.4-7 推广新技术和良种334

9.4-8 把农业重点主导产品建成一体化的“龙”型产业实体335

第十章 乡镇企业337

10.1 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趋势338

10.1-1 乡镇企业的概念与类型338

10.1-2 乡镇企业发展的历程及所处的战略地位339

10.1-3 乡镇企业发展的新阶段及其特点343

10.1-4 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344

10.2 乡镇企业的组建与变革351

10.2-1 乡镇企业组建的若干特点351

10.2-2 乡镇企业组建的一般程序353

10.2-3 乡镇企业变革创新的由来和动因355

10.2-4 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基本经验和做法358

10.3 乡镇企业的体制特征与生产经营特点360

10.3-1 乡镇企业的体制特征及其形成361

10.3-2 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363

10.3-3 乡镇企业的承包经营问题367

10.4 乡镇企业如何发挥优势369

10.4-1 乡镇企业自身的弱点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369

10.4-2 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72

10.4-3 乡镇企业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主要对策思路376

11.1 农村金融的一般特点382

11.1-1 世界主要国家农村金融发展的概况382

第十一章 农村金融382

11.1-2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沿革与特区农村金融385

11.1-3 农村货币流通的特点386

11.1-4 农村信用活动的内容387

11.1-5 农村社会资金的运动388

11.1-6 农村金融工作的方针389

11.2 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390

11.2-1 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和改革390

11.2-2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演变和改革394

11.2-3 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的创建397

11.2-4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和发展400

11.2-5 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403

11.2-6 农村民间自由借贷活动的兴起406

11.3 农村金融的运行管理409

11.3-1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建立409

11.3-2 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411

11.3-3 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414

第五篇 宏观调控篇417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417

12.1 现代社会政府的基本职能417

12.1-1 政府的政治职能417

12.1-2 政府的经济职能418

12.1-3 政府的社会职能420

12.2 政府的经济职能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管理机构425

12.2-1 政府经济职能的作用范围425

12.2-2 政府的经济管理机构431

12.3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436

12.3-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事权的划分437

12.3-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权的划分439

12.4 市场经济中的县(市)政府441

12.4-1 市场经济中县(市)政府的主要职能441

12.4-2 我国走向市场经济中的县(市)政府442

12.5 市场经济中的廉政、勤政建设451

12.5-1 市场经济中的廉政建设451

12.5-2 市场经济中的勤政建设458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461

13.1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461

13.1-1 市场调节的缺陷461

1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必要性464

13.1-3 宏观调控的目标465

13.1-4 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468

13.1-5 县级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470

13.2-1 财政调控的目标471

13.2 财政调控471

13.2-2 财政调控的手段474

13.2-3 财政政策选择477

13.2-4 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477

13.2-5 县级财政调控的特点478

13.3 金融调控479

13.3-1 中央银行的地位与职能480

13.3-2 货币政策的目标481

13.3-3 货币政策手段482

13.3-4 货币政策选择484

13.3-5 金融体制改革486

13.3-6 县级金融调控487

13.4-1 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488

13.4 产业政策488

13.4-2 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489

13.4-3 产业结构政策490

13.4-4 产业组织政策492

13.4-5 区域产业布局政策494

13.4-6 县级政府的产业政策495

13.5 计划调控与投资调控497

13.5-1 计划调控目标与手段497

13.5-2 投资调控499

13.5-3 县级政府的经济计划和投资501

14.1-1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502

第十四章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502

14.1 国民收入的分配502

14.1-2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505

14.1-3 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507

14.2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510

14.2-1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510

14.2-2 多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并存512

14.2-3 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514

14.3 个人收入分配政策516

14.3-1 走共同富裕道路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516

14.3-2 建立合理的工资制度518

14.3-3 允许个人资本参与收益分配520

14.3-4 调节个人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521

14.4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522

14.4-1 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历史演进523

14.4-2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525

14.5 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529

第十五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532

15.1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533

15.1-1 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533

15.1-2 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535

15.1-3 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538

15.1-4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539

15.1-5 人口投资与经济发展541

15.1-6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543

15.1-7 人口增长与资源和环境544

15.2-1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547

15.2 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发展趋势547

15.2-2 我国的人口现状549

15.2-3 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550

15.3 我国农村人口问题551

15.3-1 我国农村人口状况551

15.3-2 我国农村人口素质552

15.4 我国的人口政策554

15.4-1 沉重的人口包袱555

15.4-2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557

15.4-3 计划生育的重点和原则559

16.1 县(市)经济的基本特征563

16.1-1 县(市)经济的提出563

第十六章 县(市)经济563

第六篇 国民经济篇563

16.1-2 县(市)经济的涵义565

16.1-3 县(市)经济的特征566

16.1-4 县(市)经济范畴的确定568

16.2 县(市)经济的地位和作用570

16.2-1 县(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570

16.2-2 县(市)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571

16.2-3 县(市)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577

16.3 县(市)经济发展方式582

16.3-1 正确选择县(市)经济发展战略582

第十七章 区域经济602

17.1-1 区域经济602

17.1-2 区域经济的一般特点604

17.1-3 我国区域经济的基本问题606

17.2 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608

17.2-1 区域经济形成的因素608

17.2-2 我国区域经济的历史发展610

17.2-3 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613

17.2-4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化621

17.3 区域经济的规划和管理630

17.3-1 区域经济规划630

17.3-2 区域经济管理635

第十八章 国民经济639

18.1 国民经济的总量与结构639

18.1-1 国民经济总量分析639

18.1-2国民经济结构分析650

18.2-1 国民经济的循环657

18.2 国民经济的流程657

18.2-2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流程661

18.3 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663

18.3-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663

18.3-2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664

18.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二元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670

18.3-4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676

18.4 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681

18.4-1 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政策681

18.4-2 我国的失业和就业政策684

18.5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687

18.5-1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善687

18.5-2 经济发展与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协调688

18.5-3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688

19.1 世界市场689

第十九章 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689

19.1-1 世界市场的构成689

18.5-4 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相协调689

19.1-2 世界市场的地区分布693

16.3-2 县(市)经济发展模式选择694

19.2-1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696

19.2 对外开放696

19.2-2 我国对外开放的内容698

19.2-3 开放经济的对外经济管理704

19.2-4 对外开放中的国际经济协调711

19.3 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方式715

19.3-1 进出口贸易716

19.3-2 对外投资721

19.3-3 技术贸易726

20.1 市场经济与法制733

第七篇 上层建筑篇733

第二十章 市场经济中的法制建设733

20.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734

20.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依靠法律来保护和促进738

20.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依法行政740

20.2 各种经济法规的作用742

20.2-1 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法规及其作用743

20.2-2 规范各类市场的经济法规及其作用750

20.2-3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经济法规及其作用752

20.2-4 加强宏观调控的经济法规757

20.2-5 规范涉外经济关系的经济法规759

20.3-1 经济立法760

20.3 经济立法与经济司法760

20.3-2 经济司法764

20.4 增强法制观念,加快法制建设769

20.4-1 增强法制观念,加快法制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769

20.4-2 增强法制观念,加快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770

20.4-3 增强法制观念,加快法制建设,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保证771

20.4-4 增强法制观念,加快法制建设,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772

第二十一章 市场经济中党的作用773

21.1 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党的建设773

21.1-1 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是辩证统一的773

21.1-2 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775

21.1-3 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和任务777

21.2-1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780

21.2 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780

21.2-2 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础782

21.2-3 党的基层组织是基层单位的政治核心783

21.2-4 基层党组织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784

21.3 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785

21.3-1 共产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785

21.3-2 新时期共产党员应在哪些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787

21.3-3 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790

21.4 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怎样选拔和培养干部792

21.4-1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792

21.4-2 选拔干部的标准要深化794

21.4-3 培养选拔干部的方式应多样796

21.5-1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798

21.5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798

21.5-2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799

21.5-3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是村党支部的建设800

21.5-4 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802

21.5-5 积极培养农村青年入党,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804

第二十二章 市场经济中的精神文明建设805

22.1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念、地位和方针805

22.1-1 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805

22.1-2 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809

22.1-3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目标、任务和原则812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精神文明建设816

22.2-1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816

2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效应819

2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特点822

22.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的关系824

22.3 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828

22.3-1 目前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828

22.3-2 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农民831

22.3-3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833

22.3-4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科技、教育事业835

22.3-5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管理838

附录841

一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841

二 《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858

三 《9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868

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882

后记8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