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
  • 罗文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7338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87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99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 论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指南和精神支柱1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时代观17

一、时代的内涵及时代划分的标准17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时代问题的主要观点19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时代观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意义23

第二节 当今时代的性质和主题25

一、关于当今时代性质的认识和判断25

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27

第三节 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30

一、新科技革命的基本特征与实质31

二、新科技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32

三、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造成的机遇和挑战36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基础40

第一节 对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借鉴40

一、关于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的全面分析40

二、关于苏东剧变的原因与教训的正确认识42

第二节 对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总结48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48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严重失误49

三、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51

第三节 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52

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52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57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6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60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60

二、科学社会主义与19世纪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交锋61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实现条件的科学论证62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66

第二节 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66

一、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66

二、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70

第三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73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73

二、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74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理论的成就与失误75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79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79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79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83

三、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86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8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8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89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92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93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93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95

三、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96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99

第一节 理论精髓与理论体系的相互关系99

一、理论精髓的含义99

二、理论精髓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01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的形成103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103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105

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108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的深化和发展109

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109

二、弘扬求真务实精神113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116

第一节 理论基石与理论体系的相互关系116

一、理论基石的含义与实质116

二、理论基石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1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基石125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12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12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132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136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36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136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13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14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41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43

三、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44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145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45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46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148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0

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15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15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154

第五节 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54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54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56

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158

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60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162

第一节 我国现阶段政治和经济的关系162

一、我国现阶段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162

二、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生活的主题164

第二节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165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165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168

三、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68

第三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70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70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171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75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175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177

三、尊重和保护人权180

第五节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81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和意义181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183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84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18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治187

一、文化的含义、实质及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18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文化合乎规律的发展18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190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19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培育“四有”公民19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体现“三个”面向19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194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195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5

二、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196

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197

第四节 我国现阶段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198

一、培育崇高精神和共同理想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198

二、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199

三、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201

第五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2

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202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203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206

第一节 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206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06

二、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208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特点211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性质211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点212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214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216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216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216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218

第四节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219

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219

二、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222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225

第一节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225

一、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225

二、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226

三、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228

第二节 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231

一、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231

二、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232

三、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234

四、全面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238

第三节 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239

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239

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主要任务241

第十二章 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和平发展道路245

第一节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245

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曲折发展245

二、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247

三、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49

第二节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250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250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53

三、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257

第三节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58

一、和谐世界新理念的提出及影响258

二、积极参与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261

第十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265

第一节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与道路265

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265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268

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教育和人才270

第二节 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272

一、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272

二、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的具体化274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79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79

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81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84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284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坚持和发展284

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287

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91

第二节 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294

一、统一战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294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任务296

第三节 调动和凝聚一切积极因素298

一、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298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重大方针302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05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305

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根本宗旨305

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309

第二节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311

一、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311

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315

第三节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17

一、新时期党的建设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317

二、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318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325

第一节 基本范畴与理论体系的关系325

一、范畴的含义与实质325

二、基本范畴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27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范畴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329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29

二、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332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具体体制335

四、计划与市场337

五、效率与公平339

六、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340

七、党的领导与基层群众自治342

八、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344

第十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国外理论流派346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346

一、新自由主义的实质与影响346

二、划清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界限349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351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嬗变与实质351

二、划清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界限354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357

一、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沿革及影响357

二、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分析359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362

一、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兴起及影响362

二、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分析364

第十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36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367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36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37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372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374

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374

二、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容和中国特色377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37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意义37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启示38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人类进步事业的深远影响383

后记3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