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
  • 李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22841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576页
  • 文件大小:208MB
  • 文件页数:58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文化的概念、结构与传承2

二、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创造主体与发展历程14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与思维方式27

四、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与方法48

上编55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55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56

一、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56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64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75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75

二、中国文化的发展序列83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政治经济结构90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社会经济结构90

一、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91

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95

三、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02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108

一、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与家族制度108

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政体和职官制度116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20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儒道互补格局129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发展流变129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130

二、道家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147

第二节 儒道两家的互补共生166

一、儒道互补的理论依据166

二、儒道互补的表现形态172

中编183

第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与史学183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184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184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199

三、中国古代哲学对文化的影响209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216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217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225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文化意义230

第五章 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236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237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237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点249

三、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254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258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259

二、中国古代艺术精神271

三、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278

第六章 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俗284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宗教285

一、中国原始宗教285

二、中国古代道教292

三、中国古代佛教305

第二节 中国古代礼俗317

一、礼的沿革及意义318

二、礼的内容与礼书321

三、礼俗举例327

第七章 中国古代选举与职官336

第一节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337

一、隋唐以前选举制度的沿革337

二、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始末343

三、科举制度之得失354

第二节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363

一、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沿革364

二、中国古代官吏的爵位品阶380

三、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特点384

第八章 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39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392

一、数学的世界性贡献393

二、注重技术制作的古代物理学396

三、天文学的辉煌成就401

四、以炼丹为端倪的古代化学405

五、独树一帜的中医中药学410

六、四大发明及其历史意义414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419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420

二、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426

第三节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432

一、传统科学思维的局限432

二、传统观念的影响434

三、封建制度的扼制436

下编441

第九章 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441

第一节 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特点441

一、源远流长东西辉映442

二、如银泻地立体传播446

三、内核外缘相得益彰449

四、青胜于蓝反馈扬厉451

第二节 中国文化圈内的交流454

一、中朝文化交流454

二、中日文化交流458

三、中越文化交流462

第三节 中国与印度、阿拉伯文化圈的交流466

一、中国与印度文化圈的交流466

二、中国与阿拉伯文化圈的交流470

第四节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475

一、丝绸之路475

二、中西文化近代前的交流477

三、中西文化近代前的论争480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485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485

一、中西碰撞的生存抉择486

二、变与不变的观念交锋489

三、新旧并存的结构矛盾493

四、忧患之心启蒙之路497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历程500

一、从“忧器”到“变器”501

二、从“忧法”到“变法”505

三、从“忧民”到“变道”510

第三节 近代中国文化成就516

一、近代经学516

二、近代佛学519

三、近代史学524

四、近代文学及其他527

第十一章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取向531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进程531

一、从多元选择到主流确定532

二、从建设主流到主流危机536

三、从反思主流到再建主流540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文化论争544

一、近代文化论争545

二、现代文化前期论争549

三、改革开放后文化论争558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未来取向560

一、中国文化未来模式的构想561

二、重建中国文化的指导思想565

三、重建中国文化的选择态度567

参考书目举要573

后记5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