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应用社会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应用社会学
  • 李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20887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50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524页
  • 主题词:应用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应用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应用社会学概述与应用社会学方法1

第一章 应用社会学概述1

第一节 应用社会学的定义、特点与研究领域1

一、什么是应用社会学1

二、应用社会学的特点2

三、应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7

第二节 应用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12

一、应用社会学的由来12

二、杜尔克姆对于应用社会学的贡献14

三、美国芝加哥学派对于应用社会学的贡献16

四、应用社会学在当代的发展19

第二章 社会调查中的抽样方法及其应用27

第一节 总体与样本29

一、抽样调查的优越性29

二、随机化原则29

三、总体与样本的统计学意义30

一、参数与估计量31

第二节 参数、估计量与精度31

四、抽样框与抽样单元31

二、精度32

三、置信度与置信区间33

第三节 几种基本的抽样方法35

一、简单随机抽样35

二、分层抽样35

三、整群抽样37

五、系统抽样39

四、多阶抽样39

第四节 样本规模的确定40

一、复杂抽样的样本规模40

二、对不回答的处理41

第三章 社会调查属性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43

第一节 测量的尺度与列联表44

一、测量的尺度44

二、列联表的结构45

三、列联表的概率分布48

一、x2统计量与假设检验50

第二节 属性变量的相关分析50

二、属性变量相关分析的操作化52

三、实例54

第三节 相关的强度和可比性55

一、与x2有关的统计量56

二、对可比性研究的新进展:AIC统计量58

三、实例59

第四章 结构主义方法及其应用67

第一节 结构主义方法67

一、结构主义思想的来源67

二、结构的概念和结构主义方法72

第二节 社会结构分析78

一、语言的基本结构79

二、婚姻的基本结构81

三、神话的基本结构85

第一节 中国的人类学91

一、中国的人类学与社会学:联系与区别91

第五章 人类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91

第二编 应用社会学与分科社会学91

二、中国人类学的特色92

第二节 人类学方法论原则94

一、整体观94

二、文化相对论与异文化比较95

三、文化的主位/客位研究法97

四、本土方法论99

第三节 人类学调查研究方法及其应用100

一、田野工作100

二、历史文化残余与历史构拟法101

三、亲属称谓制研究102

四、类型学方法104

第六章 社会心理学方法及其应用109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109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09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形成112

三、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114

第二节 观察法及其应用116

一、观察法的基本含义116

二、参与观察法117

三、非参与观察法121

第三节 实验法及其应用123

一、实验法的基本概念123

二、实验室实验法124

三、模拟实验法126

四、现场实验法127

第四节 测量法及其应用128

一、测量法的基本概念128

二、社会心理测验的基本形式130

三、社会心理测验的种类及其应用132

第七章 性社会学研究及其应用139

第一节 性社会学的理论基础139

一、核心概念与基本假设139

二、经常借用的社会学理论141

第二节 应用中的目标与假设143

一、两种调查目标143

二、界定假设144

三、相关假设146

一、创建指标体系147

第三节 应用中的特有难点147

二、化解被调查者的“隐私屏障”149

三、具体实施中的问题153

四、运用观察法的买例154

第四节 与性有关的社会工作156

一、社会服务工作156

二、涉性的救助工作159

三、性方面的社会管理工作161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165

第一节 妇女理论概述165

第八章 女性社会学研究及其应用165

二、西方的妇女理论168

三、女性社会学171

第二节 女性社会学的应用研究174

一、对中国女性受教育状况的研究175

二、对中国女性就业状况的研究177

三、对中国女性参政状况的研究179

四、对中国妇女工作的研究182

一、研究的理论假设184

第三节 研究实例: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184

二、调查的操作186

第九章 语言社会学及其应用189

第一节 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89

一、语言和社会189

二、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91

三、语言社会学和其他相关学科193

第二节 语言社会学研究之领域195

二、语言和言语:社会一致性和个体主义196

一、语言和文化模式196

三、言语行为和社会互动模式197

四、社区研究的一个语言社会学的应用:言语社区199

五、社会化:语言的习得、运用和创造202

六、语言的共时性和社会结构203

七、语言的历时性和社会变迁204

第三节 语言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204

一、语言社会学的研究方法204

二、语言社会学研究之应用206

第一节 人口研究的基本理论211

第三编 应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领域211

第十章 人口研究及其应用211

一、人口研究的基本理论概述212

二、影响人口的自然与社会因素218

第二节 人口研究的基本方法220

一、传统与现代方法简介220

二、人口统计资料的获得方法221

三、人口的自然与社会构成统计223

四、人口的间接估计与预测225

一、死亡分析及其应用227

第三节 人口研究的应用227

二、婚姻和生育分析及其在计划生育领域中的应用229

三、人口迁移的分析和应用231

四、人口模型及其应用233

第四节 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对策235

一、农村人口与贫困235

二、农村人口与教育236

三、农村人口与生态环境237

四、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对策238

第十一章 环境研究及其应用240

第一节 环境研究概述240

一、环境问题的由来240

二、环境科学243

三、社会学与环境研究245

第二节 环境保护的社会学观点247

一、适度人口论247

二、代际平等论249

三、行为控制论250

四、意识改造论251

五、绿色消费论252

六、协调发展论253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255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255

二、环境影响评价内容257

三、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效益一费用分析259

一、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指导思想263

第四节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实践263

二、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264

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研究及其应用270

第一节 关于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270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际关系理论270

二、西方学者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272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类型、形态与影响因素275

一、人际关系的分类276

二、人际关系的形态278

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281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测试与调整方法283

一、人际关系的测试方法284

二、人际关系的调整方法289

三、市场经济下的人际关系特点292

第十三章 家庭研究及其应用295

第一节 家庭社会学的基本理论295

一、基本视角295

二、家庭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97

三、家庭的功能、构成与关系301

四、家庭变迁、家庭问题与家庭政策302

一、制度的方法304

第二节 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04

二、结构功能方法306

三、相互作用方法307

四、发展的方法309

第三节 家庭政策研究311

一、设定课题311

二、研究方法313

三、研究成果314

一、释民族319

第十四章 民族研究及其应用319

第一节 民族与民族问题319

二、对民族的研究:从史学传统到社会学传统321

三、马列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322

第二节 民族识别326

一、新中国特有的民族研究课题——民族识别326

二、民族识别与民族区域自治328

三、域外同行的评论329

一、民族社会形态331

第三节 多层面的民族研究331

二、经济文化类型332

三、民族与宗教335

四、民族精神337

五、民间文艺338

第十五章 社会组织研究及其应用343

第一节 组织理论与研究方法344

一、科学管理理论344

二、行为学派理论345

三、现代管理理论346

四、组织研究方法347

第二节 组织与环境之相互作用348

一、组织与外部环境(宏观环境)349

二、组织与人的关系(内部环境)353

第三节 组织结构与应用354

一、组织结构的特性与作用354

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355

三、有效组织结构的特征357

四、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358

第四节 中国的单位研究359

一、“单位”概念与类别359

二、研究状况与焦点361

第十六章 社会分层研究及其应用364

第一节 研究社会分层的理论364

一、研究社会分层的总体理论364

二、研究社会分层的中距理论368

第二节 研究社会分层的方法373

一、不平等指数的测量374

二、库兹涅茨比率375

三、五等份法376

四、基尼系数的测量377

五、恩格尔系数与社会分层测量379

六、社会综合地位量表382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实例:关于中等收入层的研究384

一、关于中等收入层问题的文献研究385

二、关于中等收入层的国际比较387

三、对我国现状的分析390

第一节 社区研究的基本理论397

一、社会系统理论397

第十七章 社区研究及其应用397

二、功能理论400

三、人文区位学理论403

第二节 社区研究的方法407

一、档案文献法407

二、观察法408

一、都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研究410

三、调查法410

第三节 社区研究案例410

二、影响农村社区劳动部门分工的若干因素:对广东南海县小塘区的研究414

第十八章 社会态度研究及其应用419

第一节 社会态度研究的基本理论及其意义419

一、社会态度的涵义及其特征419

二、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关系420

三、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422

四、社会态度研究的范围及其意义423

一、社会态度量表法424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测量技术424

二、其他方法429

三、测量社会态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31

第三节 社会态度研究实例分析435

一、研究设计435

二、分析与解释438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443

第一节 社会工作概述443

第十九章 社会工作及其应用443

第四编 应用社会学与社会工作443

二、社会工作的对象444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445

四、社会工作与社会学446

五、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446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448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448

二、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449

一、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内容456

第三节 社会工作实务456

二、贫困问题与社会工作457

三、老年人社会工作460

四、残疾人社会工作463

第二十章 就业、劳动问题研究及其应用469

第一节 就业与劳动问题理论与方法469

一、失业论469

二、职业生涯发展论472

三、工资收入论477

四、就业与劳动问题研究方法479

第二节 就业与劳动问题实证研究483

一、失业问题483

二、工资与社会收入分配问题486

三、劳动关系问题490

第三节 就业与劳动的社会政策493

一、政府在就业与劳动问题上的社会责任493

二、就业与劳动政策的主要内容494

第四节 研究实例——青年职业意向调查499

一、青年职业意向调查概况499

二、青年职业意向调查结果4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