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走向心学之路 陆象山思想的足迹【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立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08003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412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走向心学之路 陆象山思想的足迹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心学的产生1
一、宋明理学的发端1
二、程颢程颐之分野13
三、陆九渊之承接19
第二章 陆九渊的家世、心学和著作23
一、家世23
二、走向心学之路27
(一)科举求仕和心学的选择27
(二)从政和心学本体论的建构32
三、著作47
第三章 陆九渊的社会政治思想49
一、“民本”与“君权”49
(一)“民本”说49
(二)“君权”说53
二、吏与官54
(一)吏说54
(二)官说57
三、弊端与变法59
(一)弊端59
(二)变法61
四、科举与人材77
(一)科举77
(二)人材81
第四章 陆九渊哲学的逻辑结构83
一、从“心”经“物”到“心”的逻辑结构83
二、“心”、“理”和“道”87
(一)“心”论87
(二)“理”论93
(三)“道”论101
三、“心”与“理”,“心”与“道”106
(一)“心”与“理”107
(二)“心”与“道”111
四、“心”与“物”114
(一)由“心”至“物”115
(二)由“物”至“心”121
五、理论思维的经验和教训126
第五章 一与二、动与静的学说131
一、“一”与“二”131
(一)何谓“一”与“二”133
(二)“一”与“二”的关系139
二、“动”与“静”142
(一)“动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必然142
(二)“动静”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统一体145
(三)“心”与“动静”之联结145
(一)“变化”148
三、“变化”与“日新”148
(二)“日新”151
四、“三极”论155
第六章 格与致、知与行的学说158
一、认识对象和方法158
(一)认识对象158
(二)认识方法163
(一)“格物”论165
二、“格物”与“致知”165
(二)“致知”论171
三、“知”与“行”178
(一)何谓“知”、“行”179
(二)“知先行后”说183
四、“存养”与“剥落”188
第七章 陆九渊与朱熹思想异同之辨192
一、朱陆论争的由来和发展192
(一)“道统”正宗之争196
(二)思想来源之辩202
二、鹅湖“为学之方”的论争212
(一)鹅湖之会213
(二)“易简”与“支离”217
(三)“尊德性”与“道问学”221
三、“无极”与“太极”、“道”与“器”之辨225
(一)“无极”与“太极,,226
(二)“道”与“器”233
(三)“极”的字义之争236
四、朱陆之禅学辨238
第八章 性和人的学说244
一、何谓“性”244
(一)对以往诸家“性”论的评论245
(二)“性”的规定249
二、“善恶”论254
(一)人性“善恶”论的演变254
(二)“心善”论256
(三)“气禀”与“渐习”258
(四)“善”与“恶”的关系265
三、“人为贵”论270
(一)贵者“自有”、“自知,,271
(二)“为人自当尽人道”273
(三)“天”“人”同“道”275
第九章 “义利”“理欲”“仁诚”的学说280
一、“义”与“利”281
(一)以往诸家的“义利之辨”281
(二)“辨志”286
(三)“义”与“利”之辨290
二、“天理”与“人欲”295
(一)何谓“天理”、“人欲”295
(二)“道”与“欲”的关系301
(三)“天理”与“人欲”之辨305
(四)“道心”与“人心”之辨310
三、“仁”、“诚”、“中”说313
(一)“仁”说313
(二)“诚”论318
(三)“中”论321
第十章 “植立”“道势”和“三代”理想论326
一、人的“植立”说326
(一)以往诸家的人类起源说326
(二)人为“植立”说328
二、“道”与“势”333
(一)“势”之演变333
(二)“道”“势”关系论338
三、“三代”理想论343
(一)“上古”、“中古”、“后世”说343
(二)“三代”理想论346
一、“明理”的教育目的351
第十一章 “明理”“知道”的教育思想351
二、“小学”、“大学”的教育内容和教本357
(一)“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357
(二)教本360
三、为学的方法369
(一)循序渐进370
(二)熟读精思371
(三)忠于原意373
(四)勇于存疑374
(五)辩论有进376
(六)实事实学378
第十二章 结束语——对陆九渊哲学精神和影响的几点认识381
一、“心即理”与“性即理”382
二、“正宗”与“继别为宗”389
三、环节与“圆圈”400
四、传播与影响403
后记412
热门推荐
- 3527443.html
- 3812316.html
- 579846.html
- 1314946.html
- 2424433.html
- 2165625.html
- 1753416.html
- 1208184.html
- 2973497.html
- 2060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25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42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67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63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07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86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40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44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36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