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发传染病临床影像诊断【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陆普选,周伯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7372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88页
- 文件大小:247MB
- 文件页数:608页
- 主题词:传染病-影象诊断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发传染病临床影像诊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新发传染病概述1
一、新发传染病的过去、现在和将来1
二、新发传染病的分类2
三、动物源性与新发传染病2
四、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3
五、新发传染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5
六、应对EID应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6
第二章 SARS9
第一节 SARS概述9
一、SARS的定义9
二、SARS的发现与流行经过9
三、SARS冠状病毒的首次分离11
四、SARS对人类社会影响11
五、SARS带来的启示13
第二节 病原学13
一、SARS病原体的发现及其病因确定14
二、SARS病毒的理化特征14
三、SARS-CoV的来源15
四、问题与展望16
第三节 流行病学16
一、流行概况16
二、传染源16
三、传播途径17
四、人群易感性18
五、流行特征18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9
一、发病机制19
二、病理变化22
第五节 临床表现29
一、潜伏期29
二、临床特征29
三、症状29
四、体征30
五、病程31
六、分型31
七、并发症31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32
一、血常规检查32
二、血气分析32
三、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32
四、细胞因子检测33
五、SARS特异性抗体检测33
六、SARS病毒PCR检测33
七、病毒分离33
第七节 临床诊断34
一、诊断标准34
二、SARS诊疗方案34
三、临床分型分期36
第八节 影像学检查技术要求37
一、胸部X检查方法及技术要求37
二、胸部CT检查与相关技术要求38
三、X线胸片与CT检查的优缺点38
四、放射科的防护与隔离39
第九节 胸部X线诊断39
一、胸部影像的病理基础39
二、SARS的基本影像40
三、SARS的胸部X线表现40
四、胸部X线表现的动态变化41
五、儿童SARS的胸部X线表现41
第十节 胸部CT诊断42
一、SARS的CT表现42
二、SARS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43
第十一节 影像学鉴别诊断43
一、SARS与免疫功能正常肺部炎症性疾病鉴别44
二、SARS与机遇性肺炎的鉴别44
三、SARS与肺部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45
第十二节 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46
一、肺间质增生及肺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46
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47
三、肺部继发感染48
四、气胸、纵隔和皮下气肿48
第十三节 SARS典型病例介绍49
第十四节 治疗74
一、对症治疗74
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74
三、抗病毒治疗76
四、恢复期血清疗法76
第十五节 预防和控制76
一、预防控制的基本策略76
二、传染源控制77
三、消毒方法77
第十六节 预后79
一、预后与转归79
二、影响预后因素80
三、特殊人群预后81
第三章 人禽流感87
第一节 概论87
一、人禽流感的定义87
二、发生与流行87
三、与人流感之间的关系88
四、防控现状及存在问题88
第二节 病原学89
一、首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的病原体分离与鉴定89
二、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质90
三、病毒的致病性91
第三节 流行病学92
一、流行概况92
二、传染源92
三、传播途径93
四、易感人群93
五、流行病学特征94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94
一、发病机制94
二、病理变化98
第五节 临床表现102
一、潜伏期102
二、临床特征102
三、症状与体征103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104
一、血常规检查104
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104
三、病毒病原抗体及病毒核酸检测104
四、病毒分离105
五、病毒鉴定105
第七节 临床影像学检查技术106
一、胸部X线检查方法及技术要求106
二、胸部CT检查与相关技术106
三、放射科的防护与隔离107
第八节 胸部X线诊断108
一、胸部影像的病理基础108
二、人禽流感的肺部基本影像108
三、胸部X线表现109
四、胸部X线病变的动态变化110
五、儿童禽流感的胸部X线表现特点110
六、胸部影像学表现特点111
第九节 胸部CT诊断111
一、CT表现111
二、CT诊断112
第十节 影像学鉴别诊断113
一、人禽流感与肺部炎症性疾病鉴别113
二、人禽流感与肺部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114
第十一节 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114
一、肺间质增生及肺纤维化115
二、肺部继发感染115
三、气胸、纵隔和皮下气肿116
第十二节 H5N1及H7N9典型病例介绍116
第十三节 临床诊断154
一、临床诊断依据154
二、诊断分类156
三、重型人禽流感诊断标准156
四、临床分型分期157
第十四节 并发症158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58
二、肺纤维化159
三、继发性细菌性肺炎159
四、继发真菌感染159
五、Reye综合征160
第十五节 治疗160
一、治疗的基本原则160
二、抗病毒治疗160
三、糖皮质激素的应用161
四、免疫调节剂的应用161
五、恢复期血清疗法162
六、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162
七、出院标准163
第十六节 预防163
一、预防控制的基本策略163
二、人禽流感疫情监测164
三、传染源控制165
四、免疫预防165
五、人禽流感院内感染控制技术165
六、人禽流感患者的管理166
第十七节 预后166
一、人禽流感的病死率166
二、转归167
三、影响预后的因素167
附件1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2版)168
附件2 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3年版)172
第四章 甲型H1N1流感177
第一节 概述177
第二节 病原学178
第三节 流行病学179
一、概述179
二、传染源180
三、传播途径180
四、易感人群180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80
一、发病机制180
二、病理变化182
第五节 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186
一、潜伏期186
二、临床症状及体征186
三、实验室检查186
第六节 甲型H1N1流感相关并发症188
第七节 影像检查技术及方法的选择189
一、呼吸系统影像学检查189
二、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190
第八节 影像学表现190
一、呼吸系统影像学表现190
二、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表现195
三、典型病例介绍200
第九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204
一、诊断204
二、鉴别诊断204
第十节 治疗205
一、一般治疗205
二、抗病毒治疗205
三、其他治疗205
四、中医辨证治疗206
第十一节 临床分类隔离原则和出院标准206
一、临床分类隔离原则206
二、出院标准207
第十二节 预防207
一、控制传染源207
二、切断传播途径207
三、保护健康人群208
四、孕产期妇女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208
第十三节 预后209
第五章 艾滋病215
第一节 概述215
第二节 病原学216
一、HIV分类与分型216
二、HIV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和传染217
三、HIV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218
四、HIV的复制219
五、HIV感染后的血清学变化220
六、HI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220
第三节 流行病学221
一、全球艾滋病流行现状221
二、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221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223
一、艾滋病的发病机制223
二、艾滋病的主要病理表现225
第五节 临床表现233
一、HIV感染的临床分期233
二、几种常见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233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235
一、HIV抗体检测235
二、HIV P24抗原检测236
三、HIV核酸检测236
四、HIV基因型及其检测方法237
五、HIV耐药性检测237
六、CD4+和CD8+ T淋巴细胞检测237
第七节 艾滋病影像学检查237
一、影像学检查对艾滋病并发症诊断的临床应用概述238
二、CT在诊断胸部艾滋病相关疾病中的作用238
三、MR在诊断艾滋病中的重要作用238
四、PET-CT、PET-MR在诊断艾滋病中的价值239
第八节 影像学表现239
一、胸部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239
二、腹部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258
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266
第九节 艾滋病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277
一、诊断标准277
二、鉴别诊断278
第十节 治疗278
一、治疗时机278
二、治疗药物的选择279
三、治疗方案280
四、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281
第十一节 艾滋病相关介入诊疗学282
一、细针抽吸组织活检282
二、经皮穿刺活检技术282
三、艾滋病相关气胸的治疗283
四、包裹性脓胸或脓肿的处理283
五、中央静脉通道的建立284
六、其他相关介入技术285
七、介入操作暴露危险及防护285
第十二节 常见的艾滋病相关性皮肤黏膜疾病286
一、与感染相关的皮肤黏膜疾病287
二、与HIV相关的皮肤黏膜肿瘤290
三、与HIV相关的炎症性皮肤病和非特异性皮肤黏膜损害291
第十三节 预防294
一、艾滋病的咨询与检测294
二、预防HIV经注射吸毒途径传播295
三、预防HIV经性接触传播296
四、预防HIV经母婴传播296
五、暴露后预防296
六、预防性的抗病毒治疗296
第六章 病毒性肝炎300
第一节 概述300
一、定义及命名300
二、病毒性肝炎病原发现历程300
第二节 病原学302
一、甲型肝炎病毒302
二、乙型肝炎病毒303
三、丙型肝炎病毒306
四、丁型肝炎病毒309
五、戊型肝炎病毒310
第三节 流行病学311
一、甲型肝炎311
二、乙型肝炎312
三、丙型肝炎313
四、丁型肝炎315
五、戊型肝炎316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316
一、发病机制316
二、病理变化317
第五节 临床表现327
一、急性肝炎327
二、慢性肝炎328
三、重型肝炎329
四、淤胆型肝炎329
五、肝炎肝硬化330
第六节 肝炎的重要并发症330
一、出血330
二、肝性脑病330
三、肝肾综合征331
四、感染332
第七节 影像学检查方法与选择333
一、X线平片检查333
二、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333
三、US检查333
四、CT检查335
五、MRI扫描337
六、血管造影检查337
七、核素显像检查338
八、PET-CT检查338
第八节 肝炎及其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表现339
一、超声影像学表现339
二、CT影像学表现344
三、MRI影像学表现354
四、PET-CT的影像学表现361
第九节 诊断364
一、流行病学资料364
二、临床诊断364
三、病原学诊断366
第十节 鉴别诊断367
一、黄疸的鉴别诊断367
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鉴别诊断367
第十一节 治疗368
一、急性肝炎368
二、慢性肝炎369
三、重型肝炎374
第十二节 预防378
一、控制传染源378
二、切断传播途径379
三、保护易感人群379
第十三节 预后381
一、急性肝炎381
二、慢性肝炎381
三、重型肝炎382
四、肝炎肝硬化382
五、淤胆型肝炎382
第七章 手足口病386
第一节 概述386
第二节 病原学386
一、柯萨奇病毒387
二、EV71387
第三节 流行病学389
一、流行概况389
二、近年EV71型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389
三、传染源390
四、传播途径390
五、易感人群391
六、病后的免疫力391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391
一、发病机制391
二、病理改变392
第五节 临床表现395
一、潜伏期396
二、症状和体征396
三、临床分期397
四、临床分型399
五、实验室检查400
第六节 手足口病相关并发症400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400
二、循环系统并发症401
三、神经系统并发症401
第七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403
一、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方法403
二、胸部影像学检查403
第八节 影像学表现404
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影像学表现404
二、呼吸系统并发症影像学表现410
三、典型病例413
第九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415
一、诊断415
二、鉴别诊断416
第十节 治疗417
第十一节 预防419
一、传染源的管理与预防419
二、切断传播途径419
三、保护易感人群420
四、疫苗的研究420
五、预防控制措施420
第十二节 预后421
一、预后与转归421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422
三、重症病例的预测因素422
第八章 肺结核427
第一节 概述427
一、肺结核的定义427
二、结核病的历史427
三、结核病的流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428
四、结核病的相关研究进展428
第二节 结核病的病原学及实验室诊断428
一、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429
二、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与易感人群429
三、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429
四、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特点430
五、结核杆菌感染后人体免疫反应特点430
六、结核病实验诊断方法概述431
第三节 流行病学432
一、肺结核的流行环节432
二、肺结核流行情况432
三、肺结核流行的影响因素433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433
一、结核病的发病机制和基本病理改变434
二、肺结核的病理特点及类型435
第五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438
一、咳嗽438
二、咳痰438
三、咯血438
四、胸痛438
五、呼吸困难438
六、结核性变态反应439
第六节 肺结核相关并发症439
一、肺结核合并支气管扩张439
二、肺结核病合并感染440
三、肺结核并发肺不张441
四、肺结核并发气胸442
五、肺结核并发咯血443
第七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445
一、X线胸片检查445
二、CT扫描445
三、其他影像学检查446
四、穿刺活检技术446
第八节 影像学表现446
一、肺结核的影像表现446
二、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表现466
三、耐多药肺结核的影像表现470
四、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481
第九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487
一、肺结核诊断程序487
二、肺结核分类标准和诊断要点488
三、肺结核诊断的书写489
四、鉴别诊断490
第十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492
一、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原学492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病学492
三、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病理表现493
四、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表现493
五、影像学表现493
六、诊断标准495
七、鉴别诊断496
八、治疗496
九、预防497
第十一节 肺结核的化学治疗497
一、抗结核药物品种与剂型497
二、肺结核化疗的基本原则499
三、肺结核的化疗对象500
四、肺结核的化疗方案501
五、常用药物剂量、用法、主要不良反应502
第十二节 预防与预后504
一、预防504
二、预后504
第九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508
第一节 概述508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定义及其命名508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现和流行经过508
第二节 病原学509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发现509
二、病毒形态和结构509
三、理化性质510
四、基因结构及编码蛋白510
五、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发现对我们的启示510
第三节 流行病学511
一、流行特征511
二、流行病学511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512
一、SFTSV的形态学特点和基因结构特征512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514
第五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515
一、潜伏期515
二、临床表现515
三、实验室检查516
第六节 诊断517
一、诊断依据517
二、诊断标准517
第七节 影像学检查与诊断517
第八节 鉴别诊断518
一、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鉴别518
二、与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立克次体病鉴别519
三、与发热、出血的感染性疾病鉴别520
四、与发热、血白细胞降低的胃肠道疾病鉴别520
五、与发热及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的内科疾病鉴别520
六、与发热伴多项酶学指标升高的内科疾病鉴别520
第九节 治疗520
一、一般治疗520
二、对症支持治疗520
三、病原学治疗521
四、隔离及防护521
五、中医治疗521
六、出院标准522
第十节 预防523
一、开展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523
二、做好公众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水平523
三、病例报告523
四、病例隔离与管理523
五、做好媒介控制工作,降低传播媒介密度523
六、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524
七、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524
八、医务及陪护人员防护524
九、消毒处理524
十、尸体处理525
第十一节 预后525
第十章 牛海绵状脑病和人类新型克雅病527
第一节 概述527
一、定义及命名527
二、牛海绵状脑病的发现史527
三、人类朊毒体病的发现史528
四、牛海绵状脑病与人类克雅病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529
第二节 病原学529
一、朊毒体的发现过程529
二、朊毒体发现的意义530
三、朊毒体蛋白的特性531
第三节 流行病学533
一、牛海绵样脑病533
二、人朊毒体病流行病学534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535
一、发病机制535
二、病理变化536
第五节 临床表现及特殊检查541
一、人类常见的朊毒体病541
二、临床表现541
三、实验室检查543
四、脑电图检查543
五、头颅影像学检查543
六、正电子脑扫描(PET/CT)543
七、组织病理学544
第六节 检查方法与选择544
一、X线平片544
二、CT544
三、MRI544
四、其他检查545
第七节 影像学表现545
一、CT表现545
二、MRI表现545
第八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550
一、朊毒体病的共同特点550
二、诊断550
三、诊断标准551
四、鉴别诊断552
第九节 治疗553
第十节 预防553
一、控制和消灭传染源553
二、切断传播途径553
三、保护易感人群554
第十一节 预后554
第十一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557
第一节 概述557
第二节 病原学557
第三节 流行病学558
一、传染源558
二、传播途径558
三、人群易感性559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559
一、发病机制559
二、病理变化561
第五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564
一、出血性肠炎564
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565
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565
第六节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影像学表现565
一、病理基础565
二、结肠并发症的CT表现565
第七节 诊断567
一、疑似病例567
二、确诊病例567
三、临床诊断病例567
第八节 治疗568
一、对症处理568
二、补液治疗568
三、HUS治疗568
四、中医药治疗568
五、抗菌药物568
六、医院感染防控568
七、出院标准569
第九节 预防569
一、消灭传染源569
二、切断传播途径569
三、免疫预防569
第十二章 布鲁菌病571
第一节 概述571
第二节 病原学571
第三节 流行病学572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573
一、布鲁菌病的发病机制573
二、布鲁菌病的病理变化及特点573
第五节 临床表现576
一、症状与体征576
二、临床分期576
三、临床分型576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577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577
二、细菌学检查577
三、免疫学检查577
第七节 影像学检查与诊断578
一、骨关节系统578
二、神经系统581
三、其他系统582
第八节 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583
一、临床诊断583
二、鉴别诊断583
第九节 相关并发症583
一、骨关节系统损害583
二、葡萄膜炎584
三、泌尿生殖系病症584
四、神经系统损害584
五、消化系统损害584
六、呼吸系统损害584
七、循环系统损害585
第十节 治疗585
一、一般治疗585
二、抗菌治疗585
三、中医药治疗586
第十一节 预防与预后587
一、预防587
二、预后587
热门推荐
- 1179696.html
- 2296770.html
- 2096377.html
- 3146986.html
- 2833809.html
- 3521484.html
- 294602.html
- 126330.html
- 1092064.html
- 22460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24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20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50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02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55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13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0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0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2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8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