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媒介分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作平著;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系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8912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20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236页
- 主题词:传播媒介-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媒介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我们怎样进行媒介分析1
一、媒介的本质属性是什么2
二、不同媒介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语法规则”4
三、怎样才能深入分析媒介的个性特征和“语法规则”7
第二章 报纸分析12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13
一、传播符号:文字、图片13
二、传播载体:印刷、纸张17
三、传播方式:平面传播、延时传播、全知传播19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20
一、新闻采访阶段:方式非常灵活21
二、稿件写作阶段:要对文字敏感23
三、版面编辑阶段:形成版面风格26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28
一、对传播载体的感知:信息尽在掌握之中28
二、对传播符号的感知:文字的视觉差异小29
三、对传播方式的感知:间接告知信息30
四、整体感知:报纸是“未谋面的记录者”30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31
一、描述性文字:使思维具有召唤功能32
二、分析性文字:引导思维和理解的走向33
三、评论性文字:影响思维和判断的立场34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39
一、使信息内容形象化39
二、作者的情感投入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40
三、利用线性叙事设置疑问和悬念41
四、突出某些局部信息以加深印象42
五、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42
六、采用煽情和耸人听闻手法42
七、发挥图片的视觉冲击力43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44
一、视觉阅读:减轻视觉压力,让阅读变得更轻松44
二、能动阅读:扩大信息容量与方便读者阅读并重47
三、延时阅读:向闲暇时间渗透48
四、携带方便:向各种场合渗透48
第三章 广播分析50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51
一、传播符号:声音51
二、传播载体:电波、收音机53
三、传播方式:听觉传播、线性传播、同步传播55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57
一、新闻采访阶段:一般采访、录音采访,录播采访、直播采访57
二、文稿写作阶段:稿件宜短、内容宜浅、语气宜软、结构宜简59
三、制作编排阶段:节目制作、节目编排61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65
一、对传播载体的感知:“话匣子”的外形不影响听觉效果65
二、对传播符号的感知:声音的魅力在于营造各种“场”66
三、对传播方式的感知:同步传播给人“在场”之感67
四、整体感知:广播是“在场的讲述者”67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70
一、收听广播是“双重想象”70
二、收听广播需要“同步理解”72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74
一、广播容易走进听众的内心世界74
二、广播可以给听众带来感染力77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80
一、听觉接收:解放了眼球,可与其他活动兼容80
二、被动接收:选择性差,但比较轻松81
三、伴随式接收:便于移动,成就了交通广播82
四、易于接收:存活性高,是“危机媒体”83
五、即时参与式接收:发挥同步参与直播的优势85
第四章 电视分析88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89
一、传播符号:图像、声音89
二、传播载体:电磁波、电视机91
三、传播方式:视听觉传播、线性传播、同步传播94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97
一、采访拍摄阶段:接近新闻源,进入采访状态,“挑”、“等”、“抢”拍摄,多工种协作99
二、文稿撰写阶段:以解说词为主导与以现场画面和同期声为主导102
三、制作编排阶段:剪辑合成、栏目编排105
四、关于现场录制节目的制作108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108
一、对传播符号的感知:直接呈现事物的影像108
二、对传播载体的感知:电视屏幕影响人的视觉感受110
三、对传播方式的感知:在时间的流逝中传递信息111
四、整体感知:电视是“当面的导游者”112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113
一、缺少想象:电视画面限制了观众的想象空间114
二、与图像为伴:建立在具象基础上的思考117
三、直觉与逻辑推理并存:接近现实生活中的思维状态118
四、同步理解:认知速度与播放速度一致119
五、独立自主:不被他人的意图牵着走119
六、最为轻松:不太费大脑和精力121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122
一、善于调动被采访者的情绪124
二、节目主持人和嘉宾要有感染力126
三、悬念比现场画面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体验127
四、对电视本质特性认识不足导致误用现场直播129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131
一、占用视觉:不利于自由活动131
二、收看场所和时间比较固定:节目编排需考虑作息时间132
三、同步接收:与观众保持“约会意识”133
四、被动接收:把握好节目的节奏135
第五章 互联网分析141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143
一、传播符号:文字、图片、音频、视频143
二、传播载体:光纤、微波、终端设备148
三、传播方式:网状传播、交互传播、同步与延时兼容、视觉与听觉兼容152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158
一、信息采集阶段:公众参与采集、多媒体采集与互联网采集159
二、文稿写作阶段:短小化写作、分层写作、多媒体写作、标题写作、提要写作、正文写作163
三、信息编辑阶段:立体化编辑、多媒体编辑、交互式编辑、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网页视觉设计169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172
一、对传播符号的感知:符号多样、信息多样173
二、对传播载体的感知:全球巨网、终端多样173
三、对传播方式的感知:交互提升受众地位、信息“一网打尽”174
四、微观感知:传播黏性带来强烈吸附感175
五、整体感知:互联网是“普世的全知者”177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181
一、改变了人们参与现实事务的思维方式181
二、改变了人们对待历史的思维方式183
三、使人们形成了虚拟与现实混成的思维习惯184
四、带来了全球思维186
五、带来了多元思维187
六、使思维趋向碎片化和肤浅化189
七、互联网是人脑的隐喻191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193
一、从媒介特性角度看:强化了个人的参与和体验193
二、从信息交流角度看:满足了人的多种交流欲望194
三、从心理需求角度看:满足了人的多种心理需要196
四、从人性角度看:让“本我”得以释放198
五、从生理角度看:容易让人上瘾200
六、从社会规范角度看:需要加强他律与自律202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204
一、多器官参与接收与发布:一种回归与超越,将日益走向人性化204
二、能动接收与能动发布:提高了信息交流的针对性,导致传播活动两极分化206
三、移动接收与移动发布:冲破空间限制,打破时间“零和博弈”209
四、多终端接收与多终端发布:与人的行为“无缝对接”,各种终端都要找到存在价值212
附录:媒介特性比较一览表215
参考书目217
后记219
热门推荐
- 3045264.html
- 1132331.html
- 2859246.html
- 3237691.html
- 2911083.html
- 1400415.html
- 2896439.html
- 1366514.html
- 2458831.html
- 31037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0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3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92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8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9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40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75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2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81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