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创新的求索【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傅先庆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43162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28页
- 文件大小:124MB
- 文件页数:6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创新的求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教育创新概述3
第1章 创新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灵魂3
第1.1节 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知识化3
第1.2节 社会知识化的途径是加快教育发展4
第1.3节 加快建设教育创新体系7
第2章 中国教育创新百年求索14
第2.1节 19世纪下半叶中国教育改革的启动14
第2.2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教的变迁16
第2.3节 20世纪下半叶中国高教的成就26
第3章 教育与社会连锁性改革新目标42
第3.1节 为毕业生就业解放“社会容纳力”42
第3.2节 创造终生修业与获取学历文凭的机会48
第3.3节 切实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49
第3.4节 加快教育机构与人事制度现代化进程51
第4章 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逻辑拭新55
第4.1节 把握教育目标具体性56
第4.2节 坚持全面素质培育59
第4.3节 实行科学与人文融通62
第4.4节 重组教学新体系67
第4.5节 注重德育基本途径73
第5章 学术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75
第5.1节20世纪中国学术的变革与创新76
第5.2节 学术创新的组织化与目标选择80
第5.3节 学术成果转化实践及其激励91
第6章 教育学学科的开放与创新97
第6.1节 教育实践呼唤老学科教育学的创新97
第6.2节 推进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的创新102
第6.3节 创建与发展教育资源学及教育生态学104
第7章 教育“实体·相关·状态”三段把握的构想108
第7.1节 力求教育进入自觉自为境界108
第7.2节“三维法”也是通用的一种方法110
第7.3节 教育实体·相关·方法体系113
第8章 教育环境的创新120
第8.1节 学术思想与社会观念的革新121
第8.2节 学术组织制度与政策环境的创新128
第8.3节 创新主体对环境的选择与改造136
教育实体的解析145
第9章 教育结构与其调控145
第9.1节 教育结构的基本特征146
第9.2节 教育结构调控的基本依据159
第10章 教育功能与其基本条件170
第10.1节 教育功能的特点与其泛化倾向170
第10.2节 教育功能实现的基本条件174
第11章 高等教育分类与其管理178
第11.1节 高教分类与管理亟需重组性改革178
第11.2节 构建三级四类高校的管理新体系182
第11.3节 发展“课程超市”式高教186
第11.4节 高教质量保障与实行“教考分离”189
第11.5节 高等学校设置体系规范化193
第12章 高等教育分科的协调200
第12.1节 高教分科的沿革200
第12.2节 高教各类学科设置的统筹204
第12.3节 管理和经济类学科的设置与革新212
第12.4节 研究生教育的学科构成与调控222
第13章 基础教育结构与功能的保障224
第13.1节 教育的“龙头”与基础相统一225
第13.2节 基础教育的结构基础与功能自觉227
第13.3节 改革基础教育的师资保障体系239
第14章 教育实践主体构成与特征243
第14.1节 主体的类别与社会位置243
第14.2节 教育工作者的人生意义与价值247
第14.3节 依靠教育主体力量战胜困难的例证250
第15章 加紧筛选和培养清醒有为的教育管理家252
第15.1节 清醒有为管理者的巨大作用252
第15.2节 选拔教育管理者的若干经验255
第15.3节 培养教育管理者的若干措施260
第16章 切实做好知识分子工作263
第16.1节 高校统战工作新任务263
第16.2节 开展学校知识分子工作研究268
第17章 教育主体性与探寻教育规律271
第17.1节 教育主体主观性与实践客观性的关系272
第17.2节 教育实践与认识的分层与分类274
第17.3节 教育认识主体的类别与认识因素279
第17.4节 探寻教育规律的若干途径284
第18章 教育实践无时无处不在的三项关系288
第18.1节 社会环境制约与适应288
第18.2节 德育与智育相统一291
第18.3节 主体与客体相互转换296
第19章 教育体制的层次与内质300
第19.1节 教育体制的涵义与分层300
第19.2节 教育体制的利、权、责内质305
第19.3节 高教大众化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310
第20章 教育体制系统深入改革的若干例析316
第20.1节 教育体制的双轨运行形式316
第20.2节 军事院校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320
第20.3节 一所职业大学的办学特色322
第20.4节 闽西地区兴办本土化高等教育的启示327
第21章 合作教育新体制337
第21.1节 合作教育的基本形式338
第21.2节 发展同境外、国际的教育合作339
第21.3节 完善产学合作体制341
第22章 教育与社会生态文明347
第22.1节 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347
第22.2节 生态文明的实践方向352
第23章 教育生态论的基本问题355
第23.1节 教育生态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特点355
第23.2节 教育生态的主体与层次性357
第23.3节 教育生态条件358
第23.4节 教育生态运行361
第24章 教育劳动价值交换与良性循环366
第24.1节 市场经济与教育劳动价值366
第24.2节 教育劳动价值循环流373
第24.3节 教育劳动价值交换与循环的调控376
第25章 教育信息流与其调控378
第25.1节 教育信息流的过程与特征379
第25.2节 教育信息流调控387
教育与社会的互动395
第26章 教育发展与人才研究的相依395
第26.1节 教育关注人才学研究对象396
第26.2节 探索人才成长的规律402
第26.3节 建设普通人才学体系406
第27章 树人为树业之本411
第27.1节 人才政策的选择与转变412
第27.2节 人才数量、结构与分布417
第27.3节 人才规格与质量的社会需求419
第27.4节 培养与输送人才的神圣职责423
第28章 建立与完善学术价值新体系426
第28.1节 学术价值的社会性特征427
第28.2节 学术对教育的巨大影响434
第28.3节 学术政策的选择与完善439
第29章 建立与完善学术专攻新体系446
第29.1节 学术专攻点的选择与布局446
第29.2节 农林类学术专攻的特殊价值451
第29.3节 林业社会学的学术专攻例析457
第30章 教育关注社会持续发展的迫切问题474
第30.1节 控制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475
第30.2节 养成生态意识和保护生存环境479
第30.3节 注视贫富差距和扶持贫困学生482
第31章 教育与经济的相依互动性489
第31.1节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相关性489
第31.2节 教育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相关495
第31.3节 教育关注产业的全面开拓与发展497
第32章 教育必须坚持讲政治506
第32.1节 新时代讲政治的新内涵506
第32.2节 教育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508
第32.3节 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510
第32.4节 教育应全力支持国防现代化事业514
第33章 教育是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基础阵地518
第33.1节 中华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科学程式519
第33.2节 发展与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价值观524
第33.3节 教育承担汉字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任务531
第34章 教育要适应文化的全球化发展540
第34.1节 进一步发展教育的国际交流540
第34.2节 教育关注同华侨华人的文化交流542
第34.3节 教育要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546
教育若干方法的应用551
第35章 教育运行状态与教育研究方法551
第35.1节 教育运行状态的开拓研究552
第35.2节 进一步发展教育方法论研究554
第36章 教育调查研究的例析557
第36.1节 农科专业人才的使用与培养调查558
第36.2节 企业生产·技术·教育三融合机制的调查563
第37章 反思教育历史是开启智慧的手段569
第37.1节 坚持深入而全面地研究教育史569
第37.2节 汲取历史智慧焕发高校生机572
第38章 推动教育研究的持续发展579
第38.1节 教育的新发展及其研究新要求580
第38.2节 面向教育实践组织联合研究583
第38.3节 坚持办好教育研究期刊585
第39章 切实改革省级教育研究机构593
第39.1节30省、区、市教育研究院所状况593
第39.2节 进一步实施教育研究体制改革600
结语605
第40章 结语605
附录 达尔文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实现614
本书作者简介628
热门推荐
- 606056.html
- 3324630.html
- 3736887.html
- 3754212.html
- 1484129.html
- 3030997.html
- 3288106.html
- 2135927.html
- 1586817.html
- 17000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33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262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76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12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46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186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81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58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91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