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越歌 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越歌 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
  • 冯明祥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1805231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77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7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越歌 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

一、“越歌”释1

二、《越人歌》考3

三、“越裔歌乐”辨8

四、《越歌》题解:岭南土著民族歌乐文化研究10

第一章 百越文化积淀与岭南越歌特色17

第一节 百越文化圈与岭南文化根18

一、从百越文化圈看越歌特色18

二、从岭南文化根看原生越歌21

第二节 越人好歌与越歌多彩31

一、越人好歌与集群歌唱31

二、越歌多彩与土风古俗35

第三节 文化积累与文化品格41

一、岭南越歌的文化积累41

二、岭南越歌的文化品格47

第二章 百越文化中的音乐遗存62

第一节 百越概念的时限与地域62

第二节 百越文化的特征与内涵64

第三节 百越乐舞的文物与文献65

一、越人先民的“骨哨”之乐65

二、鸟类图腾与《玄鸟》乐舞66

三、古《击壤歌》与闽浙遗音67

四、楚越巫风与“活化石”解67

五、“四夷之乐”与越地之“任”68

六、“南越乐舞”与外来乐器70

七、羊角钮钟与岭南古音71

第四节 百越民歌的传世与遗音71

一、越歌的源起与创世的越歌71

二、图腾乐舞与古风俗歌73

三、依歌择配与《串寨调》析76

四、族外抢婚与拦路、哭嫁78

五、古《越人歌》与水上民歌80

六、越汉杂处与《唱英台》变82

第五节 百越歌乐的内合与外渐84

第三章 越汉杂处历程与岭南越歌分布88

第一节 越汉杂处中的越楚交融及其音乐现象89

一、越楚交融与古三声腔89

二、越汉杂处与多色彩区95

第二节 岭南壮语构成及其民歌色彩区划103

一、壮语北部方言及其民歌色彩区划106

二、壮语南部方言及其民歌色彩区划118

第三节 岭南汉语构成及其民歌色彩区划127

一、粤方言及其民歌色彩区划127

二、闽方言及其民歌色彩区划130

三、客家方言及其民歌色彩区划138

四、桂柳话及其民歌色彩区划142

五、平话及其民歌色彩区划143

第四章 民族文化融合与岭南越歌风貌151

第一节 瓯骆土著与壮族民歌152

一、西瓯人与壮歌北路风格152

二、骆越人与壮歌南路风格160

第二节 南越民系与汉族民歌171

一、南越人与广府民歌风格171

二、闽越人与潮汕民歌风格196

三、中原人与客家民歌风格221

四、桂(圭)人与桂柳民歌风格245

五、平话人与平话民歌风格255

第五章 岭南本土少数民族民歌268

第一节 侗族民歌269

一、南路侗族民歌270

二、北路侗族民歌280

第二节 瑶族民歌281

一、瑶族概况281

二、瑶歌题材283

三、瑶语分支与瑶歌分布285

四、瑶歌体裁与主要歌种299

第三节 畲族民歌322

一、畲族与畲歌323

二、关于畲族民歌的三个文本325

三、畲歌的称谓、体裁、基本调和分布情况326

四、凤凰山传说与潮州畲歌329

第四节 仫佬族民歌336

一、仫佬族简况336

二、语言文字与文化生活337

三、关于“走坡”338

四、民歌的种类338

五、民歌的曲调339

六、民歌的结构341

七、民歌的词曲体式342

第五节 毛南族民歌347

一、毛南族简况347

二、毛南族民歌348

第六章 岭南越歌主体论(一)“越徵”调式体系355

第一节 “越徵”三音歌现象356

一、三音歌的原始形态357

二、三音歌的基本形态358

三、三音歌的变化形态359

四、三音歌的纵合形态360

五、三音歌的发展形态362

第二节 “越徵”五音歌现象364

一、五音五声歌364

二、五音六声歌367

第三节 “越徵”六音歌现象369

一、变宫六音歌369

二、“清角”六音歌370

第四节 “越徵”特性五、六音歌现象373

一、特性五音歌375

二、特性六音歌376

第五节 “越徵”体系及其文化积淀379

一、“越徵”体系380

二、历史轨迹381

三、文化积淀383

四、现代价值384

第七章 岭南越歌主体论(二)多声音乐现象386

第一节 岭南越歌中的多声音乐现象386

一、壮侗语族的多声部民歌390

二、其他语族的多声部民歌398

第二节 越裔多声音乐的文化背景及其亚文化因素403

一、多声音乐发生、发展、发扬的文化背景404

二、多声音乐形成的亚文化因素414

第三节 结语432

第八章 岭南越歌主体论(三)“双声”腔调体系438

第一节 北路“双声”的腔类体系440

一、北路西部腔口形态442

二、北路东部腔口形态447

三、其他腔口形态452

第二节 南路“双声”的调类体系454

一、南路西部色彩区456

二、南路中部色彩区461

三、南路左江色彩区466

第三节 中路“双声”的综合体系470

一、右江上游色彩区471

二、右江中游色彩区473

三、右江下游色彩区475

四、郁江下游色彩区478

第四节 结语480

第九章 岭南越歌主体论(四)“腔口”理论解读482

第一节 “腔口”的要素484

一、声腔因素485

二、音列因素486

三、韵格因素487

四、音阶因素487

五、调式因素488

第二节 “腔口”的构成489

一、基本形式489

二、发展形式496

三、变化形式501

第三节 “高音”的“跟”法506

一、跟腔法507

二、分声法511

三、分层法517

第四节 “腔口”与“高音”声部结合的形态学分析522

一、衬腔体524

二、和腔体529

三、仿腔体534

第五节 结语539

第十章 岭南越歌的继承与发展543

第一节 早期民歌采风的基础建设与人才积累546

一、1920年前后的开拓开发与基本建设546

二、1950年以来的民族调查与民间会演551

三、1960年以来的民歌集成与普查采风554

第二节 当代越歌研究的资料梳理与文化转型562

一、越歌资料的复苏及其文本的文化指向563

二、民歌集成的复苏及其文本的文化建构566

三、宏观学科建设与微观越歌研究的文化转型571

第三节 当代越歌研究的文化取向与文化守护583

一、音乐文化学方法实验与越歌研究的文化取向583

二、知识经济的文化分流与越歌传统的文化守护596

第四节 百越文化的回归与重构606

一、岭南文化发展与本土歌乐走向606

二、珠江文化泛论与本土歌乐新声611

三、百越文化的回归与重构——本土歌乐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新机遇618

四、本土歌乐文化发展对策建议629

五、结语632

附录:那坡各族音乐普查报告638

后记7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