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化符号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文化符号学
  • 龚鹏程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学生书局
  • ISBN:9571504025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42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4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化符号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 文字、文学与文人3

第一章 中国文入传统之形成:论作者3

一、何谓作者3

二、两种作者观5

三、神圣性作者观8

四、作者之谓圣:孔子的地位12

五、述者之谓明:儒家的性格14

六、由述者到作者的转换20

七、作者观在汉代的发展23

(1)确定原本的学术路向23

(2)探寻本义的解经传统24

(3)公羊家作者观的普遍化26

八、作者的世俗化:文吏与文士28

九、创作的新传统33

(1)创作活动的改变33

(2)哀怨精神的崛起35

(3)阅读之目的与方法37

十、余论40

第二章 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说「文」解「字」47

一、诗是艺术最高的发展47

二、乐与礼:艺术中心的转换50

三、从歌词到文词55

四、由曲艺到诗剧59

五、由描摹到书写的艺术64

六、文字、文学与文化68

第三章 文字艺术中的辩证:由张怀瓘书论观察83

一、独立的书法评论家83

二、笔法论的形成与发展85

三、书法:文字艺术的规范90

(1)书法的文体论90

(2)书法的体要观93

四、艺术对文字的反抗96

(1)法道无为100

五、自然无为的创作观100

(2)灵感神遇102

(3)天资偶发104

(4)学至无学106

(5)心契冥通107

六、知音冥契的鉴赏论109

(1)形神110

(2)言意112

(3)知音113

(4)文质114

七、历史关键时期的书论家117

第一章 深察名号:哲学文字学——中国哲学之主要方法与基本型态131

一、专论字义131

第二卷 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表现131

二、正名之学135

三、说文解字137

四、深察名号140

五、望文主义144

六、哲学文字学148

第二章 以文字掌握世界:有字天书——中国宗教(道教)的性质与方法157

一、自然创生的天书158

二、虚无气化而成文162

三、文字为文明之本167

四、以文字掌握世界173

五、道教信仰的核心176

六、道门文字教183

第三章 文学的历史学与历史的文学:文史通义——中国史学对历史写作活动的思考197

一、知难之叹:不被世人了解的章实斋199

二、推原官礼:实斋文史学的基本架构205

三、讨论流别:实斋论校雠的主要精神210

四、以遵王制:实斋学中的权威依附性215

五、述而不作:实斋反历史主义的史观221

六、即文是道:书同文以治天下的理想231

七、成一家言:言与所以言的复杂关系239

(一)修辞立言240

(二)立言有本245

八、自号实斋:对实至名归社会之向往250

九、文史别论:刘知几《史通》论文史255

(一)文与史的分合255

(二)文学的历史观259

(三)尚礼的世界观264

(四)与时代文风的关系269

十、叙述史学:对历史书写活动的思考272

十一、文外之言:文字传写外的口说传述280

第三卷 文字化的社会及其变迁307

第一章 文学崇拜与中国社会:以唐代为例307

一、进士登第如跃龙门307

二、进士科受尊崇的原因311

三、进士科举与文学崇拜314

四、文学崇拜诸现象320

五、朝廷对文学崇拜的态度325

六、社会对文人的供养330

七、由文学到反文学336

八、反文学以昌大文学343

九、「道/艺」「文/教」之间349

十、社会生活的文学化358

十一、社会阶层的文士化366

十二、文学权威之神秘化373

十三、文学社会的形成380

第二章 儒学、吏学与文书政治403

第三章 文字传统的解构与重建——新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冲击4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