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第8卷 中古时代元时期 上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通史 第8卷 中古时代元时期 上 第2版
  • 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11162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852页
  • 文件大小:171MB
  • 文件页数:879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中国历史-远古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第8卷 中古时代元时期 上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甲编 序说1

第一章 汉文资料1

第一节 基本史料1

《元史》1

《元典章》4

《通制条格》5

《经世大典》6

《元朝名臣事略》7

《历代名臣奏议》8

《国初群雄事略》9

第二节 行记10

《西游录》10

《北使记》、《长春真人西游记》11

《蒙鞑备录》、《黑鞑事略》12

《纪行》、《西使记》13

《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安南行记》14

《北巡私记》16

第三节 其他史料17

《平宋录》、《庚申外史》17

《明氏实录》18

《保越录》、《高丽史》19

第四节 笔记小说19

《齐东野语》、《癸辛杂识》、《归潜志》、《山居新语》19

《庶斋老学丛谈》、《静斋至正直记》、《遂昌山樵杂录》、《农田余话》20

《乐郊私语》、《草木子》、《辍耕录》21

第五节 政书23

第六节 地方志24

《大元大一统志》24

《云南志略》、《至元嘉禾志》、《大德昌国州图志》、《大德南海志》26

《延祐四明志》、《至顺镇江志》、《齐乘》、《至正四明续志》27

《至正金陵新志》、《昆山郡志》、《无锡县志》、《析津志》28

第七节 诗文集29

《元文类》、《天下同文集》、《元诗选》29

《遗山文集》、《湛然居士文集》、《陵川集》、《许文正公遗书》31

《紫山先生大全集》、《秋涧先生大全集》、《藏春集》、《雪楼集》33

《牧庵集》、《石田集》、《吴文正公集》、《圭斋集》34

《清容居士集》、《揭文安全集》、《滋溪文稿》、《金华黄先生文集》36

《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至正集》37

第二章 蒙、藏、回鹘文资料40

第一节 蒙古文资料40

畏兀字蒙文资料40

八思巴字蒙文资料43

第二节 藏文资料45

《红史》45

《佛教史大宝藏论》46

《汉藏史集》46

《青史》、《新红史》47

《智者喜宴》、《西藏王臣记》48

其他资料48

第三节 回鹘(畏兀)文资料49

第三章 国外资料52

第一节 波斯文资料52

三部蒙古通史52

伊利汗国时期的其他历史文献57

帖木儿朝时代的史书59

第二节 阿拉伯文史料60

《全史》60

《札兰丁传》60

《苏拉赫词典补编》61

《伊本拔图塔行记》61

埃及的历史书62

第三节 欧洲文字资料63

《蒙古史》63

《东方行记》64

《寰宇记》65

传教士书信66

鄂多立克、马黎诺里行记66

其他资料67

第四节 亚美尼亚文资料68

《海屯行记》68

《亚美尼亚史》69

《引弓民族史》70

《东方史精华》70

第五节 叙利亚文史料71

《东方总主教雅八剌哈与巡视总监列班扫马传》71

《叙利亚编年史》与《教会编年史》72

第六节 俄、日文资料73

俄文资料73

日文资料73

第四章 明清两代的元史著述75

第一节 明代的元史著述75

第二节 清中叶以前的元史著述76

《元史类编》76

钱大昕对元史学的贡献77

其他史家的著作79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的西北史地与元史研究81

魏源与《元史新编》81

其他西北史地与元史学者的成就82

第四节 清末民国初的三部元史著作84

洪钧《元史译文证补》84

柯劭忞《新元史》86

屠寄《蒙兀儿史记》87

第五章 20年代以后元史研究的进步89

第一节 王国维、陈垣、陈寅恪等在元史研究上的卓越成就89

第二节 姚从吾、韩儒林、翁独健、邵循正等在元史研究上的贡献93

第三节 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98

第六章 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蒙元史研究102

第一节 蒙元史研究的新时期102

第二节 史料整理与研究104

汉文史料104

蒙文史料106

藏文史料106

畏兀儿文及其他文字史料107

域外史料107

第三节 通论性著作和工具书的编撰108

第四节 政治史研究109

第五节 经济史研究114

第六节 思想文化史研究116

第七节 民族和边区史研究118

蒙古史研究118

藏族史研究120

西北地区各族史研究121

东北和西南各族史研究121

回族史研究122

第八节 中外关系史研究123

元与日本、高丽关系123

元与东南亚诸国关系123

元与印度、伊朗、阿拉伯关系124

元与欧洲的关系124

第七章 国外的蒙元史研究126

第一节 19世纪末以前的蒙元史研究126

西方学者的早期著述126

法国129

俄国134

其他西方诸国140

第二节 20世纪的蒙元史研究143

法国144

苏联147

德国154

英国159

美国162

日本169

蒙古185

其他国家188

第八章 本卷编写旨趣196

乙编 综述197

第一章 国号、年代和分期197

第一节 国号和年代197

第二节 分期199

第二章 疆域与政区201

第一节 疆域201

第二节 都城、两都制度203

第三节 中书省和诸行省206

中书省206

诸行省208

第三章 民族215

第一节 蒙古族215

第二节 回回227

第三节 藏族234

元朝对吐蕃地区的经营234

对吐蕃的管理236

吐蕃经济的发展240

吐蕃的文化244

第四节 畏兀儿族247

第五节 云南各族253

白族253

罗罗255

金齿、百夷255

么些257

斡泥258

土僚、蒲人258

蒙古、回回259

第六节 东北各族260

契丹261

女真·水达达262

兀者264

骨嵬265

吉里迷266

第四章 蒙古的兴起268

第一节 蒙古部落的起源及其社会的发展268

第二节 蒙古高原诸部的争战与成吉思汗的统一280

第三节 大蒙古国的建立288

第五章 蒙古国的强盛295

第一节 成吉思汗时期295

蒙古的兵力和战法295

攻西夏297

攻金297

收服西北诸部300

西征花剌子模301

灭西夏303

第二节 窝阔台时期304

窝阔台即位304

灭花剌子模305

灭金306

颁条令,建都城307

括户、分民、制订新税法308

汉地统治机构的建立311

长子西征312

攻宋313

第三节 贵由时期315

乃马真皇后摄政315

贵由的短暂统治316

第四节 蒙哥时期318

汗位的争夺318

整顿统治机构与革除弊政319

汉地括户320

征服吐蕃和大理321

旭烈兀西征323

忽必烈治理中原与蒙哥征宋324

第六章 元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和忽必烈时期的元代社会327

第一节 忽必烈建国及其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327

第二节 李璮之乱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制度的完善332

李璮之乱332

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措施334

第三节 南宋的灭亡与江南的统一336

第四节 西北边地的争夺与北方、东北边疆的巩固342

西北边地的争夺342

北方的平定345

东北边疆的巩固348

第五节 元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统治秩序的稳定350

社会经济的恢复350

统治秩序的稳定352

第六节 “义利”之争与厉行“汉法”派的受挫356

阿合马当政与“义利”之争356

“汉法”派受挫与桑哥理财359

第七章 成宗守成与武宗时朝政的衰弛362

第一节 成宗之立及其“持盈守成”的国策362

第二节 元贞大德间的朝政和社会365

“惟和”政治365

成宗对西南边区的平定367

平定西北边境368

成宗后期的“朝廷更政”369

第三节 大德末年的汗位危机和至大“惟新”372

皇位之争372

至大“惟新”376

第八章 从变通祖述到粉饰文治381

第一节 皇庆延祐间汉法的再推行及其波折381

“崇文右儒”381

前期汉法的再推行383

后期的政治弊端385

第二节 至治新政和南坡之变389

至治新政389

南坡事变393

第三节 晋邸继统与两都之战395

晋邸继统395

两都之战400

第四节 明文之争和至顺年间的“文治”406

明文之争406

至顺年间的“文治”409

第九章 元朝统治的衰败与元末农民大起义413

第一节 元朝统治的衰败413

至正新政413

开河与变钞418

第二节 元末农民大起义422

起义的爆发和暂时挫折422

起义再起和最后失败427

第三节 朱元璋削平群雄437

第四节 元朝的灭亡443

扩廓与孛罗之争443

明师北伐和元朝灭亡446

第十章 西北宗藩450

第一节 察合台汗国450

早期的察合台兀鲁思450

都哇家族的统治456

汗国的分裂458

第二节 钦察汗国461

第三节 窝阔台汗国467

第四节 伊利汗国471

第十一章 文化的发展478

第一节 哲学思想478

理学的继承和传播478

“异端”思想和无神论思想482

第二节 文学艺术484

元曲484

诗词和民歌487

书画489

第三节 史学490

《元朝秘史》的修撰490

辽、金、宋三史的纂修491

私家史学著作492

译著494

第十二章 宗教的兴盛496

第一节 佛教496

第二节 道教500

第三节 伊斯兰教504

第四节 基督教和其他宗教510

聂思脱里教510

天主教与东正教514

犹太教516

摩尼教517

湿婆教(印度教)518

第五节 萨满教520

第十三章 中外关系527

第一节 高丽527

第二节 日本534

第三节 安南、占城539

第四节 缅、暹、罗斛、真腊543

缅国543

暹国、罗斛546

真腊549

第五节 爪哇及南海诸国550

第六节 印度、僧伽剌554

第七节 非洲、阿拉伯半岛559

第八节 欧洲562

附表:蒙古及元世系表570

丙编 典志571

第一章 农业、畜牧业571

第一节 元代的重农政策571

第二节 元代的农业生产技术574

时宜地宜的掌握和风土限制说的突破574

完整配套的农具以及旱地耕作技术的继续发展576

棉花的推广及其种植技术577

园艺和蚕桑技术578

元代的农书581

第三节 元代农业的恢复、发展与衰敝583

农业的恢复、发展583

元代中期以后农业衰敝气象的显现590

第四节 畜牧业594

畜产品的巨额需求与来源594

大漠南北畜牧业概况597

牧地的分布599

畜牧业的影响及其衰败602

第二章 土地制度与地租607

第一节 土地制度607

屯田607

官田609

寺观田613

民田615

第二节 地租617

地租形态617

地租额与附加剥削621

第三章 户籍、赋役626

第一节 户籍626

蒙古户籍制度626

汉地与江南的户籍整理627

诸色户计与户类、户等629

户口数量632

第二节 赋役638

北方赋税638

江南赋税641

诸色课程644

役法648

第四章 手工业、工程651

第一节 工匠的来源及其地位651

第二节 元代的官私手工业656

官府机构656

官营手工业生产概况661

民间手工业662

第三节 手工业工程的技术成就666

纺织业667

陶瓷业673

制茶业674

制盐业675

矿冶677

机械678

印刷679

建筑680

水利684

造船与航海686

兵器688

石油天然气689

第五章 商业与市镇691

第一节 商业691

第二节 市镇696

第三节 商人702

第六章 运河与海运711

第一节 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与整治711

旧运河的残破711

运河的整治与分水点的选择714

漕运的管理及运输概况717

第二节 海运720

海运线路的选择与航海技术的进步720

海运的管理722

海运的兴衰724

第七章 钞法728

第一节 初期钞法与地方货币728

第二节 钞法的整备与中统元宝交钞的颁行729

第三节 钞法改革与至元宝钞733

第四节 至大变钞及其失败737

第五节 至正变钞与钞法的崩溃741

第八章 职官制度745

第一节 元代官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745

第二节 铨选制度755

主管铨选的组织系统756

宿卫出职758

由吏入仕760

科举取士764

征召与承袭、承荫769

职官迁转体制771

第三节 俸禄774

元代俸禄制度建立的过程774

文官俸禄及其变化776

军官俸禄780

职田782

第九章 军事制度784

第一节 军队784

蒙古军784

汉军785

侍卫亲军786

探马赤军788

新附军788

其他军事组织790

第二节 军事指挥791

第三节 兵役制度794

第四节 军官798

第五节 武器管理与后勤保障801

第六节 站赤与急递铺803

第七节 军法805

第十章 元代投下分封制度807

第一节 草原兀鲁思的分封808

第二节 汉地五户丝食邑的建立810

第三节 忽必烈时期的投下制度813

第四节 投下的官署815

第五节 投下领主的特权817

第六节 投下户819

第七节 王爵承袭制度820

第十一章 元代的法律822

第一节 元代法律的编纂822

第二节 《大元通制》的体系825

第三节 《大元通制》的主要特征828

第四节 元代的司法结构833

第十二章 元代的礼俗836

第一节 祭祀836

第二节 仪制839

第三节 婚姻843

第四节 丧葬846

第五节 岁时节序8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