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类寿命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吴蠡荪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3347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486页
- 主题词:人类-寿命(生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类寿命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生命与生命科学探秘3
1.1 生命的概念3
上卷 生命与生命科学3
1.2 有关生命课题的著作5
1.3.2 万物有灵论7
1.3.1 特创论7
1.3 生命的起源7
1.3.3 灵魂不灭论8
1.3.5 活力论9
1.3.4 目的论9
1.3.7 物活论10
1.3.6 新活力论10
1.3.8 自然发生论11
1.3.9 宇宙生命论12
1.3.11 生物进化论13
1.3.10 生源论13
1.3.12 恩格斯论生命15
1.3.13 生命起源的化学学说16
1.3.14 基因测序解读“生命之书”17
1.3.14.1 摩尔根学派基因论的基本内容20
1.3.14.2 人类基因组图谱大修改26
1.3.16 “耗散结构论”论生命系统29
1.3.15 “量子论”解释生命现象29
1.3.14.3 人类基因组“差异图”公布29
1.3.17 “信息论”论生命30
1.3.20 生命的海洋起源说31
1.3.19 生命起源于RNA31
1.3.18 “生物控制论”论生命过程31
1.3.22 生命起源于硼砂矿物32
1.3.21 磷酰化氨基酸学说32
1.4 生命的特征33
1.3.23 生命的诞生33
1.4.3 生长和发育34
1.4.2 应激性34
1.4.1 新陈代谢34
1.5 生物性别的进化35
1.4.5 变异和进化35
1.4.4 生殖和遗传35
1.6.2 抗病能力36
1.6.1 适应能力36
1.6 人体生命的活力36
1.6.4.2 耐热37
1.6.4.1 耐饥37
1.6.3 再生能力37
1.6.4 生命耐力37
1.7.2.1 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38
1.7.2 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38
1.6.4.3 耐寒38
1.7 生命科学研究的内容和要求38
1.7.1 生命科学的定义38
1.7.2.2 细胞是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39
1.7.2.4 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40
1.7.2.3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40
1.7.2.5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41
1.7.2.6 动物数量调节的反馈现象43
1.7.2.7 有机体与环境的统一45
1.7.2.8 生命的进化46
1.7.3 研究生命科学的基础是生物技术47
1.7.4 生命科学与环境、资源48
1.7.5 生命科学与人口、卫生49
1.7.6.2 中国近年来生命科学的工作58
1.7.6.1 中国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基本依据58
1.7.6 中国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58
1.7.6.4 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基本特点与对策59
1.7.6.3 中国生物技术的主要成绩59
1.8.1 生物医学简史60
1.8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60
1.8.4.2 举世瞩目的成果61
1.8.4.1 科技基地及队伍61
1.8.2 生物医学的使命61
1.8.3 生物医学研究的内容61
1.8.4 中国医药科技的主要成绩61
1.8.5.1 健康的概念62
1.8.5 生物医学的目标和对策62
1.8.4.3 防治疾病的成绩62
1.8.4.4 卫生机构人员的保障62
1.8.4.5 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62
1.8.5.4 中国实施目标的对策64
1.8.5.3 新的医学模式64
1.8.5.2 基本健康目标64
1.9.3 高压低温环境下的生物67
1.9.2 高压高温环境下的生物67
1.9 生命的奇迹67
1.9.1 常压高温环境下的生物67
1.9.4 高龄环境下的生物68
1.10.2 探索外星生命69
1.10.1 空间生命科学69
1.9.5 宇宙中存在着生命69
1.10 太空探索生命现象69
1.11 人类的起源问题71
1.10.3 外太空有生命71
1.11.1.3 哈代的海猿进化假说72
1.11.1.2 恩格斯创立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72
1.11.1 人类的起源之谜72
1.11.1.1 达尔文奠定了人类起源研究的基础72
1.11.3 地质年代与生物演化73
1.11.2 人类起源论73
1.11.4 有关人类起源的著作75
1.11.6.1 古猿是如何变成人的76
1.11.6 从古猿发展为现代人的过程76
1.11.5 古生物学有关人类与动物的关系76
1.11.6.2 猿人阶段77
1.11.6.3 古人阶段80
1.11.6.4 新人阶段81
1.11.8 人类的年龄84
1.11.7 石器时代与人类发展84
1.11.9 人类的发源地是否在东非85
1.11.11 发现人类远祖“二出非洲”足迹87
1.11.10 发现人类远祖“一出非洲”足迹87
1.11.12 尼安德特人的下落88
1.11.13 人类远祖起源于中国90
1.11.15 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佐证91
1.11.14 澳洲亦有早期现代人91
1.11.16 人类找到新祖先92
1.12.1 人种的起源98
1.12 人种起源与人类迁徙98
1.11.17 人类起源多元论98
1.12.2 人种的形成99
1.12.4 新人种的产生101
1.12.3 人类的迁徙101
1.13.1 克隆动物与克隆人102
1.13 克隆人的问题102
1.13.2 克隆人类胚胎104
1.13.4 克隆人的降生105
1.13.3 克隆动物发生基因突变105
1.13.5 克隆人与伦理106
1.13.6 克隆技术与临床医学107
1.14.1 进化论的证据不足108
1.14 进化论的进化108
1.14.2 破译基因组证实进化论109
1.14.4 生物进化关系人类命运110
1.14.3 同源异形基因是生物进化的动力110
1.15.1 人类从“现代人”至今死亡总数111
1.15 人类灭绝的可能性111
1.14.5 自然选择引发物种灭绝与新生111
1.15.4 黑洞的漂移112
1.15.3 伽马射线爆炸112
1.15.2 小行星撞击112
1.15.6 太阳变成超新星113
1.15.5 太阳大爆发113
1.15.9 世界核战争114
1.15.8 地球变暖114
1.15.7 超大规模火山喷发114
1.15.12 南极的致命病毒115
1.15.11 机器人主宰世界115
1.15.10 世界性灾难115
1.16.2 不再有卵形头的人116
1.16.1 走路时膝盖向后弯116
1.16 “未来人”的3种预测116
1.17.1 赖希的“生命能”事件117
1.17 生命科学中的伪科学事件117
1.16.3 “机器人”的出现已为期不远117
1.17.3 勒柏辛斯卡娅的“新细胞学说”118
1.17.2 生命科学界的“冷融合”事件118
1.17.5 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119
1.17.4 李森科事件119
1.18.1 生死是必然规律120
1.18 生命的展望120
1.18.4 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121
1.18.3 21世纪的生命科学121
1.18.2 人类将永葆青春121
2.1.1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创立125
2.1 细胞生物学的简史125
第2章 医学细胞生物学释义125
2.1.2 细胞学的形成与发展126
2.1.3 细胞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128
2.2.2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129
2.2.1 细胞生物学的概念129
2.2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29
2.3 细胞概述130
2.3.1.3 细胞的计量单位131
2.3.1.2 细胞的大小131
2.3.1 细胞的形态和大小131
2.3.1.1 细胞的形态131
2.3.2.1 原核细胞的结构132
2.3.2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132
2.3.2.2 真核细胞的结构133
2.3.2.3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134
2.4.1.2 膜蛋白135
2.4.1.1 膜脂135
2.4 细胞膜135
2.4.1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135
2.4.2 膜的分子结构模型136
2.4.1.3 膜糖类136
2.4.3.1 生物膜的流动性137
2.4.3 膜的特性137
2.4.4.1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138
2.4.4 细胞膜的功能138
2.4.3.2 生物膜的不对称性138
2.4.4.2 细胞膜受体与信号转导139
2.4.4.3 细胞膜受体与细胞识别140
2.4.5.2 细胞膜受体异常141
2.4.5.1 细胞膜与肿瘤141
2.4.4.4 细胞表面抗原与免疫141
2.4.5 细胞膜与疾病141
2.5.1.3 通讯连接142
2.5.1.2 锚定连接142
2.4.5.3 膜运转系统异常142
2.5 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质142
2.5.1 细胞连接142
2.5.1.1 紧密连接142
2.5.2.1 胶原143
2.5.2 细胞外基质143
2.5.2.4 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144
2.5.2.3 纤粘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144
2.5.2.2 弹性蛋白144
2.6 细胞的内膜系统145
2.5.2.5 细胞外基质的受体145
2.6.1.2 内质网的类型146
2.6.1.1 内质网的结构146
2.6.1 内质网146
2.6.1.3 内质网的功能147
2.6.2 高尔基复合体148
2.6.2.3 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149
2.6.2.2 高尔基复合体的化学组成149
2.6.2.1 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149
2.6.3.1 溶酶体的结构151
2.6.3 溶酶体151
2.6.2.4 高尔基复合体的异常变化151
2.6.3.2 溶酶体的类型152
2.6.3.3 溶酶体的功能153
2.6.4 过氧化物酶体154
2.6.3.4 溶酶体与疾病154
2.7 核糖体155
2.6.4.4 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成155
2.6.4.1 过氧化物酶体的结构155
2.6.4.2 过氧化物酶体的酶155
2.6.4.3 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155
2.7.2 核糖体的化学组成156
2.7.1 核糖体的结构156
2.7.3 核糖体的解离及自我组装157
2.8 线粒体158
2.7.5 核糖体与异常变化158
2.7.4 核糖体的功能158
2.8.1 线粒体的结构159
2.8.2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161
2.8.3 线粒体中酶的定位162
2.8.5 线粒体的功能163
2.8.4 线粒体蛋白质的转运163
2.8.6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164
2.8.8 线粒体与医学166
2.8.7 线粒体的生物发生166
2.9 细胞骨架167
2.9.1 微管168
2.9.2 微丝169
2.9.3 中等纤维171
2.9.4 中心粒172
2.9.5 纤毛和鞭毛173
2.9.6 细胞骨架的协调174
2.10 细胞核175
2.9.7 细胞骨架的病理变化175
2.10.1.1 核被膜的结构177
2.10.1 核被膜177
2.10.2.1 染色质的类型178
2.10.2 染色质和染色体178
2.10.1.2 核被膜的功能178
2.10.2.2 染色质的化学组成179
2.10.2.4 染色体180
2.10.2.3 染色质的结构与包装180
2.10.3 核仁183
2.10.3.2 核仁的结构184
2.10.3.1 核仁的化学成分184
2.10.3.4 核仁的功能185
2.10.3.3 核仁的形成185
2.10.4 核基质186
2.10.4.2 核基质的功能187
2.10.4.1 核基质的结构与组分187
2.10.6 细胞核与疾病188
2.10.5 细胞核的功能188
2.11.1.1 无丝分裂189
2.11.1 细胞增殖的方式189
2.11 细胞增殖与调控189
2.11.2.1 细胞周期概述190
2.11.2 细胞周期190
2.11.1.2 有丝分裂190
2.11.1.3 减数分裂190
2.11.2.2 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特点193
2.11.3.1 生长因子的调控200
2.11.3 细胞增殖的调控200
2.11.3.2 抑素的调控201
2.11.3.3 cAMP与cGMP的调控202
2.11.3.5 基因的调控203
2.11.3.4 Ca2+和钙调素的调控203
2.11.3.6 细胞周期控制系统206
2.11.4.1 细胞增殖是组织再生的基础209
2.11.4 细胞增殖与医学209
2.11.4.2 细胞增殖与肿瘤210
2.11.5.1 生殖细胞的发生211
2.11.5 生殖细胞的发生与减数分裂211
2.11.5.2 减数分裂212
2.12.1 细胞决定和分化216
2.12 细胞分化216
2.12.2 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219
2.13 细胞的进化222
2.12.3 细胞分化与癌变222
2.13.1 细胞的起源223
2.13.2 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226
2.13.3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229
2.14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230
3.1.1 分子生物学的形成233
3.1 分子生物学简史233
第3章 医学分子生物学精要233
3.1.2 分子生物学的现状235
3.2 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236
3.3.1.2 有机化合物237
3.3.1.1 无机化合物237
3.3 细胞的分子基础237
3.3.1 生物小分子237
3.3.2 生物大分子239
3.4.1 DNA的结构与功能240
3.4 核酸240
3.4.1.1 DNA的一级结构与功能241
3.4.1.2 DNA的二级结构与功能242
3.4.1.3 DNA的三级结构246
3.4.2.1 RNA的结构247
3.4.2 RNA的结构与功能247
3.4.2.3 信使RNA(mRNA)249
3.4.2.2 RNA的合成249
3.4.2.4 转运RNA(tRNA)250
3.4.2.5 核糖体RNA(rRNA)252
3.4.2.6 具有催化活性的RNA254
3.4.2.9 反义RNA255
3.4.2.8 小分子核内RNA255
3.4.2.7 核内不均一RNA255
3.5.1 基因的结构256
3.5.1.1 基因的概念256
3.5 基因256
3.5.1.2 基因的结构257
3.5.2 基因的功能258
3.5.3.1 复制的过程259
3.5.3 基因的复制259
3.5.3.2 复制的特点260
3.5.4.1 基因表达的概念261
3.5.4 基因的表达261
3.5.4.2 基因的转录262
3.5.4.3 基因的翻译267
3.5.5 基因表达的调控268
3.5.6.1 突变269
3.5.6 基因突变与修复269
3.5.7.1 基因组的概念271
3.5.7 基因组概述271
3.5.6.2 DNA修复271
3.5.6.3 DNA结构的特征271
3.5.7.2 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分类273
3.5.8 基因与疾病概述274
3.5.10 基因诊断概述275
3.5.9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概述275
3.5.11 基因治疗概述276
3.6.1.1 遗传密码与密码子277
3.6.1 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277
3.5.12 转基因的概念277
3.6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277
3.6.1.2 遗传密码的特点278
3.6.2.2 tRNA的功能280
3.6.2.1 tRNA的结构280
3.6.2 tRNA运输特定的氨基酸280
3.6.3.3 释放因子281
3.6.3.2 延伸因子281
3.6.3 有关蛋白质合成的蛋白因子281
3.6.3.1 起始因子281
3.6.4.1 起始复合物的形成282
3.6.4 多肽链合成的基本过程282
3.6.4.2 肽链的延伸283
3.7 蛋白质284
3.6.4.3 肽链合成的终止284
3.7.2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285
3.7.1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285
3.7.2.2 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与结构域286
3.7.2.1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与功能286
3.7.2.3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与功能287
3.7.2.4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与功能288
3.7.3 蛋白质的分类289
3.8.1.2 分子的结合与解离291
3.8.1.1 非共价键的作用291
3.8 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291
3.8.1 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的力291
3.8.2.1 蛋白质的模体(基元)与结构域292
3.8.2 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292
3.8.2.2 蛋白质的结合位点293
3.8.3.2 DNA-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序列特异识别294
3.8.3.1 DNA-蛋白质相互作用(DNA-protein interaction)的化学键294
3.8.2.3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异性294
3.8.3 D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294
3.9.1 应用于人体发育调控和功能调控296
3.9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上的应用296
3.9.3 生物工程与生物制药298
3.9.2 基因与疾病的关系298
3.9.4 预防医学299
3.10 名词简介300
4.1.1 医学遗传学的性质和研究范围308
4.1 医学遗传学简介308
第4章 医学遗传学概述308
4.1.2.1 缓慢发展期310
4.1.2 医学遗传学的发展简史310
4.1.2.2 快速发展期311
4.1.2.3 飞跃发展期313
4.1.3 中国医学遗传学的研究现状316
4.2.1.1 遗传信息复制的概念317
4.2.1 遗传病的概念和特征317
4.2 医学遗传病概述及分类317
4.2.1.4 遗传病的特征318
4.2.1.3 遗传病的概念318
4.2.1.2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318
4.2.2.2 基因病319
4.2.2.1 染色体病319
4.2.2 遗传性疾病的分类319
4.2.2.3 体细胞遗传病320
4.3 遗传病的识别321
4.4.1 健康与疾病的遗传基础322
4.4 医学遗传学的任务322
4.4.2 医学遗传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323
4.5.1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324
4.5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324
4.4.3 遗传病的危害324
4.5.2.1 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325
4.5.2 孟德尔遗传规律介绍325
4.5.2.2 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26
4.6.2 环境因素328
4.6.1 遗传因素328
4.6 遗传性疾病的病因与诱因328
4.6.3 生物因子330
4.7.1 染色体的特征和结构331
4.7 人类染色体和染色体病331
4.7.2.1 人类染色体国际描述方法332
4.7.2 人类染色体国际描述方法和正常核型332
4.7.2.2 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结构336
4.7.2.3 常规核型分析337
4.7.2.4 显带染色体分析338
4.7.3.1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340
4.7.3 染色体病340
4.7.3.2 常染色体病342
4.7.3.3 性染色体病344
4.8 单基因病347
4.7.3.4 染色体畸变携带者347
4.8.1 基本概念348
4.8.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50
4.8.3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51
4.8.4 X连锁显性遗传病353
4.8.5 X连锁隐性遗传病354
4.8.7 单基因病同一基因的不同突变355
4.8.6 Y连锁遗传病355
4.9 线粒体病356
4.9.1.1 点突变357
4.9.1 线粒体基因突变产生的疾病357
4.9.2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退行性疾病358
4.9.1.2 缺失-重复突变358
4.9.3 核基因缺陷性线粒体病359
4.10 多基因病360
4.10.1 多基因遗传的规律361
4.10.2 多基因病的遗传特点362
4.10.3.1 多基因遗传的常见病365
4.10.3 常见多基因病365
4.10.3.2 多基因遗传的先天性畸形366
4.11.1 分子病概述367
4.11 生化遗传病367
4.11.2.1 正常血红蛋白的遗传控制368
4.11.2 血红蛋白病368
4.11.2.2 血红蛋白结构变异型370
4.11.2.3 地中海贫血371
4.11.3 血浆蛋白病374
4.11.4 受体蛋白病375
4.11.5.1 肝豆状核变性377
4.11.5 膜转运载体蛋白病377
4.11.6 先天性代谢缺陷378
4.11.5.3 胱氨酸尿症378
4.11.5.2 先天性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378
4.11.6.2 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异常379
4.11.6.1 发病机制379
4.11.6.3 糖代谢异常381
4.11.6.5 溶酶体贮积病382
4.11.6.4 嘌呤代谢异常382
4.12.1 肿瘤遗传的易感性383
4.12 体细胞遗传病——肿瘤383
4.12.2.2 肿瘤细胞的染色体畸变386
4.12.2.1 肿瘤细胞的克隆演化386
4.12.2 肿瘤细胞的染色体异常386
4.12.3.1 癌基因及其产物的命名388
4.12.3 癌基因388
4.12.3.2 癌基因的染色体定位389
4.12.3.4 细胞癌基因392
4.12.3.3 肿瘤病毒与病毒癌基因392
4.12.3.5 肿瘤抑制基因393
4.12.3.6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396
4.13.1 遗传病的临床诊断方法397
4.13 遗传性疾病的诊断397
4.12.3.7 抗基因突变可阻止异型细胞生长397
4.13.2.1 细胞遗传学检查399
4.13.2 遗传病的实验诊断方法399
4.13.2.3 基因诊断401
4.13.2.2 生化检查401
4.13.3 症状前诊断403
4.13.4.1 出生前诊断的对象404
4.13.4 出生前诊断404
4.13.4.2 出生前诊断的方法与应用405
4.14.1 手术治疗406
4.14 遗传性疾病的治疗406
4.14.4 基因治疗408
4.14.3 饮食治疗408
4.14.2 药物治疗408
4.14.4.2 转基因治疗的技术要求409
4.14.4.1 基因治疗的原理与策略409
4.14.4.3 转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410
4.15.1 遗传病的抽样调查和登记411
4.15 遗传性疾病的预防411
4.15.2 遗传咨询412
4.15.3 遗传筛查413
4.16 医学遗传学与遗传医学的展望414
第5章 生物工程的现状与前景417
5.1 基因工程的意义、应用及发展远景418
5.2 细胞工程的研究内容、现状及发展419
5.4 发酵工程420
5.3 酶工程的定义与应用420
5.5 生物技术在医药中应用421
5.6.1.1 概述422
5.6.1 转基因动物422
5.6 转基因生物介绍422
5.6.1.3 基本方法423
5.6.1.2 基本原理423
5.6.2.1 基本方法425
5.6.2 转基因植物425
5.6.1.4 转基因动物的应用425
5.6.2.3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探讨426
5.6.2.2 转基因植物在医学上的应用426
5.6.3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可靠性427
6.1.1 中医对寿命的认识433
6.1 寿命的概念433
中卷 寿命与抗衰老研究433
第6章 寿命433
6.1.2.1.4 社会年龄434
6.1.2.1.3 心理年龄434
6.1.2 如何计算年龄434
6.1.2.1 年龄分类434
6.1.2.1.1 年代年龄434
6.1.2.1.2 生物学年龄434
6.1.4 人的寿命435
6.1.3 何谓寿命435
6.1.2.2 年龄划分标准435
6.2.3 细胞分裂代数推算法436
6.2.2 性成熟期推算法436
6.2 人的自然寿命436
6.2.1 生长期推算法436
6.2.6 “返老还童”推算法437
6.2.5 功能丧失推算法437
6.2.4 生物变易时间推算法437
6.2.8 寿命系数推算法438
6.2.7 概率理论推算法438
6.3 人的平均寿命439
6.4 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442
6.4.1 环境因素443
6.4.1.1 空气446
6.4.1.1.1 大气污染及危害447
6.4.1.1.3 负离子与健康451
6.4.1.1.2 大气治理现状451
6.4.1.2.1 饮用水标准452
6.4.1.2 水452
6.4.1.2.2 水体污染及危害455
6.4.1.2.3 饮水与健康458
6.4.1.2.4 国外治理现状462
6.4.1.3 噪音463
6.4.1.4 光污染464
6.4.1.5 土壤污染465
6.4.1.6.1 癌症的地理分布466
6.4.1.6 疾病地理466
6.4.1.6.2 地方病的地理环境467
6.4.1.7 气候469
6.4.1.7.2 热岛效应470
6.4.1.7.1 温室效应470
6.4.1.8 温度471
6.4.1.7.4 雾的毒害471
6.4.1.7.3 海洋沙漠化效应471
6.4.1.9 射线473
6.4.1.10.3 火灾474
6.4.1.10.2 地震474
6.4.1.10 灾害474
6.4.1.10.1 洪水474
6.4.1.10.5 台风475
6.4.1.10.4 毒气475
6.4.1.11 环境污染与肿瘤476
6.4.1.12 激素的两面性478
6.4.1.13 以基因为基础的环境保护479
6.4.1.14 中国环境现状及治理480
6.4.2 社会因素485
6.4.2.1 生产水平486
6.4.2.2.1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487
6.4.2.2 心理状态487
6.4.2.2.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488
6.4.2.2.5 好奇心与长寿489
6.4.2.2.4 老年人应克服“回归心理”489
6.4.2.2.3 生气时分泌物有毒489
6.4.2.2.7 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490
6.4.2.2.6 心理健康应重视490
6.4.2.3.1 有利于健康的职业491
6.4.2.3 职业491
6.4.2.3.3 僧侣长寿有术494
6.4.2.3.2 自古帝王寿命短494
6.4.2.3.4 受国家保护的职业病495
6.4.2.4 道德496
6.4.2.3.5 “过劳死”496
6.4.2.5 疾病498
6.4.2.6 医疗条件499
6.4.2.7 意外伤害500
6.4.3 遗传因素502
6.4.2.8 战争502
6.4.3.1 遗传503
6.4.3.2.1 基因病504
6.4.3.2 基因504
6.4.3.2.3 基因与治疗505
6.4.3.2.2 基因与癌505
6.4.3.2.4 基因与寿命506
6.4.3.3 性别507
6.4.3.2.5 以基因为基础的医药业507
6.4.3.4.1 影响身高的因素509
6.4.3.4 身高、体重509
6.4.3.4.2 身高与寿命510
6.4.3.4.3 体重与寿命513
6.4.3.6 繁殖力515
6.4.3.5 发育期515
6.4.4.4.4 身矮体轻长寿的机制515
6.4.3.4.5 质疑身材增高515
6.4.3.9 父母生育年龄516
6.4.3.8 脂蛋白颗粒516
6.4.3.7 代谢率516
6.4.3.12.1 四型分类法517
6.4.3.12 性格517
6.4.3.10 近亲婚配517
6.4.3.11 优生与寿命517
6.4.3.12.2 A、B型分类法518
6.4.3.13 外貌519
6.4.3.12.3 性格与寿命519
6.4.4.1 生活方式520
6.4.4 个人因素520
6.4.4.1.2 用脑521
6.4.4.1.1 睡眠521
6.4.4.1.4 修养522
6.4.4.1.3 读书522
6.4.4.1.6 习惯523
6.4.4.1.5 爱好523
6.4.4.1.8 紧张524
6.4.4.1.7 情绪524
6.4.4.2.1 吸烟525
6.4.4.2 个人嗜好525
6.4.4.2.2 饮酒532
6.4.4.2.3 品茶545
6.4.4.2.4 吸毒554
6.4.4.3.1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562
6.4.4.3 饮食562
6.4.4.3.4 平衡饮食564
6.4.4.3.3 不合理的饮食对人体的损害564
6.4.4.3.2 合理的饮食对人体的作用564
6.4.4.3.5 分子食品简介566
6.4.4.3.6 膳食营养与寿命570
6.4.4.3.7 营养与长寿573
6.4.4.4.1 运动的重要性576
6.4.4.4 运动576
6.4.4.4.2 不运动的危害性577
6.4.4.4.3 运动有益健康578
6.4.4.4.4 运动与骨健康581
6.4.4.4.5 不合理的运动有损健康583
6.4.4.4.6 生命不能全仰仗运动584
6.4.4.7.1 性与精585
6.4.4.7 性生活585
6.4.4.5 劳动585
6.4.4.6 劳累585
6.4.4.7.2 性与性激素586
6.4.4.7.3 性与心理587
6.4.4.7.4 性与健康590
6.4.4.7.5 性与更年期591
6.4.4.7.6 性与寿数592
6.4.4.8 婚姻家庭593
6.5.1 寿命的延长594
6.5 长寿的记录594
6.5.2 世界长寿者及其家庭595
6.5.3 中国长寿者及其家庭597
6.5.4 世界长寿之最598
6.5.6 长寿国599
6.5.5 世界长寿地区599
6.6.2 21世纪全球将进入老龄化社会600
6.6.1 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标准600
6.6 人口老龄化问题600
6.7 人的寿命预测法602
6.7.1.1 计算方法603
6.7.1 美国的寿命预测法603
6.7.1.2 测算项目604
6.7.2 中国的寿命预测法605
6.8.1 躯体健康608
6.8 老年人健康的现代标准608
6.7.3 简易寿命推测法608
6.9.1 经验的内容609
6.9 核心长寿经验609
6.8.2 精神健康609
6.8.3 日常生活能力609
6.8.4 社会健康609
6.8.5 经济状况609
6.9.2.2 专家总结长寿经验610
6.9.2.1.4 饮食有节,营养适中610
6.9.2 命名的依据610
6.9.2.1 中医养生观的核心610
6.9.2.1.1 体欲常劳,劳逸适度610
6.9.2.1.2 精神修养,情绪平衡610
6.9.2.1.3 生活规律,起居有常610
6.9.2.2.2 健康长寿等式611
6.9.2.2.1 健康长寿十大要诀611
6.9.2.3 历代寿星体会例证612
6.9.2.2.3 身体健康的十个“一”612
6.9.3 核心长寿经验的原理613
6.10.1 麦卡效应的实验614
6.10 长寿实验的麦卡效应614
6.11.1 长寿是人类自身的追求615
6.11 质疑长寿615
6.10.2 麦卡效应的机制探讨615
6.11.3 长寿人群淹没个性616
6.11.2 长寿者是社会的重负616
6.12 人为什么不能活到自然寿命617
6.11.4 长寿社会使人类倒退617
6.13 细胞的寿命618
6.12.5 人的思维活动改变618
6.12.1 人的呼吸方式改变618
6.12.2 人的运动姿势改变618
6.12.3 人的循环功能改变618
6.12.4 人的消化功能改变618
6.14.1 细胞死亡的形式和特征619
6.14 细胞的死亡619
6.14.2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621
6.14.3 细胞凋亡的调控623
6.15.1 死亡的概念626
6.15 寿命的终结——死亡626
6.14.4 细胞凋亡与医学626
6.15.3 死亡的心理反应627
6.15.2 死亡的原因627
6.15.4 临死前的心态628
6.15.6 临死前的遗言629
6.15.5 正确对待死亡629
6.15.7 临终关怀631
6.15.8.2 中国首例“脑死亡”632
6.15.8.1 脑死亡的概念632
6.15.8 脑死亡632
6.15.8.2.2 脑死亡与植物人633
6.15.8.2.1 脑死亡与心脏死亡633
6.15.8.2.4 脑死亡判定家属起决定作用634
6.15.8.2.3 脑死亡与器官移植634
6.15.9.1 安乐死的概念635
6.15.9 安乐死635
6.15.8.2.5 脑死亡立法标志社会文明进步635
6.15.9.2 安乐死的伦理问题638
6.16 寿命的账单639
6.15.9.3 安乐死在中国现有法律中的地位639
6.17 展望640
7.1衰 老的概念643
第7章 衰老643
7.1.1 衰老与老化645
7.1.4.1 衰老是正常生理现象646
7.1.4 衰老的种类646
7.1.2 衰老的特性646
7.1.3 衰老的特征646
7.1.4.4 心理性衰老647
7.1.4.3 病理性衰老647
7.1.4.2 生理性衰老647
7.1.5 衰老的过程648
7.2 人何时才称为衰老649
7.3 影响衰老的因素650
7.3.1.1 遗传因素651
7.3.1 内在因素651
7.3.1.2 免疫因素652
7.3.2.1 环境因素654
7.3.2 外在因素654
7.3.1.3 内分泌因素654
7.3.1.4 神经-内分泌因素654
7.3.1.5 酶因素654
7.3.2.3 营养因素655
7.3.2.2 物理因素655
7.3.2.3.1 脂肪令你衰老656
7.3.2.3.2 肉类促进衰老657
7.3.2.3.3 大量饮酒促衰老658
7.3.2.3.4 高热卡使你衰老659
7.3.2.4 感染因素660
7.3.2.3.5 过量的铁促进衰老660
7.3.3 心理因素661
7.3.2.7 生活方式661
7.3.2.5 药物因素661
7.3.2.6 社会因素661
7.3.4 中医对衰老因素的认识662
7.3.4.2 对衰老的认识663
7.3.4.1 衰老的原因663
7.4.2 人体功能衰老的表现664
7.4.1 中医对衰老过程及生理特征变化的认识664
7.4 人类衰老的生理功能变化664
7.4.4 衰老时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变化665
7.4.3 人体生理功能的衰老变化665
7.4.5.1 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变化666
7.4.5 免疫功能的衰老变化666
7.4.5.2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668
7.4.5.3 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关系669
7.4.6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672
7.4.7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674
7.5 衰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改变676
7.5.1.2 衰老细胞细胞膜及内膜系统的变化677
7.5.1.1 衰老细胞形态的变化677
7.5.1 衰老细胞内的变化677
7.5.1.4 衰老细胞胞质的变化678
7.5.1.3 衰老细胞细胞核的变化678
7.5.1.6 衰老细胞的肥大与增生680
7.5.1.5 衰老细胞内细胞骨架系统的变化680
7.5.1.7 衰老细胞的丢失681
7.5.2.3 淀粉样变682
7.5.2.2 体液的变化682
7.5.2 衰老细胞外的变化682
7.5.2.1 基质682
7.6 衰老组织器官的形态学和功能改变683
7.5.3 衰老细胞的功能变化683
7.5.2.4 特殊部位的基质改变683
7.6.1 人体衰老的外部特征684
7.6.2 身体结构的衰老变化685
7.6.4 感觉器官的衰老变化686
7.6.3 组织成分的衰老变化686
7.6.5 神经系统的衰老变化688
7.6.6 循环系统的衰老变化690
7.6.7 呼吸系统的衰老变化692
7.6.8 消化系统的衰老变化693
7.6.9 泌尿系统的衰老变化695
7.6.10 生殖系统的衰老变化696
7.6.11 免疫系统的衰老变化697
7.6.12 内分泌系统的衰老变化698
7.6.14 运动系统的衰老变化699
7.6.13 淋巴网状系统的衰老变化699
7.6.15 血液系统的衰老变化701
7.7.1.1 温热学说702
7.7.1 古老的衰老学说702
7.7 衰老的理论和学说702
7.7.2.1 肾气虚衰学说703
7.7.2 中国中医学论衰老703
7.7.1.2 “天癸”论703
7.7.2.3 阴阳失调学说704
7.7.2.2 脾胃虚衰学说704
7.7.3 现代医学论衰老705
7.7.2.5 气虚血瘀学说705
7.7.2.4 精气神学说705
7.7.3.1 代谢学说706
7.7.3.5 大脑衰退学说(附:脑中心学说)707
7.7.3.4 衰老中枢学说707
7.7.3.2 自家中毒学说707
7.7.3.3 废物学说707
7.7.3.6 有害物质蓄积学说708
7.7.3.7 交联学说709
7.7.3.8.1 自由基的生成与特征710
7.7.3.8 自由基学说710
7.7.3.8.2 自由基的功能与危害715
7.7.3.8.4 自由基的检测717
7.7.3.8.3 自由基对衰老的影响717
7.7.3.8.5 延缓衰老与自由基719
7.7.3.9 神经内分泌学说725
7.7.3.10 免疫失调学说727
7.7.3.11 蛋白质合成受损学说730
7.7.3.13 遗传程序学说731
7.7.3.12 DNA损伤修复学说731
7.7.3.14 遗传基因学说732
7.7.3.15.1 反转录酶实验733
7.7.3.15 分子钟学说733
7.7.3.16 细胞分裂学说734
7.7.3.15.2 体外细胞分裂实验734
7.7.3.18.1 启契735
7.7.3.18 微循环学说735
7.7.3.17 溶酶体膜损伤学说735
7.7.3.18.2 微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736
7.7.3.18.3 微循环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单位737
7.7.3.18.5 微循环功能衰退是衰老的起始738
7.7.3.18.4 微循环障碍是疾病发生的中间环节738
7.7.3.18.6 衰老时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机制739
7.7.3.18.7 微循环障碍与细胞凋亡的关系746
7.7.3.18.8 正常的微循环是健康长寿的保障747
7.7.3.20 放射损伤学说748
7.7.3.19 精神心理学说748
7.7.3.21 微量元素学说749
7.7.3.22 细胞脱水学说750
7.7.3.23.1 端粒和端粒酶751
7.7.3.23 染色体端粒学说751
7.7.3.23.2 端粒、端粒酶与衰老752
7.7.3.23.4 端粒、端粒酶与癌症753
7.7.3.23.3 端粒、端粒酶假说753
7.7.3.23.6 尚需要解决的问题754
7.7.3.23.5 端粒假说的新发现和新观点754
7.7.3.24.1 细胞周期755
7.7.3.24 细胞凋亡学说755
7.7.3.24.2 体内有丝分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756
7.7.3.24.4 衰老个体中肝细胞的凋亡757
7.7.3.24.3 衰老个体中有丝分裂后细胞的凋亡757
7.7.3.24.7 凋亡学说的进展758
7.7.3.24.6 衰老相关疾病中的细胞凋亡758
7.7.3.24.5 衰老个体中干细胞的凋亡758
7.7.3.26 死亡腺学说761
7.7.3.25 线粒体学说761
7.7.4.1 自由基与衰老762
7.7.4 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762
7.7.4.2 细胞凋亡与衰老764
7.7.4.3 线粒体DNA突变与衰老及退行性疾病767
7.7.5 衰老机制的研究趋向770
7.8.2 健康老人的特征771
7.8.1 人类机体老化的进程771
7.8 衰老的测定方法771
7.8.3.1 衰老的自我感觉772
7.8.3 人体衰老测定法772
7.8.3.3 人体衰老自测法773
7.8.3.2 生理功能测定法773
7.8.3.5 心理老化自测法774
7.8.3.4 人体老化简易自测法774
7.8.4 心理衰老与体质衰老的关系775
7.9.1 衰老实验的模式系统776
7.9 衰老的功能性试验776
7.9.2.1.1 果蝇寿命试验778
7.9.2.1 寿命试验778
7.9.2 延缓衰老药物的研究方法778
7.9.2.1.2 小鼠寿命试验780
7.9.2.1.3 家蚕寿命试验781
7.9.2.1.4 人二倍体培养细胞寿命试验782
7.9.2.2.1 过氧化脂质测定784
7.9.2.2 老化代谢产物测定784
7.9.2.2.2 脂褐素(LF)测定786
7.9.2.3.1 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787
7.9.2.3 老化相关酶测定787
7.9.2.3.2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789
7.9.2.3.4 单胺氧化酶B活性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792
7.9.2.3.3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792
7.9.2.3.5 Na+-K+-ATP酶活性测定794
7.9.2.4.1 人红细胞膜丙二醛含量测定797
7.9.2.4 生物膜功能试验797
7.9.2.4.2 人红细胞膜封闭度测定799
7.9.2.4.3 人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测定801
7.9.2.4.4 人红细胞影泡膜脂流动性测定803
7.9.2.4.5 大鼠完整红细胞膜脂流动性测定805
7.9.2.4.6 人红细胞膜蛋白组分含量测定806
7.9.2.5.1 血清载脂蛋白AⅠ及B测定809
7.9.2.5 调节代谢实验809
7.9.2.5.2 皮肤胶原蛋白测定法811
7.9.2.5.3 人血或尿中羟脯氨酸的测定法813
7.9.2.5.4 心肌羟脯氨酸含量测定815
7.9.2.5.5 尿羟脯氨酸的测定法816
7.9.2.5.6 小鼠尾腱和尾皮热收缩测定法818
7.9.2.5.7 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代谢的放射性同位素前体物质掺入测定方法819
7.9.2.5.8 器官的蛋白质含量测定823
7.9.2.6.1 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测定824
7.9.2.6 免疫调节实验824
7.9.2.6.2 T淋巴细胞测定825
7.9.2.6.3 其他免疫功能细胞测定831
7.9.2.6.4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835
7.9.2.6.5 B淋巴细胞测定839
7.9.2.6.6 细胞因子测定841
7.9.2.7 抗应激实验842
7.9.2.6.7 可溶性免疫分子测定842
7.9.2.7.2 小鼠缺氧耐氧试验843
7.9.2.7.1 小鼠游泳试验843
7.9.2.7.4 高温法846
7.9.2.7.3 低温法846
7.9.2.7.5 放射损伤法847
7.9.2.8 内分泌调节试验848
7.9.2.8.1 性激素样功能实验849
7.9.2.8.2 性激素生成实验852
7.9.2.8.4 肾上腺皮质激素生成实验856
7.9.2.8.3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功能实验856
7.9.2.9.1 学习记忆的生理生化基础及记忆障碍模型的制备860
7.9.2.9 脑功能实验860
7.9.2.9.2 学习记忆的测定方法862
7.9.2.9.3 中枢递质和受体测定方法867
7.9.3.1.2 代谢产物测定871
7.9.3.1.1 生存试验871
7.9.3 抗衰老保健食品的功能测试871
7.9.3.1 动物试验871
7.9.3.2.1 血清丙二醛(MDA)测定872
7.9.3.2 人体试验872
7.9.3.1.3 老化相关酶测定872
7.9.3.3 抗衰老保健食品举例873
7.10.2 脂代谢紊乱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876
7.10.1 自由基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876
7.9.3.4 延缓衰老的中草药及食物的现代研究876
7.10 衰老与老年病876
7.10.4 神经内分泌紊乱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877
7.10.3 糖代谢紊乱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877
7.10.7 微量元素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878
7.10.6 社会心理因素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878
7.10.5 免疫功能失调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878
7.11.1.1 T细胞冷藏法884
7.11.1 历来延缓衰老方法简介及评价884
7.11 延缓和逆转衰老的方法884
7.11.1.6 金属铬合剂法885
7.11.1.5 核酸添加法885
7.11.1.2 人体冷冻法885
7.11.1.3 致死激素抑制法885
7.11.1.4 抗氧化物法885
7.11.1.12 睡眠法886
7.11.1.11 超浸润法886
7.11.1.7 苏打水浴法886
7.11.1.8 细胞注入法886
7.11.1.9 限食法886
7.11.1.10 器官移植法886
7.11.1.15 饮食延缓衰老法887
7.11.1.14 摘除脑垂体内的“丧钟”887
7.11.1.13 抑制基因法887
7.11.2.1.2 适度节食——热量限制888
7.11.2.1.1 改进生活方式888
7.11.2 抗衰老的具体措施888
7.11.2.1 延缓衰老的具体措施888
7.11.2.1.4 生物学干预889
7.11.2.1.3 维生素及药物的干预889
7.11.2.2.3 净化自由基的抗衰老方法890
7.11.2.2.2 增强免疫功能890
7.11.2.2 抗衰延寿四法890
7.11.2.2.1 调节“寿命”890
7.11.3.1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及增强体质891
7..11.3 抗衰延寿的身心原则891
7.11.2.2.4 限制能量的抗衰老法891
7.11.2.3 生活中抗衰老措施891
7.11.2.3.1 保持标准体重891
7.11.2.3.2 大量饮水891
7.11.2.3.3 增强身体抗病能力891
7.11.2.3.4 补充核酸891
7.11.3.3 独立支配的经济收入892
7.11.3.2 维持与社会接触892
7.11.3.6 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893
7.11.3.5 生活富于艺术893
7.11.3.4 和睦的家庭生活893
7.11.4 延缓和逆转衰老的营养素及食物894
7.11.3.7 应从战略观点规划老龄化问题894
7.11.4.1 抗氧化物的临床疗效895
7.11.4.2 维生素E896
7.11.4.3 维生素C898
7.11.4.4 β-胡萝卜素900
7.11.4.5 B族维生素903
7.11.4.6 铬(Cr)907
7.11.4.7 锌(Zn)908
7.11.4.8 钙(Ca)910
7.11.4.9 维生素D913
7.11.4.10 镁(Mg)914
7.11.4.11 硒(Se)916
7.11.4.12 谷胱甘肽(GSH)919
7.11.4.13 辅酶Q10921
7.11.4.14 银杏922
7.11.4.15 大蒜924
7.11.4.16 水果和蔬菜928
7.11.4.17 鱼932
7.11.4.18 大豆933
7.11.4.20 蜂蜜935
7.11.4.19 茶935
7.11.4.21 食用菌936
7.11.4.21.1 猴头菇938
7.11.4.21.2 密环菌942
7.11.4.22.1 螺旋藻943
7.11.4.22 海藻943
7.11.4.22.2 马尾藻947
7.11.5 国外抗氧化为主的抗衰疗法948
7.11.5.1 老态龙钟不是自然归宿949
7.11.5.2 防止动脉硬化951
7.11.5.3 防止心脏老化952
7.11.5.5 恢复低下的免疫系统功能953
7.11.5.4 清除高半胱氨酸953
7.11.5.6 清除过量的胰岛素954
7.11.5.8 预防高血压956
7.11.5.7 预防癌症956
7.11.5.9 预防白内障957
7.11.5.10.1 药物补充物抗衰老的建议958
7.11.5.10 延缓和逆转衰老过程的措施958
7.11.5.10.2 饮食抗衰老的建议960
7.11.6.3 阴虚962
7.11.6.2 血虚962
7.11.6 中医对衰老的辨证分型及保健原则962
7.11.6.1 气虚962
7.11.7.1 人参963
7.11.7 抗衰延寿的天然药物963
7.11.6.4 阳虚963
7.11.7.2 三七965
7.11.7.3 女贞子967
7.11.7.4 天麻969
7.11.7.5 玉米须970
7.11.7.6 红芪971
7.11.7.7 地黄973
7.11.7.8 灵芝975
7.11.7.9 何首乌979
7.11.7.10 补骨脂982
7.11.7.11 罗布麻984
7.11.7.12 枸杞子988
7.11.7.13 党参991
7.11.7.14 淫羊藿994
7.11.7.15 银杏果997
7.11.7.16 黄芪998
7.11.7.17 黄精1006
7.11.7.18 余甘子1008
7.11.7.19 西洋参1009
7.11.7.20 绞股蓝1011
7.11.7.21 冬虫夏草1017
7.11.7.22 芦荟1023
7.11.7.23 蜂王浆1031
7.11.7.24 花粉1032
7.11.7.25 蝮蛇1039
7.11.7.26 蚂蚁1041
7.11.8.1.1 维生素A1042
7.11.8.1 天然抗氧化剂1042
7.11.8 抗衰老延寿的化学药物1042
7.11.8.1.3 甘露醇1043
7.11.8.1.2 半胱氨酸1043
7.11.8.1.6 皮质激素1044
7.11.8.1.5 酪氨酸1044
7.11.8.1.4 尿酸1044
7.11.8.2.1 超氧化物歧化酶1046
7.11.8.2 抗氧化酶1046
7.11.8.2.5 氢过氧化物磷酸脂解酶1047
7.11.8.2.4 过氧化氢酶1047
7.11.8.2.2 过氧化物酶1047
7.11.8.2.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047
7.11.8.3.2 环磷酰胺1048
7.11.8.3.1 硫唑嘌呤1048
7.11.8.3 免疫调节剂1048
7.11.8.3.4 干扰素1049
7.11.8.3.3 胸腺素1049
7.11.8.3.6 多核苷酸1051
7.11.8.3.5 转移因子1051
7.11.8.4 核酸制剂1052
7.11.8.5 溶酶体膜稳定剂1053
7.11.8.6.2 盐酸L-赖氨酸1054
7.11.8.6.1 酰胺吡咯烷酮1054
7.11.8.6 延缓大脑衰老的制剂1054
7.11.8.6.5 脑活素1055
7.11.8.6.4 胞二磷胆碱1055
7.11.8.6.3 γ-氨基丁酸1055
7.11.8.6.9 溴化氨乙基异硫脲1056
7.11.8.6.8 乙酰谷酰胺1056
7.11.8.6.6 阿尼西坦1056
7.11.8.6.7 盐酸吡硫醇1056
7.11.8.6.11 弟哥静1057
7.11.8.6.10 氯酯醒1057
7.11.8.6.12 左旋多巴1058
7.11.8.6.14 都可喜1059
7.11.8.6.13 Trental1059
7.11.8.6.16 占地诺烟酸盐1060
7.11.8.6.15 维生素H31060
7.11.8.6.19 艾地苯醌1061
7.11.8.6.18 桂益嗪1061
7.11.8.6.17 布酚宁1061
7.11.8.6.21 适脑脉-30片1062
7.11.8.6.20 心脑舒通1062
7.11.9.1 施尔康1063
7.11.9 抗衰延寿的复合营养素1063
7.11.8.7 1,6-二磷酸果糖1063
7.11.9.5 健老泰1064
7.11.9.4 盖福润1064
7.11.9.2 维尔康1064
7.11.9.3 施宝康补丸1064
7.11.10 抗衰延寿的中药与方剂1065
7.11.10.1.4 刺五加1066
7.11.10.1.3 茯苓1066
7.11.10.1 抗衰延寿的中药1066
7.11.10.1.1 白术1066
7.11.10.1.2 山药1066
7.11.10.1.8 肉苁蓉1067
7.11.10.1.7 紫河车1067
7.11.10.1.5 桑椹1067
7.11.10.1.6 鹿茸1067
7.11.10.1.12 肉桂1068
7.11.10.1.11 菟丝子1068
7.11.10.1.9 巴戟天1068
7.11.10.1.10 山茱萸1068
7.11.10.1.15 玉竹1069
7.11.10.1.14 天门冬1069
7.11.10.1.13 杜仲1069
7.11.10.1.19 五味子1070
7.11.10.1.18 楮实1070
7.11.10.1.16 泽泻1070
7.11.10.1.17 桑寄生1070
7.11.10.2.2 枸杞酒1071
7.11.10.2.1 枸杞煎1071
7.11.10.1.20 菊花1071
7.11.10.2 抗衰延寿传统方剂1071
7.11.10.2.6 旱莲散1072
7.11.10.2.5 金陵煎1072
7.11.10.2.3 二黄丸1072
7.11.10.2.4 白术酒1072
7.11.10.2.10 七宝美髯丹1073
7.11.10.2.9 何首乌丸1073
7.11.10.2.7 少阳丹1073
7.11.10.2.8 不老丹1073
7.11.10.3.2 黄芪粉针剂1074
7.11.10.3.1 刺五加注射剂1074
7.11.10.2.11 莲实、鸡头实方1074
7.11.10.2.12 胡桃丸1074
7.11.10.2.13 琼玉膏1074
7.11.10.2.14 服黄精方1074
7.11.10.3 抗衰延寿的中药制剂1074
7.11.10.3.5 血塞通注射液1075
7.11.10.3.4 心脑灵片剂1075
7.11.10.3.3 防老丸1075
7.11.11.1 衰老理论的演变指导抗衰老实践1076
7.11.11 自然衰老探源与抗衰老途径1076
7.11.10.3.6 灯盏花素(brevisccapine)片剂及注射剂1076
7.11.10.3.7 老维生胶丸1076
7.11.11.2 遗传密码的突变决定衰老的进程1077
7.12 预防和延缓衰老1078
7.11.11.4 社会经济影响人类精神健康1078
7.11.11.3 生物钟是衰老的物质载体1078
7.12.1 选择脂肪预防衰老1079
7.12.3 适量饮酒延缓衰老1080
7.12.2 对待肉类防止衰老1080
7.12.4 减少热卡,使人类停止衰老1082
7.13.1 有关衰老与延缓衰老研究的现状1083
7.13 衰老与延缓衰老研究的现状与瞻望1083
7.12.5 防止铁过量防衰老1083
7.13.1.3 细胞、分子水平对衰老机制的研究1084
7.13.1.2 环境、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对衰老的影响1084
7.13.1.1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对衰老的影响1084
7.13.1.4 基因转录、表达与衰老的关系1085
7.13.2.1 限食抗衰老的研究1086
7.13.2 对衰老与延缓衰老实际应用的研究1086
7.13.1.5 生长因子与衰老的关系1086
7.13.1.6 自由基、微量元素与衰老的关系1086
7.13.1.7 其他亚细胞水平的研究1086
7.13.1.8 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1086
7.13.2.4 生化制剂抗衰老的研究1087
7.13.2.3 免疫工程抗衰老的研究1087
7.13.2.2 发酵乳制品抗衰老的研究1087
7.13.3.2 自由基与微量元素的研究1088
7.13.3.1 重点应是开展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1088
7.13.2.5 激素抗衰老的研究1088
7.13.2.6 更换器官抗衰老的研究1088
7.13.3 对衰老及延缓衰老研究的瞻望1088
7.13.4 目前的抗衰老疗法质疑1089
7.13.3.7 常见老年病发病机制与衰老机制交叉点的研究1089
7.13.3.3 继续进行整体水平的研究1089
7.13.3.4 开展衰老指标的研究1089
7.13.3.5 衰老模型的研究1089
7.13.3.6 延缓衰老机制的研究1089
8.1 人畜共患病概述1095
第8章 人类与瘟疫1095
下卷 寿命与身心调节1095
8.1.2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1096
8.1.1 人畜共患病的定义和概念1096
8.1.3 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性1097
8.1.4 影响人畜共患病流行的因素1098
8.1.5 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原则1099
8.2.2 流行性感冒1100
8.2.1 雅典瘟疫1100
8.2 瘟疫肆虐人类1100
8.2.5 天花1101
8.2.4 狂犬病1101
8.2.3 鼠疫1101
8.2.8 登革热1102
8.2.7 炭疽1102
8.2.6 霍乱1102
8.3 现代世界流行的传染病1103
8.2.10 结核病1103
8.2.9 甲型肝炎1103
8.3.1 莱姆病1104
8.3.3 “O-157”病原性大肠杆菌性食物中毒1105
8.3.2 新型霍乱-O139型霍乱1105
8.3.5 玛尔堡出血热1106
8.3.4 汉塔病毒综合征1106
8.3.7 埃博拉出血热1107
8.3.6 拉沙热1107
8.3.8 艾滋病1109
8.3.9 人新型克雅病1115
8.3.10 汉江病毒病1116
8.3.12 尼巴病毒病1117
8.3.11 亨德拉病毒病1117
8.3.13 西尼罗河病1118
8.3.14 非典型肺炎1120
8.3.15 人猴痘病1122
8.3.16 人禽流感1123
8.4.2 病毒抑制疾病的发展1126
8.4.1 病毒促进生物的进化1126
8.4 病毒的两面性1126
8.4.3 病毒维持生态的平衡1127
9.1.1 现代办公职业病1128
9.1 工作、学习性现代病1128
第9章 现代病1128
9.1.2 快节奏综合征1129
9.1.5 城市拥挤综合征1130
9.1.4 密码综合征1130
9.1.3 信息焦虑综合征1130
9.1.7 考生竞技综合征1131
9.1.6 白领综合征1131
9.2.1 空调病1132
9.2 居住环境性现代病1132
9.1.8 股市病1132
9.1.9 年底综合征1132
9.2.2 电视综合征1134
9.2.3 冰箱病1135
9.2.4 电风扇病1137
9.2.5 电热毯病1138
9.2.7 家用电器噪音病1139
9.2.6 洗衣机病1139
9.2.9 家庭中的电磁场污染症1140
9.2.8 建设物综合征(乔迁病)1140
9.2.11 地毯综合征1141
9.2.10 餐具病1141
9.3 衣著所致的现代病1142
9.2.13 高温综合征1142
9.2.12 购房综合征1142
9.3.6 长统丝袜皮肤症1143
9.3.5 领带综合征1143
9.3.1 仔裤症1143
9.3.2 紧胸束腰综合征1143
9.3.3 高领晕厥征1143
9.3.4 健美服综合征1143
9.4.2 春节综合征1144
9.4.1 美味综合征1144
9.4 吃喝所致的现代病1144
9.4.4 罐头食品污染症1145
9.4.3 方便快餐营养不足症1145
9.5.1 电子游戏机综合征1146
9.5 玩乐、旅行性现代病1146
9.4.5 啤酒病1146
9.5.3 影迷综合征1147
9.5.2 耳塞机综合征1147
9.5.5 舞厅病1148
9.5.4 麻将综合征1148
9.5.6 宠物综合征1149
9.5.9 飞机综合征1150
9.5.8 晕动病1150
9.5.7 冬浴综合征1150
9.5.11 星期一综合征1151
9.5.10 光污染综合征1151
9.5.12 时差综合征1152
9.6.2 肥胖综合征1153
9.6.1 独生子女溺爱综合征1153
9.6 儿童的现代病1153
9.7.1 离退休综合征1154
9.7 老年期的现代病1154
9.6.3 信息消化不良综合征1154
9.6.4 运动不足综合征1154
9.7.2 老年性低体温综合征1155
9.8.1 恐孩症1156
9.8 社会心理性现代病1156
10.1 生物钟的概念1157
第10章 生物钟1157
10.2.1.1 函数表达法证明昼夜节律1159
10.2.1 昼夜节律生物钟1159
10.2 生物钟的种类1159
10.2.1.2 睡眠和觉醒节律1161
10.2.1.4 血压节律1162
10.2.1.3 体温节律1162
10.2.2.1 心跳节律1163
10.2.2 超日节律生物钟1163
10.2.1.5 尿量节律1163
10.2.1.6 人体器官节律1163
10.2.3 周经节律生物钟1164
10.2.4 年节律生物钟1165
10.2.6 老年人的节律1166
10.2.5 一生节律生物钟1166
10.4.1 生物钟的紊乱1167
10.4 人体病理生物钟1167
10.3 人体生物节律的学说1167
10.4.2 疾病的昼夜节律1168
10.5 时间药理学1169
10.4.3 疾病死亡与季节节律1169
10.6.1 “太阳钟”1170
10.6 自然力与人体生物钟1170
10.7.1 利用生物钟发现和诊断疾病1171
10.7 生物钟的研究与应用1171
10.6.2 月亮1171
10.7.2 运用生物钟治疗疾病1172
10.7.4 生物钟的临床应用1173
10.7.3 生物钟学说与预防医学1173
10.7.5 人类昼夜节律生物钟与时钟的差异1176
10.8 寿命的生物钟1177
10.9.1 生活规律与生物钟同步1178
10.9 生物钟的保养1178
10.9.2 生命在于调节1179
10.10 调控生物钟的部位1180
11.1 亚健康的定义1181
第11章 亚健康1181
11.2 亚健康状态的原因1182
11.3 亚健康状态的症状1184
11.4 亚健康状态自测法1186
11.5 亚健康的典型“病征”1187
11.6 亚健康状态的治疗1188
11.7 亚健康状态的预防1190
11.8.1 治未病的理论1194
11.8 中医未病学1194
11.8.2 潜病态1195
11.8.4 中医调养治未病1196
11.8.3 前病态1196
11.9.1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1197
11.9 慢性疲劳综合征1197
11.9.2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1198
11.9.3 人体疲劳的类型1199
11.9.4 疲劳的形式1200
11.9.5 心理疲劳1201
11.9.6 现代医学对疲劳及其机制的认识1202
11.9.7 评价抗疲劳的常用指标1205
11.9.9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预防与调节1211
11.9.8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1211
11.10.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213
11.10 代谢综合征1213
11.10.2 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因1215
11.10.3 代谢综合征与其他疾病的关系1216
11.10.4 代谢综合征的治疗1218
11.10.6 代谢综合征的未来研究方向1220
11.10.5 有关代谢综合征的几个问题1220
11.11 亚健康与疾病1221
11.10.7 即刻行动,干预代谢综合征1221
11.12 衰老与亚健康状态1222
第12章 四季摄生论1223
12.1.2 饮食宜适时1224
12.1.1 添衣御风邪1224
12.1 春季养生法1224
12.1.4 身心应健康1225
12.1.3 防病有重点1225
12.2.2 曝晒防中暑1226
12.2.1 饮食讲卫生1226
12.2 夏季养生法1226
12.2.3 不可贪饕凉1227
12.3.1 添衣避风寒1228
12.3 秋季养生法1228
12.2.4 保证睡眠足1228
12.3.4 乐观心情好1229
12.3.3 秋瓜冷饮免1229
12.3.2 药食强体魄1229
12.4.2 进补饮食调1230
12.4.1 保暖防感冒1230
12.4 冬季养生法1230
12.4.3 防冻讲科学1233
12.4.4 户外动筋骨1234
13.1.1 合理的要求1235
13.1 居室1235
第13章 起居养生论1235
13.1.2 舒适的布置1236
13.1.3 适宜的光色1238
13.2.1 调控温湿1239
13.2 环境1239
13.2.2 警惕污染1240
13.2.4 美化环境1241
13.2.3 减少噪音1241
13.3.1 床铺1242
13.3 卧具1242
13.3.2 被褥1243
13.3.3 枕头1244
13.4.1.3 不穿过紧衣服1246
13.4.1.2 避免穿着过暖1246
13.4 衣着1246
13.4.1 衣服1246
13.4.1.1 顺乎四时寒热1246
13.4.1.6 适应身体特点1247
13.4.1.5 遵循脱着禁忌1247
13.4.1.4 警惕衣料污染1247
13.4.2 鞋子1248
13.4.4 眼镜1249
13.4.3 帽子1249
13.5.1 沐浴的保健作用1250
13.5 沐浴1250
13.5.2.1 水浴1251
13.5.2 沐浴的方式方法1251
13.5.2.3 保健浴1252
13.5.2.2 药浴1252
13.5.3 沐浴的注意事项1253
13.6.1 睡眠的意义1255
13.6 睡眠1255
13.6.3 睡眠的姿势1256
13.6.2 睡眠的时间1256
13.6.4 睡眠的忌宜1257
13.6.5 午睡的作用1258
13.6.6 失眠的防治1259
13.7 化妆1260
13.6.7 健康睡眠10法1260
13.7.2 彩妆的技巧1261
13.7.1 老年人如何选择化妆品1261
13.7.3 美发的陷阱1262
13.9.1 纠正生活中的谬误1263
13.9 起居注意点1263
13.7.4 简易苗条美丽法1263
13.8 十二时辰养生法1263
13.9.2 避免毒素侵毒机体1264
14.1.2 脑的血流量1266
14.1.1 人脑的物质基础1266
第14章 精神篇1266
14.1 大脑与意识1266
14.1.3 有关大脑结构的新知识1267
14.1.4 有关大脑功能的新发现1268
14.1.5 有关大脑意识的新认识1270
14.1.6 大脑神经细胞游动说与进化1272
14.2.2 心理健康的特征1273
14.2.1 心理健康的标准1273
14.2 心理健康1273
14.2.5 心理因素与老年病1274
14.2.4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1274
14.2.3 心理健康的自测1274
14.2.7 精神衰老1275
14.2.6 长寿者的心理特征1275
14.2.10 心理测试1276
14.2.9 延缓精神衰老的方法1276
14.2.8 精神衰老的因素1276
14.3 老年心因性疾病1278
14.2.11.2 长谷川痴呆量表1278
14.2.11 心理衰老程度的测试1278
14.2.11.1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1278
14.3.2.1 心理问题1279
14.3.2 老年的心理社会问题1279
14.3.1 老年心因性疾病的概念1279
14.3.2.2 社会问题1280
14.3.3 退休综合征1280
14.3.4 老年心理症1281
14.3.5 中老年抑郁症1283
14.3.6 老年性痴呆1289
14.3.6.1 老年期及老年性痴呆时脑的生化改变1290
14.3.6.2 阿尔采默病1293
14.3.6.3 脑血管性痴呆1297
14.3.6.4 阿尔采默病中的血管性致病因素1299
14.3.6.5 应提高对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水平1301
14.3.6.6 尼莫地平改善大脑缺
热门推荐
- 783878.html
- 1768811.html
- 3143427.html
- 3723975.html
- 3082251.html
- 1033176.html
- 1138275.html
- 931885.html
- 3357973.html
- 372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61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97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10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20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95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77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79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89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5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9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