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稻米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稻米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
  • 蔡洪法主编;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中国水稻研究所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7604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37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稻米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稻米品质区划纲要3

中国稻米品质区划纲要3

1.制定我国稻米品质区划的依据和原则3

2.稻米品质区划术语说明4

3.稻米品质区划方案5

第二部分 中国稻米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总论11

第1章 绪论11

第2章 稻米品质概述14

2.1 稻米品质的概念与内涵14

2.2 我国稻米品质的现状分析18

2.3 稻米品质的物质基础26

2.4 稻米品质分类分级标准与评价方法32

第3章 我国优质稻米研究与生产的发展及对策37

3.1 我国优质水稻发展历程37

3.2 我国优质水稻发展的基本经验39

3.3 优质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40

3.4 发展机遇与对策42

第4章 商品性优质稻米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要求45

4.1 商品性优质稻米的品质要求45

4.2 稻米品质对气候生态环境要求的分析45

4.3 我国水稻抽穗气候生态型48

4.4 优质稻米生产与水、土、肥生态因素的关系分析57

5.2 区划依据60

5.1 区划指导思想60

第5章 我国稻米品质区划60

5.3 区划原则61

5.4 区划命名的方法62

5.5 稻米品质区划及概述63

Ⅰ 华南食用籼稻区63

Ⅰ1 琼、粤、桂双季籼稻亚区64

Ⅰ2 闽、台双季籼、粳稻亚区64

Ⅱ 华中多用籼、粳稻区65

Ⅱ1 浙、沪、苏食用单季稻、多用双季稻亚区66

Ⅱ2 湘、赣、鄂、皖多用双季稻、食用单季稻亚区67

Ⅲ 西南高原食用、多用籼、粳、糯稻区68

Ⅲ1 滇、黔、川、渝食用单季中籼(粳)、中糯稻和再生两熟稻亚区69

Ⅲ2 青、藏高海拔食用单季稻亚区70

Ⅳ 北方食用粳稻区71

Ⅳ1 鲁、豫、京、津、冀单季中、迟熟粳稻亚区71

Ⅳ2 晋、陕、宁、甘单季早、中熟粳稻亚区72

Ⅳ3 辽、吉单季中熟粳稻亚区73

Ⅳ4 黑、蒙、新高纬度早熟粳稻亚区74

第6章 水稻生产、消费及市场分析76

6.1 稻谷生产与品质概况76

6.2 稻米消费分析78

6.3 稻米产需分析79

7.3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布局的原则82

7.2 水稻生产基地建设的发展战略82

7.1 优质商品稻米生产基地面积估算82

第7章 商品性优质稻米基地建设与产业化体系82

7.4 基地布局类型83

7.5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的总体安排83

7.6 围绕市场,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化体系83

第8章 优质栽培86

8.1 选择、利用、创造必需条件86

8.2 确立以优质水稻为主体的复种轮作制度,是实施优质栽培的基础88

8.3 因地因种建立与运用优质栽培关键技术92

9.1 稻米品质生产历史简况、现状及发展趋势101

第9章 琼、粤、桂双季籼稻亚区(Ⅰ1)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101

Ⅰ 华南食用籼稻区101

第三部分 中国稻米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各论101

9.2 水稻产区生态特征及区划103

Ⅰ1—1 琼、雷优质食用双季籼稻次亚区104

Ⅰ1—2 粤、桂南部多用早籼、食用晚籼次亚区104

Ⅰ1—3 粤、桂北部食用双季晚籼、单季中籼次亚区105

9.3 市场分析105

9.4 优质稻基地建设与产业化体系106

9.5 优质水稻品种和优质栽培技术107

第10章 闽、台双季籼、粳稻亚区(Ⅰ2)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114

10.1 稻米生产简况、现状及发展趋势114

10.2 水稻产区生态特征及区划115

Ⅰ2—2 闽北食用中籼、双季晚籼次亚区116

Ⅰ2—1 闽南多用早籼、食用晚籼次亚区116

Ⅰ2—3 台湾食用粳稻次亚区117

10.3 市场分析118

10.4 优质稻基地建设与产业化体系119

10.5 优质水稻品种与优质栽培技术119

Ⅱ 华中多用籼、粳稻区124

第11章 浙、沪、苏食用单季稻、多用双季稻亚区(Ⅱ1)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124

11.1 优质水稻生产演变124

11.2 水稻生产现状分析125

11.3 优质稻米生态特征及区划129

Ⅱ1—1 浙中、浙南多用双季稻次亚区130

Ⅱ1—2 太湖食用单季晚稻次亚区132

Ⅱ1—3 江淮食用单季中稻次亚区134

11.4 稻米市场分析137

11.5 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分析138

11.6 优质品种特色139

11.7 优质栽培与技术创新141

第12章 湘、赣、鄂、皖多用双季稻、食用单季稻亚区(Ⅱ2)品质区划及147

优质栽培147

12.1 湖南省稻米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147

12.1.1 湖南水稻品质及生产概况147

12.1.2 湖南省多用优质稻米生产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147

12.1.3 湖南省优质稻米生产区的生态条件148

12.1.4 湖南稻米品质区划依据与区划150

Ⅱ2—1 平原优质多用双季稻次亚区151

Ⅱ2—2 丘陵多用双季稻、食用单季稻次亚区155

Ⅱ2—3 山地食用单季稻次亚区156

12.1.5 湖南稻米市场、基地建设、产业化分析157

12.1.6 湖南省主要优质稻品种159

12.1.7 优质水稻的栽培季节与优质栽培技术163

12.2 江西省稻米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166

12.2.1 江西省稻米品质及生产概况166

12.2.2 稻米产区生态特点及区划167

Ⅱ2—4 赣南多用双季稻次亚区170

Ⅱ2—5 赣中多用双季稻、食用单季稻次亚区171

Ⅱ2—6 赣北食用单季稻、多用双季稻次亚区171

12.2.3 稻米生产市场前景剖析及基地建设172

12.2.4 优质水稻品种简介174

12.2.5 优质稻米栽培176

12.3 湖北省稻米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177

12.3.1 湖北省稻米品质概况及发展趋势177

12.3.2 湖北优质稻米产区的生态特征及区划179

Ⅱ2—7 鄂东多用双、单季稻次亚区180

Ⅱ2—8 鄂中多用单、双季稻次亚区180

Ⅱ2—9 鄂西食用单季稻次亚区180

12.3.3 稻米市场分析与基地建设181

12.3.4 优质稻米品种特色182

12.3.5 优质稻综合配套栽培技术185

12.4 安徽省稻米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187

12.4.1 安徽省优质稻米生产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187

Ⅱ2—10 沿江及江南多用双季稻次亚区189

12.4.2 安徽省稻米品质区划189

Ⅱ2—11 六合巢食用单、双季稻次亚区191

Ⅱ2—12 沿淮及淮北食用单季中稻次亚区193

12.4.3 优质稻米基地建设和产业化体系194

12.4.4 优质栽培与技术创新196

Ⅲ 西南高原食用、多用籼、粳、糯稻区198

第13章 西南高原食用、多用籼、粳、糯稻区(Ⅲ)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198

13.1 滇、黔、川、渝食用单季中籼(粳)、中糯稻和再生两熟稻亚区(Ⅲ1)198

13.1.1 本亚区稻米品质现状198

13.1.2 本亚区水稻生态特征204

13.1.3 本亚区水稻次亚区的划分206

Ⅲ1—1 川、渝丘陵高温伏旱食用中籼再生稻、多用双季籼稻次亚区206

Ⅲ1—4 川、渝盆地周围山地冷凉食用早中籼稻次亚区207

Ⅲ1—2 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多旱夏热多用中籼次亚区207

Ⅲ1—3 四川盆地西部平原春夏旱微热食用中籼稻次亚区207

Ⅲ1—5 黔南湿热多用单、双季籼稻次亚区208

Ⅲ1—6 黔中温和食用一季中籼稻次亚区208

Ⅲ1—7 黔北温暖多用中籼—再生稻次亚区208

Ⅲ1—8 滇南湿热特用籼稻次亚区209

Ⅲ1—9 滇中温暖多用粳稻次亚区209

Ⅲ1—10 滇西北冷凉食用粳稻次亚区210

13.2 青、藏高海拔食用单季稻亚区(Ⅲ2)210

13.3 优质稻米栽培技术210

13.4 优质稻米市场分析及发展战略217

14.2 鲁、豫、京、津、冀优质稻米产区生态特征及品质区划222

14.1 优质稻米生产概况222

第14章 鲁、豫、京、津、冀单季中、迟熟粳稻亚区(Ⅳ1)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222

Ⅳ 北方食用粳稻区222

Ⅳ1—1 山东食用粳稻次亚区223

Ⅳ1—2 河南多用特用粳(籼)稻次亚区223

Ⅳ1—3 京、津、冀多用特用粳稻次亚区224

14.3 优质稻米市场需求及产业化体系225

14.4 稻米优质品种227

14.5 优质栽培技术创新228

第15章 晋、陕、宁、甘单季早、中熟粳稻亚区(Ⅳ2)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234

15.1 4省、自治区水稻品质及生产历史234

15.2 4省、自治区优质稻米生产现状、问题、趋势237

Ⅳ2—1 陕、甘南部食用晚熟中籼、粳次亚区240

15.3 4省、自治区优质稻米生态特征及区划240

Ⅳ2—2 陕中、晋中、晋南食用中籼、粳次亚区243

Ⅳ2—3 宁、甘、陕、晋北部食用早粳次亚区245

15.4 4省、自治区优质稻米市场分析247

15.5 4省、自治区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分析248

15.6 优质栽培技术创新251

第16章 辽、吉单季中熟粳稻亚区(Ⅳ3)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258

16.1 辽、吉稻作历史演变简况258

16.2 辽、吉优质稻米产区气候生态特征及亚区区划(Ⅳ3)260

Ⅳ3—1 辽东南多用特供迟熟早粳次亚区260

Ⅳ3—2 辽河平原多用中熟早粳次亚区262

Ⅳ3—3 辽北多用特供早熟早粳次亚区263

Ⅳ3—4 吉东多用特供早中熟早粳次亚区265

Ⅳ3—5 吉中平原多用早熟早粳次亚区266

16.3 辽、吉稻区优质食用稻米生产发展趋势及市场分析267

16.4 优质稻米品种269

16.5 食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272

16.6 水稻优质栽培技术创新体系273

第17章 黑、蒙、新高纬度早熟粳稻亚区(Ⅳ4)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287

17.1 寒地优质稻米生产的沿革和现状287

17.2 寒地优质稻米产区的生态特征及区划290

17.2.1 优质稻米生态区的特征290

17.2.2 优质稻米产区区划292

Ⅳ4—1 黑龙江南部温暖湿润食用迟熟早粳次亚区292

Ⅳ4—2 黑龙江东部温和半湿润食用早中熟早粳次亚区293

Ⅳ4—3 黑龙江西部温暖半干旱食用中熟早粳次亚区294

Ⅳ4—4 南疆温暖半干旱食用早粳次亚区295

Ⅳ4—5 北疆半干旱食用早粳次亚区295

Ⅳ4—6 内蒙古温和半干旱食用早粳次亚区295

17.3 寒地优质稻米的市场需求及产业化分析296

17.4 寒地优质稻米栽培模式与技术创新300

第四部分 稻米加工311

第18章 优质稻米加工技术311

18.1 优质稻米生产加工的关键技术及基本原理311

18.2 我国稻米生产加工技术要点及设备314

18.3 稻米转化及深加工327

附录 我国著名传统名优品种3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