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百科史学 民国史事与人物【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百科史学 民国史事与人物
  • 沈云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ISBN:978750009135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202MB
  • 文件页数:568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史评-民国;历史人物-生平事迹-中国-民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百科史学 民国史事与人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民国初建与南北议和1

武昌起义后和平之初探1

袁世凯停战谋和之运筹4

独立各省对议和之反应9

南北和议之经过及其内幕12

几经波折中之清帝退位与共和告成15

孙中山先生与民初政府及其影响21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21

各省代表会之组成23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与推举大元帅26

孙中山先生当选临时大总统28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修正31

中央各部负责人选之安排33

迁就南北和议及对袁世凯之许诺36

清帝退位与孙辞袁继40

中山先生解职后之影响44

民初国会之渊源及其演进47

武昌起义后之各省都督府代表会47

成立南京临时参议院与质问抵押借款50

制定临时约法与临时国会之论争53

临时政府与参议院之北迁57

临时参议院与内阁更迭及闭会61

宋教仁与民初国会66

清末假立宪与民初各省代表会66

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反响68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与临时约法72

参议院民选争议与政党分野74

政党内阁、超然内阁、混合内阁之争77

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宋教仁82

汤化龙其人其事87

家世科第与赴日留学88

请愿召开国会之失败89

武昌起义出长民政90

通电各省响应独立92

确立军政府组织与筹议约法93

随黄克强离鄂赴沪94

民初政党之化合95

宋教仁被刺与国会开幕97

国会解散后出长教育99

反对帝制与促袁退位101

国会恢复与二度解散102

敉平复辟与参加段阁104

汤、梁与段之始合终离105

游日悼亡诗之凄婉感人108

曾慕韩日记之记载109

游历美洲遇刺之死因111

刘以芬论汤氏之生平113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回顾与价值评估115

“五四”爱国运动的时代背景115

“五四”爱国运动的事实经过119

“六三”风潮扩大与政府接受要求124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评价129

有关陈独秀生平的几个问题与我的看法140

有关蔡元培生平的几项补充140

蔡元培与光复会的渊源140

蔡元培与林纾的论争143

蔡元培停止祀孔的反响148

蔡元培变更教育制度及晚年政治活动153

陈炯明叛变与联俄容共的由来157

陈炯明的拥孙与叛孙157

马林游说国共合作与孙越宣言161

中山先生返粤与检举鲍、陈阴谋164

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实行联俄容共167

邓泽如、张继、谢持之弹劾共产党170

中山先生北上逝世后之国共斗争173

有关陈炯明叛孙的资料177

孙、蒋两公对陈之期待与论评177

陈免职后蒋公规劝之原函181

粤军将领联请孙公下野之通电183

吴敬恒调停孙陈复合之往来函件188

章炳麟为陈所撰墓志铭及挽联193

梁任公与曾慕韩215

孙中山先生北上逝世与奉安大典215

应邀北上与中止游俄215

绕道日本赴津访晤张作霖217

扶病入京患肝癌不治逝世220

梁启超吊唁受窘与移灵社稷坛盛况223

段祺瑞未莅公祭与李烈钧致答谢词226

苏联政府赠棺与权厝西山碧云寺228

筹备安葬紫金山与北上迎榇231

灵榇奉移南下至宁之实况233

奉安大典告成 英灵永垂不朽237

林森、邹鲁、谢持与西山会议240

西山会议与成立上海中央党部240

广州召开二全代会惩戒西山会议派244

西山会议派举行二全代会于上海248

北伐、清党与宁汉分裂252

宁、沪合作与武汉清党255

统一党务与西山会议派之终结257

1927年北京搜查俄使馆之经过260

搜查之动机及其实况260

搜查后之中俄交涉与全面清党262

捕获共产党首领李大钊等之处刑264

有关李大钊身后子女之悬疑267

从历史观点看张作霖的成败得失276

从武汉分共到广州起义276

武汉和平分共之由来276

叶、贺领导南昌起义之经过280

宁、汉、沪合作之酝酿284

成立特别委员会与汪之引退288

南京西征讨唐与广州张黄事变292

“一一·二二”惨案与上海会议296

共产党广州起义300

绝俄清共、查办张黄及汪之出国303

扩大会议之由来及经过308

派系恩怨与地方动乱之结合308

扩大会议之酝酿及其波折311

扩大会议成立宣言与党政措施315

阎、汪会谈与东北态度319

北平组府之经过与佚闻321

东北军入关结束南北纷争324

扩大会议之成果及其影响327

“九一八”事变的回顾332

张学良统治东北及不抵抗之由来332

王正廷“革命外交”之误国338

声诉国联与避免直接交涉之失策344

国难严重声中兄弟阋墙之争350

沈阳事变的副产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满洲国”354

广州非常会议的分裂与宁粤沪四全代会的合作358

胡汉民辞职幽居汤山的经过358

四监委弹劾案与宁粤电报战362

非常会议组府与南京释胡赴沪367

上海和平会议与分别举行四全代会372

蒋主席下野与宁粤沪三方合作376

国难会议之回顾383

召集国难会议之由来383

国难会议会员之征聘386

会员属类之分析389

舆论界及被邀会员之反应391

取消召集国难会议之提议与反响393

平津沪多数会员之拒不出席397

国难会议的六日间400

张道藩之报告与《大公报》之论驳406

蒋廷黻之独特见解410

国民代表大会迟迟其来415

黄膺白——一位失败的爱国主义者420

政治方面在朝时少在野时多,长才未展420

军事方面功成不居,决不私军队于一己422

党务方面虽未归队,对党的制度与组织仍多所建议425

外交方面对日周旋忍辱负重备受疑谤427

国民参政会之由来及其成果431

民初国会兴废与战时民意机构431

从国防参议会到国民参政会434

国民参政会的产生方式及其组织要点438

团结党外人士与成立省级民意机构441

国民参政会的功能与促进民主宪政445

抗战前后国共商谈的历史教训449

共军北上陕北与要求国共商谈449

国共初步商谈与“共赴国难宣言”453

抗战期间国共叠次商谈经过与美国之介入457

抗战胜利后等于废纸的国共“双十会谈纪要”462

政治协商会议的面面观468

政协召开的由来及其成员分析468

一切反动派居然都是座上客472

蒋主席坦诚致辞与十次大会概述479

五项协议、一场噩梦484

北伐统一五十周年纪念491

广州誓师北伐491

击败吴、孙底定东南与清党分共494

宁汉分裂、蒋公下野与北伐中挫497

龙潭大捷与宁汉合作后之纷扰501

蒋公再起完成北伐统一大业503

维护北伐成果之蒋段往来函牍506

裁兵编遣——北伐统一之后遗症509

近四十年来中美关系的检讨512

引言512

抗战以迄胜利的中美关系513

1949年以后的台美关系515

结语521

三个中俄友好同盟条约的历史教训524

李鸿章与微德订结的《中俄友好同盟条约》524

民初帝俄·苏俄对华的一贯侵略529

王世杰与莫洛托夫订结的《中俄友好同盟条约》535

周恩来与维辛斯基订结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542

我对纂修中华民国史的看法5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