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周宏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ISBN:7801275942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702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7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素质教育研究3
第一章 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3
第一节 素质的概念及其结构3
第一章 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3
素质教育研究3
·上卷·3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概念与产生的背景4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及其结构4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特点6
二、素质教育的全面性6
一、素质教育的全体性6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特点6
四、素质教育的发展性7
三、素质教育的基础性7
六、素质教育的开放性8
五、素质教育的主体性8
第三章 素质教育的本质9
第三章 素质教育的本质9
一、素质教育是追求全面质量和高质量的教育9
二、素质教育应追求高效益的教育11
三、素质教育的全面的高质量与高效益的关系11
第四章 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13
三、反和平演变的需要13
二、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13
一、现实国情的需要13
第一节 素质教育提出的实现依据13
第四章 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13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14
四、改革开放的需要14
一、整体性原则14
二、能动性原则14
三、时代性原则14
三、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14
第五章 素质教育立论基础16
一、哲学基础:素质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16
二、系统科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设计与功能的整体优化16
第五章 素质教育立论基础16
三、心理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心理保证17
四、人才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17
五、未来学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18
六、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依据18
七、社会学基础:素质教育理论的现实要求19
第六章 素质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特征和时代意义20
第一节 方法论特征20
一、客观性20
第六章 素质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特征和时代意义20
二、主观性21
四、实践性22
三、规范性22
第二节 时代意义23
一、素质教育理论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一项突破性新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又一里程碑23
二、素质教育理论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的方法论杠杆23
三、素质教育理论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研究的切入点,是实现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强大理论支柱24
第七章 素质教育的合理性升华25
一、素质教育的主体合理性25
第七章 素质教育的合理性升华25
二、素质教育目的合理性26
三、素质教育工具合理性27
第八章 素质教育与 应试教育 的对立与统一30
第一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30
第八章 素质教育与 应试教育 的对立与统一30
第二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统一31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它们根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具体要求31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实际运行中很难找出单一形态模式32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依据一定的条件会相互转化33
第三节 素质教育运作中的几点思考33
教育现代化研究37
第一章 教育现代化概论37
第一节 我国教育现代化提出的背景和依据37
第一章 教育现代化概论37
教育现代化研究37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主要内容38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与对策40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现代化?43
第二章 教育现代化的特征43
第二章 教育现代化的特征43
第二节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45
第三章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48
第一节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48
第三章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48
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现代化49
第四节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0
第三节 课程设置的现代化50
第六节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51
第五节 教师队伍现代化51
二、教育协衡化53
第四章 教育现代化价值目标和成就目标53
第一节 价值目标53
一、教育终身化53
第四章 教育现代化价值目标和成就目标53
五、教育法制化54
七、教育科学化54
六、教育国际化54
四、教育个性化54
三、教育民主化54
第二节 成就目标55
第五章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策略56
第五章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策略56
一、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56
二、变封闭办学为开放式办学56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57
四、强化政府行为,由上及下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57
五、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先行57
六、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出发确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进程58
第六章 教育现代化的三个条件59
第六章 教育现代化的三个条件59
主体性教育研究63
第一章 主体性教育概论63
主体性教育研究63
第一章 主体性教育概论63
第二章 人的主体性与教育66
第一节 人的主体性的提出66
第二节 人的主体性66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66
第二章 人的主体性与教育66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67
三、人与自身的关系67
三、索取与奉献的关系68
第三节 在发扬人的主体性方面的几个关系问题68
一、主动与受动的关系68
二、目的与工具的关系68
第四节 教育在培养人的主体性中的作用69
第三章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观71
一、主体性教育及其特点71
第三章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观71
(一)科学性73
(二)民主性73
(三)活动性74
(四)开放性74
二、主体性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74
第四章 主体性教育的过程观79
一、提倡主体性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79
第四章 主体性教育的过程观79
二、提倡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育反思的结果80
三、提倡主体性教育,也是对国际性教育改革趋势的回应81
(三)主体性教育: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82
(二)主体性教育: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相统一的过程82
(一)主体性教育: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82
第一章 心理教育的定义及其与德育的关系89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教育89
第二节 心理教育与德育其他方面的关系89
第一章 心理教育的定义及其与德育的关系89
心理教育研究89
心理教育研究89
第二章 心理教育的途径与类型92
第一节 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92
第二节 心理教育的基本类型92
第二章 心理教育的途径与类型92
一、团体发展性教育93
四、个别补救性教育93
三、个别发展性教育93
二、团体补救性教育93
第三章 心理教育的任务和内容94
第三章 心理教育的任务和内容94
三、学生主体原则95
第四章 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95
二、协同工作原则95
第四章 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95
一、启发自觉原则95
第一节 心理教育的原则95
四、点面结合原则96
七、针对特点原则96
六、 教为不教 原则96
五、积极适应原则96
十、整体性原则97
九、教育性原则97
八、累积成功原则97
十一、平等尊重原则98
十二、艺术性原则99
十三、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99
十四、保密性原则100
十五、坚持性原则101
第二节 心理教育的方法101
一、心理教育的一般方法101
十六、适应个别差异原则101
二、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103
第五章 心理教育的基本策略108
第一节 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108
第五章 心理教育的基本策略108
第二节 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109
第三节 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110
第一节 创造教育的概念113
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几个问题113
创造教育研究113
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几个问题113
创造教育研究113
第二节 创造教育的目标114
第三节 创造教育的教学115
第二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116
第一节 创造力及创造教育的概念116
第二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116
第二节 创造教育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119
第三节 创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20
一、创造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21
二、创造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21
第三章 创造教育:中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124
一、知识型教育是人类生产力低下,知识积累贫乏的产物124
第一节 从知识型、智能型向创造型转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24
第三章 创造教育:中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124
三、创造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125
二、智能型教育是人类 知识爆炸 的产物125
一、创造性人才十分缺乏126
第二节 中国尤其需要创造教育126
三、创造教育起步较迟、起点较低127
二、传统思维方式根深蒂固127
第三节 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128
第四章 儿童创造力教育的体系构建130
第一节 创造力教育的基本途径130
一、基本途径的互补性130
第四章 儿童创造力教育的体系构建130
二、小学创造力教育目标131
二、基本途径与年龄阶段的匹配性131
第二节 创造力教育的目标体系131
一、幼儿园创造力教育目标131
第三节 创造力课程的设计原则与主要内容132
一、创造力课程的设计原则132
二、创造力课程的主要内容133
第四节 创造力教育的师资条件134
一、足够的创造力知识和较高的创造力134
二、善于营造创造气氛134
三、正确评价学生及其创造成果135
附:我国中小学创造力教育的透视与反思引言135
(三)许多中小学仍采用 应试 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136
(二)中小学校领导及教师的创造力培养意识淡漠,升学率始终是导向学校工作的核心136
(一)我国创造力教育体系尚未健全,创造力教育研究亟待加强136
一、我国中小学创造力教育现状堪状136
(五)中小学的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贫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渴望。137
(四)中小学教学中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无益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37
(六)惩罚性、强制性的教育措施,阻碍了儿童良好个性的发展。137
二、创造力及创造力教育的地位和意义138
三、实施创造力教育的几点思考139
第一章 快乐教育的思考与展望143
快乐教育研究143
第一章 快乐教育的思考与展望143
快乐教育研究143
第二章 快乐教育 的历史与实现148
第二章 快乐教育 的历史与现实148
第三章 马卡连柯的快乐前景教育思想154
第三章 马卡连柯的快乐前景教育思想154
第四章 教育应是快乐的156
第四章 教育应是快乐的156
第五章 浅析《学记》的快乐教育思想160
一、只有 敬业 乐学 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和任务160
第五章 浅析《学记》的快乐教育思想160
二、只有贯彻正确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才能使学生乐学、善学160
三、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艺术才能使学生 乐学 , 善学163
(一)真情流露在迟到的学生身上163
(二)真情流露在学生有困难之时163
附1:北京市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164
一、 快乐教育 是对旧的 重教轻育 思想的摒弃164
二、 快乐教育 是对单纯灌输教学思想的摒弃164
三、 快乐教育 是对传统 苦学 思想的摒弃165
一、完善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突出 教为学服务166
(三)在变序教学中,让学生从乐学到会学166
(二)寓德育、美育于教学之中更加自觉166
(一)导入课更有新意166
(二)少先队,学生管委会为学生的自立运转167
二、创设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突出学生的自立167
(一)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167
(三)真情流露在对后进生的激励中168
三、创设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突出师生、同学、人际间的 情168
四、创设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突出校园的教育性。168
三、 快乐教育 课堂教学评价办法169
一、 快乐教育 课堂教学原则169
附2: 快乐教育 课堂教学评价(草案)169
二、 快乐教育 课堂教学评价方案169
一、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171
二、进行达标评价的探索。171
三、尝试个性评价,促进最优发展。171
附3:建立激励进取的快乐教育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71
附4:关于快乐家庭教育的思考(摘选)173
附5:关于学生乐学的研究(节选)176
附6:未来暗示快速快乐教学的探索185
一、成功教育的基本含义193
第一章 成功教育原理193
成功教育研究193
第一节 成功教育的基本思想193
第一章 成功教育原理193
成功教育研究193
二、成功教育思想的本质倾向195
三、成功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195
第二节 成功教育的命题和范畴197
一、成功教育的核心命题及理论导向197
二、成功教育的命题:反映着成功教育思想的本质与实际198
三、成功教育的命题:体现着理论与方法的综合199
四、成功教育的基本范畴200
第三节 成功教育的基本原理202
一、发展动力论原理202
二、整体素质论的原理203
三、主体生成论原理204
四、正效价值论原理204
第二章 成功教育的基本原则206
第二章 成功教育的基本原则206
第一节 成功教育的目标性原则--开发学生动力系统206
一、成功教育目标原则的理论基础206
二、成功教育的直接目标: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207
四、动力系统开发的具体要求209
三、成功教育目标原则的出发点:整体的个人209
第二节 成功教育的工具性原则--强化成就意识210
一、强化成就意识原则的内涵211
二、成功教育工具性原则的实效价值211
三、成就意识的培养212
第三节 成功教育的活动性原则--以活动为中心213
一、活动才能体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14
二、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214
三、活动的现实目的是内化教育215
第四节 成功教育的过程性原则--循序发展216
一、循序发展过程性原则与 低起点217
二、循序发展过程性原则与 高要求217
三、循序发展过程性原则与 小步前进218
第一节 成功教育与素质教育221
第三章 成功教育与教育改革221
第三章 成功教育与教育改革221
一、成功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222
二、成功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模式223
第二节 成功教育与整体改革225
一、整体改革中的困惑与成功教育225
二、成功教育是一种整体改革模式228
第四章 学生发展与成功教育230
第一节 成功潜能与学生发展230
一、潜能的存在及其特点230
第四章 学生发展与成功教育230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功潜能231
一、人类发展的至上性--成功愿望的基础233
第二节 成功愿望与学生发展233
二、学校教育的成功愿望234
一、反复成功与学生自我概念237
第三节 反复成功与学生发展237
二、成功教育中目标与手段的一致性239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管理242
一、管理者的教师观与教育思想的管理242
第五章 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管理改革242
第五章 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管理改革242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243
第二节 成功教育的常规管理与进步管理246
一、成功教育的常规管理246
二、成功教育的进步管理247
第六章 成功教育的德育改革250
一、关于成功教育德育目标的思考250
第一节 成功教育与德育250
第六章 成功教育的德育改革250
二、关于成功教育德育改革的实施252
一、载体--班集体建设253
第二节 德育改革的思路253
二、成功教育与 班级教育六条254
三、成功心理的培养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255
一、成功心理培养的具体做法257
第三节 德育改革的途径与方法257
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259
第七章 成功教育与学科教学改革262
第一节 成功教育与学科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262
第七章 成功教育与学科教学改革262
一、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263
二、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模式266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求267
第二节 成功教育与语文教学改革270
一、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271
二、教改思路的确定271
三、实施成功教育的做法272
第三节 成功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281
一、薄弱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281
三、成功教育与数学改革试验282
二、数学改革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想282
附1:学情、针对性、效益--一堂数学试验教学课的实录294
一、外语教学改革设想的提出300
第四节 成功教育与外语(英语)教学改革300
二、外语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301
附1:成功教育在小学扩大研究的报告308
一、问题的由来308
二、有关现状分析和理论思考309
(一)学校现状的分析309
(二)理论的思考309
(一)研究的组织构建(略)310
(三)抓学科改革,帮助学生人人成功310
(二)抓理论学习,促观念转变310
(一)小学成功教育的目标310
四、小学成功教育扩大研究的实施310
(二)小学成功教育的主要特点310
三、小学成功教育扩大研究的目标和特点310
(四)加强德育针对性,促进学生自我概念健康发展311
(六)教师的发展与提高312
(五)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312
(四)学生学业水平的发展312
(三)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312
(二)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312
(一)德育的进展312
五、小学成功教育的初步效果312
(六)坚持家校配合,促进学生成功312
(五)加强体育工作,为学生的成功打下物质基础312
附2: 差异教育 实验的理论构想313
一、回顾和设想313
二、 差异教育 实验的基本原则315
(一)基础性与发展性统一的原则315
(二)激励性原则316
(三)集体性原则316
(一)认识学生差异317
三、实验的初步实践317
(二)实施有差异的教育318
附3: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成功的机会320
一、实验的提出320
二、实验的做法320
(一)了解差异,分类建组320
(二)针对差异,分类要求320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321
(四)阶段调整,激励进取322
(五)完善档案,整体延续322
三、实验的原则323
四、实验的效果323
附4:成功教育在高中扩大研究的报告--成功心理的 实力化 研究324
五、实验的体会324
一、课题的提出324
二、研究思路的形成325
三、课题的实施326
四、初步效果及分析327
五、讨论329
第一章 情境教学的探索过程及其理论依据333
情境教育研究333
第一章 情境教学的探索过程及其理论依据333
一、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333
情境教学研究333
二、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334
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335
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335
第二章 情境教学的特点336
一、形真336
第二章 情境教学的特点336
二、情切337
三、意远338
四、理寓其中339
第三章 运用情境教学要注意的几个方面341
一、形式上的新异性341
第三章 运用情境教学要注意的几个方面341
二、内容上的生动性342
三、方法上的启发性343
第四章 情境教学的备课344
第四章 情境教学的备课344
一、钻研教材,把握教材344
二、利用想象,进入角色346
三、精心设计,优化情境347
第五章 如何观察情境教作文350
一、观察的对象350
第五章 如何观察情境教作文350
二、观察点、观察程序和时间安排352
三、观察的导语353
第六章 如何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354
一、引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354
第六章 如何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354
二、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356
三、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357
四、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359
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360
一、探索过程360
(二)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361
(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361
(一)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361
(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362
二、情境教学操作体系362
(一)优化结构362
(二)优化途径363
(三)优化过程364
三、情境教学理论框架367
(一)情境教学 四特点367
(二)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 五要素368
四、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的拓展371
五、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371
(三)角色转换原理372
(四)心理场整合原理372
(二)暗示倾向原理372
(一)情感驱动原理372
六、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374
(一)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374
(二)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374
(三)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375
(四)注意实际操作,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375
七、情境课程的开发376
(一)学科情境课程的主体作用376
(二)大单元情境课程的联动作用378
(三)野外情境课程的源泉作用378
(四)专项训练情境课程的强化作用380
(五)过渡情境课程的衔接作用381
二、非智力因素提出的心理学研究背景385
一、非智力因素提出的教育实践背景385
第一章 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发展简况385
非智力因素研究385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概念在中国提出的历史背景385
第一章 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发展简况385
非智力因素研究385
第二节 非智力因素的含义和功能386
一、非智力因素的含义386
二、非智力因素的功能387
(一)动力功能387
(二)维持调节功能388
(三)补偿功能388
(四)定型功能388
第三节 我国心理学界有关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389
一、有关非智力因素概念、构成和功能的理论探讨389
二、有关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验研究389
三、对非智力因素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390
四、对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现状的调查391
五、对特殊类型儿童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研究391
第二章 关于非智力因素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392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与全面发展392
一、全面发展的概念392
第二章 关于非智力因素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392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393
三、非智力因素培养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393
(一)非智力因素教育是德育的基础393
(二)非智力因素教育是智育的源泉394
(三)非智力因素教育是体育的重要内容395
四、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助于优良非智力因素的形成395
一、教育原则的概念396
(一)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396
第二节 非智力因素与教育原则396
二、教育原则在非智力因素教育中的应用396
(二)因材施教原则397
(三)依靠集体教育原则398
(四)发扬积极因素及克服消极因素原则398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99
(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399
二、德育的内容400
一、德育的概念400
第三节 非智力因素与德育400
三、德育过程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403
(一)道德认识403
(二)道德情感403
四、非智力因素是德育的基础404
(三)道德意志404
第四节 非智力因素与学科知识教育405
一、学科知识教育的概念405
二、学科知识教育的特点405
三、学科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主渠道406
(一)教师应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学科教育之中406
(二)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408
第三章 非智力因素的测评410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测评的原理410
一、非智力因素测评的涵义410
第三章 非智力因素的测评410
二、非智力因素测评的性质411
(二)非智力因素测评的客观性411
(一)非智力因素测评的间接性411
(三)非智力因素测评的相对性412
(四)非智力因素测评的典型性、代表性412
三、非智力因素测量因素属于哪一种水平的测量412
四、非智力因素测评的功能413
(一)对被测评者的功用413
(二)对测评者的功用413
(三)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功用414
五、测量分数的解释415
(一)常模参照分数415
(二)标准参照分数416
第二节 非智力因素测评的方法416
一、问卷调查法416
二、行为观察法418
三、行为评定法420
四、自然实验法423
(一)自觉作业实验423
(二)整洁程度分析424
(一)作业中错误分析424
(三)估分实验424
五、作品分析法424
(四)选题实验424
(二)预习作业实验424
六、仪器测量法425
七、投射技术法426
第四章 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自然实验研究428
第一节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的研究428
第四章 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自然实验研究428
一、实验一429
(一)方法429
(二)结果与分析429
二、实验二430
(一)方法430
(二)结果与分析430
三、实验三432
(一)方法432
(二)结果与分析433
四、问题总讨论435
(一)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进行学习动机培养与教育十分重要,而且是切实可行的436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教育的模式436
五、结论439
第二节 初中生学习责任心培养的实验研究440
一、研究方法440
(一)被试与实验教师440
(一)实验步骤440
(一)学习责任心水平441
(二)课外作业完成情况441
二、结果与分析441
(三)自觉作业完成情况442
(四)预习作业情况442
(五)行为习惯的考查442
(一)学习责任心培养的教育模式442
三、讨论与建议442
(二)教育建议444
第三节 小学生好胜心培养的实验研究444
一、研究方法444
(一)被试者与实验教师444
(三)检验培养效果的措施与指标445
二、结果与分析445
(一)归因的作用445
(二)实验步骤445
(二)表扬、奖励的作用447
(三)学习竞赛的作用447
(四)实验结束后对学生好胜心水平的综合评估448
三、讨论449
(一)归因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增强学生好胜的前提449
(二)表扬、奖励是激发好胜心的重要手段450
(三)适当竞赛是激发好胜心的有效措施450
附1:非智力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451
(一)目的451
(二)对象452
(三)步骤与方法452
二、结果与分析452
(一)非智力因素与小学生智力、学习成绩的关系452
(二)小学生性格结构中非智力因素间的相关453
(三)家长因素与小学生学习成绩间的相关454
(一)性格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学习具有明显影响455
三、讨论455
(二)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是互动影响的关系455
(四)尼森塔尔的实验证实,老师期望与评价对小学生会产生很大影响456
(五)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性格与智力健康发展的关键456
(三) 班级气氛 对小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具有影响和暗示作用456
附2: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457
一、问题提出457
二、研究方法457
(一)被试457
(二)方法和材料457
(一)《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的质量分析458
(三)程序458
三、结果与分析458
(二)不同年龄阶段间非智力因素的差异459
(三)不同类型学校间非智力因素的差异459
(四)不同性别间非智力因素差异460
四、讨论461
一、问题提出462
五、结论462
附3:审美教育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462
二、研究方法463
(一)被试463
(二)材料463
(三)程序463
三、结果与分析463
(一)审美教育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463
(二)审美教育对不同性别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464
四、讨论465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和优化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465
(二)审突教育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优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466
五、结论466
读启教学研究469
一、中国的传统 启发 教育理论469
第一章 读启教学总论469
第一节 读启教学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469
第一章 读启教学总论469
读启教学研究469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认识论及 全面发展 理论470
三、现代的系统科学方法论471
一、教,是启发式的教472
二、学,是主动式的学472
第二节 读启教学的基本特征472
三、过程,是交流式的过程472
四、课程,是开放式的课程473
五、发展,是整体性发展473
六、 读 与 启 有机结合474
第一节 读启教学的基本观念--大教育观475
第二章 读启教学观念论475
第二章 读启教学观念论475
一、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的超前性475
二、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必须全面和潜发展,亦即人才发展的全面性,是大教育观的内容之一477
三、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具有开放性478
四、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大教育观重视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全方位478
第二节 读启有机结合观479
第三节 最佳效益观482
一、什么是教学效益482
二、怎样测定教学效益482
三、最佳效益观的方法论原理483
四、实现最佳效益在教学上的要求485
第四节 个性发展时空观486
第一节 主体论的综合模式489
第三章 读启教学模式论489
第三章 读启教学模式论489
一、肯定中心,超越中心490
第二节 认识论的综合模式490
二、不断变换,综合互补490
二、人文主义价值模式491
一、科学主义价值模式491
第三节 价值论的综合模式491
第四节 方法论的综合模式492
第四章 读启教学目的论494
第一节 读启教学目的的理论依据494
第四章 读启教学目的论494
第二节 读启教学目的的基本内涵495
一、 五育 协调发展495
(一) 五育 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495
(二)德、智、体、美、劳 五育 具有合理的结构495
(三)德、智、体、美、劳 五育 发展具有全面性495
(五)实施 五育 全面发展的途径问题496
(六)科学地制订 五育 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496
(四)德、智、体、美、劳 五育 具有育人的适应性496
二、整体和谐发展497
(一)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497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498
三、个性特长的发展498
一、读启教学的会学目标体系500
(一)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 八会500
第三节 读启教学的目标体系500
(二)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 七会502
二、读启教学的乐学目标体系503
(一)构建乐学目标体系的有关理论问题503
(二)读启教学的乐学目标层次504
三、会教乐教是会学乐学的前提504
(一)愿教505
(二)会教505
(三)乐教505
第二节 双主体二元互补的理论依据506
第五章 读启教学主体论506
第五章 读启教学主体论506
第一节 双主体二元互补的涵义506
第三节 双主体二元互补的结构507
一、教育本质方面的互补: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互补507
二、教育过程的互补:扶读→引读→放读互补508
三、教学方法的互补:读与启有机结合508
第四节 读启教学中 二元互补 主体性的表现509
一、学生主体性的表现509
二、教师主体性的表现510
第六章 读启教学过程论511
第一节 扶读、引读、放读 教学程序511
一、 扶读、引读、放读 的性质511
二、 扶读、引读、放读 的涵义511
第六章 读启教学过程论511
(二)自学模式的特征512
(一)自学的涵义512
一、自学模式512
三、 扶读、引读、放读 的关系512
第二节 读启教学过程子模式512
(三)自学的操作方法513
二、讲授模式514
(一)讲授模式的特点514
(二)讲授模式的 讲授 操作程序514
三、练习模式519
(一)练习模式的特点519
(二)练习的程序519
(一)反馈的特点520
(二)反馈的程序520
四、反馈模式520
(一)复习模式的特征521
(二)复习模式的操作521
五、复习模式521
第七章 读启教学方法论523
(二)建设综合开放的教学方法体系523
一、读启教学方法的现代教育观念523
(一)重构教学功能523
第七章 读启教学方法论523
二、读启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524
(一)启发式524
(三)实现优化教学过程524
(二)发现法525
(三)读启教学方法525
第二节 读启教学方法的构成526
(二)启发思维原则526
(一)指导读书原则526
一、最优教法五原则526
(三)综合训练原则527
(四)教学双向原则528
(五)学生自主原则528
二、指导学法六要素529
(一)自学529
(二)提问529
(三)议论529
(五)练习530
(四)精讲530
(六)评价531
三、读启教学方法的操作要领531
(一)整体性531
(二)灵活性531
一、天长小学综合实验的基本思路与经验537
第一章 课题的缘起与提出537
个性化优化教育研究537
第一章 课题的缘起与提出537
个性化优化教育研究537
二、 促进初中生个性最优发展综合实验 的提出542
第二章 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545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545
第二章 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545
(一)素质教育的全体性547
(二)素质教育的普通性549
(三)素质教育的发展性551
(四)素质教育的全面性552
二、个性与个性最优发展的涵义554
(一)方向性556
(二)主体性556
(三)共同性与独特性的统一556
(五)教育性557
(六)最优化557
(四)个体性与集体性的统一557
三、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558
(一)能动结构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第四种因素559
(二)四种因素的作用561
(三)内因作用与外因作用的统一性562
(四)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562
附1:促进初中学生个性最优发展整体改革实验方案563
一、问题提出563
二、实验课题阐释563
三、实验的原则563
六、实验的具体假设及处置因素564
四、实验的理论假设564
五、实验的目的与目标564
附2: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实验方案567
小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实验方案570
一、实验目标570
二、实验原则571
三、实验的实施与操作572
(一)构建 三位一体 的课程结构模式572
(三)构建低、中、高年级的三级管理模式573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 三位一体 的教育模式573
四、实验效果的检测574
五、时间及对象574
六、保证措施574
附3:促进初中生个性最优发展的实验探索575
一、课题界说575
二、研究策略576
三、研究思路577
四、实验的经验概括578
(一)确立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走向学科578
(二)创设成功机会,鼓励发现自我价值579
(四)学习民主管理,活动导向建设集体580
(三)强化群体互动,善用小组合作优势580
(五)研究分析学生,掌握特点引导前进581
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研究585
第一章 小学儿童个性的发展与教育585
第一节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概况585
第一章 小学儿童个性的发展与教育585
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研究585
第二节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586
第三节 小学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588
一、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588
二、小学儿童动机的发展590
三、小学儿童兴趣的发展590
四、小学儿童理想的发展592
一、小学儿童能力的发展593
第四节 小学儿童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593
二、小学儿童气质的发展595
三、小学儿童性格的发展596
第五节 小学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598
一、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598
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602
第六节 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的培养与教育605
一、组织儿童参加活动,经受实际锻炼605
二、使儿童不断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605
三、对儿童严格要求,启发其自觉性606
四、给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使之产生积极的影响606
五、对儿童要经常教育、反复实践606
第二章 个性发展的研究方法607
第二章 个性发展的研究方法607
第一节 科学与科学研究方法607
一、什么是科学607
二、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607
三、科学研究的目的608
第二节 个性发展研究的独特性及基本原则609
一、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原则609
四、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原则610
第三节 个性发展研究的设计610
三、动态原则610
二、系统性、整体性原则610
一、正确选题611
二、建立假设611
三、搜集资料612
四、拟定计划612
五、编制研究材料,确定指标612
六、被试取样612
七、结果整理与分析613
八、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613
一、观察法614
第四节 个性发展研究的基本方法614
二、调查法616
三、实验法619
四、投射法620
第一章 优质课教学的概念和评价标准629
第一节 优质课教学的概念629
一、优质课教学的概念629
优质课教学研究629
第一章 优质课教学的概念和评价标准629
优质课教学研究629
二、优质课教学的相对性631
第二节 优质课教学的评价标准632
一、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评价标准632
(一)目的明确632
(二)内容正确632
(三)方法适合632
(四)语言清晰632
二、教学实际当中的教学评价633
(一)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633
(六)组织得好633
(五)积极性高633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634
(五)注重 双基 ,培养能力634
(六)培养兴趣,启发思维634
(一)备课634
(三)减轻负担,提高效率634
(二)着眼提高素质,坚持教书育人634
(二)课堂教学635
(三)教师素养635
(四)教学效果636
三、优质课的评价标准636
(一)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关系636
(二)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636
(三)正确处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关系637
(四)正确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关系637
(一)育人因素637
(二) 两主 和谐因素637
(三)科学因素637
(四)启迪因素637
(五)少而精因素637
(六)艺术因素638
一、统一要求在教学上的必要性639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639
第二章 优质课教学的个性化特征639
第一节 统一要求与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639
第二章 优质课教学的个性化特征639
(一)影响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的因素640
(二)学生心理差异性的主要表现641
三、优质课教学的个性化特征642
(一)优质课教学原则和方法选择的要求642
(一)优质课教学的特点642
第二节 因材施教是个性化教育的最好办法646
一、因材施教的含义646
二、因材施教的方法646
(三)正确处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面向全体,兼顾 两头647
(一)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做好因材施教的准备647
(二)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及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647
三、因材施教的范例和效果648
(一)因材施教的范例648
(二)效果评价650
第三章 优质课教学的育人因素652
第一节 育人是优质课教学的目的652
一、育人是优质课教学的目的652
第三章 优质课教学的育人因素652
二、育人的内容653
第二节 优质课教学的育人因素654
一、科学的思想方法654
二、模准学生思想,做到有的放矢655
三、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655
第四章 优质课教学的 两主 和谐因素658
第一节 两主 和谐发展是优质课教学成功的关键658
第四章 优质课教学的 两主 和谐因素658
二、 一言堂 教学的危害性658
一、 两主 和谐的含义658
三、 两主 和谐因素是优质课教学成功的关键659
第二节 优质课教学的 两主 和谐因素660
一、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660
二、开展心理相容的教学661
三、使学生由学习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662
四、变苦学为乐学664
第五章 优质课教学的科学因素666
第一节 科学性是优质课教学的基础666
第五章 优质课教学的科学因素666
一、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668
第二节 优质课教学的科学因素668
(一)实事求是精神的培养669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669
(二)探索精神的培养670
(三)创造精神的培养670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高度统一672
第六章 优质课教学的启迪因素673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673
二、注入式教学的弊端673
第一节 启发性是优质课教学的标志673
第六章 优质课教学的启迪因素673
(二)启发式教学能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674
(一)启发式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674
三、启发式是优质课教学的标志674
一、富于启发的教学语言675
(三)启发式教学能处理好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675
(一)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富于直观675
第二节 优质课教学的启迪因素675
(二)教学语言要体现情感,引起共鸣676
(三)教学语言规范准确,具有科学性677
(四)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感678
二、发人深思的问题设计679
(一)问题性教学是优质课教学的有效手段679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680
(三)讲究 布疑 艺术,引导学生答疑解惑681
三、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682
(一)明确选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682
(二)充分发挥 讲授 、 谈话 、 讨论 基本方法的效用683
第七章 优质课教学的少而精因素687
第七章 优质课教学的少而精因素687
第一节 少而精是优质课教学的重要原则687
一、少而精的含义687
二、少而精是优质课教学的重要原则688
第二节 优质课教学的少而精因素689
一、挖掘教材 精 、 深 、 新 的教学内容689
二、注意抓好有效学习691
三、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692
第八章 优质课教学的艺术因素694
第一节 艺术是优质课教学富有魅力的链条694
第八章 优质课教学的艺术因素694
第二节 优质课教学的艺术因素696
一、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和艺术魅力,点燃起学生亢奋的情感火苗696
二、遵循形式美的法则,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优化组合,形成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完整性、有序性与波动性,多样统一性等成为教学过程结构的主要特征697
三、认真磨炼教学语言、教学仪态、塑造优美动人的讲台形象,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教学风格698
四、注意非语言因素对教学的影响699
·下卷·703
学会学习理论研究703
第一章 学习的本质703
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703
学会学习理论研究703
第一章 学习的本质703
第二节 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705
一、人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之一705
二、人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之二705
三、人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之三705
二、学生学习特征之二706
一、学生学习的特征之一706
第三节 学生学习的本质特征706
五、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之五706
四、人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之四706
三、学生学习的特征之三707
四、学生学习的特征之四707
五、学生学习的特征之五707
第四节 学习的价值707
一、学习是人立足社会的决定性条件707
二、学习是使人成才的重要条件708
三、学习是国强民富的必要条件709
第五节 学习的分类710
第二章 我国学习理论流派712
第二章 我国学习理论流派712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学习理论流派712
一、儒家学习理论712
(一)孔子的学习理论712
(二)孟子的学习理论714
(三)荀子的学习理论715
(四)《学记》中的学习理论716
二、墨、道、法家学习理论717
(一)墨家学习理论717
(二)道家学习理论(绝学论)718
(三)法家学习理论719
第二节 近现代的学习理论流派719
一、孙中山的学习理论720
二、蔡元培的学习理论721
三、陶行知的学习理论721
四、徐特立的学习理论723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725
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725
第三章 外国学习理论流派725
第三章 外国学习理论流派725
二、刺激--反应学习理论726
三、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727
第二节 条件反射学习理论728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728
一、格式塔学习理论729
二、学习场论729
三、认知结构学习论730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731
第五节 活动学习理论731
二、感知觉心理活动有其自己的特性和规律733
(一)感知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733
第一节 感知与学习733
第四章 学习的心理基础733
第四章 学习的心理基础733
一、感知的本质733
(一)人们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一种观察力,对人的学习来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734
四、感知与观察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734
三、人的感知觉中,视听感知占重要地位734
(三)感知具有选择性734
(四)感知具有理解性734
(二)感知具有目的性734
(二)人的观察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后天习得的735
(三)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人的学习观察力?根据前边所述的观察力的特点,以及观察的主客观条件,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736
二、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737
一、注意的本质737
第二节 注意与学习737
三、注意的特性738
第三节 记忆与学习739
一、记忆的本质739
二、记忆分为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739
四、如何充分发挥注意在学习中的作用739
三、记忆力的能量740
四、记忆心理活动的规律740
五、记忆的方法741
(一)歌诀记忆法741
(二)协同记忆法741
(三)联想记忆法741
(五)分类记忆法741
(六)重点内容记忆法741
(七)复习、练习记忆法741
(四)集中记忆法和分散记忆法741
(八)应用实践记忆法742
(九)讲究记忆卫生法742
六、与遗忘作斗争742
第四节 想象与学习743
一、想象的本质743
二、想象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744
(二)扩大青少年的生活经验745
(三)丰富和发展青少年的语言,发展他们的思维745
三、培养青少年想象力的方法745
(一)要不断地丰富青少年的表象,发展他们的想象力745
(四)要创造条件主动训练青少年的想象力746
(五)解放思想,冲破偏见,坚持方向,艰苦劳动是发展想象力的主观条件746
第五节 思维与学习746
一、思维的本质746
二、思维的结构747
三、思维的种类747
四、我国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748
(三) 多想出智慧 ,要发展思维能力,必须善于 多思 、 多想749
(二)创设问题的情境是启动人的思维的重要外在条件749
五、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749
(一)在学习中要不断地丰富学习者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发展语言的表达能力749
(四)发展思维能力,需与多种认知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750
(五)发展思维能力,必须遵循思维规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750
第六节 情感与学习751
一、情感的本质751
(四)倾向性752
二、学习态度的特征752
(七)丰富性752
(五)深刻性752
(六)稳定性752
(三)感染性752
(二)情境性752
(一)两极性752
二、情感具有几种特性752
三、青少年情感的特点753
(一)情感的发展,呈现出一个以不同速度由低向高发展的变化过程753
(二)脸部情绪表情认知发展的速率753
(三)对情绪表情的认知水平753
(四)情绪表情的辨别能力753
(五)情绪发展的条件753
(六)对情感的控制753
(七)美感体验能力的发展753
四、情感在人的学习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753
(一)情感对学习有动力作用753
(二)情感在学习中有桥梁和中介作用753
(三)情感在学习中具有陶冶作用754
(四)情感具有鉴别功能754
(五)情感还具有调节功能754
五、在学习中培养情感的方法754
(一)晓之以理,以理育情754
(二)动之以情,以情育情754
(三)设置情境,以境育情754
(四)身临美境,以美育情754
(五)组织活动,以行育情754
二、意志心理的特征755
一、意志的本质755
第七节 意志与学习755
(六)自我教育,自我育情755
三、青少年意志发展的特点756
四、意志品质在学习中的作用757
五、在学习中培养意志的方法757
(一)要努力培养人的自觉的学习态度757
(二)要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757
(三)加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757
(四)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人们取得锻炼意志的直接经验758
(五)意志锻炼要有针对性758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有各种方法759
(三)人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受内外条件所制约759
(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759
(一)动机是推动人的行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和动力759
第八节 动机与学习759
一、动机的本质759
(四)动机的选择性特点760
(二)学习动机具有指导学习行动的功能760
(一)学习动机有唤起学习行动的功能760
三、动机的功能760
(三)学习动机有评价功能760
(三)动机的清晰度特点760
(二)有持续性和可变性特点760
(一)有强度和能量大小的特点760
二、学习动机的特征760
(四)学习动机的年龄阶段性和差异性761
四、在学习中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761
(一)要加强科学的理想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761
(二)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761
(三)要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761
(四)利用学习迁移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762
(五)利用学习成果评价的反馈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762
第九节 态度与学习762
一、学习态度的本质762
(一)社会性762
(二)对象性762
(三)能动性762
(四)协调一致性762
(五)稳定性762
(六)内隐性762
三、学习态度的功能763
(一)学习态度具有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功能763
(二)学习态度具有预定个人对事物反应模式的功能763
(三)学习态度具有影响行为效率的功能763
四、学习态度的种类763
五、学习态度发展的阶段性与差异性764
六、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关系764
七、培养学习态度的方法764
(一)环境的影响764
(二)教育影响765
(三)个体对学习的心理需要是学习态度形成的决定性条件765
八、改变不良学习态度的方法765
(四)教育者及时地肯定和表扬受教育者学习的进步,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愉快的满足,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是改变学习者原来的错误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的条件766
(三)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766
(五)要利用学习态度的结构特点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766
(二)教育者要适当组织与要求相应的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改变原有的错误态度,获得正确的学习态度的情感体验766
(一)教育者要及时对学习者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提高学习者对学习的认识766
(一)生产手段现代化的发展,已经使电子计算机(电脑)参加了生产过程768
一、学知识,首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768
(二)工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发展,呼唤着人们去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768
第五章 学习内容768
第五章 学习内容768
第一节 学习科学知识768
(三)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呼唤人们努力学习769
(四)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呼唤人们努力学习新的科学知识769
二、学知识,是现代科学知识迅速增长对人们提出来的要求769
三、学知识,也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防止 和平演变 ,稳定社会的安定团结的需要770
四、学知识,也是每个人幸福生活的需要770
五、学知识的内容771
第二节 学习能力771
一、能力的含义771
二、智力与能力的区别与联系771
四、人的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差异性772
三、能力的种类772
第三节 学习品德773
一、品德的结构773
二、学习品德的必要性773
(一)时代的呼唤773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774
(三)每个人幸福生活的需要774
三、品德的内化过程775
(一)实践活动是品德内化的基础775
(二)从 他律 到 自律 是人的思想品德内化的客观规律之775
(三)社会信息交流是品德内化的源泉776
(四)语言是人的品德内化的工具776
(五)情感是品德内化的催化剂777
(六)人的品德内化有多种模式778
一、学习者780
二、学习对象780
第六章 学习过程780
第六章 学习过程780
第一节 学习过程的组成因素780
三、学习环境781
四、学习中介781
五、学习信息的传导781
六、学习是多种心理活动的协调发展过程781
第二节 学习过程的性质782
二、人心理学角度看782
一、从生理学角度看782
八、学习效果的检验与评估782
七、学习的反应活动782
三、从哲学角度看783
四、人的学习过程是精神生活过程783
五、人的学习过程是人的个性社会化过程783
六、人的学习过程是学习对象内化为主体的精神财富的过程784
第三节 学习过程的规律784
一、学习过程的特殊矛盾785
二、学习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联系785
(一)学习直接经验与学习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785
(二)学习科学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786
(三)学习知识和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787
(四)智力心理活动与情感、意志心理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787
(五)学习过程中学习指导者的作用与学习者的主体积极性之间的关系788
第四节 学习过程的活动阶段789
一、学习的准备阶段790
二、感知阶段790
三、理解知识阶段791
四、强化学习阶段791
五、运用知识阶段792
六、检验学习效果阶段792
第一节 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793
一、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的实质793
第七章 学习原则793
第七章 学习原则793
二、贯彻学习的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的方法794
(一)学习者要把自己的学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结合起来,有正确的学习方向794
(二)学习者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学习方向,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794
(三)学习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把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起来,
热门推荐
- 1195451.html
- 552221.html
- 1864260.html
- 3460695.html
- 2150986.html
- 2226923.html
- 2470334.html
- 1042140.html
- 283780.html
- 25207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1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2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82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0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36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09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21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97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83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