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际交往心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人际交往心理学
  • 刘晓新,毕爱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4465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30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46页
  • 主题词:人间交往-心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际交往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人性与人际交往的思想介绍1

第一节 关于人性的思想介绍2

一、中国古代的人性学说2

(一)性善论3

(二)性恶论4

(三)性无善无恶、有善有恶论4

二、西方思想家关于人性的思想5

(一)理性是人的本质6

(二)人的本性是趋乐避害、自私自利的7

(三)人的本性是自由的7

(四)人的本性是非理性因素决定的8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9

第二节 关于人际交往思想的介绍13

(一)“礼”是规范人际交往的基本秩序14

一、中国古代人际交往的思想及其特点14

(二)人与人的关系均为有等级的依附关系15

(三)人际交往建立的心理起点是“信任”与“和谐”16

二、西方人际交往思想17

(一)平等思想处于优势,为多数人所赞同17

(二)个人主义是人与人关系的立脚点18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交往的思想20

第2章 人际交往的内涵和基础23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内涵23

一、人际交往的实质及特点23

二、人际交往的类型24

三、人际交往关系与社会关系25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功能26

一、人际交往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7

二、人际交往对社会(群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8

(一)“印刻”理论29

一、人际交往的生物学基础29

第三节 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29

(二)“本能”理论30

二、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31

(一)需要层次理论31

(二)人际交往需求理论34

第3章 人际交往的形式36

第一节 人际沟通的概念和构成36

一、人际沟通的概念36

二、人际沟通的构成36

第二节 人际认知39

一、他人认知39

(一)他人认知的内容39

(二)他人认知的形成途径40

(三)影响他人认知的因素42

(一)自我认知的内容43

二、自我认知43

(二)自我认知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44

(三)自我认知的形成途径45

第三节 沟通的方式48

一、语言沟通48

(一)口语沟通49

(二)书面沟通50

二、非语言沟通53

(一)非语言沟通的定义53

(二)非语言沟通的特点54

(三)非语言沟通的类型55

(四)如何改进非语言沟通(身体语言)的效果59

三、倾听61

(一)倾听的定义61

(三)提高倾听能力的四个步骤62

(二)听的几种不同形式62

第4章 影响人际交往的基本因素66

第一节 印象形成及其基本特点66

一、印象及其形成要素66

(一)印象的定义66

(二)印象形成的要素67

二、印象形成的方法69

(一)累加法70

(二)平均法70

(三)加权平均法71

三、印象形成的特点72

(一)印象形成中的评估性72

(二)印象形成中“中心特质”的作用73

(三)印象形成的一致性75

(四)印象形成中的主观性76

第二节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77

一、首因效应77

(一)首因效应的定义77

(二)首因效应的原因78

(三)首因效应的启示79

二、近因效应80

(一)近因效应的定义80

(二)近因效应发生的条件80

(三)近因效应的启示81

三、晕轮效应82

(一)晕轮效应的定义82

(二)晕轮效应的种类及其原因83

(三)晕轮效应的启示84

(一)投射效应的定义85

(二)投射效应的表现85

四、投射效应85

(三)克服投射效应的办法86

五、刻板印象87

(一)刻板印象的定义87

(二)刻板印象的表现88

(三)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89

(四)刻板印象的启示90

第三节 交往中的人际吸引91

一、人际吸引及其形成91

(一)人际吸引的定义91

(二)人际吸引的形成92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93

(一)邻近因素93

(二)相似与互补因素94

(三)仪表因素97

(四)才能因素98

(五)个性品质因素99

第5章 人际交往的态度和基本原则102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态度102

一、人际交往态度概述103

(一)态度的定义103

(二)态度的构成103

(三)态度在人际交往中的功能104

二、态度的形成106

(一)态度形成的过程107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08

三、态度的改变110

(一)沟通来源的特点及相关技巧111

(二)沟通目标的特点及相关技巧112

(三)沟通过程本身的特点及相关技巧115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17

(一)守法有德原则118

一、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18

(二)诚实信用原则119

(三)公正平等原则120

(四)互利互补原则121

(五)宽容谦让原则122

二、纽科姆的人际关系平衡与改变理论123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125

一、群体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126

(一)社会测量的含义126

(二)社会测量的过程126

(三)社会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127

二、人际关系的自测方法128

第一节 朋友之间的交往132

一、朋友的概念132

第6章 人际交往的基本领域132

二、朋友之间的沟通方式133

三、注意一些细节135

第二节 家庭中的交往136

一、家庭的概念136

二、家庭中的交往形式137

三、家庭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代沟141

(一)代沟的含义141

(二)如何进行代际沟通142

第三节 恋爱中的交往143

一、爱情的概念143

二、爱情与喜欢的区别144

三、爱情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146

第四节 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人际交往146

一、以网络为纽带的人际交往146

二、网络交往的特点147

三、网络交往的利与弊148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中的冲突150

一、人际冲突的含义150

二、人际冲突产生的根源150

第7章 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及解决150

三、人际冲突的类型153

(一)有益冲突和有害冲突153

(二)个体冲突和群体冲突154

(三)地域冲突和跨文化冲突155

(四)需要的冲突和动机的冲突156

四、冲突的结果158

(一)冲突的有益结果158

(二)冲突的有害结果159

第二节 人际冲突的解决159

一、处理人际冲突的几种方法159

三、避免处理人际冲突的不正确方式162

二、冲突解决方案的修正162

第三节 人际冲突的相关案例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测量163

一、有关人际冲突的案例163

二、人际交往能力的测查164

(一)人际相处能力的测查164

(二)个性测查166

二、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查168

(一)社会交往能力的检测方法168

(二)最不受欢迎的行为169

第8章 人际交往中的障碍171

第一节 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客观因素171

一、年龄差异171

二、文化差异173

三、性别差异175

四、职业差异175

五、阶层差异176

六、受教育程度的差异177

第二节 人际交往障碍中的主观因素178

一、认知障碍178

二、情感障碍179

三、性格障碍180

第三节 不良性格导致的交往障碍180

一、自我为中心180

(一)自我为中心的表现180

(二)自我为中心形成的原因181

(三)自我为中心的危害182

(四)自我为中心的克服182

二、多疑183

(一)多疑的表现183

(二)多疑心理形成的原因183

(四)多疑心理的克服184

(三)多疑心理的危害184

三、孤僻185

(一)孤僻心理的表现185

(二)孤僻心理形成的原因186

(三)孤僻心理的危害187

(四)孤僻心理的克服187

四、羞怯188

(一)羞怯心理的表现188

(二)羞怯心理形成的原因189

(三)羞怯心理的危害190

(四)羞怯心理的克服190

五、嫉妒心理192

(一)嫉妒心理的表现192

(二)嫉妒心理的危害193

(三)嫉妒心理形成的原因193

(四)嫉妒心理的克服194

(一)自卑心理的表现195

六、自卑195

(二)自卑心理的危害196

(三)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196

(四)自卑心理的克服197

七、自负198

(一)自负心理的表现198

(二)自负心理的危害198

(三)自负心理形成的原因199

(四)自负心理的克服200

八、世故200

(一)世故心理的表现201

(二)世故心理的危害201

(三)世故心理形成的原因202

(四)世故心理的克服202

第一节 提高人际交往技巧204

第9章 提高交往技巧,塑造健康人格204

一、选友——择善而交205

二、交往——适度而为206

三、沟通——言为情生210

四、人际交往的真谛——以内养外213

第二节 塑造健康人格213

一、人格概述214

(一)人格的概念214

(二)人格的结构214

二、人格障碍214

三、健全人格及塑造215

(一)健全人格的评价215

(二)塑造健康人格,迈向成熟成功218

附录228

后记2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