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膜技术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时钧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27605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828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844页
- 主题词:薄膜技术 薄膜技术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膜技术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言1
1.1 膜和膜分离过程的特征1
1.2 膜和膜过程的发展历史2
1.2.1 膜科学技术发展史2
1.2.2 我国膜科学技术发展简况3
1.3 膜4
1.3.1 材料和分类4
1.3.2 主要制备方法4
1.3.3 膜组件5
1.4 膜分离过程5
1.4.1 常用的膜分离过程5
1.4.2 发展中的新膜过程11
1.4.3 膜分离与各化工分离和反应过程的结合14
1.5 应用总览14
1.6 现状与展望18
1.6.1 现状18
1.6.2 展望18
参考文献20
第2章 高分子分离膜材料、制备及表征21
2.1 高分子分离膜材料21
2.1.1 纤维素衍生物类21
2.1.2 聚砜类24
2.1.3 聚酰胺类25
2.1.4 聚酰亚胺类26
2.1.5 聚酯类27
2.1.6 聚烯烃类28
2.1.7 乙烯类聚合物30
2.1.8 含硅聚合物31
2.1.9 含氟聚合物32
2.1.10 甲壳素类33
2.2 有机高分子分离膜的制备33
2.2.1均质膜33
2.2.2非对称膜39
2.2.3膜的成型工艺58
2.3 有机高分子分离膜的表征60
2.3.1 膜的性能60
2.3.2 膜的结构65
2.3.3 膜的孔径测定70
第3章 无机膜84
3.1 前言84
3.1.1 概述84
3.1.2 分类84
3.1.3 结构85
3.2 无机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85
3.2.1 概述85
3.2.2 多孔无机膜孔结构的表征85
3.2.3 无机膜材料性质的表征91
3.3 无机膜的制备91
3.3.1 概述91
3.3.2 多孔陶瓷支撑体的制备92
3.3.3 非对称微滤膜的制备94
3.3.4 溶胶-凝胶法96
3.3.5 阳极氧化法101
3.3.6 分相法101
3.3.7 有机聚合物热分解法102
3.3.8 多孔膜的改性103
3.3.9 致密膜的制备103
3.4 无机膜组件及成套化装置105
3.4.1 概述105
3.4.2 膜元件105
3.4.3 膜组件106
3.4.4 过滤过程107
3.5 无机膜在分离和净化中的应用109
3.5.1 概述109
3.5.2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109
3.5.3在生物化工与制药工业中的应用111
3.5.4 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114
3.5.5无机膜用于气体净化116
3.5.6 无机膜用于气体分离117
3.6 无机膜催化反应器118
3.6.1 概述118
3.6.2 无机膜催化反应器的结构及分类118
3.6.3 无机催化膜反应器的主要应用118
3.6.4 无机催化膜反应器的数学模拟120
3.6.5无机膜催化反应器的工业化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120
参考文献121
第4章 膜分离中的传递过程127
4.1 引言127
4.2 物质通过膜的传递过程127
4.2.1 传递机理为基础的膜传递模型128
4.2.2非平衡热力学为基础的膜传递模型137
4.2.3 膜内基本传质形式简介140
4.2.4 膜分离传递过程中的主要参数142
4.3 膜外传递过程156
4.3.1 膜表面传质过程156
4.3.2 膜分离中传质过程的实验测定161
4.3.3 膜分离传递过程中的其他内容简介164
符号表166
参考文献167
第5章 膜过程的浓差极化和膜污染171
5.1 导论171
5.2 浓差极化171
5.2.1 浓差极化定义171
5.2.2 浓差极化的危害171
5.2.3 膜过程的浓差极化的测定171
5.2.4 减少浓差极化的方法171
5.3 膜污染171
5.3.1 膜污染定义171
5.3.2 膜污染程度测定172
5.3.3 污染物的种类172
5.3.4 影响膜污染的因素172
5.3.5 污染的数学模型173
5.3.6 膜污染的分析方法173
5.3.7 减少或防止膜污染的方法173
5.3.8 膜清洗176
5.3.9膜的物化特性表征177
参考文献177
第6章 膜器件180
6.1 膜器件分类180
6.1.1 膜器件定义180
6.1.2 膜器件的基本类型180
6.1.3 构成膜器件的基本要素180
6.2 板框式184
6.2.1 板框式膜组件的特点184
6.2.2 系紧螺栓式187
6.2.3耐压容器式187
6.2.4 褶叠式187
6.2.5 垫套式膜组件188
6.3 圆管式189
6.3.1 圆管式膜组件的特点189
6.3.2 内压型190
6.3.3 外压型191
6.3.4 无机和陶瓷膜组件192
6.4 螺旋卷式193
6.4.1 螺旋卷式膜组件的特点193
6.4.2 螺旋卷式的结构193
6.4.3 制造中应注意的问题195
6.5 中空纤维式196
6.5.1 中空纤维式膜组件的特点197
6.5.2 毛细管式膜组件的特点198
6.5.3 中空纤维膜组件的排列方式198
6.5.4 中空纤维膜组件的结构199
6.6 电渗析器199
6.6.1 电渗析器的结构类型199
6.6.2 电渗析器的主要部件200
6.6.3电渗析器结构应具备的条件201
6.7 实验室用膜设备201
6.7.1 微滤/超滤装置202
6.7.2 反渗透装置204
6.7.3 气体渗透和陶瓷膜反应器装置204
6.8 膜器件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204
6.8.1 流型与流道205
6.8.2 微滤用膜组件的设计要点205
6.8.3 反渗透用膜组件的设计要点206
6.8.4 超滤用膜组件的设计要点207
6.8.5 渗透汽化用膜组件的设计要点207
6.8.6 浓差极化208
6.8.7 装填密度210
6.8.8 密封与粘接210
6.8.9 预处理与清洗211
6.9 膜器件的特性比较与发展趋势213
6.9.1 特性比较213
6.9.2 选用原则216
6.9.3 发展趋势217
6.10 膜器件的规格性能和应用220
6.10.1 微滤膜器件的规格性能和应用220
6.10.2 超滤膜器件的规格性能和应用223
6.10.3 反渗透膜器件的规格性能和应用231
6.10.4 纳滤膜器件的规格和性能238
6.10.5 气体分离膜器件的规格性能和应用240
6.10.6 渗透汽化用膜器件概况244
参考文献245
第7章 反渗透和纳滤247
7.1 绪言247
7.1.1 发展概况247
7.1.2 渗透和反渗透247
7.1.3 反渗透和纳滤膜及组器件247
7.1.4反渗透过程的特点和应用248
7.1.5 纳滤过程特点和应用248
7.2 反渗透分离机理248
7.2.1 溶解扩散模型248
7.2.2 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249
7.2.3形成氢键模型249
7.2.4 Donnan平衡模型250
7.2.5 其他分离模型250
7.3 反渗透和纳滤膜的制备250
7.3.1 膜材料250
7.3.2 膜的分类252
7.3.3 非对称反渗透膜的制备和成膜机理252
7.3.4 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和成膜机理256
7.3.5 不同构型的膜的制备257
7.4 反渗透膜和纳滤膜结构和性能表征258
7.5 反渗透和纳滤组器件技术258
7.6 反渗透和纳滤工艺过程设计264
7.6.1 系统设计要求264
7.6.2 浓差极化266
7.6.3 溶度积和饱和度267
7.6.4 过程基本方程式267
7.6.5 工艺流程及其特征方程270
7.6.6 装置的组件配置和性能273
7.6.7 基本设计内容和过程275
7.7 反渗透和纳滤系统及运行276
7.7.1 预处理系统276
7.7.2 反渗透和纳滤装置289
7.7.3 辅助设备和主要零部件291
7.7.4 设备的操作与维修296
7.7.5清洗、再生、消毒和存放技术299
7.7.6 计算机监控303
7.8 典型的反渗透和纳滤应用实例307
7.8.1 海水淡化307
7.8.2 苦咸水淡化310
7.8.3 纯水和超纯水制备311
7.8.4 反渗透脱水浓缩319
7.8.5纳滤膜软化321
7.8.6纳滤纯化和浓缩321
7.8.7反渗透法废液处理324
7.9 反渗透和纳滤的经济性326
7.9.1 成本考虑的基础326
7.9.2直接投资327
7.9.3 间接投资成本328
7.9.4 操作成本328
7.9.5投资回收成本329
7.9.6 评价成本的方法329
7.9.7 敏感性分析329
7.9.8 小规模特种系统331
7.9.9 国内外RO代表性成本示例331
7.10 展望332
符号表332
参考文献333
第8章 微滤和超滤336
8.1超滤336
8.1.1国内外发展概况336
8.1.2 超滤分离的特性和应用范围336
8.2 超滤过程的基本原理336
8.2.1 基本工作原理336
8.2.2 浓差极化和污染338
8.3 超滤膜340
8.3.1 制膜材料340
8.3.2 超滤膜的制作方法341
8.3.3 制膜设备341
8.3.4 超滤膜的保存方法341
8.3.5 超滤膜的结构特点和性能表征342
8.3.6 超滤膜的检测方法342
8.4 超滤器343
8.4.1 实验用超滤器343
8.4.2 工业用超滤器343
8.5 超滤工艺过程与工程设计计算344
8.5.1前处理344
8.5.2 超滤系统工艺流程设计345
8.5.3 超滤工艺过程基本方程与工程计算346
8.6 超滤的操作参数350
8.6.1 流速350
8.6.2 操作压力及压力降350
8.6.3 回收比和浓缩水排放量350
8.6.4 工作温度351
8.7 超滤系统的运行管理351
8.7.1 预处理系统351
8.7.2 超滤装置的使用353
8.7.3配套设备354
8.7.4 操作管理与维修保养355
8.8 超滤膜组器的污染及清洗再生技术356
8.8.1 物理清洗法356
8.8.2 化学清洗法357
8.9 超滤技术的应用357
8.9.1 净化357
8.9.2 浓缩358
8.9.3 废水处理360
8.9.4 其它应用361
8.10 微滤361
8.10.1 国内外发展概况361
8.10.2 微孔滤膜的性能、分离特性和应用范围362
8.10.3 微孔滤膜的材质、品种和规格363
8.11 微孔膜过滤的分离理论363
8.11.1 并流微过滤的理论363
8.11.2错流微过滤的理论366
8.12 微孔滤膜的制备368
8.12.1 相转化法制微孔滤膜368
8.12.2 拉伸法制微孔膜369
8.12.3 烧结法制微孔滤膜369
8.12.4 粒子轰击刻蚀法制微孔膜369
8.13 微孔滤膜的结构和理化性能测定369
8.13.1 一般性能测定371
8.13.2 微孔滤膜孔性能测定371
8.14 微孔膜过滤器377
8.14.1 平板式微孔膜过滤器377
8.14.2 筒式微孔过滤器378
8.14.3 实验室用微孔膜过滤器378
8.14.4 选择过滤器需要注意的几个因素379
8.15 微孔过滤技术的应用379
8.15.1 微孔膜过滤在医药卫生方面的应用379
8.15.2 微孔滤膜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380
8.15.3 微孔滤膜过滤技术在饮料工业方面的应用381
8.15.4 微孔滤膜在电子行业生产中的应用381
8.15.5 在油田注水方面的应用382
8.15.6 微孔膜过滤在民用保健等方面的应用383
附表一 微孔膜的应用范围(仅供参考)383
附表二 国外主要的微孔膜及生产厂商(仅供参考)384
附表三 国外主要的无机微孔膜生产厂(仅供参考)385
附表四 国外主要的金属微孔滤膜生产厂(仅供参考)385
附表五 国内主要的微孔膜系列产品生产厂(仅供参考)386
附表六 国内主要超滤膜及组器生产厂及产品387
附表七 国外主要超滤膜及组器生产厂及产品387
参考文献388
第9章 渗析391
9.1 概述391
9.2 渗析膜391
9.2.1 渗析膜及其材质391
9.2.2 渗析膜的结构392
9.2.3 渗析膜的性能和表征392
9.2.4透析膜生物相容性394
9.3 传质过程396
9.3.1 溶解扩散理论——在均相膜中传质396
9.3.2 透过多孔膜的传质396
9.3.3 渗透导管中的层流传质397
9.3.4 渗析中的传质参数397
9.3.5 血液透析中的传质过程399
9.4 膜组件设计400
9.4.1 血液净化膜400
9.4.2 渗(透)析器的设计403
9.4.3 渗(透)析器405
9.4.4 过程和系统设计408
9.5 渗析的应用409
9.5.1 透析膜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409
9.5.2 工业应用415
9.5.3 成本估算419
符号表420
参考文献420
第10章 电渗析和离子交换膜421
10.1 概述421
10.1.1 电渗析发展概况421
10.1.2 电渗析基本原理422
10.1.3 电渗析基本过程与伴随过程422
10.1.4 电渗析技术的特点423
10.2 基础理论424
10.2.1 电渗析过程能耗424
10.2.2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424
10.2.3 Donnan平衡理论425
10.2.4 电渗析过程的基本传质方程426
10.3 离子交换膜427
10.3.1 离子交换膜的制备427
10.3.2 离子交换膜的性能431
10.3.3 交换容量、含水量与膜的传质性能的关系433
10.3.4 膜的传质特性参数436
10.3.5 国内外商品化离子交换膜437
10.4 极化442
10.4.1 极化现象442
10.4.2 极限电流公式的推导442
10.4.3 极化现象的研究方法444
10.4.4 极化现象的解释448
10.4.5 影响极化电流的诸因素450
10.5 电渗析器451
10.5.1 压滤型电渗析器结构451
10.5.2 电渗析器水力学设计451
10.5.3 电渗析电极454
10.5.4 电渗析器组装方式457
10.6 工艺过程设计459
10.6.1 基础计算式459
10.6.2 极限电流密度的确定460
10.6.3 常用流程及计算式462
10.6.4 原水的利用464
10.6.5 EDR装置466
10.6.6 预处理468
10.6.7 电渗析脱盐场地的布置469
10.7 应用470
10.7.1 天然水脱盐470
10.7.2 海水浓缩制盐474
10.7.3 废水处理475
10.7.4 食品、医药工业中的应用478
10.7.5 氯碱电解工业的应用479
10.7.6 双极膜过程的应用482
10.7.7 工程经济性484
10.7.8 离子交换膜技术研究动向485
符号表485
基本参考文献486
参考文献486
第11章 气体膜分离过程489
11.1 概述489
11.2 气体分离膜及分离原理491
11.2.1 分离膜分类491
11.2.2 气体膜分离原理491
11.2.2.1 分子流491
11.2.2.2 粘性流491
11.2.2.3 表面扩散流492
11.2.2.4 毛细管凝聚机理493
11.2.2.5 分子筛筛分机理494
11.2.2.6 溶解-扩散机理494
11.2.2.7 双吸附-双迁移机理495
11.3 气体分离膜制造工艺498
11.3.1 相转化法500
11.3.1.1气相凝胶法500
11.3.1.2 蒸发凝胶法500
11.3.1.3 热凝胶法500
11.3.1.4湿法制膜500
11.3.1.5 干法制膜501
11.3.1.6干-湿法制膜501
11.3.1.7 湿-湿(双浴法)制膜501
11.3.2 平板膜制造工艺503
11.3.3 中空纤维膜制造工艺504
11.3.4 相转化成膜机理505
11.3.4.1 铸膜液体系热力学505
11.3.4.2 铸膜液在蒸发过程传质动力学512
11.3.4.3铸膜液沉浸过程传质动力学513
11.3.4.4 传质动力学模型应用515
11.3.4.5 支撑层中指状孔形成机理517
11.4 气体分离膜结构及性能表征518
11.4.1 分离膜结构518
11.4.1.1 膜孔径519
11.4.1.2 膜孔隙率519
11.4.1.3 膜厚519
11.4.1.4 膜结构(孔径、孔隙率等)测试方法519
11.4.2 分离膜性能522
11.4.2.1 溶解度系数522
11.4.2.2 扩散系数522
11.4.2.3 渗透系数524
11.4.2.4 分离系统526
11.4.2.5 耐压强度526
11.4.3影响分离膜性能其他重要因素526
11.4.3.1 膜耐热性526
11.4.3.2 膜寿命526
11.4.3.3 玻璃态聚合物膜的塑化现象528
11.5 膜分离器529
11.5.1 引言529
11.5.2 流型530
11.5.3 板框式分离器530
11.5.4 螺旋卷式分离器530
11.5.5 中空纤维式分离器531
11.6 分离器的模型化532
11.6.1 渗透速率方程和有关定义532
11.6.2 影响膜分离结果的几个重要因素534
11.6.2.1 气相传质阻力534
11.6.2.2 分离器内流动不均匀性534
11.6.2.3 膜的非对称结构的影响534
11.6.2.4 分离器内流动压力降535
11.6.2.5 流型535
11.6.3 中空纤维式分离器用于二组分分离的严格算法535
11.6.3.1 原料气走丝外535
11.6.3.2 原料气走丝内538
11.6.4 二组分分离的简化算法539
11.6.4.1 忽略膜两侧压力降的简化模型539
11.6.4.2 近似计算方法540
11.6.5 中空纤维膜分离器用于多组分分离的模型化540
11.6.5.1 严格算法540
11.6.5.2 简化算法541
11.6.6 中空纤维膜分离器的设计型计算542
11.6.7 两组分分离螺旋卷式分离器的模型化542
11.7 分离器的级联543
11.8 应用544
11.8.1 合成氨弛放气中氢回收545
11.8.2 从石油炼厂尾气中回收氢546
11.8.3 其他含氢气体中氢的分离548
11.8.4 钯膜制取超纯氢549
11.8.4.1 钯膜制取超纯氢的基本原理549
11.8.4.2 钯合金扩散装置制取超纯氢550
11.8.4.3 支撑钯膜氢分离器制取高纯氢551
11.8.5 膜法富氧552
11.8.5.1 膜法制富氧空气的操作方式553
11.8.5.2 医疗用富氧机553
11.8.5.3 富氧助燃553
11.8.5.4 经济性比较555
11.8.6 膜法富氮555
11.8.7 氦回收557
11.8.8 天然气脱湿558
11.8.9 压缩空气脱湿559
11.8.10 天然气脱二氧化碳560
11.8.11 沼气和油田气脱二氧化碳562
11.8.12 膜法气/液分离563
11.8.13 膜法有机蒸气脱除与回收564
11.8.13.1 工艺流程565
11.8.13.2 操作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566
11.8.13.3 膜法与吸收等传统方法的比较567
参考文献567
第12章 渗透汽化573
12.1 绪言573
12.1.1 发展简史573
12.1.2 主要研究开发单位574
12.1.3 过程简介576
12.1.4 过程特点577
12.2 基本理论577
12.2.1 渗透汽化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操作指标577
12.2.2 渗透汽化的推动力和传递过程578
12.2.3 组分在膜中的溶解和传递过程579
12.2.4 液相主体到膜面的传递过程584
12.2.5 影响过程的因素586
12.3 渗透汽化膜587
12.3.1 渗透汽化膜和膜材料587
12.3.2 渗透汽化膜的制造589
12.3.3 渗透汽化膜590
12.4 渗透汽化膜器597
12.4.1 概述597
12.4.2 板框式膜组件597
12.5 过程设计599
12.5.1 流程与工艺条件的确定599
12.5.2 进行过程设计的试验依据601
12.5.3 膜面积的计算601
12.5.4 过程的热衡算602
12.5.5 膜组件内的流动阻力602
12.5.6 渗透汽化过程的附属设备603
12.5.7 过程的优化604
12.5.8 原料预处理与膜的清洗604
12.6 应用605
12.6.1 引言605
12.6.2 有机物脱水605
12.6.3 水中脱除有机物609
12.6.4 有机物的分离611
12.6.5 蒸汽渗透614
12.6.6 与其他过程的联合应用619
12.7 展望619
符号表620
基本参考文献621
参考文献621
第13章 液膜626
13.1 引言626
13.2 概述626
13.2.1 定义与特征626
13.2.2 液膜构型627
13.2.3 液膜传质机理628
13.3 乳化液膜631
13.3.1 制乳631
13.3.2 分散-提取-澄清641
13.3.3 静电破乳648
13.4 支撑液膜分离技术652
13.4.1 支撑液膜的类型652
13.4.2 支撑液膜传质推动力——热力学问题654
13.4.3 支撑液膜的传质动力学655
13.4.4 支撑液膜工程问题658
13.5 液膜应用660
13.5.1 湿法冶金660
13.5.2 废水处理661
13.5.3 生物制品提取664
13.5.4 生物医学664
13.5.5 烃类混合物分离664
13.5.6 气体分离664
13.5.7 其他方面的应用665
13.6 经济估算665
13.7 液膜新进展666
13.7.1 流动液膜(包容液膜)666
13.7.2 液体薄膜渗透萃取667
13.7.3 静电式准液膜668
13.7.4 内耦合萃反交替669
参考文献670
第14章 膜反应器678
14.1 引言678
14.2 概述679
14.2.1 膜反应器的定义和特征679
14.2.2 膜反应器中膜的功能679
14.2.3 膜反应器的分类681
14.3 膜反应器的实用工程和工艺683
14.3.1 膜的选择683
14.3.2 功能性催化膜的制备685
14.3.3 膜反应器的结构686
14.3.4 浓差极化和膜的污染688
14.3.5 其他工程工艺问题689
14.4 膜反应器的理论模型691
14.4.1 模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691
14.4.2 膜反应器中的反应动力学691
14.4.3 膜反应器中的传质691
14.4.4 膜反应器模型和行为分析695
14.5 膜反应器用于催化反应过程708
14.5.1 应用概貌709
14.5.2 膜反应器在涉氢反应中的应用718
14.5.3 膜反应器在烃类选择氧化中的应用722
14.5.4 含氧有机化合物合成723
14.5.5 均相催化反应724
14.6 膜反应器在生物反应过程中的应用726
14.6.1 酶膜反应器应用概貌726
14.6.2 酶法生产L-氨基酸的层膜反应器728
14.6.3 用于发酵过程的膜反应器733
14.6.4 用于动物细胞培养的膜反应器736
16.6.5 膜反应器用于植物细胞培养738
符号表740
参考文献741
第15章 膜萃取 膜吸收 膜蒸馏750
15.1 膜萃取750
15.1.1 概述750
15.1.2 膜萃取的研究方法及数学模型750
15.1.2.1 膜萃取的研究方法750
15.1.2.2 膜萃取传质模型751
15.1.3 膜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752
15.1.3.1 两相压差△P的影响752
15.1.3.2 两相流量的影响752
15.1.3.3 相平衡分配系数与膜材料浸润性能的影响752
15.1.3.4 体系界面张力和穿透压752
15.1.4 中空纤维膜萃取过程的设计753
15.1.4.1 各分传质系数关联式753
15.1.4.2 壳程流动非理想性和壳程子通道模型754
15.1.4.3 中空纤维膜萃取过程的强化755
15.1.4.4 中空纤维膜器的串联和并联756
15.1.5 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756
15.1.5.1 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的特点756
15.1.5.2 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的传质模型757
15.1.5.3 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的强化757
15.1.6 膜萃取过程的应用前景758
15.1.6.1 膜萃取过程防止溶剂污染的优势758
15.1.6.2 有机废水处理758
15.1.6.3 金属萃取758
15.1.6.4 发酵膜萃取耦合过程758
符号表759
参考文献759
15.2 膜吸收760
15.2.1 概述760
15.2.1.1 膜吸收过程的特点760
15.2.1.2 膜吸收过程的种类760
15.2.2 膜吸收的传质模型760
15.2.2.1 气体充满膜孔的总传质系数760
15.2.2.2 吸收剂充满膜孔的总传质系数760
15.2.2.3 同时解吸吸收的总传质系数761
15.2.2.4 膜阻761
15.2.2.5 化学吸收761
15.2.3 中空纤维膜吸收过程的设计761
15.2.3.1 中空纤维膜吸收器761
15.2.3.2 管程分传质系数761
15.2.3.3 壳程分传质系数761
15.2.3.4 穿透压762
15.2.3.5 中空纤维膜吸收过程的设计要点762
15.2.4 膜吸收过程的应用前景762
15.2.4.1 膜吸收过程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762
15.2.4.2 膜吸收过程在生物发酵中的应用762
15.2.4.3 膜吸收过程在环保中的应用762
参考文献762
15.3 膜蒸馏762
15.3.1 概述762
15.3.1.1 膜蒸馏过程的特点763
15.3.1.2 膜蒸馏过程的种类763
15.3.2 膜蒸馏的传质模型763
15.3.2.1 传热膜系数和传热量763
15.3.2.2 水通量764
15.3.3 膜蒸馏过程的工艺指标及其影响因素764
15.3.3.1截留率764
15.3.3.2 水通量及其影响因素764
15.3.3.3 热量利用情况765
15.3.4 膜蒸馏使用的膜材料和膜器765
15.3.5 膜蒸馏过程的应用前景——蒸发与浓缩766
参考文献766
第16章 亲和膜767
16.1 序言767
16.2 基本原理和过程768
16.2.1 原理768
16.2.2 分离方式769
16.3 基质材料770
16.3.1 纤维素770
16.3.2 多糖介质771
16.3.3 聚酰胺及其衍生物773
16.3.4 化学改性聚砜774
16.3.5 乙烯共聚物775
16.3.6 聚烷羟基甲基丙烯酸酯775
16.3.7 三羟甲基酰胺776
16.3.8 多孔硅胶、玻璃、陶瓷等无机材料776
16.4 亲和介质的活化方法778
16.4.1 溴化氰法778
16.4.2 环氧法779
16.4.3 碳二亚胺法780
16.4.4 羰基二咪唑法780
16.4.5 高碘酸盐氧化法781
16.4.6 三嗪活化法781
16.4.7 其他活化试剂和方法781
16.5 间隔臂783
16.5.1 间隔臂的作用783
16.5.2 间隔臂的种类783
16.6 配位基785
16.6.1 通用型配基785
16.6.2 特异性配基788
16.7 亲和配基的测定方法790
16.7.1元素分析法790
16.7.2 光谱分析791
16.7.3 高效液相色谱法791
16.7.4 酸碱滴定法792
16.7.5 放射性标记和免疫测定法792
16.8 亲和膜分离设备和流程792
16.8.1 分离设备的要求和特点792
16.8.2 亲和膜分离器的种类和特征793
16.9 亲和膜的洗脱和分离方式795
16.9.1 错流分离795
16.9.2 亲和超滤分离过程796
16.9.3 直通型流动法796
16.9.4 径向流动法797
16.9.5 洗脱方式798
16.10 亲和膜分离理论基础798
16.10.1 吸附平衡理论798
16.10.2 吸附-扩散理论798
16.10.3 吸附-对流-扩散理论799
16.11 亲和膜的应用800
16.11.1 医药制剂的生产和纯化800
16.11.2 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浓缩801
16.11.3 临床诊断、治疗等医学中的应用802
16.11.4 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802
16.11.5 在基因工程研究中的应用803
参考文献804
第17章 控制释放与微胶囊膜807
17.1 引言807
17.2 概述807
17.2.1 控制释放膜807
17.2.2 微胶囊808
17.3 控制释放膜的分类808
17.3.1 按结合方式分类808
17.3.2 按控制方式分类808
17.3.3 按作用机制分类809
17.3.4 按物理形态分类810
17.4 控制释放的主要机制810
17.4.1 释放速率类型810
17.4.2 传质推动力810
17.4.3 控制释放机理810
17.5 控制释放膜的材料与制备方法813
17.5.1 控制释放膜的常用材料813
17.5.2 控制释放膜的制备方法814
17.6 控制释放膜的性能评价815
17.6.1 药物控释特性的评价815
17.6.2 高分子膜的生物相容性817
17.7 控制释放膜的应用实例817
17.7.1 医学应用实例817
17.7.2 农业应用类819
17.7.3 工业制品类821
17.7.4 生活应用类823
17.8 生物微胶囊824
17.8.1 概述824
17.8.2 制备生物微胶囊的材料和方法824
17.8.3 生物微胶囊的性能评价825
17.8.4 生物微胶囊的应用实例826
17.9 展望827
参考文献827
热门推荐
- 131262.html
- 3419409.html
- 2995591.html
- 3831409.html
- 3458366.html
- 946538.html
- 2799282.html
- 3759994.html
- 782361.html
- 12793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97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06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20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7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29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44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3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572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46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7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