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瑞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22432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刑事诉讼-证据-理论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1
一、对“证据学”理论的反思1
二、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6
三、刑事证据法的体系12
四、刑事证据法的功能15
五、制约刑事证据法的若干因素27
六、对两个理论问题的反思36
第二章 三大司法裁判形态对证据法的影响42
一、引言42
二、定罪裁判中的证据理念45
三、量刑裁判中的证据理念49
四、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据理念54
五、三大裁判形态对司法证明过程的影响58
六、侦查人员的三种证人地位65
第三章 新法定证据主义——以限制证据证明力为核心的证据理念73
一、引言73
二、新法定证据主义的基本特征76
三、新法定证据主义兴起的原因85
四、对新法定证据主义的理论反思93
五、新法定证据主义的未来98
第四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中国模式——以2010年两个刑事证据规定为样本的分析103
一、问题的提出103
二、“强制性的排除”与“自由裁量的排除”106
三、“可补正的排除”112
四、程序审查优先原则117
五、证明责任的分配122
六、徒法不足以自行(代结语)128
第五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对象——以非自愿供述为范例的分析132
一、引言132
二、排除非自愿供述的目的135
三、典型的非自愿供述140
四、拟制的非自愿供述148
五、“毒树之果规则”的适用150
六、对排除规则适用对象的反思152
七、结论154
第六章 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理论展开156
一、引言156
二、程序性裁判的性质159
三、审判前的排除程序164
四、程序性裁判的启动方式167
五、程序性裁判与实体性裁判的关系169
六、初步审查与正式调查的关系173
七、正式调查程序的诉讼构造175
八、二审法院的两种救济方式177
九、反思性评论178
第七章 “瑕疵证据”的补正规则186
一、引言186
二、“瑕疵证据”的分布和类型188
三、“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192
四、“可补正的排除”与“自由裁量的排除”198
五、对“瑕疵证据”进行补正的正当性201
六、“瑕疵证据”的补正与治愈209
七、几点反思215
第八章 证据相互印证规则219
一、引言219
二、作为证明力要求的印证规则221
三、作为证明标准的印证规则225
四、印证与口供补强规则229
五、对印证规则的反思233
六、印证规则的未来240
第九章 实物证据的鉴真问题244
一、引言244
二、鉴真的性质247
三、比较法视野下的鉴真方法251
四、鉴真的诉讼功能258
五、违反鉴真规则的法律后果261
六、鉴定检材的鉴真问题263
七、对中国鉴真制度的几点反思265
第十章 刑事诉讼中的过程证据270
一、引言270
二、过程证据的基本类型271
三、过程证据的主要功能276
四、过程证据的审查模式282
五、过程证据的证据能力288
六、过程证据与结果证据的组合运用293
七、结论295
第十一章 行政证据与技术侦查材料的证据资格问题297
一、引言297
二、行政证据的证据资格299
三、技术侦查材料的证据资格302
四、特殊证据的证据能力304
第十二章 刑事证明标准中主客观要素的关系308
一、问题的提出308
二对证明标准客观化的反思310
三、主观证明要求的引入319
四、客观要素与主观要素的关系326
五、结论335
第十三章 侦查人员的证人地位337
一、作为证人的侦查人员337
二、侦查人员作证的三种模式339
三、侦查人员提交的说明材料346
四、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问题351
五、对两个理论问题的回应357
六、结论361
参考文献363
索引367
热门推荐
- 1491793.html
- 1815249.html
- 2668193.html
- 3485420.html
- 1871579.html
- 2822596.html
- 1821943.html
- 3269759.html
- 180453.html
- 27993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15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80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71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05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82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97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16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969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4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5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