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罪名适用指南 扰乱公共秩序罪【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熊选国,任卫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09929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79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604页
- 主题词:刑法-罪名-法律适用-中国;扰乱公共秩序罪-法律适用-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法罪名适用指南 扰乱公共秩序罪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刑法条文及释义】3
一、妨害公务罪3
(一)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3
(二)“暴力”、“威胁”及“阻碍”的认定3
(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认定4
(四)“造成严重后果”的认定4
二、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5
(一)“煽动”和“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认定5
(二)“造成严重后果”的认定5
三、招摇撞骗罪6
(一)“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认定6
(二)“情节严重”的认定6
四、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 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7
(一)“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认定7
(二)“伪造”、“变造”的认定8
(三)“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行为的认定8
五、非法生产、买卖警用装备罪9
(一)非法生产、买卖警用装备罪的犯罪对象9
(二)“非法生产、买卖”行为的认定9
(三)“情节严重”的认定9
六、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10
(一)“国家秘密”的认定10
(二)“窃取、刺探、收买”的认定10
(三)“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绝密、机密的文件、资料或者其他物品”及“拒不说明来源与用途”的认定10
七、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12
(一)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的犯罪对象12
(二)“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行为的认定12
八、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13
(一)“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行为的认定13
(二)“造成严重后果”的认定13
九、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14
(一)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犯罪对象14
(二)“违反国家规定”、“侵入”行为的认定14
十、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15
(一)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犯罪对象15
(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后果严重的行为的认定15
十一、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行为的处理17
十二、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18
(一)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的犯罪对象18
(二)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行为的认定18
十三、聚众“打砸抢”行为的处理20
十四、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21
(一)“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认定21
(二)“首要分子”、“其他积极参加的”的认定21
(三)“聚众冲击国家机关”、“致使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进行”的认定21
(四)关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定罪处刑标准21
(五)关于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的定罪处刑标准22
十五、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23
(一)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犯罪对象23
(二)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行为的认定23
(三)“情节严重”的认定23
十六、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25
(一)投放虚假危险物质行为的认定25
(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行为的认定25
(三)“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认定26
十七、聚众斗殴罪27
(一)“公共秩序”的认定27
(二)“聚众斗殴”行为的认定27
(三)“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的认定27
(四)加重情节的认定28
十八、寻衅滋事罪29
(一)“寻衅滋事”行为的认定29
(二)认定寻衅滋事罪应当注意的问题30
十九、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31
(一)“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认定31
(二)“境外的黑社会组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展组织成员”的认定33
(三)“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的认定33
(四)适用本条规定处罚时应当注意的问题33
二十、传授犯罪方法罪34
二十一、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35
(一)“集会、游行、示威”的认定35
(二)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的表现形式及“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认定35
(三)“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35
二十二、非法携带武器、管制刀具、爆炸物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罪36
(一)非法携带武器、管制刀具、爆炸物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罪的概念及“违反法律规定”的认定36
(二)“携带”、“武器”、“管制刀具”、“爆炸物”的认定36
二十三、破坏集会、游行、示威罪37
(一)破坏集会、游行、示威罪的犯罪对象37
(二)破坏集会、游行、示威行为的认定37
二十四、侮辱国旗、国徽罪38
(一)侮辱国旗、国徽罪的犯罪对象38
(二)侮辱国旗、国徽行为的认定38
二十五、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罪;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致人死亡罪39
(一)“会道门”、“邪教组织”、“迷信”的认定39
(二)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行为的认定40
(三)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40
(四)“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蒙骗他人”,“致人死亡”的认定40
(五)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致人死亡,“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41
二十六、聚众淫乱罪;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罪42
(一)“聚众”、“淫乱”的认定42
(二)“首要分子”和“多次参加的”的认定42
二十七、盗窃、侮辱尸体罪43
(一)盗窃、侮辱尸体罪的犯罪对象43
(二)盗窃、侮辱尸体行为的认定43
二十八、赌博罪;开设赌场罪44
(一)“聚众赌博”、“以赌博为业”、“开设赌场”的认定44
(二)对设置圈套欺骗他人参赌获取钱财的行为如何定性44
(三)对抢赌资的行为如何定性45
二十九、故意延误投递邮件罪46
(一)“邮政工作人员”的认定46
(二)“故意延误投递邮件”行为的认定46
【刑事司法规范及其理解与适用】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节录)(2001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4号公布)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的理解与适用(节录)&黄太云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节录)(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1号公布)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的理解与适用(节录)&黄太云5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节录)(1998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4号公布)54
《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的理解与适用(节录)&黄太云5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28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56
《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理解与适用&黄太云5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1999年10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6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2002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7次会议通过)63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黄太云6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2000年11月27日 法释〔2000〕37号)71
《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节录)&祝二军71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2001年4月9日 法释〔2001〕10号)73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2003年5月14日 法释〔2003〕8号)74
《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节录)&孙军工75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2007年2月28日 法释〔2007〕5号)78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事业编制人员依法执行行政执法职务是否可对侵害人以妨害公务罪论处的批复(2000年4月24日 高检发释字〔2000〕2号)79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经营食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2002年9月4日 高检发释字〔2002〕6号)80
关于办理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座谈会纪要(节录)(2003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高检会〔2003〕4号印发)81
关于依法查处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的规定(节录)(1998年5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通字〔1998〕31号印发)82
公安部关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适用法律和政策有关问题的意见(节录)(2000年3月17日 公通字〔2000〕25号印发)83
海关总署 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阻碍和抗拒海关缉私的违法犯罪行为的通知(2003年11月18日 署缉发〔2003〕361号)8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节录)(2005年6月8日 法发〔2005〕8号印发)8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骗购外汇、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1998年8月28日 法释〔1998 〕 20号)8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2000年11月22日 法释〔2000 〕 36号)89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2007年5月9日 法释〔2007〕11号)90
《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节录)&祝二军90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对行为人通过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担任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收受贿赂、挪用本单位资金等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2004年3月30日 法研〔2004〕38号)93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海关总署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节录)(2002年7月8日 法〔2002 〕 139号印发)94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买卖伪造的国家机关证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问题的答复(1999年6月21日 〔1999〕高检研发第5号)95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买卖尚未加盖印章的空白《边境证》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2002年9月25日 〔2002〕高检研发第19号)96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伪造、变造、买卖政府设立的临时性机构的公文、证件、印章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2003年6月3日 〔2003〕高检研发第17号)97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伪造、贩卖伪造的高等院校学历、学位证明刑事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1年7月3日 法释〔2001〕22号)98
《关于办理伪造、贩卖伪造的高等院校学历、学位证明刑事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孙军工98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2002年10月24日 高检研发〔2002〕18号)101
公安部关于对伪造学生证及贩卖、使用伪造学生证的行为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2002年6月26日 公刑〔2002〕1046号)10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危害军事通信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2007年6月26日 法释〔2007〕13号)103
公安部关于对破坏未联网的微型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否适用《刑法》第286条的请示的批复(1998年11月25日 公复字〔1998〕7号)10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2000年5月12日 法释〔2000〕 12号)105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对参加聚众斗殴受重伤或者死亡的人及其家属提出的民事赔偿请求能否予以支持问题的答复(2004年11月11日 法研〔2004〕179号)10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2006年1月11日 法释〔2006〕1号)107
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节录)(1999年10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法〔1999〕217号印发)10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2月5日 法释〔2000〕42号)109
《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祝二军110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9年10月20日 法释〔1999〕18号)114
《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孙军工116
依法惩处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活动——访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同志118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1年6月4日 法释〔2001〕19号)121
《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聂洪勇123
正确适用法律依法打击邪教组织犯罪活动——访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同志129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答(2002年5月20日 法发〔2002〕7号印发)133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盗窃骨灰行为如何处理问题的答复(2002年9月18日 〔2002〕高检研发第14号)139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5年5月11日 法释〔2005〕3号)140
《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祝二军141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开展集中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2005年1月10日 公通字〔2005〕2号)149
【刑事判例】155
聚众以暴力手段抢回被依法查扣的制假设备应如何定罪——江世田、黄学栈、黄海兵妨害公务案155
以暴力、威胁方法妨害或者抗拒人民法院执行判决、裁定的应如何定罪——朱荣根、朱梅华等妨害公务案159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骗取财物的同时又骗取其他非法利益的如何定罪处罚——李志远招摇撞骗、诈骗案163
法条竞合及其法律适用原则,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分——梁其珍招摇撞骗案168
如何认定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吕薛文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174
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如何适用我国法律追究刑事责任——陈先贵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案179
在公共场所用锥子扎人造成恐怖气氛的能否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杨国栋投放虚假危险物质案183
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法律适用——金建平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186
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认定和处罚——黄旭、李雁编造虚假恐怖信息案190
寻衅滋事随意殴打他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应如何定罪——杨安、刘波等故意伤害案195
“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特征应如何把握——张畏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故意伤害、贷款诈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非法经营、故意毁坏财物、非法拘禁案202
如何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中的“保护伞”问题——容乃胜、容年春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案212
印刷、发行宣扬邪教内容的出版物如何适用法律——王作武非法经营案222
【裁判文书】229
李永文故意杀人、劫持汽车、妨害公务,宋哲故意杀人、妨害公务,张鹏威妨害公务案——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29
胡祥祯伪造公司印章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35
刘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43
张鸿飞、袁启明等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62
周润君、刘伟明等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破坏广播电视设施案——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274
【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5号公布)2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1992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6号公布)2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1979年7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令第1号公布 根据2004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0号第四次修正)3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4号公布)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199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8号公布 根据2001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3号修正)3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199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9号公布 根据2001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4号修正)32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199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0号公布)328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办发〔1996〕14号印发)333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国发〔2000〕23号发布)33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涉及的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2001年1月1日 国办函〔2001〕1号)345
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1999年10月31日 国发〔1999〕25号)34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印章管理的规定(2002年5月22日 法发〔2002〕10号印发)349
民办非企业单位印章管理规定(2000年1月19日民政部、公安部令第20号发布)351
社会团体印章管理规定(1993年10月18日民政部、公安部令第1号发布)3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03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公布)35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居民身份证管理办法(2005年6月7日公安部令第78号发布)356
人民警察警徽使用管理规定(2000年3月27日公安部令第48号发布)358
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2001年3月16日公安部令第57号发布)359
仿制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的判定规则(2004年6月28日公安部、财政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公通字〔2004〕46号印发)360
警车管理规定(2006年11月29日公安部令第89号发布)3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1988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公布)368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1990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 1990年5月25日国家保密局令第1号发布)371
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 国家保密局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2000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厅字〔2000〕58号转发)3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1993年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8号公布)37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1994年6月4日国务院令第157号发布)382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令第147号发布)385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6年2月1日国务院令第195号发布 根据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令第218号修改)387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令第363号公布)389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12月11日国务院批准 1997年12月16日公安部令第33号发布)394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2000年4月26日公安部令第51号发布)397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1993年9月11日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令第128号发布)399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1995年12月27日国务院令第190号发布)40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26日国务院令第344号公布)407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2005年8月26日国务院令第445号公布)4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公布)428
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1989年1月13日国务院令第25号发布)435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7号修订)438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1989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0号公布)450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条例(1992年5月12日国务院国函〔1992〕46号批准 1992年6月16日公安部令第8号发布)454
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1996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2号公布)459
公安部对部分刀具实行管制的暂行规定(1982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 1983年3月12日〔83〕公发(治)31号印发)465
公安部关于印发《管制刀具认定标准》的通知(2007年1月14日 公通字〔2007〕2号)466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2006年5月10日国务院令第466号公布)468
附 民用爆炸物品品名表(2006年11月9日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公安部公告2006年第1号公布)47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1990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公布)47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1991年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1号公布)482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1986年1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7号公布)485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实施细则(1990年11月12日国务院令第65号发布)489
【附录】4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修订)4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录)(1979年7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令第5号公布)57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1983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号公布)57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关于惩治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罪的决定(1990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9号公布)574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治安联防队员在执行任务中受到不法侵害对侵害人能否按“妨碍公务”处理问题的复函(1991年9月22日)575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办理流氓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1984年11月2日 〔84〕法研字第13号印发)57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设置圈套诱骗他人参赌又向索还钱财的受骗者施以暴力或暴力威胁的行为应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1995年11月6日 法复〔1995〕8号)578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赌博案件两个问题的电话答复(1985年9月16日)579
热门推荐
- 466075.html
- 3809771.html
- 184754.html
- 1152767.html
- 1388514.html
- 986959.html
- 556405.html
- 1782816.html
- 3554922.html
- 28617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96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54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20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36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86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36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62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19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62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2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