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少儿推拿中医学基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少儿推拿中医学基础
  • 王晋主编;夏慧萍,郑建军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1124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180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小儿疾病-推拿-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少儿推拿中医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

(一)中医学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1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2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

(五)中国历代医家的贡献2

(六)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4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4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5

(一)整体观念5

(二)辨证论治10

四、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12

(一)阴阳学说12

(二)五行学说12

(三)藏象学说12

(四)经络学说13

(五)气血精津液学说13

(六)病因学说13

(七)病机学说13

(八)预防与治则13

(九)康复14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15

第一节 阴阳学说15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5

(一)阴阳的含义15

(二)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16

(三)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17

(四)气与阴阳17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8

(一)阴阳对立18

(二)阴阳互根18

(三)阴阳消长20

(四)阴阳转化20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1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1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22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3

(四)用于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诊断24

(五)用于养生保健、疾病治疗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25

第二节 五行学说26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27

(一)五行的含义27

(二)五行与气、阴阳的关系2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8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28

(二)五行的调节机制30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3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33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35

(三)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36

(四)用于指导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和疾病的防治36

第二章 藏象学说40

第一节 五脏42

一、心(附:心包络)42

(一)心的解剖形态42

(二)心的生理功能42

(三)心的生理特性45

[附]心包络45

(一)形态部位45

(二)生理功能45

二、肺45

(一)肺的解剖形态46

(二)肺的生理功能46

(三)肺的生理特性49

三、脾50

(一)脾的解剖形态50

(二)脾的生理功能51

(三)脾的生理特性53

四、肝54

(一)肝的解剖形态54

(二)肝的生理功能54

(三)肝的生理特性58

五、肾(附:命门)59

(一)肾的解剖形态60

(二)肾的生理功能60

(三)肾的生理特性65

[附]命门65

(一)命门的位置65

(二)命门的功能66

第二节 六腑67

一、胆68

(一)胆的解剖形态68

(二)胆的生理功能68

(三)胆的生理特性69

二、胃69

(一)胃的解剖形态70

(二)胃的生理功能70

(三)胃的生理特性71

三、小肠72

(一)小肠的解剖形态72

(二)小肠的生理功能72

(三)小肠的生理特性73

四、大肠73

(一)大肠的解剖形态73

(二)大肠的生理功能74

(三)大肠的生理特性74

五、膀胱74

(一)膀胱的解剖形态74

(二)膀胱的生理功能75

(三)膀胱的生理特性75

六、三焦75

(一)三焦的解剖形态75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76

(三)三焦的生理特性76

第三节 奇恒之府77

一、脑77

(一)脑的解剖形态77

(二)脑的生理功能78

(三)脑与五脏的关系79

二、髓80

(一)髓的解剖形态80

(二)髓的生理功能80

(三)髓与五脏的关系81

三、女子胞(附:精室)81

(一)女子胞的解剖形态81

(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81

(三)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82

[附]精室83

第四节 形体官窍83

一、形体83

(一)脉84

(二)皮85

(三)肉86

(四)筋87

(五)骨88

二、官窍89

(一)舌89

(二)鼻90

(三)口91

[附]咽喉92

(四)目94

(五)耳96

(六)前阴97

(七)后阴98

三、五脏外华98

(一)心其华在面99

(二)肺其华在毛99

(三)脾其华在唇99

(四)肝其华在爪99

(五)肾其华在发99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00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00

(一)心与肺的关系100

(二)心与脾的关系101

(三)心与肝的关系101

(四)心与肾的关系102

(五)肺与脾的关系103

(六)肺与肝的关系103

(七)肺与肾的关系104

(八)肝与脾的关系104

(九)肝与肾的关系105

(十)脾与肾的关系106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107

三、脏与腑的关系107

(一)心与小肠的关系108

(二)肺与大肠的关系108

(三)脾与胃的关系109

(四)肝与胆的关系110

(五)肾与膀胱的关系110

第六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110

一、神志活动111

(一)神志的内容111

(二)神志活动与五脏111

二、血液循行与五脏113

(一)血液循行的过程113

(二)血液循行与五脏114

三、呼吸运动与五脏115

(一)呼吸的过程115

(二)呼吸运动与五脏115

四、消化吸收与五脏116

(一)消化吸收的过程116

(二)消化吸收与五脏116

五、水液代谢与五脏116

(一)水液代谢的过程116

(二)水液代谢与五脏117

六、生长生殖与五脏117

(一)生长生殖的过程117

(二)生长生殖与五脏118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120

第一节 精121

一、精的基本概念121

(一)精的哲学含义121

(二)精的中医学含义121

二、精的生成122

(一)先天之精122

(二)后天之精122

三、精的功能122

(一)生殖繁衍122

(二)生长发育123

(三)生髓化血123

(四)濡润脏腑123

第二节 气123

一、气的基本概念123

(一)气的哲学含义124

(二)气的医学含义124

二、气的生成127

(一)气的来源127

(二)气的生成过程128

三、气的功能130

(一)推动作用130

(二)温煦作用131

(三)防御作用131

(四)固摄作用132

(五)营养作用133

(六)气化作用133

四、气的运动134

(一)气机的概念134

(二)气机的形式134

五、气的分类136

(一)元气136

(二)宗气138

(三)营气139

(四)卫气140

第三节 血142

一、血的基本概念142

二、血的生成142

(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142

(二)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143

三、血的循行144

(一)血液循行的方式144

(二)血液运行的机制144

四、血的生理功能145

(一)营养和滋润全身145

(二)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146

第四节 津液146

一、津液的概念146

二、津液的代谢147

(一)津液的生成147

(二)津液的输布147

(三)津液的排泄148

三、津液的功能148

(一)滋润和濡养作用149

(二)化生血液149

(三)调节阴阳149

(四)排泄废物149

(五)载气宁气150

四、五脏化液150

(一)五脏化液的概念150

(二)五脏与五液的关系150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151

一、气与血的关系151

(一)气对血的作用151

(二)血对气的作用152

二、气与精的关系153

(一)气对精的作用153

(二)精对气的作用153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153

(一)气对津液的作用153

(二)津液对气的作用154

四、血与精的关系154

(一)血对精的作用154

(二)精对血的作用154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155

(一)血对津液的作用155

(二)津液对血的作用155

第四章 经络学说156

第五章 病因157

一、病因的概念157

二、病因的分类方法及其历史沿革157

(一)《内经》的阴阳分类方法157

(二)《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158

(三)陈无择“三因学说”158

三、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158

(一)整体观念158

(二)辨证求因158

第一节 外感病因159

一、六淫159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159

(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160

(三)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161

二、疠气168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168

(二)疠气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169

(三)疫疠的发生和流行的相关因素169

第二节 内伤病因170

一、七情170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170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70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171

二、饮食失宜173

(一)饮食不节173

(二)饮食偏嗜174

(三)饮食不洁175

三、劳逸175

(一)过劳175

(二)过逸176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176

一、痰饮176

(一)痰饮的基本概念176

(二)痰饮的形成177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177

二、瘀血178

(一)瘀血的基本概念178

(二)瘀血的形成178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179

(四)常见瘀血病证180

三、结石180

(一)结石的概念180

(二)结石的形成180

(三)结石的致病特点181

第四节 其他病因181

一、外伤181

(一)外伤的概念181

(二)外伤的致病特点181

二、寄生虫183

(一)寄生虫的基本概念183

(二)寄生虫的致病特点183

三、先天因素183

(一)先天因素的基本概念183

(二)先天因素的致病特点184

四、药邪184

(一)药邪因素的概念184

(二)药邪因素的致病特点185

第六章 病机186

第一节 发病机理187

一、健康与疾病188

二、发病机理188

(一)邪正斗争与发病188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191

三、发病类型194

(一)卒发194

(二)伏发194

(三)徐发195

(四)继发195

(五)合病与并病195

(六)复发195

第二节 基本病机197

一、邪正盛衰197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198

(二)虚实变化199

二、阴阳失调200

(一)阴阳盛衰201

(二)阴阳互损202

(三)阴阳格拒203

(四)阴阳转化204

(五)阴阳亡失204

三、气血失常205

(一)气的失常205

(二)血的失常207

(三)气血关系失调208

四、津液失常209

(一)津液不足210

(二)水湿停聚210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211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212

一、风气内动212

(一)内风的含义212

(二)内风的病理变化212

(三)外风与内风的关系213

二、寒从中生213

(一)内寒的含义213

(二)内寒的病理变化214

(三)外寒与内寒的关系214

三、湿浊内生214

(一)内湿的含义214

(二)内湿的病理变化215

(三)外湿与内湿的关系215

四、津伤化燥215

(一)内燥的含义215

(二)内燥的病理变化215

(三)外燥与内燥的关系216

五、火热内生216

(一)内火的含义216

(二)内火的病理变化216

(三)外火与内火的关系217

第四节 脏腑病机217

一、五脏病机218

(一)心的病机218

(二)肺的病机222

(三)脾的病机225

(四)肝的病机228

(五)肾的病机231

二、六腑病机233

(一)胆的病机233

(二)胃的病机233

(三)小肠的病机234

(四)大肠的病机234

(五)膀胱的病机235

(六)三焦的病机235

三、奇恒之府病机235

(一)脑的病机235

(二)髓和骨的病机236

(三)脉的病机236

(四)女子胞的病机236

第五节 经络病机237

一、十二经脉病机237

(一)经气虚实病机238

(二)经气郁滞病机238

(三)经气逆乱病机238

(四)经气衰竭病机238

二、奇经八脉病机239

(一)督脉病机239

(二)冲任病机239

(三)带脉病机239

(四)维脉病机239

(五)跷脉病机239

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240

一、疾病传变的概念240

(一)疾病传变的含义240

(二)疾病传变的形式240

二、病位传变240

(一)表里出入241

(二)外感疾病的传变241

(三)内伤杂病的传变243

三、病性转化244

(一)病性的概念244

(二)病性转化的形式244

四、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245

(一)体质因素246

(二)病邪性质246

(三)地域气候246

(四)生活状况246

第七节 疾病的转归247

一、转归的概念247

(一)正胜邪退247

(二)邪胜正衰247

二、转归的形式247

(一)痊愈247

(二)死亡248

(三)缠绵248

(四)后遗249

(五)复发249

第七章 养生与防治251

第一节 养生251

一、天年与衰老251

(一)天年251

(二)衰老252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253

(一)顺应自然253

(二)形神共养253

(三)保精护肾254

(四)调养脾胃254

第二节 预防254

一、未病先防255

(一)未病先防的概念255

(二)未病先防的方法255

二、既病防变256

(一)既病防变的概念256

(二)既病防变的方法256

第三节 治则257

一、治则的概念257

(一)治则的含义257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257

(三)治疗原则257

二、基本治则258

(一)扶正祛邪258

(二)标本先后259

(三)正治与反治260

(四)调整阴阳261

(五)调和气血262

(六)调整脏腑266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