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 2005-2006【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闵维方主编;王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10568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52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266页
- 主题词:教育事业-研究报告-中国-2005;劳动力资源-资源管理-研究报告-中国-2005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 2005-200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1
教育是制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2
图2
图1 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一个综合分析框架2
专栏1 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话3
专栏3
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基础3
教育与人类的福利具有直接的关联性4
成就与问题5
应对挑战的整体化方案6
第1部分 主题报告11
第一章 中国教育发展现状11
发展目标及实施11
专栏1.1 《达喀尔行动纲领》六项全民教育目标11
专栏1.2 联合国大会2000年9月6日第A/56/326号决议中与教育有关的千年发展目标(MDGs)12
图1.1 三次人口普查各种受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3
专栏1.3 中国实施全民教育进展情况13
图1.2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化14
表14
表1.1 各级教育毛入学率14
表1.2 2000年与2002年各级普通学校女学生数及其比例15
表1.3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城乡与地区差距16
图1.3 城乡教师质量对比16
表1.4 各省区市各级教育保留率与教师质量17
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指数分析18
图1.4 中国教育发展指数(EDI)19
表1.5 按教育发展指数大小进行的分类20
图1.5 教育发展指数的地区比较20
图1.6 114个国家2000年教育基尼系数21
教育成就在全体人口中的分布21
专栏1.4 教育成就在全体人口中的分布:影响因素与变化趋势22
图1.7 15岁以上人口教育基尼系数23
就学机会和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23
图1.8 以入学率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变量的基尼系数24
各社会阶层的高等教育机会差距24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变化24
图1.9 按家庭经济状况分组的高校生分布情况25
图1.10 按家庭经济状况分组的高校生分布的洛伦兹曲线25
公立高等院校入学机会的分析26
图1.11 按家庭经济状况分组的高等教育净入学率26
图1.12 按家庭经济状况分组的高等教育净入学率的累积分布26
图1.14 父亲职业为单位或部门负责人或高级专业人员家庭学生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27
图1.13 父亲职业为农林牧副渔人员家庭学生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27
图1.15 父亲教育程度指数变化情况28
表1.6 父亲教育程序指数变化情况28
民办高校入学机会分析28
表1.8 民办高校学生抽样调查家庭教育背景29
表1.7 民办高校学生抽样调查家庭职业背景29
继续教育:需求强烈,供给短缺30
表1.9 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需求31
图1.16 教育因素与农民工的自我发展32
第二章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33
我国教育发展观的历史回顾33
专栏2.1 重要的改革里程碑35
表2.1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战略地位的演变36
专栏2.2 人才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38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39
表2.2 工具主义的教育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40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44
专栏2.3 教育的支柱45
第三章 教育体系完善与发展的整体化方案48
以人民的学习需求为教育体系完善的根本依据48
图3.1 教育需求日益受到两个市场的影响49
专栏3.1 非正规就业的大量存在将是长期持续的现象50
表3.1 能力的金字塔与教育目标51
以全体人民的能力建设为目的51
表3.2 属于公共服务性质的教育与培训人口及占总人口比重54
充分满足弱势人群的学习需求54
表3.3 政府针对技术工人紧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政策措施55
专栏3.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农村教育的重要作用55
表3.4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程度分布56
大力改革供给导向型和共同体式的教育体系57
解放思想,鼓励创新与试验58
努力建设公共教育财政机制60
第四章 改进教育财政系统的保障性、有效性和公平性60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财政机制62
表4.1 2000—2003年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的学杂费63
图4.2 各省人均GDP与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64
图4.1 各省人均GDP与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64
图4.3 各省人均GDP与高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65
表4.2 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机制发展的四个阶段66
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区分公共财政责任和市场机能68
图4.4 2001年不同国家不同教育级别生均公共教育经费绝对值的比较69
图4.5 各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的比较69
图4.6 1996—2004年学费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比较70
专栏4.1 财政拨款和学杂费之外的经费来源渠道72
表4.4 中国各级教育财政拨款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例72
表4.3 1999年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比较72
专栏4.2 以投入为基础的拨款74
专栏4.3 以产出为基础的拨款75
国际视野下教育财政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75
图4.7 分地区6—22岁学龄人口发展趋势76
专栏4.4 教育财政公平的度量指标77
图4.8 不同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与实际值比较77
共同的发展取向:供给的充足性、分配的公平性和使用的有效性78
专栏4.5 对义务教育财政的法律规定79
专栏4.6 美国州政府为平衡学区经费差异使用的七项财政补助计划82
专栏4.7 澳大利亚的需求本位经费计算方法83
表4.5 1996—1997年英国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的教育标准费用评估因素84
专栏4.9 美国高等教育将产出指标引入拨款方法85
专栏4.8 英格兰高等教育的经费拨付85
完善制度建设,推进教育财政系统的保障性、有效性和公平性86
第五章 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构建多元化教育提供机制89
三种教育组织形态与提供机制89
专栏5.1 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三种理论90
教育提供机制发展的影响因素91
专栏5.2 三种教育模式91
表5.1 1988年不同国家和地区各级私立教育所占的比重92
图5.1 影响教育提供机制发展的因素93
表5.2 政策目标与教育提供机制94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95
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提供机制95
表5.3 一些国家对私立教育进行财政补助的政策101
表5.4 1995和2001年教育机构公共经费来源和私人经费来源的相对比例103
专栏5.3 美国营利性职业教育发展历史105
专栏5.4 美国凤凰大学106
专栏5.5 我国混合型学校的七种形式108
国际视野下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110
第六章 加速义务教育后培训体系建设110
专栏6.1 发达国家的职业培训立法111
中国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现状117
图6.1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人口比重118
图6.2 我国各行业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情况构成119
专栏6.2 我国职业培训相关法律规定121
中国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121
专栏6.3 TAFE学院——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和培训之间的立交桥124
建立和完善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体系128
专栏6.4 终身学习的指标体系129
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指标国际比较132
表6.1 OECD国家部分年份的经济、教育数据133
表6.2 OECD国家部分年份的25—64岁劳动力培训参与率及参与时间(1)134
表6.3 OECD国家部分年份的25—64岁劳动力培训参与率及参与时间(2)135
表6.4 OECD国家部分年份的25—64岁劳动力培训参与率及参与时间(3)136
表6.5 OECD国家部分年份的25—64岁劳动力培训参与率及参与时间(4)137
表6.6 1994年OECD国家公共教育、培训经费占GDP的比例138
表3 2000年中国各行业人员受教育水平139
表2 2000年中国三类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比较139
附表:139
表1 1999年OECD国家25—64岁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状况139
表5 2000年各地区分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15岁及以上人口)140
表4 2000年我国不同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140
表6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程度分布141
表7 2002年我国职业培训规模141
表8 2002年分地区技工学校综合情况142
表9 2002年分地区技工学校培训情况143
表10 2002年分地区就业训练中心综合情况(1)144
表10 2002年分地区就业训练中心综合情况(2)145
表11 2002年分地区社会力量办职业培训机构综合情况(1)146
表11 2002年分地区社会力量办职业培训机构综合情况(2)147
表12 2002年分地区职业技能鉴定综合情况148
确立高等学校的主体地位,完善与改革国家创新体系149
第七章 使高等学校成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149
表7.1 R D人力资源150
专栏7.1 OECD国家实施新的科学技术计划与创新政策150
图7.1 1998—2001年七国集团国家理科和工科毕业生人数151
表7.3 R D研究经费152
表7.2 R D人员152
专栏7.2 “211工程”和“985工程”153
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154
表7.4 美国联邦政府资助大学的三种模式154
专栏7.3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55
图7.2 导师对目前硕士研究生整体质量的评价155
制度创新,将我国建设成为国际学术与科技中心157
专栏7.4 国际学术与科技中心158
美国成为国际学术和科技中心的经验及其启示159
专栏7.5 美国政府对公立大学的管理160
专栏7.6 美国大学董事会职责161
政策建议163
第2部分 中国教育发展指数167
第八章 中国教育发展程度的省区市比较167
教育发展指数的构成167
图8.1 教育发展指数(EDI)的构成168
各省区市教育发展总体排序169
表8.1 计算EDI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权重169
各省区市教育发展按分项指标排序170
表8.2 按教育发展指数大小进行的分类170
表9.1 北京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72
第九章 中国各省区市教育发展指数解析172
表9.2 天津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73
表9.3 河北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74
表9.4 山西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74
表9.5 内蒙古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75
表9.6 辽宁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76
表9.7 吉林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77
表9.8 黑龙江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78
表9.9 上海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78
表9.10 江苏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79
表9.11 浙江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80
表9.12 安徽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81
表9.13 福建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81
表9.14 江西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82
表9.15 山东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83
表9.16 河南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84
表9.17 湖北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85
表9.18 湖南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85
表9.19 广东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86
表9.20 广西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87
表9.21 海南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88
表9.22 重庆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89
表9.23 四川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89
表9.24 贵州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90
表9.25 云南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91
表9.26 西藏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92
表9.27 陕西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92
表9.28 甘肃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93
表9.29 青海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94
表9.30 宁夏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95
表9.31 新疆教育发展各方面排名及指数196
图10.1 教育发展指数(EDI)及分指标指数的地区比较197
第十章 中国教育发展程度的地区比较197
各地区按教育存量排序197
各地区教育发展总体排序197
各地区按教育增量排序198
各地区按教育投入排序198
各地区按教育贡献排序199
表10.1 各级教育师资水平的地区比较199
附图200
图1 各省区市的教育发展指数(EDI)排序200
图2 各省区市的教育存量指数排序201
图3 各省区市的教育增量指数排序202
图4 各省区市的教育投入指数排序203
图5 各省区市的教育贡献指数排序204
图6 北京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05
图7 天津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06
图8 河北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07
图9 山西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08
图10 内蒙古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09
图11 辽宁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10
图12 吉林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11
图13 黑龙江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12
图14 上海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13
图15 江苏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14
图16 浙江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15
图17 安徽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16
图18 福建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17
图19 江西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18
图20 山东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19
图21 河南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20
图22 湖北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21
图23 湖南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22
图24 广东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23
图25 广西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24
图26 海南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25
图27 重庆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26
图28 四川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27
图29 贵州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28
图30 云南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29
图31 西藏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30
图32 陕西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31
图33 甘肃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32
图34 青海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33
图35 宁夏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34
图36 新疆各级教育指数与全国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比较235
附表:236
表1 2003年各省区市教育发展排名236
表2 2003年各省区市教育发展指数237
表3 各省区市教育发展基本情况238
表4 各省区市人均受教育年限(1996—2003年)239
表5 国内生产总值240
表6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与三类产业贡献率241
表7 投资率242
表8 人口与就业243
表9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244
表10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244
表11 城乡居民生活基本情况245
参考文献246
热门推荐
- 2988811.html
- 3469498.html
- 1377095.html
- 3685105.html
- 2645282.html
- 20615.html
- 3592661.html
- 2280949.html
- 212951.html
- 149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96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34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90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25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82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84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53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18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21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13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