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球的结构、演化和动力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有学,尹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0647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3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地球(学科: 结构 学科: 研究) 地球演化(学科: 研究) 地球动力学(学科: 研究) 地球 地球演化 地球动力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球的结构、演化和动力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章地震成像1——多尺度层析与全波偏移1
1.1引言2
1.1.1地震成像的目的2
1.1.2地震成像的方法和分辨率3
1.2地震层析成像——内部物性成像5
1.2.1波速分析和地震层析成像5
1.2.2多尺度层析法8
1.2.3多尺度层析成像实例9
1.3地震偏移法——界面成像12
1.3.1地震偏移法12
1.3.2全波偏移法16
1.3.3全波地震偏移实例18
1.4概述——合成偏移和层析成像23
参考文献25
第二章地震成像2——岛弧与大陆边缘的地震及火山活动31
2.1引言32
2.2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的最新进展33
2.3俯冲板片和岛弧的岩浆作用36
2.4深部板片脱水和弧后扩张38
2.5岛弧的岩浆活动对地壳大震的影响39
2.6大震中心部位的流体41
2.7结束语42
参考文献43
第三章地幔中的相变和地幔矿物学49
3.1引言50
3.2高压实验技术51
3.2.1活塞-汽缸高压仪52
3.2.2多砧高压装置53
3.2.3金刚石砧压槽装置55
3.3地幔矿物的高压实验结果57
3.3.1 SiO2多相及各物相间的关系57
3.3.2 Mg2SiO4多相及各相之间的关系60
3.3.3 Fe2SiO4多相与各相之间的联系62
3.3.4 Mg2SiO4-Fe2SiO4体系中各物相间的关系62
3.3.5 MgSiO3多相及各相间的关系66
3.3.6 Mg3Al2Si3O12中的相变68
3.3.7 MgSiO3-Mg3Al2Si3O1 2体系中各物相间的关系68
3.3.8 FeSiO3、Fe3Al2Si3O12 CaSiO3和CaMgSi2O6中的相变69
3.4全岩的高压实验结果71
3.4.1地幔岩(或称橄榄岩)72
3.4.2玄武岩75
3.4.3方辉橄榄岩77
3.5小结78
参考文献79
第四章地核——20世纪的发现及展望91
4.1引言92
4.2地核的发现93
4.3地核的化学组成95
4.4地核与地球发电机96
4.5外核结构97
4.6内核结构99
4.6.1 内核的各向异性99
4.6.3内核剪切波102
4.6.2内核的衰减性102
4.7内核旋转103
4.8展望105
参考文献106
第五章地质年代学与地球的年龄117
5.1引言118
5.2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基本原理123
5.2.1 基于现存放射性核素的地质年代学123
5.2.2基于已绝灭的放射性核素的地质年代学127
5.3.1 Pb同位素年龄130
5.3 Pb同位素年龄和由Hf-W体系获得的地核形成年龄130
5.3.2 Hf-W体系139
5.3.3其他成核年龄模式141
5.4应用I.Pu-U-Xe系统确定Xe封闭年龄146
5.4.1 Xe封闭年龄的数据和对它的基本认识146
5.4.2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和不一致154
5.4.3更加复杂的去气模型158
5.5.1碎屑锆石年龄160
5.5.2双Sm-Nd体系160
5.5地壳一地幔分离的最早年龄160
5.5.3 Nb-Zr系统161
5.5.4最早地壳形成的时间163
5.6月亮的年龄163
5.7讨论和结论164
参考文献166
第六章造山带的重力滑塌177
6.1引言178
6.2.1概念模型179
6.2重力滑塌的基本机制179
6.2.2基本力学模型181
6.3同造山期拉张——青藏高原和安第斯186
6.3.1西藏高原187
6.3.2中安第斯山脉188
6.4造山期后拉张——北美科迪勒拉189
6.5讨论195
6.6结论197
参考文献198
第七章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207
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207
7.1引言208
7.2古生代和中生代构造211
7.2.1喜马拉雅211
7.2.2拉萨地体213
7.2.3羌塘地体217
7.2.4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地体220
7.2.5东昆仑-柴达木地体222
7.2.6祁连山地体223
7.2.7西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脉224
7.3印度板块-亚洲板块的碰撞时代225
7.3.1板块运动学和古地磁学226
7.3.2地层学和古生物学证据226
7.3.3冈底斯岩基的最年轻年龄227
7.4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新生代变形228
7.4.1喜马拉雅地区228
7.4.2青藏南部230
7.4.3青藏高原中部232
7.4.4青藏高原北部236
7.4.5青藏高原东部243
7.5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的晚新生代S—N向裂谷245
7.5.1地质背景245
7.5.2青藏裂谷形成的机制246
7.5.3裂谷与走滑断裂的关系248
7.6同碰撞火成岩活动248
7.6.1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及其在碰撞构造中的意义248
7.6.2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北边,青藏高原同碰撞期火成岩活动250
7.7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深部地壳和上地幔变形251
7.7.1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在青藏高原之下252
7.7.2剪切波各向异性253
7.7.3亮点254
7.7.4青藏高原北部低速带254
7.8新生代和古生代变形之间的构造关系254
7.9青藏高原隆升的定年代表256
7.10结论257
参考文献260
第八章海底扩张和大洋中脊动力学问题概述283
8.1引言284
8.2海底扩张和海洋岩石圈的演化286
8.3大洋中脊的扩张活动和地形变化291
8.4洋中脊的分段和沿轴向变化295
8.4.1洋中脊的分段295
8.4.2沿轴向变化296
8.4.3与扩张速率的相关性297
8.4.4地幔上涌的二维或三维模式300
8.5.1透镜体状岩浆房的深度随扩张速率的变化301
8.5洋中脊处海洋地壳的起源301
8.5.2沿洋中脊的轴向变化:新的观测资料305
8.5.3一个完整的海洋地壳生成新模型307
8.6存在的突出问题313
8.6.1上涌地幔内部分熔融物的运移和横向集合效应313
8.6.2快速扩张下东太平洋洋隆存在多个熔融透镜体?314
8.6.3洋中脊处的热液循环系统316
参考文献318
名词索引330
热门推荐
- 994879.html
- 2439838.html
- 2666838.html
- 3724930.html
- 2146858.html
- 1132602.html
- 287257.html
- 3166347.html
- 1702115.html
- 3131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99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4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29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54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38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28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84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788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0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6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