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
  • 王立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海出版社
  • ISBN:780669411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0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2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一)类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类分2

(二)本书“主题”的内涵及民族特征12

(三)主题存在的美学基础与十大主题间的内在联系21

(四)民族接受心理及其与创作传统的互动整合29

第一章、中国古代惜时文学主题39

(一)“及时行乐”与“乘时而动”——《诗经》、《楚辞》中的主题发端39

(二)“应时”与“待时”——先秦散文中的时间意识45

(三)“盛衰极反”与“乐极悲生”——“天人合一”与主题的再次高峰49

(四)“得失随缘”与“修道延年”——循环观念、道释思想与主题余脉56

(五)永恒追求与相对完善——惜时之于文人心态和文化心理66

第二章、中国古代相思文学主题73

(一)“春去夏复来,相思几时歇”——相思主题的历史回顾73

(二)“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相思情切的外在契机78

(三)“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情欲燃烧的深层动源88

(四)“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深情挚意的升华方式105

(五)“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情感外化的特殊表征122

(六)“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相思律动的时间特点133

(七)“寄遥情于婉娈,结深怨于蹇修”——相思之作的弹性结构140

(八)“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主题的美学精神与文化意义145

第三章、中国古代出处文学主题151

(一)“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出处意念的不绝如缕151

(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孟出处态度述评155

(三)“曳尾涂中”与“身去意存”——《庄子》、《楚辞》中的出处嗟叹160

(四)“山居是其宜”与“终返班生庐”——谢灵运与陶渊明的出处之别166

(五)“山中宰相”与“终南捷径”——朝隐之念的缘起与核心之旨175

(六)“以处者为优,出者为劣”——出处纠葛中的文人士大夫心态189

(七)“壮志郁不用”,“泄为山水诗”——出处情结之于文学流脉196

第四章、中国古代怀古文学主题201

(一)“利用历史来对现实作出裁判”——怀古主题开端的价值取向201

(二)“借史事以咏己之怀抱”与“经古人之成败以咏之”——怀古主题发展的基本轨迹207

(三)“世俗之性,好褒古而毁今”——怀古的文化与心理成因212

(四)“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怀古之作常见的表现特点219

(五)“然则古何必高,今何必卑哉”——怀古主题的余绪余弊230

第五章、中国古代悲秋文学主题249

(一)“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秋愁咏叹的历时性巡览249

(二)“愁因薄雾起,兴是清秋发”——秋的物候特质与人的对象化解悟256

(三)“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悲秋的社会性与文化氛围260

(四)“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悲秋系统的美感穿透力269

(五)“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悲秋与文人士大夫心理274

(六)“何人解识秋堪美,莫为悲秋浪赋诗”——悲秋主题对中国文学的负价值278

第六章、中国古代春恨文学主题285

(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春恨的美感成因285

(二)“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春恨正宗及诸多变体290

(三)“天荒地变心难折,若比阳春意未多”——春恨效应的实现过程305

(四)“曾闻秋士最易生悲,况说倾城由来多怨”——春恨悲秋美感体验比较311

(五)“春风堪赏还堪恨,才见开花又落花”——春恨与民族审美接受心理318

第七章、中国古代游仙文学主题324

(一)“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游仙主题的文学史讨源324

(二)精神超越与肉体永恒——游仙主题内涵的两大层面337

(三)执着于过程与身殉于祈寿——超文化追求中的积极质素345

(四)务实尚真与内在补偿——惜时与游仙的人性价值比较355

(五)离经叛道与神思远翥——仙声神氛的文化与审美阶位360

(一)“把君衫袖望垂杨,两行泪下思故乡”——思乡主题的文学史检视368

第八章、中国古代思乡文学主题368

(二)“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乡情萌动的乐音音响引子377

(三)“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思乡表达的原型意象393

(四)“安土重迁,黎民之性”——思乡心态的社会成因399

(五)“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思乡意念的心理动源411

(六)“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思乡与相思的情感内涵比较415

(七)“老将何面还吾土,梦有惊魂在楚乡”——思乡主题的正负文化价值422

第九章、中国古代黍离文学主题424

(一)“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黍离原型初始与流播424

(二)“慨故都禾黍,故家乔木,哪忍重看”——黍离之痛成因透视429

(三)“黍离麦秀之悲,暗说则深,明说则浅”——主题表现特点举要433

(四)“故宫禾黍之感,有余痛焉”——黍离主题的文化意义与价值迁移447

第十章、中国古代生死文学主题461

(一)“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生死之念的理性支点461

(二)“圆首含气,孰不乐生而畏死”——生死主题的人性延展468

(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生死主题原型意象略示474

(四)“有是胸襟以为基,而后可以为诗文”——生死之痛的审美价值482

(五)“续以《薤露》之歌,座中闻者皆为掩涕”——生死主题的曲折扩散492

后记4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