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强震动作用下顺倾和反倾岩质边坡动力响应与破坏机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强震动作用下顺倾和反倾岩质边坡动力响应与破坏机理
  • 刘红帅,唐亮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978750284775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33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147页
  • 主题词:强震-地震作用-岩石-边坡稳定性-稳定分析;强震-地震作用-岩石破坏机理-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强震动作用下顺倾和反倾岩质边坡动力响应与破坏机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基础篇2

第一章 绪论2

1.1 研究意义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3

1.2.1 地震边坡破坏的类型3

1.2.2 地震崩滑体的统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

1.2.3 地震加速度响应6

1.2.4 变形破坏机理8

1.3 研究内容10

第二章 FLAC3D力学原理及数值模拟技术12

2.1 力学原理12

2.1.1 应变速率计算12

2.1.2 应力计算13

2.1.3 速度和位移计算14

2.1.4 不平衡力及阻尼计算14

2.1.5 循环计算15

2.2 实施关键技术15

2.2.1 FLAC3D求解流程15

2.2.2 网格划分15

2.2.3 边界条件及阻尼的确定16

2.2.4 计算模型及参数16

2.2.5 地震波的调整17

第三章 岩质边坡振动台试验设计19

3.1 引言19

3.2 试验设备20

3.3 原型边坡20

3.4 模型边坡方案21

3.4.1 模型设计21

3.4.2 模型材料22

3.4.3 模型制作22

3.5 观测方案23

3.5.1 基本原则23

3.5.2 传感器位置布设24

3.6 小结25

二 顺倾岩质边坡篇28

第四章 顺倾岩质边坡表面放大效应28

4.1 引言28

4.2 地震动输入方式的影响28

4.3 地震动参数对边坡表面放大效应的影响31

4.3.1 地震动峰值的影响31

4.3.2 地震动频率的影响31

4.3.3 地震动持时的影响32

4.3.4 地震动初动方向的影响33

4.4 软弱夹层力学参数的影响34

4.4.1 体积模量的影响34

4.4.2 剪切模量的影响34

4.4.3 黏聚力的影响34

4.4.4 内摩擦角的影响35

4.4.5 抗拉强度的影响35

4.5 坡体结构的影响36

4.5.1 坡高的影响36

4.5.2 坡角的影响38

4.5.3 软弱夹层厚度的影响39

4.5.4 软弱夹层倾角的影响40

4.5.5 软弱夹层位置的影响40

4.6 小结41

第五章 顺倾岩质边坡地震破坏机理43

5.1 引言43

5.2 坡高的影响43

5.2.1 塑性区计算结果43

5.2.2 坡高的影响规律49

5.3 坡角的影响49

5.3.1 塑性区计算结果49

5.3.2 坡角的影响规律54

5.4 软弱夹层厚度的影响54

5.4.1 塑性区计算结果54

5.4.2 软弱夹层厚度的影响规律57

5.5 软弱夹层倾角的影响57

5.5.1 塑性区计算结果57

5.5.2 软弱夹层倾角的影响规律59

5.6 软弱夹层位置的影响59

5.6.1 塑性区计算结果59

5.6.2 软弱夹层位置的影响规律60

5.7 小结60

第六章 顺倾岩质边坡大型振动台试验62

6.1 引言62

6.2 模型试验加载62

6.3 模型边坡的动力特性65

6.3.1 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65

6.3.2 动力特性的影响因素67

6.4 模型边坡的加速度响应68

6.4.1 加速度响应放大规律70

6.4.2 峰值加速度的影响74

6.4.3 坡体对输入地震动的影响75

6.5 模型边坡破坏机理77

6.6 滑坡尘雾景象79

6.7 小结80

三 反倾岩质边坡篇84

第七章 反倾岩质边坡表面放大效应84

7.1 引言84

7.2 坡体结构的影响84

7.2.1 坡高的影响85

7.2.2 坡角的影响85

7.2.3 软弱夹层厚度的影响86

7.2.4 软弱夹层倾角的影响87

7.2.5 软弱夹层位置的影响87

7.3 小结88

第八章 反倾岩质边坡地震破坏机理89

8.1 引言89

8.2 坡高的影响89

8.2.1 塑性区计算结果89

8.2.2 坡高的影响规律92

8.3 坡角的影响93

8.3.1 塑性区计算结果93

8.3.2 坡角的影响规律96

8.4 软弱夹层厚度的影响96

8.4.1 塑性区计算结果96

8.4.2 软弱夹层厚度的影响规律98

8.5 软弱夹层倾角的影响98

8.5.1 塑性区计算结果98

8.5.2 软弱夹层倾角的影响规律100

8.6 软弱夹层位置的影响100

8.6.1 塑性区计算结果101

8.6.2 软弱夹层位置的影响规律102

8.7 小结103

第九章 反倾岩质边坡大型振动台试验104

9.1 引言104

9.2 试验加载方案104

9.3 试验结果分析106

9.3.1 模型边坡的加速度响应106

9.3.2 坡体对输入地震动的影响114

9.4 模型边坡破坏机理117

9.5 小结118

四 结束篇120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120

10.1 顺倾岩质边坡成果120

10.1.1 地震响应120

10.1.2 破坏机理121

10.1.3 大型振动台试验122

10.2 反倾岩质边坡成果122

10.2.1 地震响应122

10.2.2 破坏机理123

10.2.3 大型振动台试验123

10.3 展望124

参考文献125

参考资料1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