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根本指南 科学发展观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根本指南 科学发展观研究
  • 总参政治部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ISBN:750655358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42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根本指南 科学发展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历史性飞跃1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时代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1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改革发展进入关键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2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性思考5

(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借鉴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6

二、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9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9

(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一脉相承12

(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15

三、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17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7

(二)科学发展观的框架体系20

(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特征22

四、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4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4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5

五、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28

(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28

(二)科学发展观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思想武器29

(三)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30

(四)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理论指导31

第一章 科学发展的认识论基础33

一、求真务实是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精髓33

(一)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33

(二)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品质36

(三)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的精神内核38

二、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又一次升华40

(一)求真务实强调“知”和“行”的相互作用,扩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途径40

(二)求真务实强调“求”和“务”的主动性,增强了党的思想路线的能动作用41

(三)求真务实强调“真”与“实”的辩证统一,赋予了党的思想路线的价值内涵43

三、深刻把握求真务实的时代内涵45

(一)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46

(二)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48

(三)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49

(四)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50

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51

(一)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共产党人应具备的政治品格51

(二)坚持“三个根本”,进一步提高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切实端正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53

(三)重实际、干实事、求实效,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57

第二章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61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61

(一)以人为本科学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62

(二)以人为本科学回答了“发展依靠谁”的问题,揭示了科学发展的主体力量66

(三)以人为本科学回答了发展的根本属性问题,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68

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72

(一)坚持以人为本,找到了把党的宗旨转化为执政实践的实现途径72

(二)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了党完成执政使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74

(三)坚持以人为本,明确了党执政兴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6

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8

(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79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81

(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把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落到实处83

第三章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针87

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方针的新突破87

(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的提出,实现了发展要素单元性与整体性的统88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的提出,实现了发展结构平面式与立体式的统89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的提出,实现了发展过程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91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93

(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93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96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体现了党执政兴国的客观要求99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提供了解决新世纪新阶段制约发展深层矛盾的战略指导101

(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基本遵循101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民主进程提供了正确导向104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为完善社会政策、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原则指导107

四、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09

(一)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10

(二)统筹区域发展,形成合理区域开发格局115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118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120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22

第四章 “四位一体”发展的总体布局126

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创新和发展126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为确立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127

(二)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130

(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133

二、 “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从总体设计上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战略平台136

(一)“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更加完整、更加系统136

(二)“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为党和政府统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138

三、贯彻“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142

(一)贯彻“四位一体”发展布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同向推进142

(二)贯彻“四位一体”发展布局,必须坚持整体协调、同步推进144

(三)贯彻“四位一体”发展布局,必须坚持上下一致、全党一致146

第五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150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150

(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前人,提出了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科学设想150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52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期探索154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157

二、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160

(一)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161

(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163

(三)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土壤165

(四)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动力166

(五)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168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169

三、着力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关系和谐,积极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环境171

(一)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人际关系环境171

(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营造有利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生活环境173

(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175

四、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77

(一)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的活力178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180

(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181

(四)加强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183

(五)妥善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185

(六)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186

第六章 科学化的发展动力机制188

一、实现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188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奠定了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科学基础189

(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作了长期实践探索和新的理论概括191

(三)科学发展观着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需要,凸显了社会动力机制科学化的重大课题193

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动力作用197

(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动力作用,是实现动力机制科学化的关键环节197

(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动力作用,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199

(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动力作用,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体素质202

三、注重改革的系统配套,增强改革动力的综合效能205

(一)拉长改革短腿,坚持改革的整体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5

(二)加强科学配套,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7

(三)注重动态衔接,坚持改革的连续性,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9

四、强调科技创新自主性和原创性,进一步强化创新动力的可靠性和永续性211

(一)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环节,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211

(二)发挥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关键是要在自主创新上有所作为213

(三)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217

第七章 注重发展质量效益的科学调控和评价220

一、注重质量效益的调控和评价,是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220

(一)注重质量、讲求效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221

(二)注重质量效益的调控和评价,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杠杆224

(三)注重质量效益的调控和评价,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迫切要求228

二、着眼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政府的综合协调和战略管理能力231

(一)政府的综合协调和战略管理能力,对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231

(二)提高政府综合协调和战略管理能力,关键是要善于运用调控手段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34

(三)着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不断完善调控机制238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标准,构建有利于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评价体系240

(一)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41

(二)按照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242

(三)正确掌握和运用科学评价体系,努力实现评价效应的最大化246

第八章 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外交方略248

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248

(一)科学发展观本质上也是和平发展的发展观249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以世界眼光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重大战略思考252

(三)和平发展是全球化时代拓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际空间的必然选择254

二、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为抓住和用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战略主动256

(一)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发展战略至关重要256

(二)抓住机遇、促进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原则259

(三)着眼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总体布局”开展全方位外交263

三、积极倡导构建和谐世界,为我国发展营造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269

(一)倡导构建和谐世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眼光和崇高境界270

(二)倡导构建和谐世界,是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格局发展大势的必然结果272

(三)倡导构建和谐世界,在谋求互利共赢、共同繁荣中实现我国的和平发展275

第九章 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指南279

一、科学发展观在军事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指导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79

(一)科学发展观在军事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指导理论新的时代内涵280

(二)科学发展观在军事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形成了引领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创新理论体系282

(三)加强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方针283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体现了人民军队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285

(一)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和宗旨285

(二)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是支撑我军发展壮大的重要思想基础286

(三)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揭示了我军团结战斗的力量源泉288

三、科学判断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的历史方位,创造性地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289

(一)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反映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军队建设全局的新要求290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实现了我军职能任务的新拓展291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开辟了我军建设发展的新视野293

四、着眼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形成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294

(一)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要求,体现了对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战略思考295

(二)坚持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为根本标准,科学回答了实现我军发展目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98

(三)坚持以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为最高政治原则,深刻揭示了实现我军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299

五、围绕解决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提出了抓住龙头、把握主线、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构想302

(一)紧紧抓住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这个“龙头”,带动军队现代化建设整体发展302

(二)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这条主线,全面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304

(三)始终坚持“统筹发展”的战略指导原则,努力锻造一支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化军事力量306

六、着眼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明确了推进我军自主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有效途径308

(一)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切实把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308

(二)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努力消除制约我军建设发展的深层次障碍311

(三)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新路子313

(四)坚持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之路,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315

第十章 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318

一、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318

(一)提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抓好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必然要求319

(二)提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要求320

(三)提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321

二、适应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全面提高组织领导能力322

(一)提高战略思维能力323

(二)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325

(三)提高决策能力327

(四)提高解决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331

三、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性,切实把加强能力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333

(一)要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333

(二)要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素质能力335

(三)要认真转变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338

后记3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