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贵州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贵州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4467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43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研究-贵州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贵州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口发展综述1
一、人口活动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1
二、古代和近代人口发展回顾2
三、1949-2002年期间总人口的变动4
(一)1949-1977年期间的总人口变动5
(二)1978-2002年期间的总人口变动7
四、20世纪90年代人口发展主要特征8
(一)总人口增速放慢,各地、州、市人口增长波动很大8
(二)育龄妇女生育率显著下降,生育模式发生明显变化10
(三)人口年龄结构类型进入成年型后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大,总抚养比继续下降,人口老化速度相对较慢。育龄妇女总数增加,生育旺盛期妇女数减少12
(四)人口迁移流动十分活跃,外出人口特别是外出省外人口数量巨大14
(五)人口文化素质提高较快,但与全国的差距明显15
(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增长极快,比重继续上升15
(七)人口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但与全国的差距在扩大16
五、人口转变16
(一)人口转变历程17
(二)人口转变中的生育率转变和死亡率转变19
六、人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1
(一)人口增速过快,造成人均经济指标偏低,贫困问题严重21
(二)人口高增长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巨大障碍22
(三)农业人口比重高,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庞大的隐性失业人口23
(四)劳动力资源的持续快速增长,既可减轻人口抚养负担,但同时又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24
(五)人口发展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25
(六)人口增长速度太快,加重了生态环境的破坏26
第二章 人口性别年龄和老龄化27
一、人口性别构成27
(一)总人口性别结构27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28
(三)死亡人口性别比31
(四)分年龄人口性别比33
二、人口年龄构成36
(一)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特点36
(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42
(三)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43
三、人口老龄化47
(一)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含义及其度量指标47
(二)人口老化的现状及趋势48
(三)老年人口的年龄构成50
(四)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51
(五)老年人口的婚姻与家庭51
(六)老年人口经济活动状况52
(七)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54
(八)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55
第三章 生育水平和人口控制58
一、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现状及发展趋势58
(一)人口增长正从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58
(二)人口控制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59
(三)育龄妇女的生育现状分析61
二、影响育龄妇女生育水平变化的主要因素69
(一)计划生育政策对贵州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69
(二)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水平的影响72
(三)育龄妇女从事的职业对其生育子女数量的影响73
(四)育龄妇女的城乡构成对生育水平的影响75
(五)育龄妇女的婚姻状况对生育水平的影响77
(六)经济发展对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77
三、人口控制的新情况、新问题79
(一)农村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多,人口控制形势依然严峻80
(二)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水平,增加了人口控制的难度81
(三)流动人口大幅增长,成为人口控制工作的难点81
四、对策建议82
(一)努力提高育龄妇女的文化教育程度,降低生育水平82
(二)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降低育龄妇女的政策生育率83
(三)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稳定计划生育干部队伍83
(四)不断增加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84
(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模式84
第四章 死亡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85
一、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85
(一)人口总死亡率及其变动85
(二)死亡人口的年龄构成及水平87
(三)分性别的死亡率及死亡人口性别比89
(四)婴儿死亡率91
二、死亡水平的地区差异和民族差异92
(一)死亡水平的地区差异92
(二)死亡水平的民族差异94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现状及变化96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状况103
一、2000年人口婚姻状况103
(一)总人口的婚姻状况构成104
(二)分性别的婚姻状况构成104
(三)分年龄的婚姻状况构成105
(四)不同受教育水平人口的婚姻构成状况110
二、婚姻状况变动的一般趋势111
(一)未婚人口与有配偶人口的变动趋势111
(二)离婚人口与丧偶人口的变动趋势115
(三)平均初婚年龄的变化117
三、婚姻状况的城乡差异及地区差异118
(一)婚姻状况的城乡差异118
(二)婚姻状况的地区差异120
四、家庭规模的现状及变动趋势123
(一)家庭户总量变动123
(二)平均家庭规模的变动趋势124
(三)不同规模家庭户的构成及变化125
五、家庭结构的现状及区域差异125
六、婚姻、家庭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127
(一)婚姻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127
(二)家庭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128
第六章 人口受教育状况130
一、人口受教育概况130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提高131
(二)人口教育结构及变化特点133
(三)男女受教育差异135
(四)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136
(五)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137
二、人口学业完成情况138
(一)学业完成程度及特点139
(二)九年义务教育成效显著142
(三)义务教育值得关注的问题144
三、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46
(一)就业人口文化素质状况147
(二)专业技术人员状况148
(三)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与GDP的关系149
(四)各行业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150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口职业分布152
第七章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154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与构成154
(一)劳动力资源供应充足,增速放慢,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低于全国水平155
(二)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与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57
(三)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略有上升,劳动就业处于年轻型阶段158
二、就业人口规模及结构159
(一)劳动参与率高于全国就业增长快于劳动力资源增长160
(二)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增加,分布不均衡163
(三)高学历就业人口行业分布不均,妇女就业范围有所扩大164
三、失业人口规模及构成168
(一)失业人口增加,农村转移劳动力和隐性失业量大168
(二)劳动年龄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与失业率成反比关系169
(三)性别比提高,女性失业人口减少171
四、非经济活动人口规模及结构173
(一)非经济活动人口增长快于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增长173
(二)非经济活动人口学生、退休人口为主体,性别比下降175
五、劳动资源优化配置177
(一)对劳动就业形势的认识177
(二)增加劳动就业岗位,实现劳动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179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183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状况183
(一)1953-1964年汉族、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184
(二)1964-1982年汉族、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185
(三)1982-1990年汉族、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186
(四)1990-2000年汉族、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188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和婚姻状况191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构成191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198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与年龄状况201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201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204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及职业构成215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构成215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职业构成215
第九章 迁移流动人口状况216
一、关于流动人口的定义216
二、迁移流动人口发展历史218
三、人口迁移流动现状220
(一)2000年流动人口总量达到473万人220
(二)迁移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221
四、迁移流动人口的文化构成及职业构成224
(一)迁移流动人口的文化结构224
(二)迁移流动人口的职业构成225
五、迁移流动人口的迁移原因构成227
(一)省内迁移流动人口迁移原因结构227
(二)省内流动人口迁移原因类型结构228
六、迁移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29
(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口流动频率逐步加快,2000年已成为人口净流出省份,对流出地经济产生显著影响230
(二)流动人口对城镇社会经济的影响232
七、提升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水平234
第十章 人口城镇化237
一、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点237
(一)城镇化的历史进程237
(二)十年来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238
(三)城镇化水平评价及地区差异241
(四)城镇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分析246
(五)城镇化过程中的若干制约因素248
二、城镇化发展的横向分析及必要性249
(一)城镇化水平的横向差距249
(二)走城镇化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50
三、城镇化的模式选择与发展原则253
(一)模式选择253
(二)发展原则254
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255
(一)完善推进人口城镇化的相关制度256
(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256
(三)完善政府调控及管理机制257
第十一章 人口居住状况259
一、住房总体状况259
(一)人均住房面积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与全国和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60
(二)住房建设发展较快,新建住房建筑面积较大间数较多260
(三)居民住房总体质量不高,配套设施不全261
二、人口住房差异状况分析262
(一)人口住房的城乡差异262
(二)居民住房质量的地区差异264
(三)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与间数的地区差异266
(四)居民购建住房费用的地区差异266
(五)居民住房状况的职业差异268
(六)居民住房状况的文化素质差异270
(七)居民人均住房间数的家庭户代数差异272
三、家庭户住房来源状况273
(一)购房方式273
(二)自建方式274
(三)租房方式274
(四)不同职业的住房来源构成275
四、影响省住房事业发展的原因分析275
(一)人口增长过快阻碍居民住房水平的提高275
(二)住房制度的改革对城镇住房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76
(三)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居民住房水平稳步提高的基本前提277
(四)人口城市化发展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大279
五、居民住房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对策280
(一)主要问题280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思考283
六、住房发展趋势286
(一)城市化发展加速城镇住房建设发展287
(二)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动对住房供给的影响288
(三)职业结构变动与住房需求288
(四)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促进住房经济发展289
(五)住房的整体效益将受到更多关注289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292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现状292
(一)人口与自然资源292
(二)人口与环境301
二、21世纪人口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303
(一)农业自然资源紧缺与食物生产303
(二)生产和消费激增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305
(三)生态系统破坏与生物多样性306
(四)人口问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307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309
第十三章 未来人口发展展望318
一、人口发展预测和分析318
(一)未来总人口发展预测318
(二)未来人口的主要构成325
二、未来10年人口发展的主要问题333
(一)人口就业问题333
(二)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335
(三)人口城镇化问题336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337
三、21世纪中期人口状况展望339
(一)人口总量和人口老龄化339
(二)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340
(三)死亡水平与平均预期寿命341
(四)人口城镇化342
热门推荐
- 3084936.html
- 176138.html
- 3255876.html
- 3180312.html
- 2161014.html
- 2306386.html
- 1534735.html
- 2509119.html
- 2668352.html
- 5341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53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18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52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07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80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73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63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16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70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