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震灾害对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地震灾害对策
  • 姚攀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0749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18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230页
  • 主题词:地震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地震灾害对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背景及意义1

1.2 阅览导读1

1.3 地震史话2

1.3.1 张衡与地动仪2

1.3.2 查尔斯·里克特和震级2

1.4 重点问题与解答3

第2章 地震基本知识4

2.1 地球的构造4

2.2 板块构造运动4

2.3 地震的类型和成因6

2.4 震源、震中、地震波6

2.5 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8

2.5.1 震级8

2.5.2 地震烈度8

2.5.3 抗震设防烈度10

2.5.4 汶川地震的震中、震级、地震烈度10

2.6 世界地震分布区域11

2.7 中国的地震分布区域11

2.8 地震预报13

2.8.1 触发地震的外力及发震机制十分复杂14

2.8.2 监测技术及理论认识十分有限14

2.8.3 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瞬时性14

2.8.4 地震预报的种种学说14

2.8.5 地震预报与异常现象15

2.8.6 地震预报的管理、发布程序17

2.9 地震史话18

2.9.1 赫顿和地质学18

2.9.2 地核之父—奥尔德姆19

2.9.3 罗伯特·马莱19

2.10 重点问题与解答20

第3章 地震灾害类型21

3.1 地震灾害特点21

3.1.1 多发性21

3.1.2 突发性21

3.1.3 瞬时性21

3.1.4 选择性22

3.1.5 次生性22

3.2 原生灾害22

3.2.1 造山运动22

3.2.2 地裂23

3.2.3 地陷23

3.2.4 液化23

3.2.5 工程结构破坏24

3.3 次生灾害25

3.3.1 滑坡26

3.3.2 泥石流27

3.3.3 火灾28

3.3.4 污染29

3.3.5 海啸29

3.3.6 洪灾30

3.4 诱发灾害30

3.5 不同地区的灾害类型31

3.6 地震史话31

3.6.1 华县大地震31

3.6.2 康熙皇帝住进防震棚32

3.6.3 阪神地震32

3.7 重点问题与解答33

第4章 预防地震灾害34

4.1 防震策略34

4.2 房屋防震35

4.2.1 房屋简介35

4.2.2 房屋结构的抗震性能36

4.2.3 房屋的常用结构形式及抗震性能41

4.2.4 不同体型的结构抗震性能42

4.2.5 不同设计的结构抗震性能42

4.2.6 不同施工质量的房屋抗震性能43

4.2.7 汶川地震房屋状况44

4.2.8 结构防震的体制建设44

4.2.9 建筑防震49

4.2.10 机电防震53

4.2.11 装修防震53

4.2.12 规划防震54

4.3 生活防震57

4.3.1 家具防震措施57

4.3.2 准备好应急物品58

4.4 特殊行业防震59

4.4.1 古建筑抗震保护策略59

4.4.2 文物的抗震保护60

4.5 地震灾害教育61

4.5.1 设“防震救灾日”和“防灾周”61

4.5.2 小震和灾害教育相结合61

4.5.3 灾害预警和灾害教育相结合62

4.6 地震灾害的预报和预警62

4.7 地震史话62

4.7.1 林同炎与抗震结构62

4.7.2 库仑和地震滑坡63

4.7.3 赖特与抗震63

4.7.4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64

4.8. 重点问题与解答65

第5章 应对地震灾害66

5.1 应对地震灾害的目标和行动原则66

5.2 应对地震灾害的基本流程66

5.3 地震中的安全区67

5.4 室内环境应对地震灾害67

5.4.1 农村未经过抗震设计的砌体住宅67

5.4.2 城镇多层砌体住宅69

5.4.3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多层教学楼、商场等69

5.4.4 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高层住宅70

5.4.5 其他抗震性能为优的高层或超高层房屋73

5.4.6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地铁、地下商场、地下车库73

5.4.7 影剧院、体育馆等大空间的房屋74

5.4.8 核设施或者特殊性化工等工业厂房内部74

5.4.9 电梯74

5.5 室外环境应对地震灾害74

5.5.1 农村室外—平原74

5.5.2 农村室外—山区75

5.5.3 农村室外—海滨75

5.5.4 城镇室外—步行76

5.5.5 城镇室外—开车或乘车76

5.6 应对地震掩埋77

5.7 应对地震火灾80

5.7.1 火灾基本知识80

5.7.2 地震火灾产生的原因81

5.7.3 应对原则83

5.7.4 预防地震火灾83

5.7.5 扑灭初起火灾85

5.7.6 常见火源的灭火方法86

5.7.7 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86

5.7.8 地震火灾中的逃生原则86

5.7.9 地震火灾中的逃生行动87

5.7.10 地震火灾中其他逃生行动87

5.8 应对特殊地震灾害87

5.8.1 天然气泄漏87

5.8.2 毒气泄漏87

5.8.3 雷雨天气87

5.9 应对避难生活88

5.10 日本紧急避难行动88

5.10.1 地震刚发生89

5.10.2 1~2分钟后89

5.10.3 3~5分钟后89

5.10.4 5~10分钟后89

5.10.5 10分钟~1小时89

5.10.6 1~3日89

5.11 地震灾害互助90

5.11.1 地震灾害中互助组织的目标90

5.11.2 建立互助组织90

5.11.3 救人方针94

5.11.4 展开营救行动94

5.11.5 救援方法95

5.11.6 保证营救人员的安全96

5.11.7 组织和管理临时社会组织96

5.11.8 分发与调配物资96

5.11.9 临时住宿97

5.11.10 避难场所的疾病预防、环境卫生管理97

5.11.11 唐山地震灾害经验97

5.12 地震史话98

5.12.1 地震与有限禁止核试验条约98

5.12.2 都江堰和地震98

5.12.3 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火灾99

5.13 重点问题与解答100

第6章 地震灾害救援101

6.1 国家地震应急体系101

6.1.1 组织体系101

6.1.2 信息报送和处理102

6.1.3 地震灾害分级102

6.1.4 地震应急响应等级102

6.1.5 紧急处置103

6.1.6 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103

6.1.7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103

6.1.8 群众的安全防护103

6.1.9 次生灾害防御103

6.1.10 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104

6.1.11 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104

6.1.12 通信104

6.2 保障措施104

6.2.1 通信与信息保障104

6.2.2 地震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105

6.2.3 交通运输保障105

6.2.4 电力保障105

6.2.5 城市基础设施抢险与应急恢复105

6.2.6 医疗卫生保障105

6.2.7 治安保障105

6.2.8 物资保障105

6.2.9 经费保障106

6.2.10 社会动员保障106

6.2.11 紧急避难场所保障106

6.2.12 呼吁与接受外援106

6.2.13 技术储备与保障106

6.2.14 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106

6.2.15 信息发布107

6.3 救援行动107

6.4 汶川地震救援成果107

6.5 救援难题及解决方案108

6.5.1 建设以工程建设单位为核心的专业救援队伍109

6.5.2 以医院为核心建立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队伍110

6.5.3 以灾区民众为核心建立抗震救灾救援后勤队伍110

6.5.4 防灾队伍整合111

6.5.5 救援的激励112

6.6 美国应急管理体制112

6.6.1 组织结构和功能112

6.6.2 应急管理体系的主要作用114

6.7 日本应急救灾115

6.7.1 健全的法律体系116

6.7.2 灾害重建有章可循116

6.7.3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117

6.7.4 自助和共助重于公助117

6.8 英国、德国、俄罗斯国家应急管理体制118

6.8.1 英国应急管理体制118

6.8.2 德国应急管理体制118

6.8.3 俄罗斯应急管理体制119

6.9 地震史话119

6.9.1 搜救犬119

6.9.2 生命探测仪120

6.10 重点问题与解答120

第7章 地震灾害重建122

7.1 过渡性建设122

7.1.1 建设原则122

7.1.2 具体措施123

7.2 恢复性建设124

7.2.1 建设原则124

7.2.2 调查评估124

7.2.3 重建规划125

7.2.4 重建工程127

7.2.5 重建保护128

7.3 建设资金129

7.3.1 资金募集和使用129

7.3.2 赈灾资金存在的主要问题130

7.3.3 赈灾资金预防和监督132

7.4 房屋结构抗震135

7.4.1 农村房屋防震135

7.4.2 城镇多层砌体房屋137

7.4.3 砌体一钢筋混凝土筒体组合结构139

7.4.4 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防震140

7.4.5 临时简易房141

7.5 地震史话142

7.5.1 胡克142

7.5.2 太沙基和砂土液化143

7.5.3 铁摩辛柯144

7.6 重点问题与解答144

第8章 地震灾害思考145

8.1 科学、理性、建设性145

8.2 我的援助计划及实施145

8.2.1 援助目标145

8.2.2 援助原则145

8.2.3 援助行动146

8.3 抗震救灾资料的收集与管理146

8.4 地震史话146

8.4.1 中国第一个用现代地震科学观测的大地震146

8.4.2 世界上第一个地震学会一美国地震学会147

8.5 重点问题147

附录148

参考文献213

后记2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