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全史 科学技术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史仲文,胡晓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ISBN:978750682361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107页
- 文件大小:276MB
- 文件页数:1135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科学技术-技术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全史 科学技术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远古暨三代分卷3
一、远古暨三代科学技术概述3
二、旧石器时代的科技萌芽6
(一)打制石器的出现对人类进化的意义6
(二)火的利用及其作用8
(三)原始人打制石器的技术9
三、新石器时代的科学技术13
(一)新石器时代制石技术的改进13
(二)原始农业与家畜饲养14
(三)陶器的发明与制陶技术20
(四)原始社会的建筑技术23
(五)木、竹、漆器与船、车的制作27
(六)原始纺织技术29
(七)雕琢技术与原始冶炼术30
(八)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33
四、青铜业——三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37
(一)青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37
(二)青铜时代的采矿与冶炼技术40
(三)青铜时代的铸造技术42
五、夏王朝时期的科学技术47
(一)筑城与治水47
(二)禹铸九鼎的传说与青铜铸造业的出现49
(三)夏王朝时期的其他科技成就50
六、商代的科技成就52
(一)农业技术与畜牧业的发展52
(二)商代的建筑技术54
(三)商代的制陶与纺织业56
(四)商代的天文与历法59
(五)商代的数学与医药学61
(六)商代雕琢技术的新突破63
(七)商代的车、船制作与地学65
七、西周王朝的科技成就68
(一)农、牧业的发展与养殖业的出现68
(二)西周建筑技术的新进展71
(三)天文历法与地学73
(四)螺钿漆器的制作与纺织技术75
(五)人工冶铁技术的出现77
八、三代时期周边地区的科技成就79
九、结语83
春秋战国分卷87
一、春秋战国科技概述87
(一)铁器的普遍使用与社会大变革87
(二)“士”的出现与学术繁荣88
(三)自然知识的进步89
(四)诸子百家的自然观89
二、冶金技术与铁器的推广93
(一)青铜冶铸的继续发展93
(二)生铁冶铸技术的突出进展96
(三)冶铁业的发展与铁器的普及98
(四)找矿经验与采矿技术99
三、土木工程和手工业技术102
(一)土木工程102
(二)器械制造105
(三)纺织、染色、皮革加工技术110
(四)玻璃和漆器的制造113
四、天文学的巨大发展116
(一)天文观测116
(二)历法128
(三)宇宙论133
五、数学知识的积累138
(一)四则运算、分数和筹算138
(二)几何知识与测量141
(三)组合数学和运筹学的思想萌芽143
(四)墨家和名家的数学思想144
六、地理学的初步创立146
(一)地理著作146
(二)大地水陆分布及域外地理的认识152
(三)地图153
七、农学和生物学的发展155
(一)重农思想和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155
(二)动植物形态、分类知识158
(三)植物生态知识160
(四)动物生态知识162
(五)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65
八、中医理论的初步创立166
(一)经验医学知识的积累166
(二)中医理论的形成168
(三)马王堆出土医籍173
(四)《黄帝内经》175
九、物理学的辉煌成就181
(一)力学知识181
(二)声学知识184
(三)热学知识187
(四)关于电和磁的认识189
(五)光学成就190
十、结语195
秦汉分卷199
一、秦汉科技概述199
二、我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的形成202
(一)历法体系的形成202
(二)天文仪器和天象记录206
(三)天文学派209
(四)张衡211
三、数学体系的形成215
(一)《九章算术》的出现215
(二)《九章算术》内容介绍216
(三)《九章算术》在数学方面的成就217
(四)《九章算术》的意义及影响218
四、造纸术和漆器工艺219
(一)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的革新219
(二)漆器的发展与兴盛222
五、地理学224
(一)《汉书·地理志》的编纂224
(二)秦汉舆地图及测绘技术225
(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图226
(四)气象知识229
六、农艺学231
(一)重农思想和农学思想231
(二)新型农具与牛耕法233
(三)《氾胜之书》237
(四)园艺、养马、蚕桑的发展241
(五)水利工程243
七、我国临床医学理论的奠基时期251
(一)秦汉医药学概述251
(二)病历的首创者淳于意252
(三)《神农本草经》252
(四)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254
(五)神医华佗258
八、冶铁业的成熟262
(一)生产工具和兵器铁器化的完成262
(二)冶铁新技术263
(三)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技术265
九、建筑、交通、纺织及其他技术269
(一)秦汉长城269
(二)木结构与砖结构技术270
(三)驰道与栈道271
(四)船舶技术271
(五)纺织273
(六)其他技术276
十、学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79
(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之学的盛行279
(二)杨雄及其《法言》280
(三)桓谭及其《新论》281
(四)王充及其《论衡》282
十一、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285
(一)中外贸易交通285
(二)科技文化的交流286
十二、结语290
魏晋南北朝分卷295
一、魏晋南北朝科技概述295
二、农业和水利技术298
(一)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发展298
(二)选种育种技术300
(三)播种、田间管理和防治病虫害技术301
(四)作物制度之发展302
(五)果树和蔬菜栽培技术303
(六)造林技术305
(七)畜牧兽医306
(八)养蚕养蜂技术308
(九)水利技术的发展309
(十)关于《齐民要术》312
三、手工业技术314
(一)矿物燃料开采技术的发展314
(二)冶金技术的缓慢发展318
(三)南方青瓷的发展和北方瓷业的产生326
(四)纺织技术的继续发展334
(五)机械技术的发展341
(六)造纸技术的发展347
四、建筑技术354
(一)建筑材料技术354
(二)建筑防护技术356
(三)城市建筑356
(四)佛教建筑之兴盛359
(五)园林建筑363
五、科学367
(一)数学367
(二)天文学375
(三)物理学384
(四)化学391
(五)地理学395
(六)生物学399
六、医学405
(一)《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整理与研究405
(二)王叔和《脉经》与中医诊断学406
(三)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与针灸学的整理和提高408
(四)葛洪《肘后方》及其对医药学的贡献409
(五)丰富多彩的方剂学著作和陈延之《小品方》410
(六)世医徐之才与中医方剂学的发展411
(七)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与本草学的发展412
(八)《雷公炮炙论》与药物炮制法的成就413
(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与外科学的进步414
(十)医事制度、医学教育和中外医药学交流414
七、结语416
隋唐五代分卷419
一、隋唐五代科技史概述419
(一)隋唐五代科技发展的前缘419
(二)隋唐五代的科技发展概况419
(三)隋唐五代科技成果的基本内容420
(四)隋唐五代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422
二、隋唐五代的天文历法424
(一)定朔法的应用及历法的改进424
(二)一行及其对子午线的测定426
(三)浑仪的改进与测天精度的提高428
三、隋唐五代的数学430
(一)数学教育的开展和“十部算经”的注释430
(二)王孝通和《缉古算经》431
(三)二次内插法的建立433
(四)数学计算技术的改进433
四、隋唐五代的农学435
(一)畬田的出现和圩田的扩大435
(二)水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436
(三)秧田的设置和壮秧技术的形成437
(四)南方蚕桑业的普及和发展437
(五)茶的种植和栽培技术438
(六)园艺和畜牧业的进步439
(七)农学著作的繁荣440
五、隋唐五代的地理学443
(一)方志的繁荣443
(二)制图学的创新444
(三)域外地理知识的扩展446
(四)对潮汐成因及海陆变迁等的认识448
六、隋唐五代的医药学451
(一)医事制度和医科划分451
(二)古医籍的整理和研究452
(三)本草著作的整理和充实454
(四)病源症候学的成就455
(五)杰出的医药学家孙思邈457
(六)藏医460
(七)中外医药的交流461
七、隋唐五代的水利464
(一)治河防洪实践的增多及其技术进步464
(二)大运河的开凿和航运工程的发展465
(三)农田水利工程的全面发展468
(四)城市供水、水准测量及其他471
八、隋唐五代的建筑技术473
(一)“坦弧石拱桥”的杰作473
(二)城市建筑及整体规划设计技术的形成476
(三)木结构建筑技术体系的确立481
(四)仓储建筑的技术成就482
(五)高层砖塔建筑的技术成就483
九、隋唐五代的物理学和化学486
(一)隋唐五代的物理学486
(二)隋唐五代的化学和化工487
十、隋唐五代瓷器的发展与技术进步491
(一)隋代陶瓷技术的进步491
(二)唐代陶瓷技术的飞跃发展491
(三)五代的传世之作“雨过天青”493
(四)瓷器与技术的输出494
十一、隋唐五代的手工业技术495
(一)发达的冶金矿业与先进的铸造技术495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作用496
(三)兴旺发达的造纸业及其技术成就497
(四)绚丽多姿的纺织印染技术501
(五)隋唐的造船技术成就502
十二、结语505
宋辽金夏分卷509
一、宋辽金夏科技概述509
(一)宋辽金夏时期社会变革与朝代兴衰509
(二)宋辽金夏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510
二、农业技术514
(一)宋辽金夏时期农业发展概况514
(二)农业土地的合理使用515
(三)土壤肥料理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516
(四)农作制的发展与耕作技术的提高517
(五)作物栽培及林、牧、渔等副业技术的发展519
(六)农具的改进与创新522
(七)农书和物候历523
三、水利工程、手工业及兵器工业525
(一)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525
(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雕版印刷的发展529
(三)矿冶业533
(四)纺织业537
(五)火药的发明与兵器工业542
四、建筑技术545
(一)宋辽金夏时期建筑技术发展概况545
(二)木结构建筑技术546
(三)砖结构建筑551
(四)石结构建筑553
(五)建筑材料的加工、制作556
(六)李诫与《营造法式》557
五、制瓷业及制瓷技术559
(一)发展概况559
(二)宋代的名窑与名瓷561
(三)辽、金的瓷窑565
(四)瓷器贸易566
六、天文学成就567
(一)天文观测567
(二)历法的变迁与发展568
(三)宋代的天文仪器569
七、地理学573
(一)地理科学发展特点573
(二)地理学及地图学的发展成就573
(三)地理学家及其专著576
八、航海及海洋学581
(一)两宋航海业的盛况581
(二)指南针与航海技术581
(三)宋代的造船技术583
(四)对海洋学的认识586
九、医药学589
(一)医药学发展概况589
(二)方书、本草的大量涌现590
(三)临床医学的成就591
(四)医学理论的发展594
(五)著名医家及其专著597
十、数学600
(一)宋代数学发展概况600
(二)宋代数学发展的最高成就601
(三)数学家及其著作607
十一、物理学609
(一)力学609
(二)光学616
(三)对磁性的进一步认识618
(四)物质结构619
(五)传热与保温瓶619
十二、沈括和《梦溪笔谈》620
十三、结语624
元代分卷629
一、元代科技概述629
二、天文历法637
(一)天文台的兴建及天文观测活动637
(二)天文仪器的制造639
(三)《授时历》的成就641
(四)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642
(五)耶律楚材、扎马鲁丁等少数民族天文学家643
(六)少数民族历法645
三、数学650
(一)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高峰期650
(二)天元术与四元术651
(三)内插法和垛积术652
(四)李冶及其《测圆海镜》、《益古演段》653
(五)朱世杰及其《算学启蒙》与《四元玉鉴》655
(六)《几何原本》的最早研究者蒙哥656
(七)珠算657
四、地理学659
(一)《元一统志》的编纂659
(二)河源的探索考察660
(三)朱思本及其《舆地图》661
(四)其他地图绘制662
(五)游记类地理学著作663
(六)地震和地质学666
五、农牧业668
(一)发展概况668
(二)《农桑辑要》670
(三)王祯及其《农书》671
(四)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及其《农桑衣食撮要》673
(五)畜牧业674
六、水利学677
(一)修通京杭大运河677
(二)海运与航海事业679
(三)其他水利工程681
(四)水利学著作683
七、医药学685
(一)医药学成就685
(二)李杲及其医学著作689
(三)朱震亨及其医学著作690
(四)危亦林及其《世医得效方》692
(五)滑寿及其《十四经发挥》693
(六)蒙古族医学家萨德弥实及其《瑞竹堂经验方》694
(七)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医药学695
八、食疗学与养生学700
(一)蒙古族食疗营养学家忽思慧及其《饮膳正要》700
(二)《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与饮食交流702
(三)其他食疗营养学著作703
(四)邱处机及其养生理论704
(五)其他气功养生学著作706
(六)蒙古八珍等营养食品7
九、建筑学711
(一)元大都城712
(二)上都与和林及北方其他城市713
(三)佛教与道教建筑715
(四)喇嘛教与伊斯兰教建筑717
(五)蒙古包719
十、手工业技术720
(一)组织机构及其管理生产情况720
(二)兵器业721
(三)纺织业722
(四)印刷业与造船业726
(五)陶瓷业与漆器业727
十一、中外科技交流730
(一)天文历法交流730
(二)数学交流732
(三)医药学交流733
(四)地理学交流735
(五)建筑学交流737
(六)火炮术与陶瓷术的交流738
十二、结语741
明代分卷745
一、明代科技概述745
二、数学746
(一)数学发展的阶段特征746
(二)《一鸿算法》748
(三)《算法统宗》748
(四)《算法纂要》749
(五)珠算的发展与普及750
三、物理学753
(一)电、磁学知识753
(二)声学知识755
(三)力学知识757
四、化学化工760
(一)火药理论760
(二)琉璃釉色762
(三)黄铜冶炼764
(四)矾化学766
(五)楮皮纸768
五、天文学769
(一)行星运动控制力769
(二)星图770
(三)周述学与计时器773
(四)航海天文——过洋牵星术775
六、地学778
(一)王士性与地理学778
(二)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781
(三)测量与绘图784
(四)商编路程图记787
(五)水利著作与水利人物789
七、生物学794
(一)对生物遗传性和变异性的认识794
(二)对动物和人体生理节律的认识797
(三)朱?《救荒本草》799
(四)《闽中海错疏》801
八、农业科技804
(一)农书的特点与成就804
(二)水土保持理论807
(三)《便民图纂》与《沈氏农书》809
(四)番薯的引进和传播810
九、医药学812
(一)药物学812
(二)方剂学和炮炙法814
(三)戾气学说815
(四)分支学科816
(五)养生知识822
(六)李时珍与《本草纲目》823
十、矿冶827
(一)找矿与采矿技术827
(二)失蜡法的应用833
(三)钢铁冶炼术834
十一、建筑与造船838
(一)营建都城838
(二)江南园林842
(三)沙船844
(四)沈?与《南船纪》847
十二、陶瓷、火器和漆器849
(一)陶瓷技术849
(二)火器专家赵士桢855
(三)黄成与《髹饰录》859
十三、中外科技交流861
(一)回回天文历法传入861
(二)传教士与西洋科技863
十四、结语883
清代分卷887
一、清代科技概述887
二、工业与建筑技术896
(一)清前期、中期的工业技术896
(二)晚清近代工业技术901
(三)建筑技术917
三、农业与水利科技921
(一)农业科技921
(二)水利科技928
四、天文学933
(一)欧洲天文学的有限传播933
(二)国人对中西天文学的研究935
(三)晚清天文学的发展939
五、数学941
(一)西方数学的传入与国人的研究941
(二)传统数学的挖掘与研究945
(三)晚清近代数学的产生与发展947
六、地学953
(一)清前期、中期地学的发展953
(二)晚清近代地学的发展958
七、医学967
(一)传统医学的新发展967
(二)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发展974
八、物理学978
(一)近代西方物理学的传入978
(二)物理学家的成就979
九、化学981
(一)西方近代化学的传入981
(二)几位化学家983
十、生物学987
(一)近代西方生物学的传入987
(二)进化论的传入988
十一、结语991
民国分卷995
一、民国科技概述995
(一)世纪之交的近代科学技术革命995
(二)中国传统研究形式的终结997
(三)民国时期近代科技的建立999
二、中央研究院的建立和发展1002
(一)中央研究院的建立1002
(二)中央研究院的机构及学术成就1003
(三)抗战时期的中央研究院1006
三、民国近代综合性科学社团及北平研究院1008
(一)中国科学社1008
(二)北平研究院1010
(三)其他综合性科技社团1012
四、中国近代地学1014
(一)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与发展1014
(二)中国近代地层学及大地构造理论1018
(三)成矿规律研究和矿产资源的发现1020
(四)中国近代古生物学和中国古生物学会1022
(五)中国近代地震地质研究1023
(六)中国近代石油地质1024
(七)中国地理学会和近代地理学成就1026
(八)中国近代杰出的地学家1027
五、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天文学1031
(一)中国近代气象学的创建和发展1031
(二)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创建和发展1033
(三)观象台与天文台的建立和发展1036
(四)中国近代杰出的气象学家与天文学家1039
六、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发展1043
(一)中国物理学会的建立与发展1043
(二)近代物理研究的进展1047
(三)中国近代杰出的物理学家1052
七、中国近代化学和化学工程1056
(一)中国近代化学和中国化学会1056
(二)中国近代化工和化工社团1059
(三)中国近代杰出的化学和化工学家1061
八、中国近代数学1065
(一)近代数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065
(二)中国近代数学的成就1066
(三)中国近代杰出的数学家1070
九、中国近代生物学1073
(一)中国近代生物学发展概况1073
(二)中国植物学会与中国近代植物学进展1075
(三)中国动物学会的建立与近代动物学的进展1080
(四)中国微生物学会和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进展1081
(五)中国近代杰出的生物学家1083
十、中国近代农学1088
(一)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1088
(二)中国近代农、林科学社团1092
(三)中国近代杰出的农学家1094
十一、中国近代建筑1096
十二、中国近代工程技术1099
(一)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建立及活动1099
(二)中国近代冶金工程1100
(三)中国近代电力工程1102
(四)中国近代航空工程1103
(五)中国近代车辆及造船工程1104
十三、结语1107
热门推荐
- 665275.html
- 3071724.html
- 3503866.html
- 1535753.html
- 359941.html
- 3675361.html
- 1072370.html
- 655009.html
- 3738870.html
- 6872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62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76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37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82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3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37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63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6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