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第四轮规划教材 药用植物学 第3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路金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7441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药用植物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第四轮规划教材 药用植物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1
(一)研究中药原植物的种类、来源,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1
(二)深入调查研究、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1
(三)根据植物间的亲缘关系,结合相关学科,寻找药材新资源2
(四)利用生物技术,扩大繁殖濒危物种,培养活性成分高含量物种和基因工程新物种2
(五)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3
二、药用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简史3
三、药用植物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4
四、学习药用植物学的方法4
第一章 植物的细胞6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基本结构6
一、原生质体7
(一)细胞质7
(二)细胞器8
(三)细胞核11
二、植物细胞的后含物11
三、细胞壁15
(一)细胞壁的分层15
(二)纹孔和胞间连丝16
(三)细胞壁的特化17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分裂18
一、染色体、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18
(一)染色体18
(二)单倍体19
(三)二倍体19
(四)多倍体19
二、有丝分裂19
(一)间期20
(二)前期20
(三)中期20
(四)后期21
(五)末期21
三、无丝分裂21
四、减数分裂21
第二章 植物的组织23
第一节 植物组织的种类23
一、分生组织23
(一)原生分生组织23
(二)初生分生组织24
(三)次生分生组织24
二、基本组织24
(一)一般薄壁组织24
(二)通气薄壁组织24
(三)同化薄壁组织24
(四)输导薄壁组织25
(五)储藏薄壁组织25
(六)吸收薄壁组织25
三、保护组织25
(一)表皮组织26
(二)周皮28
四、分泌组织29
(一)外部分泌组织29
(二)内部分泌组织30
五、机械组织31
(一)厚角组织31
(二)厚壁组织31
六、输导组织33
(一)管胞和导管33
(二)筛管、伴胞和筛胞34
第二节 维管束及其类型35
第三章 植物的器官38
第一节 根38
一、根的类型和根系39
(一)根的类型39
(二)根系的类型39
二、根的变态40
(一)贮藏根40
(二)支柱根40
(三)攀援根40
(四)气生根41
(五)呼吸根41
(六)水生根41
(七)寄生根41
三、根的生理功能42
四、根的组织构造42
(一)根尖的构造42
(二)根的初生构造43
(三)侧根的形成45
(四)根的次生构造46
(五)根的异常构造48
第二节 茎49
一、茎的形态49
(一)茎的外形49
(二)芽及其类型50
(三)茎的分枝51
二、茎的类型52
(一)依茎的质地分52
(二)依茎的生长习性分53
三、茎的变态53
(一)地下茎的变态54
(二)地上茎的变态54
四、茎的生理功能55
五、茎的组织构造56
(一)茎尖的构造56
(二)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56
(三)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构造58
(四)单子叶植物茎和根状茎的构造特点63
(五)裸子植物茎的构造特点64
第三节 叶65
一、叶的组成65
(一)叶片66
(二)叶柄66
(三)托叶66
二、叶的形态66
(一)叶片的全形66
(二)叶端形状68
(三)叶基形状68
(四)叶缘形状69
(五)叶片的分裂70
(六)叶脉和脉序71
(七)叶片的质地71
(八)叶片的表面性质72
(九)异形叶性72
三、单叶与复叶72
(一)单叶72
(二)复叶72
四、叶序74
五、叶的变态75
(一)苞片75
(二)鳞叶75
(三)刺状叶75
(四)叶卷须76
(五)根状叶76
(六)捕虫叶76
六、叶的生理功能76
七、叶的组织构造77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77
(二)单子叶植物叶的构造79
(三)裸子植物叶的构造80
第四节 花81
一、花的组成及形态结构81
(一)花梗81
(二)花托81
(三)花被82
(四)雄蕊群84
(五)雌蕊群87
二、花的类型91
(一)完全花与不完全花91
(二)重被花、同被花、单被花与无被花91
(三)两性花、单性花与无性花91
(四)辐射对称花、两侧对称花、双面对称花与不对称花91
(五)风媒花、虫媒花、鸟媒花、兽媒花与水媒花91
三、花程式与花图式92
(一)花程式92
(二)花图式93
四、花序及其类型93
(一)无限花序93
(二)有限花序94
五、花的功能95
(一)开花95
(二)传粉96
(三)受精96
第五节 果实96
一、果实的形态与结构96
二、果实的类型97
(一)单果98
(二)聚合果100
(三)聚花果100
三、果实的功能100
第六节 种子101
一、种子的形态与结构101
(一)种皮101
(二)胚102
(三)胚乳103
二、种子的类型103
(一)有胚乳种子103
(二)无胚乳种子103
三、种子的功能104
第四章 植物分类概述106
第一节 植物分类学的意义106
第二节 植物分类方法和分类系统108
第三节 植物分类学的发展109
一、形态及结构方面的研究109
二、细胞分类学110
三、化学分类学110
四、数量分类学111
五、实验分类学111
第四节 植物分类的等级112
第五节 植物的命名114
一、植物学名的组成114
二、种以下分类单位的名称115
第六节 植物界的分门及分类检索表116
一、植物界的分门116
二、植物分类检索表117
第五章 藻类植物119
第一节 藻类植物概述119
第二节 藻类植物的分类120
一、蓝藻门121
二、绿藻门123
三、红藻门124
四、褐藻门126
第六章 菌类植物129
第一节 菌类概述129
第二节 真菌门129
一、真菌的特征129
二、真菌的分类131
(一)子囊菌亚门131
(二)担子菌亚门134
第七章 地衣门140
第一节 地衣概述140
第二节 地衣的形态和结构140
一、壳状地衣141
二、叶状地衣141
三、枝状地衣141
第八章 苔藓植物门143
第一节 苔藓植物的特征143
第二节 苔藓植物的分类145
一、苔纲145
二、藓纲146
第九章 蕨类植物门148
第一节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48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分类153
一、松叶蕨亚门154
1.松叶兰科154
二、石松亚门154
2.石杉科155
3.石松科155
4.卷柏科156
三、楔叶亚门157
5.木贼科157
四、真蕨亚门159
6.瓶尔小草科159
7.紫箕科159
8.海金沙科160
9.蚌壳蕨科161
10.鳞毛蕨科161
11.水龙骨科162
12.槲蕨科163
第十章 裸子植物门165
第一节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65
第二节 裸子植物的分类166
一、苏铁纲167
1.苏铁科167
二、银杏纲168
2.银杏科168
三、松柏纲169
3.松科169
4.柏科170
四、红豆杉纲(紫杉纲)171
5.三尖杉科(粗榧科)172
6.红豆杉科(紫杉科)172
五、买麻藤纲(倪藤纲)174
7.麻黄科174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门176
第一节 被子植物的特征176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177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178
一、两大学说178
二、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179
第四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181
一、双子叶植物纲181
(一)离瓣花亚纲181
1.三白草科181
2.胡椒科182
3.金粟兰科183
4.桑科184
5.桑寄生科185
6.马兜铃科186
7.蓼科188
8.苋科191
9.石竹科192
10.睡莲科193
11.毛茛科194
12.芍药科197
13.小檗科198
14.防己科200
15.木兰科201
16.樟科203
17.罂粟科204
18.十字花科205
19.景天科206
20.虎耳草科208
21.杜仲科209
22.蔷薇科210
23.豆科215
24.蒺藜科220
25.芸香科221
26.楝科222
27.远志科223
28.大戟科224
29.漆树科226
30.冬青科227
31.卫矛科228
32.无患子科229
33.鼠李科230
34.锦葵科231
35.藤黄科232
36.瑞香科233
37.胡颓子科234
38.桃金娘科235
39.五加科236
40.伞形科238
41.山茱萸科244
(二)合瓣花亚纲245
42.杜鹃花科245
43.紫金牛科246
44.报春花科247
45.木犀科248
46.马钱科249
47.龙胆科250
48.夹竹桃科251
49.萝藦科252
50.旋花科253
51.紫草科255
52.马鞭草科255
53.唇形科257
54.茄科259
55.玄参科262
56.列当科263
57.爵床科264
58.茜草科266
59.忍冬科267
60.败酱科268
61.葫芦科270
62.桔梗科271
63.菊科273
二、单子叶植物纲277
64.香蒲科277
65.泽泻科277
66.禾本科278
67.莎草科279
68.棕榈科280
69.天南星科281
70.百部科283
71.百合科284
72.石蒜科286
73.薯蓣科287
74.鸢尾科288
75.姜科289
76.兰科291
第十二章 药用植物鉴定方法293
第一节 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及标本制作293
一、腊叶标本采集前的准备293
(一)采集的目的293
(二)采集地和时间293
(三)收集采集地的本底资料293
(四)采集用具的准备294
二、标本的采集方法296
(一)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方法296
(二)苔藓类植物标本的采集方法296
(三)蕨类植物标本的采集法296
三、采集植物标本的野外记录和编号296
四、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297
(一)标本的尺寸和份数297
(二)采集草本植物的注意事项297
(三)采集木本植物的注意事项297
(四)采集水生植物的注意事项297
五、腊叶标本的制作方法298
(一)整理298
(二)压制、干燥和换纸298
(三)消毒298
(四)上台纸299
六、腊叶标本的保存299
七、浸制标本的制作方法299
(一)绿色标本保存法300
(二)红色标本保存法300
(三)紫黑色标本保存法300
(四)黑色标本保存法300
(五)黄色标本保存法300
(六)浸制标本的保存301
八、干制标本的制作方法301
(一)沙干法301
(二)硅胶法301
第二节 药用植物鉴定的过程与方法302
一、野外鉴定的工作302
(一)形态观察302
(二)观察植物生长过程304
二、室内鉴定的工作304
(一)进一步观察304
(二)核对文献305
(三)核对标本306
(四)深入研究307
(五)应该注意的问题307
第十三章 药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308
第一节 实验室及设备要求308
一、化学试剂室309
二、培养基制备室311
三、灭菌室312
四、接种室313
五、培养室313
六、观察室314
第二节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314
一、培养基成分314
二、培养基的配制318
三、培养基灭菌319
第三节 药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320
一、药用植物组织培养321
二、药用植物细胞培养322
三、药用植物器官培养324
第四节 药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324
一、药用植物组织培养324
二、药用植物细胞培养327
(一)植物细胞的特性327
(二)单细胞培养329
(三)原生质体的培养330
(四)小细胞团培养332
三、药用植物器官培养333
第十四章 基因工程与药用植物鉴定和品质改良336
第一节 基因工程与药用植物鉴定336
一、DNA分子标记鉴定336
二、常用分子标记方法特性比较338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与药用植物品质改良339
第十五章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分布342
第一节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自然分布342
一、东北寒温带、温带区342
二、华北暖温带区344
三、西北干旱区345
四、华中、华东亚热带区347
五、西南亚热带区349
六、华南亚热带、热带区351
七、青藏高寒区353
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域药用植物资源概况355
第十六章 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359
第一节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59
一、药用植物资源的药物开发359
(一)深入资源调查,加强信息工作359
(二)扩大药用部位,增加产品360
(三)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增加药物新品种360
(四)深度加工,提高有效成分利用率361
(五)减少生产废料,充分利用植物资源362
二、植物资源在其他方面的开发利用362
(一)保健食品362
(二)化妆品添加剂363
(三)天然香料、香精及食品添加剂364
(四)天然色素365
(五)天然甜味剂365
(六)植物农药366
(七)其他方面366
第二节 寻找药用新资源的途径367
一、从历代本草记载中寻找367
二、从民族医药中发掘368
三、应用植物化学分类学原理寻找368
四、从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中发现369
五、进行综合开发利用369
(一)药用植物不同部位的合理开发利用369
(二)中药加工及制剂生产中原料的综合开发利用369
(三)农副产品及工业废料中寻找制药原料370
六、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植物微繁殖或产生生物活性物质370
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供求及保护现状371
一、药用植物资源的供求现状371
(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状况371
(二)药用植物市场供求状况372
二、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现状372
第四节 国内外有关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373
一、涉及植物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373
(一)《国际植物保护公约》(1951年)373
(二)《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73年)374
(三)《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374
(四)其他国际公约375
二、我国植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375
(一)国家颁布的涉及植物资源保护的主要法规375
(二)国家颁布的主要条例376
(三)国家颁布的名录和通知376
(四)地方性法规377
第五节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的对策及方法377
一、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的对策378
(一)加强宣传,提高人们资源保护意识378
(二)加强药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利用效率378
(三)建立药材基地,实施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379
(四)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379
二、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的方法379
(一)就地保护(原境保存)379
(二)迁地保护(异境保存)381
(三)离体保护382
参考文献384
附录 彩图386
热门推荐
- 596254.html
- 1760713.html
- 1594012.html
- 3564704.html
- 1139682.html
- 3783084.html
- 3141996.html
- 913188.html
- 807883.html
- 5211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32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395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07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08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038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94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47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04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5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03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