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的哲学解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网络的哲学解读
  • 马忠莲著 著
  • 出版社: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704461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37页
  • 文件大小:3MB
  • 文件页数:237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网络的哲学解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网络的魅力1

第一节 “时代”之争1

一、网络现象面面观1

二、我们所处的时代3

第二节 网络的历程11

一、网络的产生和发展11

二、网络的实质20

第三节 网络的特征23

一、开放性23

二、交互性24

三、虚拟性25

四、多元性26

五、广泛性27

六、方便快捷27

七、平等性28

八、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28

九、全球化29

第二章 网络文化31

第一节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31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31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36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内容38

一、网络语言39

二、网络文学40

三、网络游戏42

四、网络新闻43

五、电子邮件43

六、网络艺术44

七、网络交流46

八、网络产业47

九、网络技术48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功能49

一、传播功能49

二、导向功能50

三、传承功能52

四、教育功能53

五、监督功能53

第四节 网络文化的影响55

一、积极影响55

二、负面效应56

第五节 加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59

一、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网络文化59

二、加强网民素质教育60

三、创新发展网络技术,提高网络文化管理水平60

四、加强政府管制和行业监管61

五、不断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61

六、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监管62

第三章 网络交往64

第一节 交往范畴的解读64

一、交往64

二、交往的构成要素67

三、前网络时代人类交往的特点68

第二节 网络交往72

一、网络带来的人类交往方式的新变化72

二、网络交往的形式和要素75

三、网络交往的特征78

第三节 网络交往的作用81

一、积极作用81

二、网络交往的负面价值84

第四节 规范网络交往89

一、创新观念顺应潮流89

二、立足国情博采众长90

三、加速网络普及与提高网民素质相结合90

四、弘扬民族文化与建设精神文明相结合92

五、加快法制化进程,加大社会调控力度93

六、建设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带动中国特色的信息源建设94

第四章 网络实践96

第一节 “实践”概念的哲学历程96

一、西方哲学史上的“实践”96

二、中国哲学史上的“实践”9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102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102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基本特征104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105

第三节 虚拟实践111

一、虚拟实践技术和哲学基础111

二、虚拟、虚拟实践112

三、虚拟实践的结成及形式114

第四节 虚拟实践的特征117

一、虚拟实践的一般特性117

二、虚拟实践的新特点121

第五节 虚拟实践的启示125

一、虚拟实践的功能125

二、虚拟实践的价值意义127

三、虚拟实践的认识论意义130

第五章 网络思维133

第一节 人类思维方式历程133

一、思维的含义133

二、思维方式134

三、思维方式的历史变革139

第二节 网络思维145

一、网络思维及其构成145

二、网络思维的介质149

三、网络思维的特征152

第三节 网络思维的价值155

一、语言系统更迭引起思维方式变化155

二、思维能力和思维深度的变化156

三、思维的高度个性化与思维的狭隘化157

四、网络的便利性与技术的依赖性158

第四节 网络思维提出的要求159

一、承认并接受客观实在的多样性159

二、必须从整体上思考问题160

三、要树立开放性思维160

四、要创造性地进行思维161

第六章 网络黑客163

第一节 网络黑客的产生163

一、网络黑客的由来163

二、网络黑客的历史发展165

三、网络黑客产生的原因167

四、网络黑客的类型169

第二节 网络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171

一、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171

二、黑客犯罪的特点172

第三节 控制网络黑客174

一、网络黑客的负面影响174

二、网络黑客的积极启示177

三、净化网络环境179

第七章 网络生存182

第一节 网络与虚拟生存182

一、技术与现实基础相统一中的虚拟与虚拟生存182

二、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不同184

第二节 虚拟生存的特征185

一、生存的虚拟性185

二、生存的模糊性186

三、生存的全球性187

四、生存的超越性187

第三节 虚拟生存的影响188

一、积极影响188

二、虚拟生存和传统生存方式的矛盾和冲突189

第四节 虚拟生存策略192

一、人的虚拟生存方式192

二、虚拟生存的应对策略194

第八章 网络与人196

第一节 哲学视角下人的发展196

一、人的发展的本质196

二、人与社会的耦合关系198

三、人的全面发展过程199

第二节 网络与人的全面发展202

一、网络适应了人的发展需要202

二、网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203

三、网络丰富了人们的社会关系204

四、网络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206

第三节 网络使人的全面发展面临新问题207

一、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双重效应207

二、网络对人权的侵害208

三、网络对主体素质的影响208

四、网络与人类主体性的迷失209

五、网络会阻碍人的个性发展210

第四节 网络与人的协调发展211

一、把人文精神与网络结合起来,推动人的发展211

二、坚持技术与人文相统一的原则214

三、建构并完善网络法律和法规214

四、确立和加强科学价值导向建设215

五、构建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体系216

六、网络主体必须自觉做好自我调适217

参考文献2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