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喻庆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4162701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147MB
- 文件页数:535页
- 主题词:生物多样性-调查;生物多样性-评价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贠新华、喻庆国、秋新选1
1.1 引言1
1.2 生物多样性2
1.2.1 生物多样性概念2
1.2.2 物种多样性概况3
1.2.3 生物多样性价值5
1.2.4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及原因8
1.2.5 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12
1.2.6 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12
1.3 地形图及其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14
1.3.1 地图和地形图14
1.3.2 地形图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概述14
1.4 3S技术及其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20
1.4.1 3S技术20
1.4.2 3S技术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情况21
参考文献23
第2章 生物多样性测度&李宏伟、喻庆国、卢双珍25
2.1 引言25
2.2 遗传多样性测度25
2.2.1 遗传多样性测度等级25
2.2.2 遗传多样性测度方法26
2.3 物种多样性测度27
2.3.1 α多样性测度方法27
2.3.2 β多样性测度方法31
2.3.3 γ多样性测度方法34
2.4 景观多样性测度34
2.4.1 景观丰富度指数35
2.4.2 景观多样性指数35
2.4.3 景观均匀度指数36
2.4.4 景观优势度指数36
2.5 生态系统多样性测度36
2.5.1 生态系统及其分类36
2.5.2 生态系统多样性测度研究情况37
2.5.3 生态系统多样性测度方法37
2.6 生物多样性测度实例38
2.6.1 物种多样性测度实例38
2.6.2 生态系统多样性测度实例43
2.6.3 景观多样性测度实例44
参考文献45
第3章 生物多样性评价&周伟、付蔷、欧晓红47
3.1 引言47
3.2 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目的和意义48
3.2.1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48
3.2.2 促使商品观念的转变48
3.2.3 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价格49
3.2.4 促进环保措施的科学评价49
3.3 生物多样性评价现状与动态49
3.3.1 评价现状49
3.3.2 发展趋势50
3.4 生物多样性评价内容51
3.4.1 物种多样性评价51
3.4.2 遗传多样性评价55
3.4.3 景观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价56
3.5 生物多样性评价表达与评价方法58
3.5.1 定性评价58
3.5.2 定量评价61
3.6 生物多样性评价类型67
3.6.1 保护价值评价67
3.6.2 环境影响评价69
3.7 生物多样性评价操作方案设计75
3.7.1 评价类群和生态系统的确定75
3.7.2 评价类型的确定76
3.7.3 技术路线的确定77
参考文献83
第4章 大型真菌调查&杨祝良、臧穆、王岚86
4.1 引言86
4.2 国内外大型真菌调查进展概况87
4.3 调查任务与目的89
4.4 大型真菌调查内容90
4.5 调查工作准备和调查工具90
4.5.1 调查组织与准备工作90
4.5.2 调查工具91
4.6 调查方法91
4.6.1 特定区域的物种多样性普查或踏查采集91
4.6.2 样地调查91
4.6.3 居群研究采样92
4.6.4 市场调查和访问93
4.7 大型真菌标本采集、制作和保存93
4.7.1 野外标本采集93
4.7.2 标本制作94
4.7.3 标本和菌种保存与管理95
4.8 大型真菌特征拍摄96
4.8.1 生境特征拍摄96
4.8.2 个体特征拍摄96
4.9 标本鉴定与物种识别96
4.9.1 形态解剖学鉴定方法96
4.9.2 分子生物学研究97
4.10 资料整理与分析99
4.10.1 资料整理99
4.10.2 资料分析100
4.11 大型真菌资源评价102
参考文献102
第5章 苔藓植物调查&杨比伦、邓承波108
5.1 引言108
5.2 苔藓植物调查研究概述109
5.2.1 资源调查和区系研究109
5.2.2 资源开发利用研究110
5.2.3 其他研究110
5.3 苔藓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111
5.3.1 苔藓植物个体发育与生活周期111
5.3.2 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111
5.3.3 苔藓植物生态学特性113
5.4 苔藓植物调查内容116
5.4.1 苔藓植物资源调查116
5.4.2 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116
5.5 苔藓植物调查方法117
5.5.1 苔藓植物资源调查117
5.5.2 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118
5.6 苔藓植物标本采集、鉴定、制作与保存123
5.6.1 苔藓植物标本采集123
5.6.2 苔藓植物标本鉴定126
5.6.3 苔藓植物标本制作与保存130
5.7 苔藓植物特征拍摄131
5.7.1 生境特征拍摄131
5.7.2 个体特征拍摄133
5.8 苔藓植物区系分析134
5.8.1 科、属、种组成情况与分析134
5.8.2 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及国内地理区域分布特点分析134
5.9 苔藓植物资源评价136
参考文献137
第6章 维管植物调查&杜凡、王娟、曹顺伟、和菊140
6.1 引言140
6.2 维管植物调查内容140
6.3 维管植物调查方法141
6.3.1 线路调查法141
6.3.2 样地调查法141
6.4 维管植物标本采集和制作142
6.4.1 维管植物标本类型142
6.4.2 合格的维管植物标本143
6.4.3 采集维管植物标本所需要的器具143
6.4.4 一般维管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145
6.4.5 竹类标本采集与制作155
6.4.6 蕨类植物标本采集和制作160
6.5 维管植物特征拍摄162
6.5.1 生境特征拍摄162
6.5.2 个体特征拍摄163
6.6 维管植物的拉丁名163
6.6.1 科和科以上分类群的名称163
6.6.2 科和亚科、族和亚族的名称164
6.6.3 属和属内分类群的名称164
6.6.4 种和种以下分类群的名称164
6.6.5 维管植物拉丁学名的其他知识165
6.7 维管植物的观察和描述167
6.7.1 维管植物的观察与识别167
6.7.2 维管植物描述168
6.7.3 一些常见植物科的主要特征168
6.8 维管植物鉴定170
6.8.1 维管植物名录170
6.8.2 维管植物检索表类型和使用171
6.8.3 鉴定维管植物时应注意的问题173
6.8.4 鉴定维管植物新种的一般程序173
6.8.5 主要文献资料174
6.9 维管植物区系分析176
6.9.1 维管植物分布区及分布区类型的概念176
6.9.2 我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177
6.9.3 维管植物区系分析的一般程序和内容182
6.10 珍稀濒危保护维管植物调查183
6.10.1 确定珍稀濒危保护维管植物的依据184
6.10.2 珍稀濒危保护维管植物调查185
6.11 维管植物监测186
6.11.1 监测对象的确定186
6.11.2 监测方式和监测内容187
6.11.3 监测地点的确定187
6.12 维管植物资源评价187
参考文献187
第7章 植被调查&吴兆录、李正玲、曹顺伟189
7.1 引言189
7.2 植被调查的目的和主要内容189
7.3 植被调查方法的发展190
7.4 建立植被分类系统191
7.4.1 植被分类系统191
7.4.2 植被分类原则和依据192
7.4.3 植被分类单元的命名192
7.4.4 建立植被分类系统的案例193
7.5 植被图编制和使用195
7.5.1 植被草图制作195
7.5.2 植被草图野外校正197
7.5.3 植被草图室内完善197
7.5.4 植被图编制197
7.5.5 植被图输出199
7.5.6 植被图与植被监测199
7.6 选择调查样地199
7.6.1 样地选择200
7.6.2 样方大小和形状202
7.7 调查样地的描述和记录203
7.7.1 样地状况204
7.7.2 物种的定量测定205
7.7.3 绘制群落结构图207
7.7.4 水生植物群落调查的样地采集记录207
7.8 植被摄影209
7.8.1 植被摄影的意义209
7.8.2 植被景观摄影209
7.8.3 群落内部结构摄影210
7.8.4 植被摄影的注意事项211
7.9 样地调查的数据分析211
7.9.1 重要值211
7.9.2 相似性指数213
7.9.3 物种多样性指数213
7.10 植被评价213
7.10.1 植被的学术价值评价214
7.10.2 植被的物质资源价值评价214
7.10.3 植被的环境保护价值评价215
7.10.4 植被的野生生物栖息地价值评价215
参考文献215
第8章 昆虫调查&欧晓红、宋劲忻、熊江216
8.1 引言216
8.2 国内外昆虫多样性研究现状与动态217
8.3 昆虫多样性调查研究意义218
8.4 昆虫多样性调查内容218
8.4.1 现阶段昆虫多样性调查的标志218
8.4.2 调查的主要内容219
8.5 昆虫多样性调查方法219
8.5.1 野外作业方案设计219
8.5.2 调查操作220
8.5.3 昆虫物种多样性编目220
8.6 标本采集与制作221
8.6.1 选择采集环境依据的原则221
8.6.2 采集用具与采集方法222
8.6.3 标本制作用具与方法229
8.6.4 标本整理235
8.6.5 标本管理235
8.7 昆虫拍摄236
8.7.1 生态拍摄236
8.7.2 显微拍摄239
8.8 调查资料分析241
8.8.1 区系分析241
8.8.2 昆虫多样性分析242
8.8.3 不同生境类型中的昆虫分析242
8.8.4 特殊昆虫类群分析242
8.8.5 资源昆虫分析243
8.9 昆虫资源评价243
参考文献244
第9章 鱼类调查&陈自明、肖衡、杨君兴245
9.1 引言245
9.2 鱼类多样性概况245
9.2.1 鱼类物种多样性简介245
9.2.2 鱼类栖息环境的多样性247
9.2.3 鱼类多样性的价值及现状247
9.3 鱼类的地理区划和分布特点248
9.3.1 世界淡水鱼类的地理区划248
9.3.2 中国淡水鱼类的地理区划和分布特点249
9.3.3 中国海洋鱼类的分布特点251
9.4 鱼类多样性调查内容252
9.5 鱼类多样性调查方法252
9.6 鱼类标本采集制作和相关环境因子分析252
9.6.1 鱼类标本采集方法253
9.6.2 鱼类标本制作及相关水环境生态因子的记录分析254
9.7 鱼类照片资料拍摄258
9.8 鱼类分类鉴定258
9.8.1 鱼类体形258
9.8.2 鱼类鉴定261
9.9 鱼类多样性分析方法269
9.9.1 鱼类区系分析269
9.9.2 鱼类多样性分析指数270
9.9.3 不同生境的代表性鱼类分析271
9.9.4 鱼类保护物种和特有种分析272
9.10 监测鱼类筛选与确定273
9.11 鱼类资源分析与评价273
参考文献274
第10章 两栖爬行类调查&胡箭、张庆、李旭276
10.1 引言276
10.2 调查内容276
10.2.1 物种资源清查277
10.2.2 物种分布调查277
10.2.3 种群变化监测277
10.2.4 生境质量评价277
10.3 野外标本采集277
10.3.1 常用调查工具278
10.3.2 两栖动物采集方法279
10.3.3 爬行动物采集方法281
10.3.4 野外采集注意事项285
10.4 标本处理、记录和运输285
10.4.1 标本处理285
10.4.2 野外记录290
10.4.3 运输291
10.5 数量调查291
10.5.1 调查频度291
10.5.2 调查样区292
10.5.3 取样方法292
10.6 两栖爬行类动物位点群分布图绘制295
10.7 其他调查方法296
10.7.1 访问调查296
10.7.2 资料收集297
10.7.3 特殊两栖爬行动物种类的调查297
10.8 照片拍摄297
10.8.1 生境特征拍摄297
10.8.2 个体特征拍摄298
10.9 两栖爬行类多样性分析300
10.9.1 区系成分分析300
10.9.2 物种多样性分析302
10.9.3 保护种和珍稀濒危种分析303
10.10 监测物种筛选和确定307
10.11 两栖爬行类资源评价308
参考文献308
第11章 鸟类调查&韩联宪、韩奔、黄冠中、胡箭309
11.1 引言309
11.2 鸟类多样性调查意义309
11.3 鸟类多样性调查内容310
11.4 常用调查工具310
11.4.1 观察工具310
11.4.2 强力照明灯312
11.4.3 记录工具312
11.4.4 鸟类捕捉采集工具313
11.4.5 测量工具313
11.4.6 定位和测距仪器314
11.4.7 工具书和文献资料314
11.4.8 地图314
11.5 调查人员观鸟技能训练315
11.5.1 鸟类野外识别图鉴类型与使用315
11.5.2 鸟类观察识别技能训练316
11.5.3 鸟类识别鉴定的观察320
11.6 鸟类调查的组织与准备工作321
11.6.1 调查方法和调查时问的选择321
11.6.2 调查准备321
11.7 调查抽样要点321
11.7.1 常用抽样方法321
11.7.2 抽样次数322
11.7.3 分层抽样原则322
11.8 鸟类多样性常用调查方法322
11.8.1 路线调查法322
11.8.2 定宽路线调查法324
11.8.3 可变宽度路线调查法326
11.8.4 样点调查法327
11.8.5 固定半径相对指数调查法329
11.8.6 无半径限制样点相对指数调查法329
11.8.7 固定半径样点鸟类密度调查法330
11.8.8 可变半径样点密度调查法330
11.8.9 水禽直数调查法331
11.8.10 标图法332
11.8.11 网捕调查法334
11.8.12 访问调查法335
11.9 影响鸟类多样性和数量调查的因素分析335
11.9.1 调查者的影响335
11.9.2 栖息生境的影响336
11.9.3 鸟类本身的影响336
11.9.4 天气影响337
11.9.5 调查设计的影响337
11.10 鸟类图像资料拍摄与保存337
11.10.1 相机镜头和胶卷选择337
11.10.2 小型数码相机结合单筒望远镜拍鸟338
11.10.3 图像资料分类与保管339
11.11 鸟类标本制作340
11.11.1 标本来源340
11.11.2 制作标本的工具和材料340
11.11.3 鸟类标本制作程序341
11.11.4 标本整形与干燥342
11.11.5 标本运输343
11.11.6 标本杀虫鉴定和入库保管343
11.12 鸟类调查资料分析343
11.12.1 鸟类物种多样性分析343
11.12.2 区系成分分析343
11.12.3 居留类型分析344
11.12.4 不同生境的代表性鸟类分析344
11.12.5 保护种类和特有种类分析345
11.13 监测鸟种筛选和确定345
11.14 鸟类资源评价349
参考文献349
第12章 兽类调查&马世来351
12.1 引言351
12.2 兽类多样性调查的目的和意义351
12.3 兽类多样性调查内容和常用器材352
12.3.1 调查内容352
12.3.2 常用器材352
12.4 兽类多样性调查工作步骤354
12.4.1 人员组织和分工354
12.4.2 背景材料收集354
12.4.3 调查物资准备354
12.4.4 调查点线布设355
12.4.5 访问调查355
12.4.6 实地核查355
12.4.7 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355
12.4.8 撰写兽类多样性调查报告356
12.5 兽类多样性调查技术356
12.5.1 线路调查法356
12.5.2 常规样带法356
12.5.3 截线抽样法357
12.5.4 曲线样带法357
12.5.5 样点观察法359
12.5.6 踪迹判定法359
12.5.7 铗捕调查法362
12.5.8 洞口统计法364
12.5.9 鸣叫调查法364
12.5.10 直观调查法365
12.5.11 访问调查法365
12.6 标本采集、制作、鉴定和收藏368
12.6.1 标本采集368
12.6.2 标本制作369
12.6.3 标本鉴定371
12.6.4 标本收藏371
12.7 兽类特征拍摄372
12.7.1 生境特征拍摄373
12.7.2 个体特征拍摄373
12.8 数据处理与分析374
12.8.1 数据处理374
12.8.2 数据分析376
12.9 兽类监测380
12.9.1 监测兽种筛选和确定380
12.9.2 兽类监测“八定”原则380
12.9.3 兽类监测结果统计380
12.10 兽类资源评价381
12.10.1 调查区兽类栖息地评价381
12.10.2 调查区兽类物种类群评价381
参考文献382
第13章 景观调查&喻庆国、张志、卢双珍386
13.1 引言386
13.2 景观、景观生态学及其学科地位387
13.2.1 景观387
13.2.2 景观生态学388
13.2.3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388
13.3 景观调查的目的和意义389
13.4 景观调查内容390
13.5 景观调查工作准备390
13.5.1 调查范围与任务量的明确390
13.5.2 工作步骤与时间的确定390
13.5.3 人员组成与分工390
13.5.4 资料、数据和物资准备391
13.5.5 技术准备391
13.6 景观调查392
13.6.1 线路调查392
13.6.2 样地调查392
13.7 景观分类392
13.7.1 景观分类原则392
13.7.2 景观分类类型393
13.7.3 景观分类步骤393
13.7.4 景观分类方法397
13.8 景观分析399
13.8.1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399
13.8.2 景观时空分异分析410
13.8.3 景观干扰分析412
13.9 景观制图413
13.9.1 景观二维平面图制作413
13.9.2 景观三维立体图制作414
13.10 景观规划、设计和管理建议414
13.11 景观评价内容414
参考文献415
第14章 生物多样性可视化&喻庆国、宋劲忻、曹顺伟418
14.1 引言418
14.2 可视化简介418
14.2.1 可视化的概念418
14.2.2 可视化的发展历史419
14.2.3 可视化分支简说419
14.2.4 可视化的过程模型和框架模型422
14.2.5 可视化的空间对象424
14.2.6 可视化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意义424
14.3 生物多样性可视化方法概述424
14.3.1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科学424
14.3.2 生物多样性可视化424
14.3.3 生物多样性可视化基础425
14.4 几种三维GIS可视化软件432
14.4.1 国际三维GIS可视化软件433
14.4.2 国内三维GIS可视化软件434
14.5 生物多样性可视化实例435
14.5.1 基础资料435
14.5.2 数字高程模型制作436
14.5.3 二维可视化研究437
14.5.4 三维可视化研究437
14.6 生物多样性可视化评述437
参考文献438
第15章 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喻庆国、何长斌、李思广439
15.1 引言439
15.2 数据与信息439
15.2.1 数据439
15.2.2 信息440
15.2.3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440
15.3 信息资源440
15.4 信息管理440
15.4.1 信息管理的概念440
15.4.2 信息管理的发展历史441
15.4.3 信息管理的理想和发展趋势442
15.5 信息管理系统443
15.5.1 信息系统443
15.5.2 信息管理系统444
15.6 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444
15.6.1 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444
15.6.2 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444
15.6.3 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445
15.7 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实例448
15.7.1 菜阳河自然保护区概况448
15.7.2 菜阳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448
15.8 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评述468
参考文献469
第16章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报告撰写&喻庆国470
16.1 引言470
16.2 撰写报告的目的和意义470
16.3 报告的组成框架471
16.4 报告的写作规范及要求471
16.4.1 文前部分471
16.4.2 正文部分475
16.4.3 文后部分477
16.4.4 附录部分483
16.4.5 计量单位484
16.4.6 语言和文字484
16.4.7 图和表485
16.4.8 标点符号487
16.4.9 引文和加注487
16.4.10 其他488
16.5 报告的写作步骤489
16.5.1 材料准备和构思489
16.5.2 标题的确定489
16.5.3 写作提纲的拟定489
16.5.4 正文的编写491
16.5.5 正文的修改491
16.5.6 报告的清理492
16.5.7 报告的定稿492
16.6 报告的提交、发表或出版492
16.7 报告的写作技巧493
参考文献494
本书作者通讯录495
致谢&喻庆国497
热门推荐
- 839031.html
- 740638.html
- 3724034.html
- 3595897.html
- 1308650.html
- 3084966.html
- 1170608.html
- 1777438.html
- 3327014.html
- 12329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13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23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55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08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29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49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78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41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11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6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