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熊飞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6775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52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引论3
第一章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哲学建构3
第一节 课堂学科课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4
一、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5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5
(二)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特征6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7
(一)教学是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主旋律7
(二)致力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8
第二节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研究的哲学基础9
一、和谐文化是教育系统整体和谐的哲学基础10
(一)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10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文化11
(三)教育系统中处处显示着和谐文化的光辉17
二、构建理论体系的方法论21
(一)科学认识的发展阶段21
(二)科学理论的范畴体系22
(三)构建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24
第三节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逻辑起点的方法论26
一、逻辑起点的规定性27
(一)对逻辑起点的理解27
(二)逻辑起点的特性27
二、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是学习29
(一)构成学科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矛盾29
(二)从“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规定性分析33
第四节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范畴体系的方法论35
一、范畴的筛选原则35
二、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基本学科教学范畴36
(一)学科课程教学的本质属性36
(二)基本学科教学范畴36
三、课程及其基本关系39
(一)课程的基本结构39
(二)课程理念与教学理念42
四、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理论体系42
(一)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逻辑结构43
(二)诱思探究——发展素质的教学44
上篇 教学职能观·诱思教学思想论49
第二章 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关系49
第一节 定位致和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50
一、人际和谐是系统和谐的保证50
二、从教学职能观认识教与学的地位和作用51
第二节 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52
一、学生的职能52
(一)同化理论的启示52
(二)学生是发展的主体55
(三)优秀的传统教学思想56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特征58
(一)能动性58
(二)独立性59
(三)创造性59
(四)基础性60
三、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61
(一)核心特征是独立性61
(二)主体地位的关键是独立思考62
第三节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62
一、教师的职能63
(一)教师的教学功能63
(二)教育就是引导63
二、教师引导作用的基本特征65
(一)情感性65
(二)启发性66
(三)促进性67
(四)反馈性67
三、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68
(一)核心特征是启发性68
(二)启发性是教学的灵魂70
第四节 引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和谐关系70
一、教师为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和谐关系70
(一)从引导和主体各自特征的和谐关系来看70
(二)从目的与条件的和谐关系来看71
(三)从内因和外因的和谐关系来看73
(四)从客观与主观的和谐关系来看74
二、“诱”和“思”的相互转化77
(一)平时教学过程中“诱”和“思”的相互转化77
(二)整体教学过程中“诱”和“思”的相互转化81
(三)引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本质82
第五节 教学系统的论理性——尊重83
一、爱生尊师,师生关系和谐的奠基石83
二、顺其自然,尊重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85
第六节 教学艺术87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88
二、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89
(一)科学性89
(二)情感性90
(三)形象性91
(四)创造性91
第三章 学科课程教学要突出思维能力的发展93
第一节 思维——取之不竭的能源94
一、一个发人深省的应试教育缩影94
二、大脑的基本功能96
(一)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96
(二)“裂脑人”和“半脑人”的研究98
(三)教育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决定因素101
三、要善于运用情化信息激励情化思维104
(一)情化信息与情化思维104
(二)善于促进情化信息向情化思维转化106
第二节 思维的基本形式107
一、思维的成对并存规律107
(一)最基本的思维形式107
(二)思维的两种基本细胞109
二、认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111
(一)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111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113
(三)建立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结构115
(四)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品质116
三、认真发展形象思维能力117
(一)想象就是形象思维118
(二)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120
(三)形象思维的种类125
(四)形象思维的基本思维过程127
(五)为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形象信息127
(六)加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131
四、灵感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136
(一)灵感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式136
(二)灵感思维的特性及其启示137
第三节 应突出培养创造思维能力140
一、正确理解学生的创造思维141
(一)创造思维的分类141
(二)创造思维的特征141
二、定势思维与发散思维142
(一)定势思维及其培养142
(二)发散思维及其培养144
三、创造思维的有序控制过程148
第四节 诱导思维,善于排除思维障碍150
一、思维障碍及其机理150
二、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152
(一)学生主体本身所产生的思维障碍152
(二)教师与教材的不足所产生的思维障碍154
三、排除思维障碍的教学策略154
(一)教学要善于诱导思维154
(二)采取的主要教学策略156
中篇 教学机制观·探究教学过程论161
第四章 探究性学习方式161
第一节 构建崭新的学习运行机制162
一、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162
二、学生学习过程的运行机制164
(一)科学地认识教学过程的运行机制164
(二)构建学习方式的基本点165
(三)学习方式的固有属性168
三、学习方式的心理水平研究169
(一)三种不同心理水平的学习方式169
(二)三种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172
第二节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基本构成180
一、目标的控制调整子机制181
(一)构成控制调整子机制的基本要素181
(二)三维促发展,反馈终达标182
二、情意的动力激励子机制183
(一)构成动力激励子机制的基本要素183
(二)善于创设教学情境184
(三)学生学习的情意因素186
(四)自觉创情境 始终含情意193
三、行为的参与交往子机制194
(一)构成参与交往子机制的基本要素194
(二)强化体验是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195
(三)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201
小结:三个贯穿要素203
四、认知的执行操作子机制204
(一)构成执行操作子机制的基本要素204
(二)三个要素的性质及其应用208
(三)学生学习过程要抓“四基”216
(四)两大学习层次227
(五)探索得资料,研究获本质230
五、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要点232
第三节 学生学习过程要坚持真、善、美的和谐统一233
一、探究性学习方式233
(一)设计探究性学习方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33
(二)设计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思路234
(三)有模式与不唯模式的和谐关系235
(四)简化的学习心理流程238
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239
(一)探究性学习方式适用于知识点的学习239
(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具体运用241
(三)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阶段性、连续性、整体性242
(四)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244
附录:《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和简要实录247
第五章 准确设计探究学习方法257
第一节 学习方法应该反映客观教学规律258
一、对现有教学方法弊端的思考258
二、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建立学习方法体系260
第二节 实践探究法262
一、实践探究法概述262
二、实验探究法263
(一)实验探究法的基本要求263
(二)实验探究法的实施过程268
附录:“晶体熔解与凝固”的学生实验274
三、体验探究法276
(一)体验探究法简述276
(二)体验探究法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276
四、经验探究法281
五、形象探究法282
(一)“释文—成象—悟道”的学习思维层次283
(二)形象探究法的具体运用285
第三节 理论探究法290
一、精心设计“特例”是成功的关键290
(一)特例的含义290
(二)设计特例的基本原则291
二、充分发挥迁移的教学功能293
(一)认真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294
(二)为知识的顺利迁移创造有利条件294
(三)充分发挥定势思维的正迁移功能296
附录: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297
第四节 探究学习方法的进一步认识301
一、规律性与灵活性的和谐统一301
(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301
(二)形散神聚,独创风格302
二、两种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302
(一)归纳需要以演绎为指导303
(二)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303
三、学习过程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305
(一)学习方法具有科学性305
(二)学习方法具有伦理性305
(三)学习方法具有艺术性306
下篇 教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论309
第六章 学科课程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309
第一节 学科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310
一、实施全面发展的教学310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310
(二)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312
二、多元智力论的启示312
(一)多元智力论简介312
(二)“舟舟现象”令人深省315
第二节 学科课程教学应实现三维教学目标321
一、掌握知识324
(一)知识就是力量324
(二)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325
二、发展能力325
(一)在体验中、探究中发展能力325
(二)发展能力的基本要求326
三、培育品德327
(一)情意因素是品德的心理基础327
(二)培育品德的基本要求330
第三节 要充分挖掘课程的基本价值331
一、课程的理论价值332
(一)理论价值的功能332
(二)理论价值的特征333
二、课程的应用价值334
(一)应用价值的功能334
(二)应用价值的特征334
三、课程的能力价值336
(一)能力价值的功能336
(二)能力价值的特征336
四、课程的教育价值338
(一)教育价值的功能338
(二)教育价值的特征338
第四节 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高度340
一、“知·能·德最佳发展高度”概述341
(一)最佳发展高度的客观依据341
(二)选择最佳发展高度的基本流程342
二、认真分析,确定最佳发展高度343
(一)分析课程,掌握课程的来龙去脉343
(二)分析学生,熟悉其原有认知结构347
(三)分析学法,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348
(四)绘制“知识·能力·品德目标结构图”348
结束语351
热门推荐
- 1338203.html
- 1500016.html
- 1291022.html
- 628095.html
- 1934398.html
- 2016783.html
- 2467767.html
- 2368283.html
- 1861272.html
- 33446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88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79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919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78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41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08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58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66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44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01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