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建国主编;《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103619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646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68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2
大事记8
第一编 建置40
第一章 境域40
第一节 位置 面积40
第二节 建置沿革42
第三节 县名来历及演变42
第二章 行政区划43
第一节 清代区划43
第二节 民国区划4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44
第三章 县城46
第一节 位置46
第二节 城池47
第三节 沿革47
第四节 面积 人口48
第五节 驻地机构48
第六节 发展简况49
第四章 区、乡概况49
第一节 萨尔乔克区49
第二节 大河乡51
第三节 奎苏乡51
第四节 石人子乡52
第五节 花园乡53
第六节 三塘湖乡53
第七节 大红柳峡乡54
第五章 农牧场55
第一节 良种繁育场55
第二节 八墙子牧场55
第三节 驻县农牧场56
第二编 自然环境58
第一章 地质58
第一节 地质构造58
第二节 地层分布58
第三节 地质演变59
第二章 地貌60
第一节 山地60
第二节 巴里坤台原(高原)62
第三节 盆地62
第四节 戈壁荒漠62
第五节 湖泊63
第三章 气候63
第一节 气候特点63
第二节 气候资源65
第三节 降水67
第四节 风67
第五节 物候68
第四章 水系70
第一节 地表水70
第二节 地下水72
第三节 巴里坤湖73
第五章 植被74
第一节 草场74
第二节 森林75
第六章 土壤76
第一节 土地资源76
第二节 土壤种类及分布76
第三节 耕作土壤的形成79
第七章 自然资源80
第一节 野生植物80
第二节 野生动物81
第三节 矿产82
第八章 自然灾害83
第一节 地震83
第二节 干旱84
第三节 霜冻84
第四节 倒春寒85
第五节 大雪 酷寒85
第六节 冰雹86
第七节 风灾86
第八节 山洪87
第九节 雷电87
第十节 蝗虫87
第十一节 鼠害88
第十二节 狼患88
第十三节 碱害88
第三编 人口 人民生活90
第一章 人口变化90
第一节 历代人口90
第二节 人口分布93
第三节 人口普查94
第二章 人口构成95
第二章 人口构成95
第一节 民族构成95
第二节 性别、年龄构成97
第三节 文化构成98
第四节 职业构成98
第五节 姓氏98
第三章 计划生育100
第一节 节制生育政策规定100
第二节 节育技术102
第四章 人民生活104
第一节 农牧民经济收入104
第二节 职工收入及福利105
第三节 社会消费106
第四编 畜牧业109
第一章 管理机构109
第二章 牧业体制110
第一节 牧区民主改革110
第二节 牧业合作化111
第三节 公私合营牧场113
第四节 牧业公社 牧场113
第五节 牧业生产责任制114
第三章 草场114
第一节 分布 利用114
第二节 草场建设116
第四章 牲畜品种及改良118
第一节 羊119
第二节 牛120
第三节 其他畜禽121
第五章 巴里坤马——伊吾马122
第一节 巴里坤马的特性122
第二节 巴里坤马的改良种——伊吾马124
第三节 清代马场125
第六章 骆驼126
第一节 养驼概况126
第二节 巴里坤驼127
第七章 畜群结构及经济效益128
第一节 牲畜结构128
第二节 经济效益129
第三节 商品畜及畜产品130
第八章 牧放管理131
第一节 四季轮牧131
第二节 抗灾保畜132
第九章 畜病防治133
第一节 群防群治133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134
第三节 寄生虫病防治135
第十章 牧业分区136
第一节 西部低山丘陵放牧区136
第二节 东南部南北中高山放牧区137
第三节 盆地集约饲养区137
第四节 北部戈壁无放牧条件区138
第五编 农业141
第一章 管理机构141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和体制改革141
第一节 封建土地私有制141
第二节 土地改革142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144
第四节 人民公社146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149
第三章 面积 产量149
第一节 作物面积分布149
第二节 作物产量150
第四章 耕作技术153
第一节 耕作制度153
第二节 改土施肥154
第三节 品种改良155
第四节 农业技术推广157
第五章 植物保护159
第一节 主要病害159
第二节 主要虫害161
第三节 主要草害161
第六章 农业分区162
第一节 盆地东部农牧结合区162
第二节 盆地中部粮油蔬菜区162
第三节 城郊粮菜区163
第四节 南北山山前强倾斜草料区及西山谷地草料区163
第五节 三塘湖盆地园艺粮食作物区164
第七章 屯垦165
第一节 唐代屯田165
第二节 清代屯田166
第三节 新中国屯垦169
第八章 林业173
第一节 林木分布174
第二节 植树造林176
第三节 林业管理177
第四节 林业分区178
第九章 乡镇企业179
第一节 加工业180
第二节 养殖业180
第三节 采集业181
第四节 工业 运输业181
第十章 农业机具183
第一节 发展概况183
第二节 农机机构186
第三节 农机分布和作业水平186
第四节 引进和推广189
第五节 安全监理和技术培训190
第六节 农机具修造191
第六编 水利194
第一章 水利建设194
第一节 水渠194
第二节 水库197
第三节 机井198
第四节 坎儿井199
第二章 水利管理201
第一节 工程管理201
第二节 灌溉管理201
第三章 人畜饮水203
第四章 小水电站204
第七编 工业 城乡建设207
第一章 工业207
第一节 管理机构207
第二节 手工业207
第三节 集体工业209
第四节 地方国营工业210
第五节 主要厂矿211
第二章 城乡建设218
第一节 县城建设219
第二节 农牧区乡建设223
第三节 建筑业224
第四节 环境保护225
第八编 交通 邮电228
第一章 交通228
第一节 古道228
第二节 公路建设229
第三节 公路养护231
第四节 运输232
第五节 交通管理234
第二章 邮政235
第一节 邮政机构235
第二节 邮路237
第三节 业务238
第三章 电信242
第一节 电报242
第二节 电话242
〔附〕先进人物245
第九编 商业 粮油248
第一章 商业248
第一节 管理机构248
第二节 清代官商250
第三节 私营商业250
第四节 集体商业252
第五节 国营商业254
第六节 民族贸易258
第七节 外贸259
第八节 计划物资供应259
第九节 农机供应260
第十节 集市贸易和物资交流会261
第二章 粮油购销262
第一节 机构沿革262
第二节 购销263
第三节 储运268
第四节 粮油加工269
第十编 经济管理274
第一章 计划 统计274
第一节 计划管理274
第二节 综合统计275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277
第一节 管理机构277
第二节 市场管理277
第三节 企业登记278
第四节 合同管理279
第三章 物价管理279
第一节 机构279
第二节 物价演变280
第三节 工业产品与农牧产品比价282
第十一编 财税 金融286
第一章 财政286
第一节 预算287
第三节 收入287
第三节 支出289
第四节 附加及自筹资金收支291
第五节 审计监督292
第二章 税收293
第一节 清代赋税293
第二节 民国捐税294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税收295
第三章 金融301
第一节 机构301
第二节 货币流通303
第三节 信贷307
第四节 储蓄310
第五节 债券311
第六节 侨汇312
第七节 人民保险313
第十二编 政党 社团316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316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共产党员在巴里坤的活动316
第二节 组织机构317
第三节 党员320
〔附〕优秀共党员325
第四节 代表大会328
第五节 宣传工作332
第六节 统一战线工作333
第七节 纪律检查工作335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336
第一节 组织机构336
第二节 主要活动337
第三章 群众团体338
第一节 职工团体338
第二节 农民团体339
第三节 妇女团体340
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341
第五节 工商团体344
第六节 科技团体345
第七节 其他社团345
〔附〕哥老会 同乡会馆346
第四章 重大政事347
第一节 抗美援朝347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347
第三节 “三反”、“五反”348
第四节 肃反 审干348
第五节 整风和反右派斗争348
第六节 “大跃进”和“反右倾”349
第七节 社会主义教育活动349
第八节 “文化大革命”351
第十三编 政权 政协354
第一章 权力机构354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354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356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359
第四节 选举360
第二章 行政机构361
第一节 清代及民国政府361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367
第三章 参政议政机构372
第一节 议事会 参议会372
第二节 人民政协372
〔附〕政协巴里坤县第五届委员会《爱国团结公约》374
第十四编 司法376
第一章 治安376
第一节 机构376
第二节 治安管理378
第三节 户籍管理379
第二章 检察380
第一节 检察机构380
第二节 检察工作380
第三章 审判381
第一节 审判机构381
第二节 审判工作382
第四章 司法行政384
第一节 律师 公证384
第二节 法制宣传384
第三节 人民调解384
第十五编 民政 劳动 人事388
第一章 民政388
第一节 社会福利388
第二节 救灾 救济388
第三节 拥军优属390
第四节 社会安置392
第五节 婚姻登记394
第二章 劳动 人事394
第一节 职工队伍394
第二节 干部队伍395
第三节 就业安置396
第四节 工资397
第十六编 军事400
第一章 军事机构400
第一节 清代机构400
第二节 民国机构405
第三节 新中国机构406
第二章 驻军408
第一节 清代驻军408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409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驻军409
第三章 防务设施410
第一节 兵城410
第二节 屯堡 营房410
第三节 烽燧411
第四节 卡伦412
第五节 军台 驿站 营塘412
第六节 碉堡412
第七节 演武场 飞机场413
第八节 关隘413
第四章 兵役413
第一节 募兵 抓丁413
第二节 志愿兵 义务兵预备役414
第五章 民兵415
第一节 组织建设415
第二节 教育、训练与武器管理416
第三节 重要活动纪略417
第六章 战备与人民防空419
第一节 领导机构419
第二节 人民防空419
第三节 后方基地420
第四节 军民联防420
第七章 重大兵事420
第一节 古代兵事420
第二节 清代平定准噶尔叛乱421
第三节 回民义军的反清斗争423
第四节 白彦虎部围攻巴里坤城424
第五节 镇西兵变424
第六节 马仲英两占镇西425
第七节 剿匪平叛426
〔附〕《十大公约》432
第十七编 教育 科技436
第一章 普通教育436
第一节 义学 私塾 书院437
〔附一〕清代镇西的科举制度437
〔附二〕清乾隆至光绪年间,镇西生员应试情况438
第二节 幼儿教育439
第三节 小学教育440
第四节 中学教育447
第五节 勤工俭学450
第二章 专业教育451
第三章 成人教育452
第一节 扫盲452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453
第三节 进修 自学454
第四章 教师454
第一节 师资概况454
第二节 培训455
第三节 待遇456
第五章 教育经费456
第六章 科学技术458
第一节 机构458
第二节 科技队伍459
第三节 科技活动459
第四节 科技成果462
第十八编 文化466
第一章 文化机构和表演团体466
第一节 文化馆 俱乐部 文化室466
第二节 书店467
第三节 表演团体468
第四节 电影放映469
第二章 群众文化471
第一节 哈萨克族民间文化471
第二节 社火 庙会473
第三节 戏剧474
第四节 会演 展览475
第三章 文学艺术476
第一节 文艺创作476
〔附〕创作歌曲选478
第二节 民歌485
〔附一〕哈萨克族民歌选485
〔附二〕汉族民歌选488
第四章 新闻 广播 电视490
第一节 报纸490
第二节 广播 电视490
第五章 档案494
第一节 机构 队伍494
第二节 馆库建设及档案收集494
第三节 档案利用495
第六章 史志工作495
第一节 党史资料征集495
第二节 地方志496
第三节 文史工作497
第四节 地名工作498
第七章 名胜 古迹499
第一节 名胜499
第二节 古迹 文物501
第三节 庙宇506
〔附〕寺庙楹联选508
第十九编 卫生 体育514
第一章 医疗卫生514
第一节 医疗机构514
第二节 医疗队伍516
第三节 医疗设备517
第四节 医疗技术518
第五节 医疗制度519
第六节 医药519
第七节 防疫 保健520
第八节 爱国卫生运动523
第九节 医疗卫生经费523
第二章 体育524
第一节 学校体育525
第二节 民族传统体育527
第三节 农民体育活动527
第四节 职工体育活动528
第五节 体育竞赛528
第六节 体育设施535
第二十编 民族538
第一章 哈萨克族538
第一节 迁入538
第二节 东迁539
第三节 部落541
第四节 宗教信仰543
第五节 语言 文字543
〔附〕巴里坤县哈萨克族谚语选544
第六节 风俗习惯545
第二章 汉族552
第一节 源流552
第二节 宗教信仰552
第三节 方言 谚语554
第四节 风俗习惯566
第三章 其他民族569
第一节 蒙古族569
第二节 维吾尔族570
第三节 回族570
第三节 满族571
第四章 民族工作571
第一节 机构571
第二节 民族工作述略571
第二十一编 良风美德576
第一章 民族团结576
第二章 军民一家578
第三章 助人为乐580
第四章 移风易俗583
〔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察哈泉村584
第二十二编 人物586
第一章 人物传586
第二章 人物表600
第一节 烈士600
第二节 模范人物601
第三节 离休干部605
第四节 留学生607
附录610
一、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86~1991年简况610
二、古诗文619
三、轶事 传说630
轶事630
民间传说636
四、重大事故638
煤矿井下事故638
交通事故638
焚车事故639
中毒事故639
医疗事故640
其他事故640
五、地方文献辑存641
编后记644
跋645
《巴里坤县志》编审机构及编纂人员646
热门推荐
- 1762230.html
- 1669905.html
- 1260284.html
- 3579703.html
- 138591.html
- 851435.html
- 3095429.html
- 2519211.html
- 1917429.html
- 20105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1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37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58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88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83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2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98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02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54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