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印度诗学比较【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印度诗学比较
  • 郁龙余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昆仑出版社
  • ISBN:780040861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98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58页
  • 主题词:诗歌-文学理论-对比研究-中国、印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印度诗学比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印诗学发生20

一、中印诗歌与诗学的发生21

(一)中国诗歌与诗学的发生21

(二)印度诗歌与诗学的发生27

二、中印诗学发生论分析34

(一)中印诗学发生的社会现实35

(二)中印诗学发生论的理论基础39

第二章 中印诗学家身份48

一、世界诗国与诗人地位49

(一)中国印度为世界诗国49

(二)中印诗人地位崇高51

二、中印诗学家身份56

(一)中印诗人与诗学家关系56

(二)中印诗学家身份比较58

(三)中印诗学家作风70

第三章 中印诗学阐释方法74

一、中国诗学阐释方法74

(一)直觉体悟:风格独具的方法75

(二)解喻结合:常用常新的方法82

(三)立象尽意:以一释多的方法89

二、印度诗学阐释方法93

( )神谕天启:千年不变的方法94

(二)析例相随:超迈中西的方法101

(三)拟人喻义:梵味十足的方法108

三、中印诗学阐释方法分析119

(一)中印诗学阐释方法形态119

(二)中印诗学阐释方法成因126

第四章 中印诗学传播形式136

一、中国文化传播形式137

(一)汉字:中华神秘符码138

(二)典籍:华夏文化宝库143

(三)学校:主流文化工厂145

(四)乐舞:不谢幕的舞台148

(五)图像:凝固的诗乐舞152

二、印度文化传播形式156

(一)印度的语言与文字156

(二)古印度文化传播形式161

(三)佛教与印度文化传播168

(四)印度不重文字的内因174

三、中印诗学传播形式181

(一)文字至上和中国诗学传播181

(二)口耳相传与印度诗学传播186

(三)中印诗学传播形式分析194

第五章 中印审美思维204

一、中印味觉思维205

(一)中印审美与味觉思维205

(二)中印西味觉思维比较213

二、中印神话思维223

(一)中印神话略说223

(二)中印神话思维比较228

第六章 中印味论诗学238

一、中印味论诗学源流238

(一)中国味论诗学历程239

(二)印度味论诗学轨迹244

二、中印味论诗学比较251

(一)中印味论诗学之同251

(二)中印味论诗学之异259

第七章 中印韵论诗学266

(一)言不尽意与暗示义268

一、中印韵论诗学述要268

(二)“情”、“味”与“韵”276

二、中印韵论诗学分析289

(一)中印韵论诗学之同289

(二)中印韵论诗学之异297

第八章 中印庄严(修辞)论诗学310

一、中印修辞论模式310

(一)庄严论:印度诗学的高峰311

(二)中国修辞论如百川汇聚317

(三)文体演变与中印修辞论326

二、中印庄严(修辞)论比较329

(一)中印修辞论之语言观329

(二)中印修辞论之文质观332

(三)中印修辞论之风格论337

(四)中印修辞论之审美意境343

(五)中印修辞论之修辞手法348

第九章 中印艺术诗学360

一、中印艺术的文化精神361

(一)艺以载道:中国艺术与人伦道德362

(二)艺以载教:印度艺术与宗教哲学372

二、中印艺术形神论382

(一)不似而似:中国艺术的美学理念383

(二)似而不似:印度艺术的美学追求389

三、中印诗画观405

(一)融画入诗:中国诗歌的绘画性405

(二)以画叙诗:印度绘画的文学性415

第十章 中印经典诗学例析432

一、《文心》与《舞论》产生背景433

(一)华梵学术生态环境434

(二)经注时代与学术空间437

二、刘勰与婆罗多的写作动机444

(一)入士:刘勰的写作出发点445

(二)旺戏:婆罗多的写作初衷449

三、情志论与情味论453

(一)从言志、缘情到情志454

(二)味、味论派与味论诗学458

四、《文心》与《舞论》比较及意义464

(一)正确认识三大诗学体系465

(二)《文心雕龙》再评价466

第十一章 中印诗学现代转型474

一、王国维、泰戈尔与外国诗学476

(一)王国维与日本诗学中介476

(二)《红楼梦评论》与叔本华480

(三)泰戈尔与中国文学483

(四)泰戈尔与西方诗学486

二、“境界”说与“古雅”说490

(一)推陈出新的境界说491

(二)以华释西的古雅说501

三、梵我合一与味论诗学505

(一)梵我合一的诗学新解507

(二)味论诗学的新发展513

第十二章 中印比较诗学522

一、中印比较诗学之路523

(一)中国比较诗学简况523

(二)印度比较诗学述要537

二、中印比较诗学启示561

(一)比较诗学的名与实565

(二)名实之争引起的思考569

(三)文化交流与比较诗学576

附录:印汉专名/术语对照表582

后记5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