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塑料薄膜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塑料薄膜手册
  • (埃及)艾尔赛义德M.阿卜杜勒-巴里(ElsayedM.Abdel-Bary)张玉霞,王向东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7904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塑料薄膜-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塑料薄膜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聚烯烃薄膜生产技术1

1.1 简介1

目录1

1.2 聚烯烃的结构2

1.2.1 低密度聚乙烯2

1.2.2 高密度聚乙烯3

1.2.3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3

1.2.6 聚丙烯共聚物4

1.3 聚烯烃薄膜的形态4

1.2.5 聚丙烯4

1.2.4 极低密度聚乙烯和超低密度聚乙烯4

1.4 聚烯烃的流变性能5

1.4.1 高密度聚乙烯5

1.4.2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6

1.4.3 极低密度聚乙烯和超低密度聚乙烯6

1.4.4 长支链低密度聚乙烯6

1.4.5 聚丙烯7

1.5 吹塑薄膜生产(管膜法)8

1.5.1 挤出机的性能8

1.5.2 螺杆设计9

1.5.3 霜白线和吹胀比9

1.6.1 挤出工艺10

1.6 流延薄膜生产10

1.6.3 挤出涂覆11

1.7 薄膜的拉伸11

1.7.1 吹胀过程中的拉伸11

1.7.2 拉伸取向11

1.6.2 轧光11

1.7.3 双向拉伸(双向拉伸聚丙烯)12

1.8 表面性能12

1.8.1 光泽度12

1.8.2 雾度13

1.8.3 表面能13

1.9 表面改性14

1.9.1 电晕放电14

1.8.4 滑爽性14

1.8.5 粘连14

1.9.2 防粘连15

1.9.3 滑爽添加剂15

1.9.4 润滑剂16

1.9.5 抗静电剂16

1.10 内添加剂16

1.10.1 抗氧剂16

1.11 力学性能17

1.10.2 紫外线吸收剂17

1.11.1 拉伸性能18

1.11.2 冲击性能19

1.11.3 动态力学性能20

1.11.4 介电性能20

1.12 显微分析21

1.12.1 光学性能——应变时的偏光效果21

1.1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蚀刻22

1.12.3 原子力显微镜22

1.13.2 温度调制DSC23

1.13.1 差示扫描量热计23

1.13 热分析23

1.14 红外光谱24

1.14.1 特性24

1.14.2 共混物和复合层的组分分析24

1.14.3 表面分析24

1.14.4 其他性能25

1.15 应用25

1.15.1 包装25

1.15.2 复合薄膜26

1.15.4 热封27

1.15.3 共挤出薄膜27

1.15.5 农用28

1.16 结论28

参考文献28

第2章 聚烯烃薄膜的加工31

2.1 简介31

2.2 影响树脂基本性能的参数32

2.2.1 分子量(摩尔质量)和分布指数32

2.2.2 熔体流动速率(流动性能)32

2.2.3 密度33

2.2.4 链支化34

2.2.5 特性黏度35

2.2.6 熔点和熔化热36

2.2.7 熔体性能——流变36

2.2.8 拉伸黏度37

2.2.9 弹性38

2.3 吹塑薄膜挤出(管膜法)38

2.3.1 简介38

2.3.2 吹塑薄膜工艺39

2.3.3 不同的薄膜冷却方法39

2.3.4 挤出机规格41

2.3.6 挤出设备的选型42

2.3.5 功率42

2.4 流延薄膜的挤出44

2.4.1 流延薄膜生产工艺44

2.4.2 挤出参数对薄膜性能的影响45

2.4.3 吹胀比对薄膜性能的影响47

2.5 加工中疑难问题解答47

2.6 收缩薄膜51

2.6.1 收缩膜的种类51

2.6.2 收缩膜的性能51

2.6.3 收缩膜的生产52

2.6.4 收缩烘道和烘箱54

参考文献55

第3章 聚丙烯薄膜的加工工艺及其耐久性58

3.1 简介58

3.2 PP的结构和合成61

3.3 薄膜加工67

3.4 添加剂67

3.5 PP的UV降解性68

3.5.1 UV降解机理68

3.5.2 UV降解对PP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69

3.5.3 添加剂对PP的稳定作用70

3.6.1 材料和实验步骤71

3.6 实例分析71

3.6.2 耐久性-微观结构间的关系72

3.6.3 耐久性-加工条件间的关系74

3.6.4 耐久性-添加剂性能间的关系77

3.7 结论80

参考文献81

第4章 助剂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度86

4.1 简介86

4.2 非均匀聚合物结构86

4.3 助剂吸附86

4.4 助剂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度的定量分析90

4.5 助剂溶解度的影响因素94

4.5.1 结晶度和超分子结构94

4.5.2 聚合物取向的影响94

4.5.3 聚合物极性基团的作用96

4.5.4 第二种化合物的影响97

4.5.5 高分子量助剂的溶解特性98

4.5.6 聚合物氧化的影响99

4.6 助剂的溶解度及其损失100

参考文献101

5.1 简介105

第5章 聚氯乙烯:分解与稳定105

5.2 PVC稳定性差的影响因素106

5.3 羰烯丙基的鉴别109

5.4 稳定PVC的主要方法111

5.5 PVC的光稳定115

5.6 增塑剂对PVC在溶液中分解的影响116

5.7 PVC的“反应echo”稳定性122

5.8 今后的任务123

参考文献124

6.2 作用机理128

第6章 聚合物阻燃剂的生态环境问题128

6.1 简介128

6.3 卤化二苯醚——二?英130

6.4 阻燃体系133

6.5 膨胀型添加剂134

6.6 聚合物有机成焦物140

6.7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143

参考文献146

第7章 污染环境中聚合物与氧化氮的相互作用149

7.1 简介149

7.2.1 乙烯基聚合物:PE、PP、PS、PMMA、PAN、PVC和PVF150

7.2 NO2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150

7.2.2 不饱和聚合物152

7.2.3 聚酰胺、聚氨酯和聚酰胺-酰亚胺156

7.3 NO与聚合物的反应159

7.4 结论164

参考文献165

第8章 塑料薄膜的改性168

8.1 简介168

8.2 力学性能的提高168

8.2.1 拉伸168

8.3 化学改性169

8.2.3 交联169

8.2.2 结晶169

8.3.1 氟化170

8.3.2 氯化171

8.3.3 溴化171

8.3.4 硫化172

8.3.5 化学蚀刻172

8.3.6 接枝173

8.4 表面改性的物理方法175

8.4.1 等离子体处理175

8.4.2 电晕处理175

8.5.1 重量法176

8.5 表征176

8.5.2 热分析177

8.5.3 扫描电子显微镜177

8.5.4 溶胀测量177

8.5.5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177

8.5.6 介电松弛178

8.5.7 表面性能178

8.5.8 光谱分析178

8.5.9 化学分析用电子能谱法或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179

8.6 应用179

参考文献180

第9章 塑料薄膜在包装中的应用185

9.1 简介185

9.2 包装的作用185

9.3 软包装的种类186

9.3.1 缠绕包装186

9.3.2 袋、大袋和封合袋187

9.3.3 封合袋的生产188

9.3.4 开口与再封口性188

9.4 热封189

9.6 主要的包装薄膜190

9.6.1 低密度聚乙烯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190

9.5 包装薄膜的其他应用190

9.6.2 高密度聚乙烯192

9.6.3 聚丙烯192

9.6.4 聚氯乙烯192

9.6.5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93

9.6.6 聚偏氯乙烯194

9.6.7 聚三氟氯乙烯195

9.6.8 聚乙烯醇195

9.6.9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196

9.6.10 聚酰胺(尼龙)197

9.6.13 其他塑料198

9.6.11 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和酸类共聚物薄膜198

9.6.12 离子聚合物198

9.7 多层塑料薄膜199

9.7.1 涂覆199

9.7.2 复合199

9.7.3 共挤出200

9.7.4 镀金属200

9.7.5 氧化硅涂覆200

9.7.6 其他无机阻透涂覆201

9.8 表面处理201

9.10 印刷202

9.9 静电放电202

9.11 阻透材料与渗透203

9.12 环境问题205

参考文献206

第10章 塑料薄膜在农业上的应用207

10.1 简介207

10.2 塑料薄膜的生产207

10.3 农用塑料薄膜的性能208

10.4 大棚膜对阳光辐射的稳定性208

10.4.1 紫外线稳定剂209

10.4.2 稳定剂功效要求210

10.4.3 实验室和室外光氧化的评估213

10.5 影响大棚膜稳定性的其他因素213

10.5.1 温度213

10.5.2 湿度214

10.5.3 风214

10.5.4 雾的形成214

10.5.5 环境污染215

10.5.6 农药的影响215

10.6 大棚膜耐老化性215

10.6.1 老化因素的评估215

10.6.2 化学结构的变化216

10.7.1 简介217

10.7.2 环境污染217

10.7 农用塑料薄膜的回收217

参考文献219

第11章 评估烧伤植皮效果的物理化学标准224

11.1 简介224

11.2 现代外科烧伤植皮224

11.2.1 动物原生材料基植皮226

11.2.2 合成材料基植皮227

11.2.3 植物原生材料基植皮227

11.3.1 吸收-扩散性能228

11.3 所测烧伤植皮性能的选用228

11.3.2 黏结性能229

11.3.3 力学性能229

11.4 烧伤植皮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方法229

11.4.1 材料多孔性的测定229

11.4.2 孔的尺寸和数目的测定229

11.4.3 材料-介质界面表面能的估算230

11.4.4 材料吸收性的测定230

11.4.5 烧伤植皮空气透过率的测定231

11.5.1 烧伤植皮吸收性的测定232

11.5 结果和讨论232

11.4.6 烧伤植皮黏结性的测定232

11.4.7 烧伤植皮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232

11.5.2 烧伤植皮对液体介质的吸收动力学236

11.5.3 烧伤植皮的水蒸气透过率测定238

11.5.4 烧伤植皮的空气透过率测定241

11.5.5 烧伤植皮的黏结性测定246

11.6 烧伤植皮的作用过程248

11.6.1 从植皮表面蒸发水248

11.6.2 植皮从含一定量水的肌体中吸收液体249

11.6.3 水从伤口向周边的传质250

11.7.2 急救用烧伤植皮的特性251

11.7 急救用烧伤植皮效果的评估251

11.7.1 急救用烧伤植皮的要求251

11.8 结论252

参考文献253

第12章 塑料薄膜的测试257

12.1 简介257

12.2 对测试方法的要求257

12.2.1 要求257

12.2.2 测试结果的解释258

12.3.2 试样调控259

12.3 塑料薄膜的性能259

12.3.1 尺寸259

12.4 力学性能测试260

12.4.1 拉伸性能测试(静态)260

12.4.2 冲击强度262

12.4.3 抗撕裂性263

12.4.4 弯曲刚性(挠曲模量)264

12.4.5 动态力学性能264

12.5.4 耐化学品性265

12.5.3 透明度265

12.5.2 折射率和黄度指数265

12.5.1 塑料的密度265

12.5 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测试265

12.5.5 雾度和透光率266

12.5.6 着火点、燃烧特征速率和氧指数266

12.5.7 静态和动态摩擦系数266

12.5.8 塑料薄膜和固体塑料的镜面光泽267

12.5.9 PE和PP薄膜的湿润张力268

12.5.10 塑料薄膜的无约束线性热收缩率268

12.5.14 13C NMR鉴别LLDPE的组分269

12.5.13 平行板法测粘连力269

12.5.11 收缩张力和取向消除应力269

12.5.12 刚性269

12.5.15 蠕变和蠕变破坏270

12.5.16 室外天候老化270

12.5.17 耐磨蚀性270

12.5.18 耐划痕性271

12.5.19 环境应力开裂271

12.5.20 水蒸气透过率271

12.6.1 PET薄膜的标准规范272

12.6.2 LDPE薄膜的标准规范(通用和包装用薄膜)272

12.6 塑料薄膜的标准规范272

12.5.21 氧气透过率272

12.6.3 MDPE和通用级PE薄膜(通用和包装用薄膜)的标准规范273

12.6.4 OPP薄膜的标准规范273

12.6.5 交联聚乙烯塑料的标准规范273

参考文献274

第13章 塑料废弃物的回收279

13.1 简介279

13.2 塑料回收的主要方法279

13.2.2 二次回收280

13.2.3 三次回收280

13.2.1 一次回收280

13.2.4 四次回收281

13.2.5 结论282

13.3 收集和分类283

13.3.1 树脂的鉴别283

13.3.2 树脂分选总论284

13.3.3 根据密度分选树脂284

13.3.4 根据颜色分选树脂285

13.3.5 根据物理化学性能分选树脂285

13.5 分选得到的PVC废弃物的再利用287

13.4 分选得到的PET废弃物的再利用287

13.5.1 混合塑料废弃物的化学回收288

13.5.2 富含PVC的废弃物的化学回收289

13.6 分选过的PE废弃物的回收290

13.6.1 助剂对PE塑料废弃物的污染290

13.6.2 再加工对PE废弃物的污染291

13.7 HDPE的回收291

13.7.1 回收HDPE的应用291

13.7.2 橡胶改性制品291

13.8 辐射回收技术292

13.9 生物降解聚合物292

参考文献2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