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后京都时代的对外贸易【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后京都时代的对外贸易
  • 马涛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7706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8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后京都时代的对外贸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后京都时代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新挑战1

1.1 全球气候变化与《京都议定书》1

1.1.1 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1

1.1.2 变冷还是变暖?科学的争议和IPCC的成立2

1.1.3 IPCC的研究进展3

1.1.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诞生4

1.1.5 《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要求6

1.1.6 《京都议定书》的履约机制及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的作用7

1.1.7 “清洁发展机制”给中国带来的机遇9

1.1.8 中国对待二氧化碳减排的态度10

1.2 后京都时代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和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13

1.2.1 《京都议定书》之后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13

1.2.2 后京都时代各国的利益博弈18

1.2.3 后京都时代中国的行动20

1.2.4 国际社会对中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关注24

1.2.5 边界碳调整——碳泄漏的应对措施32

1.2.6 国际社会对贸易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35

1.2.7 美国气候变化新政对中国的挑战36

1.2.8 节能减排——后京都时代的中国发展战略37

1.3 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世界工厂”的定位40

1.3.1 中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和资源需求41

1.3.2 “世界工厂”的环境代价43

案例1:纺织业出口的资源环境代价45

案例2:水泥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46

第二章 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48

2.1 国际贸易对环境影响的效应49

2.1.1 规模效应49

2.1.2 结构效应50

2.1.3 产品效应50

2.1.4 技术效应50

2.1.5 收入效应51

2.1.6 法规效应51

2.2 环境与贸易关系的假说52

2.2.1 污染避难所假说52

2.2.2 污染光环假说53

2.2.3 环境成本转移说53

2.2.4 竞相降低环境标准假说54

2.2.5 生态倾销论55

2.2.6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56

2.3 中国对外贸易引发的环境问题58

2.3.1 激烈争论58

2.3.2 环境不良影响的事实66

2.4 中国对外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74

2.4.1 对中国对外贸易中资源环境逆差的讨论75

2.4.2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能77

2.4.3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足迹82

2.4.4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污染足迹88

2.4.5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虚拟水91

第三章 中国外贸发展模式与节能减排的冲突94

3.1 出口退税政策的不当鼓励95

3.1.1 出口退税的概念和理论依据95

3.1.2 中国出口退税的历史回顾96

3.1.3 出口退税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97

3.1.4 出口退税政策使一些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企业低于成本出口98

3.2 加工贸易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99

3.2.1 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99

3.2.2 加工贸易使中国走向“贫困化”增长100

3.2.3 加工贸易加剧了中国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101

3.3 外商投资带来的环境问题104

3.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商投资政策的演变104

3.3.2 重要的外商投资政策106

3.3.3 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问题的激烈争论109

3.4 污染产业转移——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环境代价118

3.4.1 污染产业转移已引起中国的重视118

3.4.2 污染产业转移是国际污染转移的重要形式120

3.4.3 污染产业转移是个国际趋势121

3.4.4 污染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原因122

3.4.5 关于中国承接污染产业转移的讨论124

第四章 中国近期的绿色贸易政策调整128

4.1 中国对外贸政策针对节能减排进行的调整128

4.2 出口退税的减少和取消131

4.2.1 出口退税大调整的回顾131

4.2.2 针对节能减排和资源保护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132

4.2.3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贸易的影响特点134

4.2.4 出口退税政策的效果135

4.2.5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遇到的争议136

4.3 加征出口关税140

4.3.1 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采取的出口关税措施140

4.3.2 加征出口关税对节能减排的影响141

4.4 调整加工贸易政策143

4.4.1 《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调整144

4.4.2 《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名录》的调整146

4.5 调整外商投资政策148

4.5.1 全国性的外商投资政策的调整148

4.5.2 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政策的调整150

4.5.3 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督促检查152

4.6 实施配额管理154

4.6.1 配额管理的概念154

4.6.2 中国的配额管理155

案例:铁合金的配额管理156

4.7 试行绿色进出口信贷158

4.7.1 绿色进出口信贷的作用机制158

4.7.2 绿色进出口信贷对环境和贸易的影响159

4.7.3 中国的绿色进出口信贷实践159

4.8 案例:限制水泥出口的外贸政策效应分析161

4.8.1 背景161

4.8.2 近年来的相关贸易政策调整161

4.8.3 外贸政策调整对水泥出口的影响162

4.8.4 该案例对中国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政策启示164

第五章 当前中国实施绿色贸易政策面临的问题171

5.1 人民币升值的复杂影响171

5.1.1 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贸易172

5.1.2 人民币升值影响加工贸易173

5.1.3 人民币升值影响外商投资174

5.1.4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出口结构的优化174

5.2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外需不足175

5.2.1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175

5.2.2 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出口176

5.2.3 出口下降缓解了国内节能减排的压力178

5.2.4 对中国绿色投资市场的不利影响179

5.3 中国政府关注点的转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179

5.4 外贸政策的新一轮调整181

5.4.1 连续提高出口退税率181

5.4.2 放松加工贸易政策183

第六章 对中国构建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思考185

6.1 建立和完善绿色贸易政策185

6.1.1 国外的经验185

6.1.2 国内学者的建议186

6.1.3 完善市场准入准出制度,抑制资源环境逆差192

6.1.4 实施具有环境调节功能的绿色关税193

6.1.5 遵循WTO规则,避免贸易摩擦195

6.2 相关的发展战略问题200

6.2.1 辩证看待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200

6.2.2 积极推进对外贸易模式转型203

6.2.3 实施走出去战略,合理利用国际资源205

6.2.4 提升经济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208

6.2.5 警惕高能耗产业转移的“锁定效应”216

6.2.6 主动利用对外贸易获取资源环境顺差217

6.2.7 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218

6.3 构建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20

6.3.1 国内学术界的讨论220

6.3.2 构建“对外贸易资源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尝试223

6.4 重视绿色贸易壁垒体系的构建226

6.4.1 对绿色壁垒要有全新的认识226

6.4.2 要认清中外绿色贸易壁垒体系的差异228

6.4.3 应尽快构建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绿色壁垒体系230

第七章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233

7.1 低碳经济与中国当前贸易233

7.1.1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233

7.1.2 低碳经济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234

7.1.3 低碳经济与中国当前贸易结构的冲突235

7.2 基于庇古手段的碳税236

7.2.1 国外征收碳税的经验237

7.2.2 国内关于碳税设计的讨论238

7.2.3 碳税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发展的影响243

7.3 基于科斯手段的“碳汇交易”245

7.3.1 碳足迹的概念246

7.3.2 如何计算碳足迹?246

7.3.3 碳中和——消去你的碳足迹247

7.3.4 碳中和的途径:碳汇交易——购买“碳积分”248

7.3.5 碳中和的案例249

7.3.6 碳中和与碳汇交易的争议250

参考文献2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