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经济特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当代中国的经济特区》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127MB
- 文件页数:599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经济特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开拓的历程4
第一章 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4
第一节 酝酿和筹办4
一、决策的过程4
二、制订公布有关经济特区的管理条例,划定特区区域6
三、举办特区方针政策初步系统化7
第二节 开创新业建基础10
一、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10
二、外引内联,兴办工业生产项目11
三、兴办商业、旅游等服务行业,活跃市场12
四、适应开发建设的需要,初步改革经济体制12
第三节 致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4
一、外向型经济发展目标的进一步明确15
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基本框架的树立18
第四节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21
第五节 提高水平,迎接九十年代新发展23
第二章 基础设施建设开创新路27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和成就27
一、特区建设要求基础设施先行27
二、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28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30
第二节 多方筹资,负债开发31
一、使用国家银行贷款31
二、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32
三、吸收利用外资33
第三节 加强规划管理,讲求综合效益35
一、认真制定建设规划35
二、分期分片开发36
三、加强施工管理36
四、实行商品化经营37
第四节 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招标承包38
第五节 几点思考39
第三章 吸收外商投资不断发展41
第一节 吸收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41
第二节 吸收外商投资的发展进程44
一、起步阶段44
二、初创局面阶段45
三、持续增长和逐步提高阶段46
第三节 外商投资构成不断改善50
一、外资的来源及其变化50
二、外资投入方式及其演变51
三、外资投向及其变动53
第四节 吸收外商投资对特区经济发展的作用54
一、通过吸收外资,举办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54
二、通过吸收外资,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引进了大量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设备54
三、通过吸收外资,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55
四、通过吸收外资,创办出口工业企业,促进了特区外贸的发展56
五、通过吸收外资,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增加了特区的就业机会,提高了特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56
第五节 几点思考57
一、不断改善硬环境,努力优化软环境,是吸收外商投资的首要条件57
二、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内联外引,是大规模吸收外商投资的有效途径58
三、加强产业政策导向,重点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是特区吸收外资的重要指导方针58
四、保障外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管理监督,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关键59
第四章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61
第一节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迅速拓展61
一、开创起步62
二、逐步增长62
三、初具规模63
第二节 外贸出口结构的变化64
一、出口产品从农副产品为主转向工业制成品为主64
二、自产产品比重上升65
三、创汇大户不断涌现66
四、外销市场向多元化发展67
五、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出口占有重要地位68
第三节 几点思考68
一、积极发展出口商品生产基地68
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69
三、努力完善外贸服务体系71
四、联合内地共同开拓国际市场72
第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74
第一节 改革是经济特区的重要课题74
一、特区建设呼唤改革74
二、特区进行改革具有相对优越的条件75
三、国家对特区进行改革的要求75
四、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76
第二节 经济特区改革的基本内容77
一、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77
二、改革投资管理体制和基建管理体制,推进特区建设79
三、改革劳动、人事、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79
四、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81
五、培育市场体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83
六、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88
第三节 几点思考90
一、关于特区改革的特性90
二、关于特区改革的进程91
三、关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92
四、关于特区改革对全国的意义93
第六章 涉外经济法制初步确立94
第一节 特区涉外经济立法体系的形成和基本内容94
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制定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95
二、省级立法机关和政府制定的适用于经济特区的涉外经济法规和规章99
三、中国政府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和中国与有关国家(地区)签订的双边或多边经济协定100
第二节 涉外经济司法和法律服务102
一、为外商提供法律服务102
二、涉外诉讼和仲裁服务104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特区经济法制环境107
一、逐步健全和完善特区经济法制107
二、特区涉外经济法制建设要借鉴国际有关法规108
三、加强涉外经济法律的执行和监督108
四、增强法制观念,普及法律知识108
第七章 经济实力迅速增长110
第一节 十年巨变110
一、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111
二、第三产业兴旺发达111
三、经济实力持续增强112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12
第二节 高速增长的工业113
一、发展进程113
二、主要特点115
第三节 欣欣向荣的第三产业117
一、房地产业117
二、商业和饮食服务业119
三、金融业120
四、旅游业121
第四节 向现代化发展的农业122
一、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122
二、出口创汇持续增长123
三、深度开发大有希望124
第五节 几点思考125
一、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125
二、外引内联,优化生产要素组合126
三、推动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127
四、从全国着眼,突出自身特色128
第八章 精神文明建设喜见成效129
第一节 十分重要的课题129
第二节 喜见成效的实践131
一、坚持深入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政治教育131
二、加强和改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132
三、开展生动活泼的职业道德教育134
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135
五、完善文化市场管理136
六、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137
七、狠抓廉政建设138
八、树立和弘扬特区精神139
第三节 对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再认识139
一、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139
二、“两个文明”建设要同时抓紧,同步进行140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141
四、各级领导身体力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142
第九章 依托全国,服务全国144
第一节 全国支援特区建设144
一、国家政策的扶植144
二、生产要素的提供146
三、理论研究的推动147
第二节 特区为全国服务147
一、传递国际经济信息148
二、沟通内地与国际市场的联系148
三、转让先进技术148
四、协助内地进口紧缺生产资料149
五、培训人才149
六、为国家和内地生财150
第三节 方兴未艾的特区与内地的经济联合150
一、随着特区的发展而逐步扩大150
二、以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为基础151
三、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152
四、催育着一批企业集团153
第四节 经济特区十年发展的总体考察154
一、特区是观察研究当代世界经济的窗口154
二、特区是对外开放的先行155
三、特区是开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新基地156
四、特区是改革的试验场156
五、特区是中国现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集中展示157
下编 各具特色的五个经济特区162
第十章 深圳经济特区(上)162
第一节 深圳市的概况162
一、地域概貌162
二、历史沿革163
第二节 深圳特区的建立164
一、在深圳举办特区的有利条件164
二、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65
三、深圳经济特区的区划165
第三节 深圳特区的发展166
一、草创奠基阶段166
二、发展成型阶段170
第四节 卓著的成果174
一、初步建成具有良好投资环境的新兴城市175
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75
三、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成就突出176
四、一个新的外贸商埠在中国南方崛起177
五、第三产业蓬勃兴旺177
六、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欣欣向荣179
第十一章 深圳经济特区(下)182
第一节 坚持外引内联,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发展外向型经济182
一、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182
二、外引内联,发展以“轻、小、精、新”产品为特色的新型工业183
三、以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振兴183
四、逐步实行国际化经营185
第二节 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发挥联结内外的枢纽作用185
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186
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186
三、个体和私营经济187
四、外商投资企业187
第三节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188
一、改革计划体制189
二、改革价格体制189
三、改革财政金融体制189
四、改革流通体制190
五、改革企业管理体制190
六、改革外贸、外汇管理体制190
七、改革房地产管理体制191
八、改革劳动用工制度191
九、改革分配制度192
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192
十一、改革行政管理体制193
第四节 建立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机制,增强经济建设后劲194
一、用好银行贷款,以钱生钱,“滚动”发展195
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广辟财源195
三、开源节流,增加有效积累,提高经济效益195
第五节 坚持“两手抓”,实现“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196
一、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抓197
二、坚持深入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加强党的建设197
三、倡导“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特区精神198
四、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199
五、加强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200
第六节 九十年代的发展前景201
第十二章 珠海经济特区205
第一节 珠海市概况205
一、自然环境205
二、历史沿革207
第二节 珠海特区的建立208
第三节 探索前进的历程209
一、起步初创(一九八○——一九八三年)209
二、建立以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一九八四——一九八六年)212
三、向外向型经济发展(一九八七——一九九○年)215
第四节 对发展实践的思考218
一、社会生产力大发展218
二、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繁荣兴旺219
三、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20
四、建成独具特色的园林式商埠城市220
第十三章 汕头经济特区225
第一节 潮汕地区概况和汕头特区的创建225
一、潮汕概况225
二、汕头特区的创立227
第二节 艰苦奋进的历程228
一、从建设龙湖工业区扎实起步228
二、致力建设综合性经济特区230
三、在治理整顿中更上一层楼233
第三节 获得的成就和显示的作用236
一、振兴了潮汕地区的传统工业236
二、促进了潮汕农业的深度开发237
三、发挥了通向国际市场的桥梁作用238
四、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贡献238
五、增强对港、澳、台同胞和华侨的吸引力239
第四节 思考与展望239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稳步前进,力创巨业239
二、扬长避短,以“软”补“硬”241
三、背靠腹地,瞄准国外,甘心服务,发挥窗口作用242
四、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经济工作进行243
第十四章 厦门经济特区246
第一节 厦门市概况246
第二节 厦门特区的建立249
一、酝酿249
二、筹建250
第三节 持续拓展的十年251
一、初创起步251
二、基本格局形成254
三、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58
第四节 老港口城市焕发青春260
一、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260
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61
三、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262
四、旅游业蓬勃兴旺263
五、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64
六、初步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作用264
第五节 在促进海峡两岸交往中迈出新步伐265
一、调整特区发展布局266
二、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266
三、充分发挥对台工作优势,在扩大海峡两岸交往中起积极推进作用266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267
五、增强内外辐射功能,进一步发挥窗口和基地作用267
六、加大改革的力度267
第十五章 海南经济特区270
第一节 南国明珠270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270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271
三、悠久的历史275
第二节 举办海南经济特区277
一、改革开放把海南开发建设提上重要日程277
二、以对外开放促进岛内开发方针的实施277
三、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79
四、国家赋予海南特区的主要政策280
第三节 扎实的起步281
一、建立适应特区发展的新体制282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84
三、狠抓投资软环境建设285
第四节 迈向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轨道288
一、蓬勃兴起的横向经济联合288
二、发展中的利用外资工作289
三、日益活跃的对外贸易289
四、成片开发与开发区建设起步291
第五节 大有希望的发展前景293
一、办经济特区以来的初步总结293
二、九十年代发展展望296
附录一 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300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311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312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313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314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316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317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318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319
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320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321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322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23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24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325
附录二 上海浦东新区327
附录三 有关经济特区文件、法规目录330
附录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文件337
附录五 有关经济特区工作机构负责人员名单(一九七九——一九九○年)472
附录六 参观访问经济特区的外国贵宾(一九八一——一九九○年)483
彩色插图目录491
后记498
热门推荐
- 3178276.html
- 902353.html
- 3258275.html
- 892347.html
- 2280885.html
- 1664552.html
- 26060.html
- 880410.html
- 2508022.html
- 20933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75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44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50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7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67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81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72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5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3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