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画艺术专史 人物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周积寅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 ISBN:978780749706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40页
- 文件大小:231MB
- 文件页数:854页
- 主题词:中国画:人物画-绘画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画艺术专史 人物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总论5
绪论15
第一编 原始人物画的萌芽形态(史前至先秦前)引言23
第一章 考古发现所提供的原始人物画材料及其开端的确定25
第二章 原始人物画的存在方式及其原因探讨28
第一节 原始人物画存在方式之一:二度平面28
第二节 原始人物画存在方式之二:物质载体29
第三节 原始人物画存在方式之三:环境和场合31
第三章 原始人物画所蕴含的创作动机及其文化观念结构33
第一节 原始人物画所表现出来的生存需求33
第二节 原始人物画所包含的巫术心理39
第三节 原始人物画所展露的图腾和神灵崇拜倾向42
第四章 原始人物画形式构造的特点49
第一节 高度简略化和残缺感50
第二节 部分特征的突出和强化51
第三节 形象和布局的涣漫分立51
第四节 剪影式和类型化53
第五节 原始的视觉经验和物象呈现方式54
第五章 原始人物画以及文化观念对后世人物画的影响57
结语63
第二编 人物画的确立(先秦至两汉)引言65
第一章 先秦时期人物画的初步确立70
第一节 人物画确立的标志形态——帛画人物70
第二节 人物画的重要景观——青铜器、漆器等工艺制品上的人物形象75
第三节 先秦哲学和美学对人物画及其理论建构的影响82
一、儒家学派关于审美和艺术社会教化的思想主张82
二、道家学派对于“形神”关系的考察及其他思想观念83
第二章 秦汉时期人物画的进一步拓展88
第一节 人物画艺术种类的扩增88
一、壁画人物88
二、画像石、画像砖90
三、木板画、木简画92
四、帛画人物、漆画人物、陶画人物数量的增长93
第二节 人物画艺术题材的拓宽95
第三节 人物画的题材艺术叙述和构成特点99
第四节 秦汉人物画的三种风格倾向104
一、两汉帛画人物——精美、致密、森严104
二、秦汉壁画、漆画、木板(简)人物画——简率、奔放、稚拙107
三、秦汉画像砖、画像石——圆浑、质朴、雄健111
第三章 人物画理论观念的延伸117
第一节 关于“气”的思想及其影响117
第二节 对于“形神”关系的探讨119
第三节 绘画理论的过渡性120
第四章 两汉人物画透视出的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122
第一节 “重经授学”的文化时代122
第二节 “天人感应”和“祥异”之兆124
第三节 “行孝敬老”的社会风尚128
结语133
第三编 人物画的兴盛(魏晋南北朝)引言135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艺术自觉与人物画兴盛——时代文化背景考察之一138
第一节 混乱苦痛的社会政治138
第二节 自由解放的玄学思想140
第三节 放达任诞的行为方式143
第四节 艺术传统的历史渊源145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兴盛原因再探究——时代文化背景考察之二150
第一节 人物品藻的风气150
第二节 佛教思潮的蔓延151
第三节 书气画意的贯通156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兴盛的几个重要标志160
第一节 审美创造的自觉意识160
第二节 鲜明独特的审美风格161
第三节 绘画美学理论的建立162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审美面面观164
第一节 佛画之祖:曹不兴165
第二节 人物画之圣:卫协166
第三节 骨趣风范的彰显:荀勖(兼论张墨)168
第四节 儒道释之兼糅:戴逵169
第五节 自然作为人物画的背景:以宗炳和王微为例173
第六节 新异鲜丽的审美倾向:从谢赫谈起175
第七节 人物画题材的重要突破177
一、秦汉以来各种传统题材的直接沿袭177
二、具有时代内涵和标识的三种新的题材类型179
第五章 重要人物画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184
第一节 春蚕吐丝 神妙高古——顾恺之人物画的语言特征和风格境界184
第二节 笔迹劲利 秀骨清像——陆探微人物画的语言拓展和造型风格192
第三节 钩戟利剑 面短而艳——张僧繇人物画语言和造型上的重大变革195
第四节 曹衣出水 简易标美——曹仲达、杨子华人物画的语言形态和风格样式199
一、曹仲达199
二、杨子华201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壁画人物和刻线人物205
第一节 壁画人物和刻线人物的参证价值205
第二节 壁画人物的审美风格——庄严妙好 万象包融211
第三节 刻线人物的审美特征——空灵剔透 流动如生217
第七章 “线”的风韵——中西绘画比较视野中的汉魏六朝人物画220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批评的理论建构227
第一节 人物画批评形式种类227
一、画赞227
二、序文227
三、画品228
四、论述228
第二节 人物画批评的标准、条件及其作用228
一、谢赫《古画品》作为绘画批评论著的几个显著特征229
二、姚最《续画品》批评意识的新发展231
第三节 人物画批评理论的两大谱系233
一、顾恺之“形神”理论的思想渊源及解读的两个层面234
二、谢赫“气韵”说的审美内涵及理论渊源237
第四节 人物画审美创造及欣赏理论240
一、对审美创造过程的探讨240
二、审美创造的想象作用242
结语247
第四编 人物画的重大发展(隋唐五代)引言249
第一章 隋唐政治和文艺的完满联姻252
第一节 政治昌明和文艺认同252
第二节 政治昌明和艺术赞颂254
第二章 隋唐的文化交流、艺术交汇和思想交融256
第一节 文化交流256
第二节 艺术交汇257
第三节 思想交融258
第三章 唐及五代文艺“重法”的审美风范260
第一节 法度美和天才美260
第二节 人物画“重法”的代表262
第四章 隋唐五代人物画发展历程之考察266
第一节 隋代前序266
第二节 初唐奠基267
第三节 盛唐气象268
第四节 中唐风貌269
第五节 晚唐余韵270
第五章 争奇斗艳的人物画语言和风格形态273
第一节 隋唐著名人物画家艺术语言和风格考察之一273
一、山川人马 备该绝妙——展子虔及董伯仁人物画的意境美273
二、殊丰骨气 风格遒劲——杨契丹、郑法士人物画的风骨美275
三、奇形异貌 气正迹高——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人物画的异貌风采276
四、六法备该 万象不失——阎毗、阎立本人物画的写实精神278
五、风采英奇 人马丰肥——陈闳、韩幹人物画的风采情态282
第二节 隋唐著名人物画家艺术语言和风格考察之二284
一、真态宛然 意逾于象——张萱人物画的丽影丰姿284
二、簪花薄纱 态浓意远——周昉人物画的雍容气象286
三、吴带当风 四面意会——吴道子绘画的天才性和风格特征290
四、各擅其能 各呈异彩——吴派画风考寻298
第三节 隋唐著名人物画家艺术语言和风格考察之三300
一、松石人物 物外境界——刘商人物画所展示的自然情怀300
二、田家风俗 曲尽其妙——韩滉人物画的审美取向302
三、志行孤洁 情高格逸——孙位人物画的历史怀想303
第六章 五代人物画的精神格调和审美风致309
第一节 文化格局和艺术背景309
第二节 人物画中的“野逸”和“富贵”之分野311
第七章 隋唐五代的壁画人物322
第一节 隋唐五代壁画的几种存在样式和一般概况322
第二节 隋唐五代壁画人物的风格特点328
一、真实品格328
二、幻想世界的艺术展现332
三、佛教经典和义理的形象阐发333
四、人物造型体现出唐人对理想美的追求335
第八章 隋唐五代人物画理论中的历史意识——从《历代名画记》谈起340
第一节 绘画起源的考察340
第二节 评量古人的历史条件和艺术立场342
第三节 绘画发展脉络和规律的把握344
第四节 新而详备的画史编写体例346
结语349
第五编 人物画的持续发展(宋代)引言351
第一章 宋代人物画的基本阵营和发展梗概354
第一节 北宋人物画的基本状况和艺术倾向354
第二节 南宋人物画的持续发展和风格追求356
第二章 宋代人物画发展所面临的两种处境359
第一节 人物画传统的积压359
第二节 人物、山水和花鸟画的三足鼎立362
第三节 突破和超越363
第三章 宋代人物画的两种风格旨趣——并论武宗元和李公麟的人物画365
第一节 宋代院体人物画风365
第二节 宋代文人画风的兴起和人物画变革369
第四章 宋代人物画题材的两种取向383
第一节 宋代人物画中的风俗题材和审美趣味383
第二节 宋代人物画中的历史题材和审美功能394
第五章 宋代人物画中的笔波墨澜404
第一节 梁楷人物画变革和风格独创的禅思悟性404
第二节 法常及梵隆、智融人物画的墨笔禅意410
第六章 宋代及辽、金、西夏人物画的几种类型样式和题材风貌413
第一节 肖像人物413
第二节 诗意人物417
第三节 山水人物419
第四节 人物画其他题材风貌421
一、道释及鬼神题材421
二、番马人物题材432
结语439
第六编 人物画的延续形态(元代)引言441
第一章 元代人物画的历史处境及衰落原因之探究443
第一节 元代人物画家所处的政治、文化境遇443
第二节 元代人物画的艺术难题和困境444
第二章 元代人物画家对李公麟的推崇及其意义446
第一节 元代人物画坛对李公麟的选择和推崇446
第二节 李公麟影响下的元代人物画艺术格调和水准448
第三章 赵孟頫的“崇古”主张为元代人物画所提示的境界452
第一节 “崇古”主张和文人画风的延展452
第二节 赵孟頫人物画对唐人境界的探求453
第四章 肖像画在元代的新发展458
第一节 肖像画的新发展458
第二节 肖像画新发展在理论上的反映460
第五章 元代其他人物画家及其多种题材取向462
第一节 元代人物画诸家一瞥462
第二节 元代人物画作品个案评析463
一、何澄及其《归庄图》463
二、刘贯道及其《消夏图》464
三、颜辉及其佛道人物465
四、王振鹏及其《伯牙鼓琴图》465
第六章 宋元的壁画人物468
第一节 两宋壁画概况468
第二节 宋、金、西夏及元代寺观洞窟壁画人物揽胜470
第三节 永乐宫壁画的艺术特点和审美高度479
第四节 元代洞窟壁画的宗教内涵和风格特征484
第七章 宋元人物画鉴赏理论和创作方法的探讨491
第一节 绘画收藏作为审美鉴赏的前提491
第二节 审美鉴赏的条件、方式和目的492
第三节 人物画创作方法探讨496
结语501
第七编 人物画发展的复苏趋势(明代)引言503
第一章 明代人物画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三条线索506
第一节 明代人物画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划分506
第二节 明代人物画发展的三条线索和基本格局509
第二章 明代人物画的综合势态520
第一节 明代人物画坛的整体综合意向520
第二节 明代人物画家的综合视野520
第三章 明代人物画的主观倾向524
第一节 吴伟和“浙派”诸家的主观“写法”524
第二节 徐渭主观画风的“心学”精神525
第四章 明代人物画的感性色彩531
第一节 注重“感性”的思想背景531
第二节 “感性”的生存状态和创作倾向532
第三节 风俗题材和市民趣味535
第五章 明代人物画的“白描”精神537
第一节 “白描”之风的重振537
第二节 “白描”手法在明代人物画坛上的作用和意义540
第六章 明代诸家人物画风格之考察543
第一节 精理佳妙 复为巨器——戴进人物画风543
第二节 猛气横发 加乎一时——吴伟、张路的人物画风548
第三节 雅韵婉丽 风味洒然——唐寅的人物画风554
第四节 描摹时手 精丽艳逸——仇英的人物画风559
第五节 奇形怪状 风格别具——吴彬、丁云鹏的人物画风565
第六节 僻古争奇 超拔磊落——陈洪绶及崔子忠的人物画风571
第七节 墨骨傅彩 如镜取影——曾鲸的肖像画和波臣派584
第七章 明代壁画人物592
结语597
第八编 走向近代的人物画(清代)引言599
第一章 清代人物画的审美格局及发展阶段604
第一节 多元的审美格局604
第二节 清代人物画发展的三个阶段608
第二章 清代宫廷人物画的审美趣味和功能611
第一节 清代宫廷画院考辨611
第二节 清代宫廷画院人物画的政教功能612
第三节 清代宫廷画院人物画的审美特征和旨趣614
第三章 清代人物画的变异趋向619
第一节 传统的持续和变异619
第二节 变异的扩展619
第四章 清代人物画中的洋风洋调625
第一节 西方绘画的影响及其原因625
第二节 对西方绘画手法的吸取与融合627
第三节 对西方绘画影响的反思与变通630
第五章 清代后期人物画透发出来的近代气息634
第一节 清代后期人物画所遭遇的新的文化情境634
第二节 清代后期人物画的艺术变革637
第六章 清代主要人物画家的审美风格巡览643
第一节 华贵工整 色分明暗——焦秉贞、冷枚人物画风格剖析643
第二节 白描兰叶 娟媚古雅——禹之鼎人物画风格考辩646
第三节 广采博取 精描粗写——丁观鹏、金廷标的人物画风探源650
第四节 不求妍媚 别具风神——华嵒人物画风考察654
第五节 苦硬清峭 戏笔鬼趣——金农、罗聘人物画风格考察657
第六节 苍藤盘结 神益壮旺——黄慎人物画风考察663
第七节 笔意宛转 墨色斑斓——闵贞人物画风考察668
第八节 万状露端倪 十指任拈触——高其佩指画人物的艺术特色671
第九节 香艳妍雅 曲肖神情——费丹旭仕女画、肖像画的审美风韵675
第十节 体兼众气 妙合时好——钱慧安人物画的风格嬗变和审美取向682
第十一节 细笔粗笔皆相宜 飘飘出尘有情致——苏六明、苏仁山人物画的笔墨情采687
第十二节 清末画坛的一座奇峰——论任伯年人物画的审美贡献691
第十三节 任伯年画风遗响与嬗变700
第七章 从明清木板年画的兴盛来看民间人物画的审美取向和特点708
第一节 明清年画人物发展的三个阶段709
第二节 明清年画人物的艺术特色713
第八章 明清人物画理论的总结718
第一节 “形神”关系的进一步探讨718
第二节 人物画的笔墨表现和用色问题720
第三节 关于人物个性特征的把握和描绘722
第四节 关于人物画的环境描写724
结语727
第九编 人物画发展的新纪元(近现代)引言729
第一章 人物画现代审美形态的建立732
第一节 新纪元的前夜732
第二节 新文化背景下的绘画变革趋势735
第三节 中西融合所标示出来的绘画现代品格738
第四节 美育思想对绘画艺术的推波助澜741
第五节 对绘画传统的维护和重新评价的意义744
第六节 现代人物画产生的现实土壤748
第二章 现代人物画家的新风格建构755
第一节 现代人物画的初创形态——陈师曾的人物画风的先导价值755
第二节 人物画的现代象征意味——吕凤子的人物画的内美和风骨759
第三节 中西融合的革新样式——徐悲鸿、蒋兆和人物画的创作理念和审美取向764
第四节 人物画革新又一途——方人定、黄少强人物画的审美风情和民间心态775
第五节 人物画现代风格的审美探索——林风眠人物画的形式美和色彩美782
第六节 古装人物的现代表述——傅抱石、张大千人物画的风神意态789
第七节 现代人物画百花齐放的景象797
结语815
余论816
后记824
图版目录826
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籍要目836
热门推荐
- 3043454.html
- 3825010.html
- 3561711.html
- 538671.html
- 2184638.html
- 244558.html
- 1256474.html
- 2424292.html
- 352462.html
- 35219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15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82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86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45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4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35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44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61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53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95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