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显微镜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微生物显微镜学
  • 林良平编著 著
  • 出版社: 艺轩图书出版社
  • ISBN:957616651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微生物显微镜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文1

桥本序文3

陈序5

序言7

第一篇 光学显微镜及相关技术3

第一章 显微镜研發的历史及标本制备法3

1.1 单式显微镜的發明3

1.2 生物切片制作方法5

1.2-1 植物切片的制作方法5

1.2-2 浮游生物的採集与观察5

1.2-3 各种生态环境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6

1.3 微生物标本制备法8

1.3-1 湿抹片8

1.3-2 抹片的制备法8

1.3-3 观察前的标本制备9

1.3-4 悬滴玻片的制备10

1.3-5 黴菌之玻片培养与观察10

第二章 显微镜原理与运用13

2.1 显微镜的成像系统13

2.1-1 肉眼视觉13

2.1-2 放大器与显微镜14

2.1-3 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原理15

2.1-4 放大率:单透镜组的放大倍数与增生比值15

2.1-5 力学与光学连结管长17

2.1-6 显微镜的解像力17

2.1-7 视域与物域21

2.2 光学像差及其校正22

2.2-1 球面像差22

2.2-2 色差缺陷23

2.2-3 像散现象与像域弯曲24

2.2-4 彗形像差与畸变现象25

2.2-5 蓋玻片厚度的影响25

2.3 如何保养显微镜的光学组成结构27

2.3-1 一般性状况27

2.3-2 特殊事例27

第三章 光学显微镜29

3.1 概说29

3.2 显微镜操作中常用的专有词彚及其意义29

3.2-1 虚像29

3.2-2 放大率29

3.2-3 数示孔径30

3.2-4 解像度与解像力30

3.2-5 明晰度30

3.2-6 操作距离30

3.2-7 焦距的纵深30

3.2-8 解像力的计算31

3.3 光照的重要性31

3.4 一般气浸式物镜与油浸式物镜的比较32

3.5 特殊光学显微镜的介绍32

3.5-1 位相差显微镜32

3.5-2 暗视野显微镜32

3.5-3 萤光显微镜33

3.6 光学显微镜术33

3.6-1 常用的量度单位及定义33

3.6-2 标本片的类型及其制备35

3.6-3 染色处理中所需的菌抹片或组织切片的制备.36

3.6-4 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38

3.6-5 聚光镜之简介及使用法39

第四章 染色剂与染液43

4.1 概说43

4.2 染料44

4.2-1 染料的定义44

4.2-2 酸性染料与碱性染料44

4.2-3 擔色体45

4.3 无色化合物46

4.4 生物染色剂的分类46

4.4-1 硝基类染色剂47

4.4-2 偶氮类染色剂47

4.4-3 蒽醌类染色剂47

4.4-4 噻唑类染色剂48

4.4-5 醌亚胺类染色剂48

4.4-6 苯基甲烷类染色剂49

4.4-7 双苯??类染色剂50

4.4-8 天然类染色剂52

第五章 染色55

5.1 染色剂的种类与性质55

5.2 常用的染色液(剂)名称56

5.3 单染色法与负染色法56

5.4 示差性染色法56

5.5 染色处理常用的专有辞彚57

5.6 切片的封埋58

5.7 染色所需切片的制备59

5.8 色素体的去除59

5.8-1 氯化汞沈渣59

5.8-2 甲醛屍腐性沈澱59

第六章 微生物的染色法61

6.1 单染色法61

6.1-1 酚硫磺素染色法61

6.1-2 Loeffler氏碱性四甲基蓝染液61

6.2 格兰氏染色法61

6.2-1 染色的程序62

6.2-2 对切片的染色方法62

6.2-3 格兰—威捷氏染色剂62

6.3 Mycobacteria属细菌的染色.63

6.3-1 Ziehl-Neelsen氏染液63

6.3-2 奥黄—酚萤光染色法63

6.3-3 奥黄—蔷薇红萤光染色法64

6.4 Corynebecteria属的染色法64

6.4-1 Albert氏染色液染色法64

6.4-2 Neisser氏染色液染色法64

6.4-3 Pygh氏染色液染色法65

6.5 抱子的染色方法65

6.5-1 苯胺红—四甲基蓝抱子染色法.65

6.5-2 Fleming氏苯胺红—黧素65

6.5-3 孔雀石绿染色法65

6.6 荚膜的染色法66

6.6-1 结晶紫荚膜染色法66

6.6-2 黧素—四甲基蓝荚膜染色法66

6.6-3 印度墨汁负染色法66

6.6-4 Lrishman氏染色法67

6.6-5 Hiss氏染色法67

6.7 鞭毛的染色法67

6.7-1 Kirkpatrick氏染色法67

6.7-2 鞭毛染色法68

6.7-3 Casares-Gil氏鞭毛染色法68

6.7-4 Loeffler氏鞭毛染色法68

6.7-5 Fleming氏染色法68

6.8 螺旋菌的染色法69

6.8-1 Fontana氏染色法69

6.8-2 Giemsa氏染色法69

6.8-3 Levaditt氏切片染色法69

6.9 对滤过性病毒包容体基本生长体,及立克次小体等的染色法70

6.9-1 Castaneda氏染色法70

6.9-2 Giitsein氏染色法70

6.9-3 Macchiavello氏染色法70

6.9-4 Lendrin氏石南红—酒石酸染色法71

6.10 亲曙红性白血球的染色法71

6.11 细胞内脂肪质的染色法71

6.12 原生动物的染色法71

6.12-1 Giemse氏染色法72

6.12-2 Heidenhain氏染色法72

6.12-3 Delafield氏血氧素染色法72

6.12-4 Mann氏甲基蓝—曙红混合染色法72

6.12-5 Field氏染色法72

6.12-6 Kohn氏粪便原生动物染色法73

6.13 真菌类的染色法73

6.13-1 Needle氏水膜标本片制备法73

6.13-2 Schiff氏过碘酸染色法73

6.14 微藻类的固定及染色法73

第二篇 特殊光学显微镜及相关技术77

第七章 微生物大小与总数的测定77

7.1 测量微生物大小与放大倍率77

7.1-1 用显微镜测量微生物的大小77

7.1-2 目镜测微玻片的使用方式77

7.1-3 使用显微镜测量标本物的大小78

7.2 血球计数器78

7.3 彼德—郝史氏计数器79

7.4 郝德氏黴菌计算板80

7.5 浮游性生物之计数法81

7.5-1 微细藻类之定义81

7.5-2 浮游性生物81

7.5-3 器具及材料83

7.5-4 试验步83

7.5-5 检讨与注意事项85

第八章 位相差显微镜及其照相技术87

8.1 前言87

8.2 發展历史87

8.3 位相差显微镜之原理88

8.3-1 光在介质中通过的特性88

8.3-2 位相差显微镜中光的通路88

8.4 操作及摄影程序:以位相差显微镜为例88

8.4-1 校正88

8.4-2 观察89

8.4-3 摄影90

8.5 讨论91

8.6 位相差显微镜照相范例91

第九章 干涉相位差显微镜95

9.1 原理95

9.2 Nomarski显微镜构造的细部构造98

9.3 Nomarski影像的特徵100

9.4 显微镜的校正100

9.4-1 聚光镜之置中100

9.4-2 振动方向之校正101

9.4-3 相位环之校正101

9.5 Nomarski之使用102

9.6 显微镜之保养与清洁102

9.6-1 清洁部位102

9.6-2 清洁方法102

第十章 萤光显微镜术105

10.1 前言105

10.2 萤光105

10.2-1 萤光的定义105

10.2-2 萤光及磷光之分类106

10.2-3 萤光的特性106

10.3 萤光显微镜概述106

10.3-1 萤光显微镜的原理106

10.3-2 萤光观察(依标本分类)106

10.3-3 萤光染剂108

10.3-4 免疫萤光109

10.3-5 萤光显微镜的应用110

10.4 萤光显微镜的组成条件110

10.4-1 必要条件110

10.4-2 光源111

10.4-3 滤光片111

10.4-4 浸液111

10.5 穿透式萤光显微镜111

10.5-1 光径概论111

10.5-2 暗视野聚光镜112

10.5-3 穿透萤光光源112

10.5-4 表玻璃112

10.5-5 穿透式萤光显微镜的發展112

10.6 落射萤光显微镜112

10.6-1 光径概要112

10.6-2 激發光及萤光机构113

10.6-3 吸收滤片的功能113

10.6-4 物镜113

10.6-5 光源113

10.6-6 落射萤光显微镜的發展113

10.7 激發法114

10.8 总结—穿透及落射萤光之比较114

10.8-1 穿透萤光的优点114

10.8-2 穿透萤光的缺点114

10.8-3 落射萤光的优点114

10.8-4 落射萤光的缺点114

第十一章 共轭焦萤光显微镜117

11.1 共轭焦萤光显微镜的介绍117

11.1-1 共轭焦点显微镜的设备需求118

11.1-2 应用时的建议120

11.1-3 光学切片120

11.2 共轭焦萤光显微镜之原理120

11.2-1 光源120

11.2-2 入射光滤波方式123

11.2-3 入射光传导方式123

11.2-4 呈像原理123

11.2-5 共轭焦技术与方式124

11.2-6 纵深扫描载物檯系统125

11.2-7 萤光(反射光)分光方式126

11.3 共轭焦萤光显微镜之系统设计及种类126

11.3-1 雷射扫描共轭焦萤光显微镜126

11.3-2 雷射扫描共轭焦分光光谱萤光显微镜128

11.3-3 双光子雷射扫描影像系统128

11.4 雷射扫描共轭焦显微镜的应用129

第十二章 无限远补正光学系统131

12.1 绪言131

12.2 传统及无限远光学系统132

12.3 CFI光学系统之优势132

12.3-1 筒镜焦距133

12.3-2 同步对焦和鼻轮直径135

12.4 像差135

12.5 减少色差135

12.6 结论135

第十三章 光学平衡管理系统139

13.1 显微镜设计的發展历史139

13.2 复式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基本原理139

13.2-1 显微镜的组成与光路139

13.2-2 显微镜的二次呈像(二级放大)理论141

13.3 显微镜的照明设计基礎142

13.4 孔径光圈142

13.6 视野光圈143

13.6 显微镜光学平衡管理系统143

13.7 HCS与传统无限远光学修正系统的主要差异144

13.8 显微镜照明光学系统的改良144

13.9 HCS系统的镜头改良146

第十四章 微生物实验之基本记錄法149

14.1 前言149

14.2 放大摄影的定义149

14.3 近摄的原理及方法150

14.3-1 影像放大的基本理论150

14.3-2 近摄的基本方法150

14.4 近摄器材之原理与选择150

14.4-1 照相机150

14.4-2 短焦镜头151

14.4-3 变焦镜头151

14.4-4 近摄镜151

14.4-5 近摄环152

14.4-6 蛇腹152

14.4-7 微距镜头153

14.4-8 近接镜头153

14.4-9 对焦微调单轨与反接环153

14.4-10 三脚架与快门线153

14.4-11 其他有关的附件153

14-5 近摄的基本要点154

第十五章 冲洗底片及放大照片技术159

15.1 暗室159

15.1-1 暗室的佈置159

15.1-2 暗室的器材设备159

15.2 感光原理160

15.2-1 光化学160

15.2-2 药水160

15.2-3 配制常用的三种药水161

15.3 印相纸的区别及裁切162

15.4 普通印相法162

15.5 曝光和水洗164

15.5-1 曝光之重要164

15.5-2 水洗的重要164

15.5-3 快相「水洗」法164

15.6 以微藻为例的显微照相法168

15.6-1 照相步骤168

15.6-2 冲洗168

15.6-3 工具及材料169

15.7 结果169

15.8 讨论171

第十六章 数位相机在生物影像上之应用173

16.1 前言173

16.2 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法173

16.2-1 先准备显微镜上端的部份173

16.2-2 对焦173

16.2-3 聚光器的设定173

16.2-4 调整光源174

16.2-5 调整光圈174

16.3 数位相机的原理与构造174

16.4 现今数位影像与传统化学影像的比较176

16.4-1 数位影像的拍摄可「所见即所得」176

16.4-2 数位影像便於传输与具时效性177

16.4-3 数位影像便於再处理178

16.4-4 数位影像便於复制及保存178

16.4-5 数位影像低污染178

16.5 数位相机在生物影像的应用178

16.6 数位相机的选择178

16.7 显微镜用数位相机的介绍180

16.8 数位相机与影像未来的發展182

16.8-1 数位摄影设备的价格必需合理化182

16.8-2 数位摄影设备的专业化及轻便化182

16.8-3 影像处理传输的更快速化183

16.9 结论184

第十七章 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及应用185

17.1 前言185

17.2 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185

17.2-1 原子力显微镜之分类186

17.2-2 奈米微影术190

17.2-3 原子力显微镜之探针190

17.2-4 原子力显微镜之解析度191

17.3 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学上之应用192

17.4 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学应用上之优缺点192

17.4-1 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学应用上之优点192

17.4-2 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学应用上之缺点192

17.4-3 原子力显微镜与其他显微镜之比较196

17.5 结论197

第三篇 电子显微镜及相关技术201

第十八章 电子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术201

18.1 电子显微镜之發展201

18.2 电子显微镜之概要202

18.3 电子显微镜在生物标本上之应用202

18.4 生物样品用电子显微镜究竟能观察到之层次205

18.5 分析电子显微镜205

18.6 目前所使用电子显微镜之型式205

18.7 生物扫描电子显微镜205

18.7-1 生物扫描电子显微镜之重要性205

18.7-2 生物扫描电子显微镜之进步206

18.8 结论208

第十九章 穿透式电子显微镜211

19.1 穿透式电子显微镜之基本认识211

19.2 穿透式电子显微镜之结构及功能211

19.3 电子显微镜所發生的一般性问题及原因213

19.4 高压电子显微镜213

19.5 结论216

第二十章 穿透式电子显微镜标本制备法219

20.1 绪言219

20.2 固定220

20.3 化学固定之机制220

20.3-1 戊二醛220

20.3-2 四氧化鋨220

20.4 浸渍与灌流固定221

20.5 冲洗221

20.6 脱水221

20.7 过渡溶剂221

20.8 塑胶渗透222

20.9 包埋222

20.10 微生物的固定法222

第二十一章 电子显微镜生物材料的染色法227

21.1 成像中对比度的来源227

21.2 对比度的增进227

21.3 固定或脱水期间染色228

21.4 超薄切片的染色228

21.5 有关电子染色的问题228

21.6 增加超薄切片对比度的染色法231

第二十二章 超薄切片技术与方法237

22.1 绪言237

22.2 样品块的整修237

22.3 铜网与支持膜237

22.4 超薄切片机与玻璃刀240

22.5 切片242

22.6 染色243

22.7 影响切片品质的因素244

22.8 切片角度的衡量法245

22.9 切片所遭遇的问题及可能發生的原因与补救方式246

第二十三章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249

23.1 前言249

23.2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的特点249

23.3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的构造251

23.4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252

23.5 LVSEM基本构造之原理254

23.6 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之發展255

第二十四章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标本制作259

24.1 绪言259

24.2 样品型式260

24.3 生物样品的表面处理260

24.4 固定261

24.5 脱水263

24.6 非导电体标本的覆膜265

24.7 扫描电子显微镜用冷冻乾燥法267

第二十五章 电子微探仪在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269

25.1 绪言269

25.2 X-ray的激發原理269

25.3 元素浓度标准试样的制备272

25.4 仪器设备272

25.5 生物试样制作274

25.6 电子微探分析276

25.7 结论277

附錄279

A·显微镜与其技术有关之重要参考书279

B·人类肉眼及各种显微镜解像力极限之比较281

C·常用长度及压力之基本单位282

D·显微镜专门使用名称及其主要性能284

E·显微镜实验常用之化学药品286

F·显微镜与相关供应商288

G·有关显微镜学会与相关组织292

H·显微镜相关资讯网站294

I·显微镜相关之期刊296

索引301

A·汉英名词索引301

B·英汉名词索引309

编者简介317

编後记3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