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中国哲学史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编中国哲学史 下
  • 冯达文,郭齐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4363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1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编中国哲学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第三编 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3

绪论3

一、社会历史概况3

二、儒、佛、道三教的并存与相互吸取5

三、时代思潮与“造道”风尚9

四、宋元明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与学术路径10

第一章 道学初创15

第一节 北宋三先生15

第二节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易通》17

一、“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17

二、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20

第三节 邵雍的先天“象数”学22

一、先天象数学的心学特征22

二、“合一衍万”的宇宙推衍程序24

三、“元会运世”的宇宙终始之数25

四、“皇帝王霸”的社会历史观27

第四节 王安石的变法哲学28

一、气为道本的宇宙生成论29

二、“新故相除”的自然、历史发展观30

第五节 沈括的科学观32

第二章 张载的本体论与境界论37

第一节 对佛道的批判38

一、批评佛道的本体观38

二、批评佛道的生死观40

第二节 “太虚即气”与“天道神化”41

一、“虚空即气”与“一物两体”41

二、“天”“道”与“神”“化”44

第三节 “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46

一、“内外之合”与“大其心”46

二、道德体验的“诚明所知”47

第四节 “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48

第三章 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51

第一节 “惟理为实”的本体论52

一、“理”与“天理”52

二、“理”与“阴阳”、“动静”53

第二节 识仁定性的诚敬工夫论55

一、修养工夫论的根据55

二、修养工夫论的方法56

第三节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与修养论57

一、命、理、性、心的同一57

二、知行互动、格物穷理与操持涵养58

第四节 “与物同体”的理想论60

一、“以义安命”与“乐天知命”60

二、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61

第五节 两宋之际的理学传绪62

第四章 朱熹的理学65

一、“无极而太极”66

第一节 理气论66

二、“理”与“气”不离不杂67

三、“理”“气”先后的问题69

四、“理一分殊”与“生生之理”71

第二节 心性论73

一、朱子论“性”:继善成性、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74

二、朱子论“心”:心与理一、心主性情77

第三节 居敬穷理论79

一、居敬立己80

二、格物穷理81

第四节 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82

第五章 陆九渊的心学85

第一节 “心即理”的宇宙观86

一、理与心的涵义86

二、心与理的关系87

第二节 “发明本心”的修养论88

一、发明本心89

二、存养本心90

三、自作主宰91

第三节 “切己自反”的致知论92

一、切己自反,直指本心92

二、优游读书,精熟为贵93

第四节 吕祖谦与鹅湖之会94

一、思想特色95

二、鹅湖之会96

第五节 朱陆之争98

一、争论的问题98

二、争论的实质及其意义99

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101

第一节 陈亮的事功思想及其与朱熹的学派论争103

一、事功与“道”、“德”、“理”103

二、义利双行,王霸并用105

三、关于“天理”与“人欲”107

第二节 叶适的功利之学109

一、在事功中建构皇极与“弓矢从的”109

二、正义谋利,明道计功111

第七章 陈献章、湛若水的心学思想114

第一节 元代的朱陆之学114

一、儒学初传114

二、定朱学于一尊115

三、朱陆合流116

第二节 陈献章的自得之学118

一、成学经历118

二、以自然为宗120

三、归于自得121

第三节 湛若水与“心体物而不遗”122

一、心体物而不遗123

二、随处体认天理124

三、湛若水心学的特殊走向125

第八章 王守仁的心学体系128

第一节 “心即理”说129

一、“心即理”的提出129

二、“心即理”的论证130

第二节 “知行合一”说132

一、“知行合一”提出的角度132

二、“知行合一”的层次134

三、“知行合一”说的意义136

第三节 良知与“致良知”137

一、良知的含义137

二、良知与“致良知”138

第四节 本体、功夫与境界139

一、本体140

二、功夫141

三、境界142

第五节 王守仁心学的历史地位与双重影响143

第九章 罗钦顺、王廷相的气学145

第一节 气本论的复兴146

第二节 罗钦顺的“理气一物”说148

一、“理只是气之理”149

二、理一而分殊150

第三节 王廷相的元气实体说151

一、气是实体151

二、理载于气153

第四节 气本论对程朱理学的继承、批评及其意义155

一、明代气学的特殊指向156

二、气本论与程朱理学157

第十章 刘宗周对宋明理学的继承与总结160

第一节 意、念之辨161

一、“意”为心之本161

二、化念归思163

第二节 慎独与诚意164

一、以“独”为本体,以“慎独”为工夫165

二、“诚意”新说166

第三节 对心学、气学、理学的整合及其对黄宗羲的影响168

第四编 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175

绪论175

一、市民阶层的崛起与泰州学派175

二、心学的平民化与世俗化——王艮、罗汝芳177

三、理欲之防的松动179

四、李贽的“童心说”与异端思想182

五、晚明的世俗之风与东林党的议政活动185

六、明清启蒙思潮的特点187

第一章 黄宗羲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192

第一节 批判专制政治的社会史观193

一、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193

二、对未来社会的设计195

第二节 “盈天地皆心”与“盈天地间皆气”197

二、盈天地间皆气198

一、“盈天地皆心”198

三、工夫所至,即其本体199

第三节 “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200

一、尊重史实,勾勒特征201

二、推崇创新,辨析源流202

第四节 浙东学派的哲学思考204

一、“史学所以经世”204

二、“六经皆史”205

第二章 方以智的科学哲学思想207

第一节 “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208

一、“质测即藏通几”,“通几护质测之穷”209

二、质测通几不可偏废210

第二节 “气——火”统一的一元世界观212

一、一切物皆气所为212

二、物物之生机皆火213

第三节 矛盾说与认识辩证法214

一、“相反相因”的发展观215

二、“心物交格”的认识论217

第三章 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219

第一节 “太虚一实”、“理依于气”的宇宙观220

一、对“气”范畴的新规定220

二、“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222

三、“天下惟器”,“尽器则道在其中”223

第二节 “天地之化日新”的变化发展观224

一、“动静皆动”、“天地之化日新”224

二、“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的矛盾观226

三、“奉常以处变”、“变不失其常”的常变观227

第三节 “日生日成”的人性论228

第四节 能必副所、行可兼知的认识论229

一、能必副所229

二、以心循理230

三、知行相资以为用232

四、“善动化物”、“以人造天”的新天人观233

第五节 “理势合一”、“即民见天”的社会史观234

一、“今胜于古”的进化史观234

二、“理势合一”与“即民见天”235

三、“天理寓于人欲”的理欲关系说236

第六节 王夫之哲学的历史地位237

第四章 颜元、李塨与实学学派240

第一节 颜元对理学的批判240

第二节 “格物”新解与重“习行”的认识论242

第三节 实学的经世指向244

第四节 李塨与考据学的兴起245

第五章 戴震的哲学倾向248

第一节 “气化即道”的宇宙观249

第二节 “察分理”与“去蔽”的知性精神251

第三节 “血气心知”与新理欲观253

第五编 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哲学发展绪论259

一、近代中国哲学的社会文化背景259

二、近代中国哲学的特点与阶段260

第一章 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变革思潮264

第一节 龚自珍、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265

一、龚自珍的“改革”主张与“心力”论265

二、魏源的“变古”思想与知行观268

第二节 洪秀全、洪仁玕的农民变革思想270

一、洪秀全的农民变革思想271

二、洪仁玕与《资政新篇》273

第三节 王韬、郑观应的改良主义思想274

一、王韬的“变古以通今”思想275

二、郑观应与《盛世危言》276

第二章 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哲学启蒙279

第一节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280

一、具有近代特点的“元气”说281

二、强调“全变”的进化论282

三、“三世进化”的历史观284

第二节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286

一、“以太”即“仁”的自然观287

二、“冲决网罗”的历史观288

第三节 严复的哲学思想291

一、“质力相推”的科学自然观292

二、“心体为白甘”的经验认识论294

三、“物竞天择”的历史进化论296

第三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哲学思想300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的社会思潮300

一、革命与保皇之争300

二、邹容与陈天华301

第二节 章太炎的哲学思想303

一、早期的自然观和认识论304

二、从科学进化论到俱分进化论308

三、后期“自贵其心”的无神论新宗教310

第三节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312

一、宇宙演化论314

二、“知难行易”说316

三、民生史观319

四、孙中山哲学的历史影响322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与中西古今哲学的融会324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中的哲学论争324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324

二、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326

三、梁漱溟的生命哲学330

四、“科学与玄学论战”334

第二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337

一、科学与哲学的划界338

二、“体用不二”与“翕辟成变”339

第三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343

一、“真际”与“实际”343

二、“新理学”的基本结构345

三、人生境界论349

一、“元学的态度”与“知识论的态度”352

第四节 金岳霖的“道论”352

二、“道是式—能”354

三、“无极而太极是为道”358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361

第一节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大钊362

一、从民彝史观到唯物史观363

二、对唯物史观的传播与阐发366

三、“个性解放”与“大同团结”369

第二节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370

一、《现代社会学》对唯物史观的阐释372

二、《社会学大纲》对唯物辩证法的阐释374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381

一、毛泽东哲学形成的条件382

二、从本体论到“实践论”385

三、辩证思维与中国智慧389

编者后记3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