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育种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植物育种学
  • 胡延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5406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335页
  • 主题词:经济学-人才-培养-高等学校-教育模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植物育种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植物进化与遗传改良1

二、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3

三、植物育种学的发展4

四、品种的概念和作用5

五、植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7

第1章 育种目标12

第一节 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12

一、产量性状12

二、品质性状14

三、成熟期16

四、对病虫害的抗耐性16

五、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17

六、对保护地栽培的适应性17

第二节 制订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18

一、国民经济需要和生产发展的前景18

二、农业生产实际与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19

三、育种目标要落实到具体性状上19

四、品种的合理搭配19

第2章 种质资源21

第一节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21

一、种质资源的概念21

二、种质资源的重要性22

三、保护种质资源的迫切性22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23

一、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23

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24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类别25

一、本地种质资源26

二、外地种质资源26

三、野生种质资源27

四、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27

第四节 种质资源的搜集28

一、广泛搜集种质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8

二、搜集种质资源的方法29

三、搜集材料的整理31

第五节 种质资源的保存31

一、种植保存31

二、贮藏保存32

三、离体保存34

四、基因文库保存36

五、利用保存36

第六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37

一、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研究37

二、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39

第3章 植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41

第一节 植物的繁殖方式41

一、有性繁殖41

二、无性繁殖42

三、植物授粉方式的研究方法43

第二节 不同繁殖方式植物的遗传特点及其与育种的关系44

一、自花授粉植物44

二、异花授粉植物44

三、常异花授粉植物45

四、无性繁殖植物45

第三节 植物品种的类型及育种特点46

一、植物品种的类型46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47

第4章 引种50

第一节 引种的作用50

一、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50

二、充实种质资源52

三、利用异地种植,提高产量52

第二节 引种的原理53

一、气候相似论53

二、植物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类型54

三、重要生态因子、品种特性与引种的关系54

第三节 植物引种规律56

一、低温长日性植物的引种规律56

二、高温短日性植物的引种规律57

三、植物对环境反应的敏感性与引种57

第四节 引种的工作环节58

一、引种材料的搜集58

二、检疫工作59

三、引种材料的选择59

四、引种试验59

第五节 植物驯化60

一、植物驯化的意义60

二、驯化的原理和方法60

第5章 选择育种63

第一节 选择的意义和方法63

一、选择的意义63

二、选择在品种改良中的作用64

三、选择的基本方法65

四、两种基本选择法的综合应用66

五、植物的繁殖方式和常用选择方法67

第二节 选择育种的简史及成效68

一、选择育种的意义和特点68

二、选择育种的简史和成效69

第三节 选择育种的原理71

一、纯系学说71

二、品种自然变异现象和产生原因72

第四节 有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72

一、株选的方法72

二、系统育种程序73

三、混合选择育种程序75

四、提高选择育种效率的几个问题75

第五节 无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77

一、芽变选种77

二、实生选种83

第6章 杂交育种85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概念和意义85

一、杂交育种的概念85

二、杂交育种的意义86

第二节 亲本选择与选配87

一、亲本的选择87

二、亲本的选配88

第三节 杂交方式91

一、单交91

二、复交91

三、回交92

四、多父本杂交93

第四节 杂种后代的处理93

一、杂种后代的培育93

二、杂种后代的处理和选择94

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101

一、杂交育种的程序101

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103

第六节 回交育种104

一、回交育种的意义与特点104

二、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106

三、回交育种的技术要点108

四、回交法的其他应用方式112

第七节 杂交育种的早代测验113

一、早代测验的意义113

二、早代测验的方法114

第7章 杂种优势利用117

第一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概况及其表现117

一、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117

二、杂种优势的概念与度量118

三、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119

四、杂种优势的固定120

五、杂种优势利用与常规杂交育种的比较120

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121

一、显性假说121

二、超显性假说122

第三节 植物繁殖方式与杂种优势利用122

一、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原则122

二、不同繁殖方式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特点123

第四节 选育杂交种的一般程序123

一、自交系的选育123

二、配合力测定125

三、杂交种的组配126

四、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128

第五节 雄性不育性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131

一、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的意义131

二、雄性不育的遗传类型132

三、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的应用133

四、核基因不育系的应用135

第六节 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利用137

一、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137

二、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和生理机制137

三、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139

四、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141

五、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的方法141

第8章 营养系杂交育种144

第一节 营养系品种的性状遗传变异特点145

一、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145

二、遗传杂合程度大,杂交F1或实生后代常发生复杂多样的变异与分离147

三、非加性效应解体,导致杂交后代经济性状普遍退化147

四、双向选择性状在杂交后代中表现趋中变异148

五、修饰基因的复杂互作,导致质量性状的异常分离148

第二节 营养系品种性状遗传的研究148

一、质量性状的遗传148

二、数量性状的遗传149

第三节 杂交亲本的选择与选配151

一、亲本选择151

二、亲本的选配152

第四节 杂种实生苗的童期、童程与童性154

一、童期、童程与童性154

二、缩短童期提早结果155

第五节 杂种的选择156

一、杂种选择的基本原则156

二、杂种选择的方法156

第9章 远缘杂交育种159

第一节 远缘杂交的概念和作用159

一、远缘杂交的概念159

二、远缘杂交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159

第二节 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原因及克服方法161

一、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原因161

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162

第三节 远缘杂种夭亡、不育及其克服方法164

一、远缘杂种的夭亡与不育性164

二、克服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方法165

第四节 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166

一、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和遗传的特点166

二、远缘杂种后代分离的控制166

三、远缘杂种后代的选择特点167

第10章 倍性育种169

第一节 植物的多倍性169

一、多倍体的概念和种类169

二、多倍体的由来与进化170

三、多倍体育种的意义171

第二节 多倍体育种172

一、材料的选择172

二、获得多倍体的途径与方法173

三、多倍体的鉴定177

四、多倍体材料的加工和选育利用177

第三节 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178

一、单倍体的类型及特点178

二、诱导产生单倍体的方法179

三、单倍体的鉴别与二倍化180

四、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181

第11章 诱变育种183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依据、特点和意义184

一、诱变育种的依据184

二、诱变育种的特点184

三、诱变育种的意义185

第二节 物理诱变185

一、物理诱变剂的种类185

二、辐射处理的剂量单位和剂量率187

三、辐射诱变的机理187

四、植物的辐射敏感性和诱变剂量188

五、辐射处理的主要方法190

第三节 化学诱变191

一、化学诱变剂的种类191

二、化学诱变剂作用的特点192

三、化学诱变处理方法192

第四节 诱变育种的方法和程序193

一、处理材料的选择193

二、诱变剂量的确定194

三、处理群体大小的确定194

四、诱变处理后代的选择194

五、以营养器官(接穗、插条、薯块等)为试材的种植与选择处理195

六、不同繁殖方式的作物诱变处理的特点195

第五节 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196

一、根据影响诱变效果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诱变育种效率196

二、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其他方法197

第六节 植物空间技术育种197

一、植物空间技术育种的概念和特点197

二、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198

三、空间诱发植物突变的作用机制198

四、空间技术育成品种的安全性问题199

第12章 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200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培养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200

一、体细胞变异与突变体的筛选200

二、离体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202

第二节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204

一、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204

二、原生质体融合208

三、杂种细胞的选择211

四、杂种细胞的鉴定212

第三节 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213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213

二、载体系统及其改造216

三、重组DNA的制备216

四、植物的遗传转化217

五、转基因植株的鉴定218

第四节 分子标记与育种220

一、分子标记的分类220

二、构建遗传图谱221

三、分子标记基因定位222

四、分子标记在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224

五、分子标记在辅助选择中的应用225

第13章 抗逆育种228

第一节 抗病育种229

一、植物抗病育种的意义及进展229

二、植物抗病性与病原物的遗传变异230

三、抗病机制与抗病性的遗传232

四、抗病性鉴定235

五、抗病育种的方法236

第二节 抗虫育种238

一、概述238

二、抗虫机制238

三、抗虫性的遗传239

四、植物抗虫性鉴定240

五、抗虫育种的方法241

第三节 抗旱与耐盐育种241

一、干旱伤害与抗旱生理242

二、盐害与耐盐243

三、抗旱与耐盐性鉴定245

四、植物抗旱耐盐的基因工程247

第四节 抗寒和耐热育种247

一、抗寒与耐热生理247

二、抗寒与耐热鉴定及资源评价249

三、果树抗寒育种的方法250

第五节 耐湿性与耐弱光育种250

一、耐湿性育种250

二、耐弱光育种251

第六节 抗除草剂育种252

一、草害及除草剂伤害252

二、抗除草剂育种252

第七节 植物逆境信号传递与抗逆育种253

第14章 品质育种255

第一节 品质育种的意义255

一、品质的概念和品质性状255

二、品质育种的意义255

第二节 大田作物的品质性状及其遗传特点257

一、小麦的品质性状及其遗传257

二、水稻的品质性状及其遗传261

三、玉米的品质性状及其遗传263

四、棉花的品质性状及其遗传264

第三节 园艺作物的品质及其遗传特点265

一、园艺作物品质内涵265

二、园艺作物品质的遗传特点266

第四节 品质育种方法271

一、系统选育272

二、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272

三、诱变育种273

四、生物技术育种273

第15章 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275

第一节 品种区域化鉴定、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275

一、品种区域试验275

二、生产试验和栽培试验277

三、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277

第二节 品种审定278

一、品种审定的任务和意义279

二、品种审定的组织体制279

三、品种审定的程序279

第三节 植物新品种保护281

一、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义和发展281

二、植物新品种权的审批机构282

三、品种权授予的条件282

四、植物新品种权的授予程序282

五、品种权的权限和归属284

六、品种权的保护期限和侵权行为的处罚284

七、《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进展284

第四节 品种推广285

一、品种推广的意义285

二、品种推广体系285

三、品种推广的方式、方法286

四、品种区域化和合理布局287

五、良种良法配套287

第五节 良种繁育288

一、良种繁育的意义和任务288

二、良种繁育的程序和体系288

三、品种的混杂退化和防杂保纯290

四、原种种子生产292

五、园林植物种苗的无性繁殖293

六、良种的加速繁殖294

七、人工种子的研制295

第六节 种子检验297

一、种子标准化与种子检验297

二、种子检验的内容和程序298

三、种子检验的项目与方法299

四、种子质量评定与分级302

中英文名词对照304

主要参考书3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