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知识产权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曲三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5583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67页
- 文件大小:235MB
- 文件页数:702页
- 主题词:知识产权法-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知识产权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知识产权总论1
第一章 知识产权的基础问题1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概念、范围及类型3
1.1知识产权的概念3
1.2知识产权的范围4
1.3知识产权的类型5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性质6
2.1知识产权的权利形态6
2.2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7
第三节 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12
3.1知识产权客体的可复制性12
3.2知识产权的专有性13
3.3知识产权的地域性14
3.4知识产权的时间性15
第二章 知识产权的理论根据17
第一节 传统财产权理论19
1.1罗马法先占理论19
1.2财产自然权利说22
1.3财产社会公意说31
1.4自由意志理论34
1.5本节结语44
第二节 财产权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45
2.1马克思的财产权观45
2.2财产权与国家、法律的关系46
2.3知识创造的实质51
2.4创造性劳动的属性55
2.5本节结语58
第三节 财产权的经济学理论58
3.1新经济增长理论60
3.2产权安排理论60
3.3比较优势理论61
3.4本节结语63
第三章 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和发展65
第一节 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67
1.1知识产权制度在西方的产生67
1.2知识产权制度在中国的缘起67
第二节 中国知识产权法的百年轮回69
2.1清朝末年中国知识产权法的肇始69
2.220世纪80年代的国门重启73
2.320世纪80年代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建77
第三节 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78
3.1知识产权的基本发展趋势78
3.2法典化的呼声渐高79
第四章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81
第一节 知识产权保护概述83
1.1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83
1.2知识产权保护的分类84
1.3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85
第二节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87
2.1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概念和特征87
2.2行政保护法律制度体系89
2.3行政保护的系统性90
2.4行政保护主体91
2.5海关保护91
第三节 知识产权民事保护92
3.1概念和特征92
3.2侵权行为93
3.3归责原则93
3.4保护措施和手段96
3.5审判管辖97
3.6民事责任97
第四节 知识产权刑事保护99
4.1概念和特征99
4.2知识产权刑事法律保护体系100
4.3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00
4.4刑事责任103
第二编 著作权法105
第五章 著作权法概述105
第一节 著作权的概念107
1.1著作权的概念107
1.2著作权的法律特征108
第二节 关于著作权的理论学说110
2.1著作权的产权理论110
2.2非物质财产权理论111
2.3著作权的人身权理论112
2.4著作权的人身—经济权理论112
第三节 著作权法的历史沿革113
3.1特许出版时期113
3.2著作权保护时期114
3.3中国著作权法的发展历史116
第六章 著作权的客体119
第一节 作品及其保护条件121
1.1作品的含义121
1.2作品的构成121
1.3作品的保护条件125
第二节 作品的种类126
2.1文字作品126
2.2口述作品126
2.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127
2.4美术、建筑作品128
2.5摄影作品128
2.6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128
2.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129
2.8计算机软件130
2.9演绎作品130
2.10汇编作品130
2.11民间文学艺术作品131
2.1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133
第三节 著作权客体的排除范围133
3.1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133
3.2不适用我国《著作权法》的作品134
第七章 著作权的主体137
第一节 著作权主体的概念及分类139
1.1著作权主体的概念139
1.2著作权主体的分类139
第二节 一般作品的著作权归属140
2.1作者的概念140
2.2拟制作者142
2.3作者的推定142
第三节 特殊作品的著作权归属142
3.1演绎作品142
3.2合作作品143
3.3汇编作品144
3.4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144
3.5职务作品145
3.6委托作品147
3.7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147
3.8原件转移的作品147
3.9其他特殊作品148
第八章 著作权的内容及行使149
第一节 著作权的取得151
1.1著作权的原始取得151
1.2著作权的继受取得154
第二节 著作人身权154
2.1发表权155
2.2署名权156
2.3修改权156
2.4保护作品完整权157
第三节 著作财产权158
3.1复制权159
3.2发行权160
3.3出租权161
3.4展览权161
3.5表演权162
3.6放映权163
3.7广播权163
3.8信息网络传播权163
3.9摄制权164
3.10改编权164
3.11翻译权165
3.12汇编权165
3.13其他权利165
第四节 著作权的保护期限167
4.1著作人身权的保护期限167
4.2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168
第五节 著作权的行使169
5.1著作权的许可使用169
5.2著作权的转让170
5.3著作权合同171
5.4著作权的其他利用173
第九章 邻接权175
第一节 概述177
1.1邻接权的概念177
1.2邻接权与著作权的关系178
1.3邻接权的发展历史179
第二节 出版者权181
2.1出版者权的概念181
2.2出版者权的内容181
2.3出版者的义务182
第三节 表演者权183
3.1表演者权的概念183
3.2表演者权的内容184
3.3表演者的义务185
第四节 录音录像制作者权185
4.1录音录像制作者权的概念185
4.2录音录像制作者权的内容186
4.3录音录像制作者的义务187
第五节 广播组织权187
5.1广播组织权概念187
5.2广播组织权的内容188
5.3广播电视组织的义务188
第十章 著作权和邻接权的限制189
第一节 概述191
1.1著作权和邻接权限制的概念191
1.2著作权和邻接权限制的表现形式191
第二节 合理使用192
2.1合理使用的概念和条件192
2.2合理使用的具体形式193
2.3数字环境下的合理使用195
第三节 法定许可197
3.1法定许可概述197
3.2教科书编写的法定许可197
3.3报刊转载和摘编的法定许可198
3.4录音制品制作的法定许可199
3.5广播组织播放的法定许可200
第四节 强制许可201
4.1强制许可概述201
4.2强制许可的适用现状201
第十一章 著作权集体管理203
第一节 概述205
1.1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概念205
1.2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历史205
1.3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分类206
第二节 国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实践207
2.1国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的立法模式207
2.2国外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209
2.3国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职能210
第三节 中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212
3.1制度概况212
3.2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213
3.3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职能216
3.4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217
第十二章 著作权的法律保护219
第一节 著作权侵权221
1.1侵权的概念和构成221
1.2侵权行为的种类222
1.3侵权的损害事实224
1.4违法行为227
1.5因果关系228
第二节 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230
2.1民事责任230
2.2行政责任231
2.3刑事责任232
第十三章 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235
第一节 概述237
1.1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发展历史237
1.2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和特征238
第二节 软件著作权的客体239
2.1著作权意义上的计算机程序239
2.2计算机软件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条件240
第三节 软件著作权的主体241
3.1主体的类型241
3.2软件著作权的归属241
3.3软件著作权主体的变更242
第四节 软件著作权的内容243
4.1软件著作权人的人身权243
4.2软件著作权人的财产权244
4.3软件著作权的期限244
第五节 软件著作权的限制245
5.1软件作品著作权限制的概念245
5.2软件著作权的特殊限制245
第六节 软件著作权侵权行为及其法律责任246
6.1认定软件侵权行为的法律依据246
6.2软件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248
6.3计算机软件侵权的民事责任249
6.4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249
第十四章 信息网络传播权及其法律保护251
第一节 概述253
1.1数字网络技术与著作权法保护253
1.2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界定256
第二节 技术措施及权利管理电子信息257
2.1技术措施257
2.2管理信息259
第三节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限制259
3.1概述259
3.2信息网络传播中的合理使用260
3.3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定许可264
3.4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的特殊规定264
第四节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265
4.1概述265
4.2对网络服务提供者侵犯著作权责任的认定266
第三编 专利法269
第十五章 专利制度概述269
第一节 专利与专利权271
1.1专利的概念和特征271
1.2专利权的概念和特征272
第二节 专利法与专利制度273
2.1专利制度的特征273
2.2专利制度的作用273
第三节 专利制度的理论基础274
3.1自然权利论274
3.2发明奖励论275
3.3契约论276
3.4发展国家经济论276
第四节 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276
4.1初始期276
4.2国内法阶段277
4.3国际化阶段278
第五节 中国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279
5.1专利制度引入中国279
5.2民国时期的专利制度280
5.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利制度280
第十六章 专利权的客体289
第一节 专利的种类291
1.1发明291
1.2实用新型291
1.3外观设计292
第二节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292
2.1发明和实用新型可被专利的条件292
2.2外观设计获得专利权的条件298
第三节 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299
3.1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299
3.2依据我国《专利法》第5条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299
3.3依据我国《专利法》第25条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300
第十七章 专利权的主体303
第一节 发明人或设计人、专利申请人与专利权人305
1.1发明人或设计人305
1.2专利申请人306
1.3专利权人308
第二节 职务、非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归属309
2.1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的归属309
2.2对我国2008年《专利法》第6条第3款的讨论309
2.3非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310
第三节 合作、委托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归属310
3.1合作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归属310
3.2委托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归属311
第十八章 专利权的取得313
第一节 专利申请的原则315
1.1书面原则315
1.2先申请原则315
1.3单一性原则316
1.4优先权原则317
第二节 专利申请日317
2.1专利申请日的确定317
2.2优先权日的确定317
2.3申请日与优先权日确定的法律意义319
第三节 专利申请的提出、修改、分案及撤回319
3.1专利申请的提出319
3.2专利申请的修改321
3.3专利申请的分案322
3.4专利申请的撤回322
第四节 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323
4.1概述323
4.2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324
4.3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审查326
4.4专利申请的复审328
4.5专利权的授予330
第十九章 专利权的内容及行使331
第一节 专利权人的权利333
1.1独占实施权333
1.2转让权335
1.3许可权335
1.4标记权335
1.5放弃权336
1.6请求保护权336
第二节 专利权人的义务336
2.1缴纳专利年费336
2.2公开发明创造337
第三节 专利权的行使337
3.1专利权转让337
3.2专利实施许可338
第二十章 专利权的限制341
第一节 强制许可343
1.1强制许可的概念343
1.2强制许可的类型343
1.3实施强制许可的程序347
1.4强制许可的法律效力348
第二节 发明专利的推广应用348
第三节 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349
3.1专利权用尽后的特定实施行为349
3.2先用权人的使用350
3.3临时过境的外国交通工具使用专利的行为351
3.4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目的使用专利的行为351
3.5为专利药品或者专利医疗器械行政审批而使用专利的行为351
第二十一章 专利权的无效与终止353
第一节 专利权无效宣告355
1.1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的提出355
1.2专利权无效宣告的审查和决定356
1.3宣告专利权无效的法律后果356
第二节 专利权的终止357
2.1因保护期限届满而终止357
2.2因没有按规定缴纳年费而终止357
2.3因专利权人放弃专利权而终止358
第二十二章 专利权的保护359
第一节 专利权的保护范围361
1.1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361
1.2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363
第二节 专利侵权行为的认定363
2.1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侵权行为的认定363
2.2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行为的认定367
第三节 专利侵权行为368
3.1直接侵权368
3.2间接侵权369
第四节 侵犯专利权的法律责任370
4.1侵犯专利权的民事责任370
4.2侵犯专利权的行政责任371
4.3侵犯专利权的刑事责任371
第四编 商标法373
第二十三章 商标法概述373
第一节 商标的概念和分类375
1.1商标的概念375
1.2商标的分类377
第二节 商标权的概念383
2.1商标权的概念和特征383
2.2未注册商标384
第三节 商标法的历史沿革385
3.1商标的起源385
3.2近现代商标制度387
3.3中国商标法的发展历史388
第二十四章 商标权客体391
第一节 商标的构成要素393
1.1商标标志393
1.2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395
1.3定牌商品395
第二节 商标注册的条件395
2.1相关法律规定396
2.2商标禁用条款396
2.3缺乏显著性的标志397
2.4复制、摹仿或者翻译驰名商标的标志399
2.5欺诈性注册399
第二十五章 商标权主体401
第一节 商标注册人403
1.1个体工商业者403
1.2法人403
1.3自然人403
1.4外国人404
第二节 商标使用人404
2.1商品生产者404
2.2商品经营者405
2.3服务提供者405
2.4被许可人405
第二十六章 商标权的取得和丧失407
第一节 商标注册取得409
1.1商标权取得的原则409
1.2商标注册的原则411
第二节 商标注册的程序412
2.1商标注册申请的程序412
2.2商标注册重新申请415
2.3变更商标注册申请416
2.4商标代理416
第三节 商标注册的审批417
3.1商标申请审查417
3.2核准申请421
第四节 注册商标的注销、撤销和终止421
4.1注册商标的注销421
4.2注册商标的撤销422
4.3注册商标的终止423
第二十七章 商标权的内容和行使425
第一节 商标权的内容427
1.1商标专用权427
1.2商标续展权427
1.3商标禁止权427
1.4商标转让权428
1.5商标许可使用权429
第二节 商标权的行使429
2.1商标权的使用429
2.2商标权的使用许可430
2.3商标权的转让433
2.4商标权质押436
第二十八章 商标权的保护439
第一节 商标权的保护范围441
1.1商标权的保护及其意义441
1.2商标专用权的保护范围442
第二节 商标侵权的归责原则442
第三节 商标侵权行为443
3.1商标侵权行为的概念443
3.2商标侵权行为的形式443
第四节 商标侵权行为的例外447
4.1商标合理使用448
4.2权利穷竭450
4.3平行进口451
第五节 侵犯商标权的法律责任452
5.1民事责任452
5.2行政责任454
5.3刑事责任455
第二十九章 驰名商标的保护457
第一节 驰名商标概述459
1.1驰名商标的概念459
1.2保护驰名商标的意义459
1.3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459
第二节 驰名商标的认定460
2.1认定机关460
2.2认定方式461
2.3认定标准462
第三节 驰名商标的保护463
3.1国际公约对驰名商标的保护464
3.2部分国家对驰名商标保护的法律制度465
第三十章 其他商业标识467
第一节 商号469
1.1商号的概念469
1.2商号权的性质和内容469
1.3商号与商标的关系469
第二节 域名470
2.1域名的概念470
2.2域名的特征471
2.3域名与商标的比较472
2.4域名的保护473
2.5中国域名管理474
第三节 地理标志474
3.1地理标志的概念474
3.2TRIPs协议的相关规定475
3.3地理标志的法律性质476
3.4地理标志产品的法律保护476
3.5保护地理标志的法律体制481
第四节 特殊标志(奥林匹克标志等)482
4.1特殊标志概论482
4.2奥林匹克标志483
4.3其他特殊标志486
第五编 其他知识产权487
第三十一章 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保护487
第一节 概述489
1.1传统知识的概念489
1.2传统知识的法律特征490
第二节 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491
2.1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现状492
2.2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模式493
2.3结语494
第三十二章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法律保护497
第一节 概述499
1.1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概念499
1.2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特征499
1.3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方式的选择500
1.4国际公约的规定503
1.5中国的保护现状与前瞻503
第二节 布图设计专有权的取得504
2.1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的主体504
2.2布图设计专有权的取得505
2.3布图设计专有权的复审和撤销506
第三节 布图设计专有权的内容507
3.1TRIPs协议的相关规定507
3.2中国法律的相关规定507
第四节 布图设计专有权的限制508
4.1合理使用508
4.2权利穷竭509
4.3非自愿许可510
第五节 侵权行为及法律责任511
5.1侵害布图设计专有权的行为511
5.2布图设计侵权行为的救济512
第三十三章 植物新品种的保护515
第一节 概述517
1.1植物新品种的概念517
1.2植物新品种权517
1.3植物新品种的法律保护517
1.4国际社会不同的诉求520
1.5中国的立法现状523
第二节 授予品种权的条件524
第三节 品种权的取得525
3.1申请525
3.2受理526
3.3初审526
3.4实质审查527
3.5授权和公告527
第四节 品种权的内容、限制和保护528
4.1植物新品种权的内容528
4.2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528
4.3植物新品种权的限制529
4.4植物新品种权的侵权认定530
4.5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法律责任531
第五节 品种权的期限、无效和终止533
5.1品种权的期限533
5.2品种权的无效533
5.3品种权的终止533
第六编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535
第三十四章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概述535
第一节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成因和途径537
1.1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成因537
1.2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种类538
第二节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540
2.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540
2.2世界贸易组织543
第三十五章 巴黎公约体系545
第一节 概述547
1.1巴黎公约体系的概念547
1.2巴黎公约体系的结构547
第二节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548
2.1《巴黎公约》的起源548
2.2保护范围549
2.3公约的基本原则550
2.4其他规定552
第三节 巴黎公约体系辅助条约556
3.1知识产权保护条约556
3.2全球保护体系条约558
3.3知识产权分类条约564
第三十六章 伯尔尼公约体系567
第一节 伯尔尼公约体系概况569
1.1对伯尔尼公约体系的评价569
1.2伯尔尼公约体系的结构569
第二节 《伯尔尼公约》570
2.1公约的背景情况570
2.2公约的基本原则571
2.3最低保护标准572
2.4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规定576
第三节 邻接权公约577
3.1《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罗马公约》577
3.2《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日内瓦公约》581
第四节 伯尔尼公约体系的新进展583
4.1概述583
4.2《版权条约》的基本内容584
4.3《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的基本内容587
4.4《版权条约》与《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有关技术措施与权利管理信息的义务的规定590
第三十七章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593
第一节 TRIPs协议的基本概述595
1.1TRIPs协议的产生背景595
1.2TRIPs协议与其他相关国际公约的关系597
第二节 TRIPs协议的基本原则597
2.1国民待遇原则598
2.2最惠国待遇原则598
2.3最低保护标准原则599
2.4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599
第三节 TRIPs协议的保护标准600
3.1知识产权的范围600
3.2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600
第四节 执法与争端解决机制611
4.1知识产权的实施611
4.2争端的防止和解决614
4.3中美有关影响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措施的争端——DS362案615
第七编 竞争法与知识产权619
第三十八章 竞争法概述619
第一节 竞争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621
1.1产业组织理论621
1.2对产业组织理论的评价622
第二节 竞争与竞争法的概念623
第三节 竞争法调整的对象625
3.1竞争关系625
3.2竞争管理关系626
第四节 竞争法的立法模式626
4.1分立式626
4.2统一式627
4.3混合式627
第五节 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628
5.1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局限性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补充作用629
5.2知识产权的滥用与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的限制作用630
第三十九章 知识产权与不正当竞争633
第一节 国际公约规制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635
1.1反不正当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历史发展635
1.2反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和特征636
1.3TRIPs协议与反不正当竞争639
1.4《巴黎公约》与反不正当竞争640
1.5《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641
第二节 中国法律规制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641
2.1中国法律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641
2.2不正当竞争行为642
2.3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644
2.4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646
第四十章 知识产权滥用与垄断行为653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滥用655
1.1知识产权滥用的概念655
1.2知识产权滥用的形式656
1.3知识产权滥用与法律规制656
第二节 国际条约和外国立法状况657
2.1国际条约的相关规定657
2.2其他国家的立法情况659
第三节 我国现行涉及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范663
3.1专门法和1986年《民法通则》的规定663
3.2《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664
3.3《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滥用665
后记666
热门推荐
- 762724.html
- 833289.html
- 892961.html
- 3115854.html
- 3234258.html
- 3671748.html
- 168282.html
- 859981.html
- 231814.html
- 26638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976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61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04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35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3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70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66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71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32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4091.html